部编七上历史第二单元小结
- 格式:pdf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2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本文将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汇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以下是对该单元各知识点的详细解析和总结。
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继夏朝之后的朝代,周朝是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
夏商周三代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夏朝的建立与衰落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夏朝的建立离不开尧、舜、禹等伟大的帝王的努力。
夏朝的衰落则与夏桀的暴政和商汤的起义有关。
夏朝的建立和衰落是一段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
三、商朝的兴起与发展商朝是继夏朝之后的朝代,商朝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宗族制度的影响。
商朝时期,商汤发动了农民起义,推翻了夏朝的统治,自立为商王,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演变的重要里程碑。
四、周朝的建立与革命周朝是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朝的建立与革命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
周武王发动了商朝的灭亡,建立了周朝,此次革命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
周朝的建立打破了奴隶制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制度的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商周青铜器文化商周青铜器文化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瑰宝。
六、封建制度的建立夏商周三代的更替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按照等级关系,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则,实行世袭的统治方式。
封建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基础。
七、归纳总结通过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汇总,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封建制度的建立以及商周青铜器文化等内容。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禅让制世袭制所公天下家天下商汤二、商朝的统治三、西周的兴衰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1)兴起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勤于政事,发展经济,关心百姓,重用人才。
(2)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昏庸残暴,社会矛盾尖锐,引起民众反抗。
(3)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人民的意愿。
第 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后人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
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ji àn)越礼制的行为。
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渐渐导致周王拥有强大的影响。
这时,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吴国和越国,这些民族产生了华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煮盐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2、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③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④著名战役:①桂陵之战——围魏救赵②马陵之战——减灶计③长平之战——纸上谈兵:时间---公元前260年;交战双方---秦、赵;结果---赵败;影响---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⑤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3、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苏秦)。
战争名称交战双方获胜者重要人物相关的成语城濮之战晋-楚晋晋文公退避三舍桂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减灶之计长平之战秦-赵秦白起、廉颇、赵括纸上谈兵二、商鞅变法原因①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部编版)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一、夏朝1.夏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诞生。
2.都城:阳城。
3.制度变化: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即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4.世袭制与禅让制哪一个更进步:答:世袭制更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已进入私有制社会,世袭制更能适应私有制社会发展的需要,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世袭制较禅让制更为进步。
4.夏朝的灭亡:夏朝历经400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导致夏朝灭亡。
二、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1.商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打败夏王“桀”,建立了商朝。
2.都成:亳商朝建立者:汤3.盘庚迁殷:受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商王“盘庚”时迁到“殷”,今天称商朝为殷朝由此而来。
4.商朝制度: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5.商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王叫“纣”;史称商纣王或称“殷纣”,他统治残暴,滥用酷刑,残害人民,征收繁重的赋税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三、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1.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与商纣王决战(简称:牧野之战;相关成语典故:倒戈相向),强大的武王联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新的王朝-——西周。
2.西周的都成:镐京西周建立者:周武王(姬发)3.西周的分封制(本节重点)①实行分封制的目的:稳定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②分封制的含义(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③分封制中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权利:管理自己封地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上进行再分封。
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④分封制的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考点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春秋时期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春秋时期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战国时期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仁和礼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方式是建立军功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多种粮食多织布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建立县制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秦孝公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经商致贫的人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战国时期17.秦国一跃成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商鞅变法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韩非子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2.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老子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诸子百家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的思想派别是法家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孟子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道家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孔子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齐楚秦燕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商朝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祭祀和打仗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的进步是青铜器的使用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业36.目前世界已知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战国时期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39.都江堰的地点是四川成都岷江流域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湖北随州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祭祀和宴会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45.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或兽骨上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铜锡铅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都江堰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青铜器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卜辞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甲骨文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内江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外江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飞沙堰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论语》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分水鱼嘴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商鞅变法时期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历史学习的十个有效方法1. 阅读历史文献阅读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基础。
2017年人教版(部編版)曆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歸納第二單元夏周商時期:早期國家の產生和社會變革第四課早起國家の產生和發展知識點一夏朝の建立與“家”天下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の產生。
2.措施:禹在位時,征服南方三苗之亂,在陽城修建城池,制定了各種制度,社會生產有了很大の發展。
3.政治制度:禹死後,啟繼承父位。
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4.國家機構:(1)夏朝建立了軍隊。
(2)制定了刑法,(3)設置了監獄,(4)還制定了曆法,稱為“夏曆”。
5.統治中心: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帶,考古學家發現二裏頭遺址。
6.亡國之君:夏朝經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期間,國力衰微。
他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引起民眾反抗。
知識點二商湯滅夏1.建立:公元前1600,湯滅夏,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bo)2.遷都:由於戰亂和環境變化等因素,盤庚遷都到了殷。
3.發展:商朝長期對外征戰,控制範圍不斷拓展,為了鞏固統治,設置監獄,制定酷刑,加強奴隸和平民の控制。
4.亡國之君:商紂王對外征討,耗費國力,同時修築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繁重の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
知識點三武王伐紂1.滅商:公元前1046,在牧野決戰中商朝被周武王組織の政治聯盟所滅。
2.建周:公元前1046年得到呂尚,周公等人輔助の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知識點四西周の分封制1.目の:穩定周初の政治形勢,鞏固疆土.2.依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
3.內容:(1)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の權利,建立諸侯國。
(2)諸侯具有較大の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服從周王調兵。
(3)受封者可以接著在自己の封地再分封。
4.西周の社會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5.滅亡:公元前841年,周曆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
到周幽王時,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激化。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夏朝的建立1.基本情况:(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3)都城:阳城2.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制度: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4.灭亡:夏桀的残暴统治,引起人民的反抗,商的首领汤灭掉夏朝。
二、夏商周的更替1.约公元前1600年前,商汤伐夏,建立商朝。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商朝多次迁都,盘庚迁到殷之后,从此,保持相对的稳定。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2.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建都镐京。
三、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统治。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意义: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但诸侯的权力过大,到了后期,威胁中央的统治。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了解夏商西周。
一、青铜器的高超技艺1.出现时间:距今约5000——4000年2.功能:食器→礼器3.特点:分布广泛;数量增多,种类丰富;成为权力的象征,等级森严;制作工艺高超;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4.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何尊:最早出现“中国”一词。
利簋:记录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二、甲骨文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4.意义: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一种文字甲骨文。
一个历法夏历;战国时一年24 节气一次改革商鞅变法。
一大医著《黄帝内经》一次思想百家争鸣两大技术铁农具和牛耕两大文学《诗经》和楚辞两大制度世袭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夏、商、周。
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竞相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
(2)经济: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3)军事: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
(4)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浪潮。
部编版七上历史知识点总结公元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
1世纪=100年。
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分布:范围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发现地址云南元谋县生活年代及地位据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已能够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2.北京人的发现(1)北京人遗址:1921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2)北京人: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生产生活:制作并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已学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已具有现代人的特征。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5.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居民时间地点生产生活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饲养狗和猪等家畜制作彩陶,有少量的乐器,简单的制衣。
河姆渡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使用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会制作陶器和玉器,简单的乐器,懂得使用天然漆1.原始农业的发展(1)起源: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起。
(2)兴起:黄河、长江流域(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3.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异同?存在差异的原因?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素养导学时空观念: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历史解释:通过《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等,掌握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家国情怀:分析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认识民心向背对王朝统治的影响。
知识构建一、夏朝的兴亡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各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度的更迭与哪一事件相关?夏朝还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①制度:禅让制、世袭制。
②事件:启继承禹的位置。
③统治措施: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思维导引】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世袭制的开启者是启。
【史料研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意思是夏朝政局动荡,于是禹制定刑法来维持统治)二、商朝的兴亡完善表格相关内容。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定都亳迁都多次迁都,商王盘庚迁到殷后,保持相对的稳定灭亡商纣王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大战中,为周武王所灭三、西周的兴亡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右侧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指出该制度的对象、目的及作用。
(1)制度:分封制。
(2)对象:宗亲和功臣等。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内容:【时空观念】“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史料研习】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原文大意:将同姓子弟亲戚分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5)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思维导引】分封制的弊端:周天子分封宗亲、功臣等为诸侯,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由于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