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加减 1.4.2 有理数的减法同步练习 (新版)沪科版
- 格式:docx
- 大小:775.15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知识与技能】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的理解,并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在经历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运算法则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的结合,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那么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什么?2.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同时出现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运算?【教学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计算:8-(-3)+(-5)-7在上面的计算过程中,我们把加减运算都统一成了加法运算,原来的算式就转化为求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在上面的计算中,我们可以把算式8+3+(-5)+(-7)中的括号及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写成8+3-5-7.【教学说明】经过上面教学活动,便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体系,真正的掌握.另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计算:2.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有下列关系式:①a-b>0;②a+b>0;③b-a>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0B.1C.2D.3答案:B3.计算下列各式:解:(1)方法一:4.一个病人每天下午需要测量一次血压,下表是该病人周一至周五血压变化情况,该病人上个周日的血压为160单位.(1)该病人哪一天的血压最高?哪一天血压最低?(2)与上周比,本周五的血压是升了还是降了?解:(1)该病人周四的血压最高,周二的血压最低.(2)∵+25-15+13+15-20=18,∴与上周比,本周五的血压升了.【教学说明】练习是知识巩固的有效手段,从简单运用法则运算的练习到复杂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法则的应用,提高运算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4”中第9、10、11题.本节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上掌握得较好,但在混合运算上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的运算练习.利用等角转化,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有两类:一是用平行线的定义进行判定,但更主要的是用平行的条件平行判定。
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要点感知1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先统一成____运算,原来的算式就转化为求几个正数或负数的______. 预习练习1-1 把(-5)-(+3)+(-7)-(-15)统一成加法运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计算:1-3+7-5=______________.要点感知2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把算式中的______及它前面的_______省略不写.预习练习2-1 把18-(+33)+(-21)-(-42)统一成加法算式并写成省略括号及加号的和的算式是( )A.18+(-33)+(-21)+42B.18-33-21+42C.18-33-21-42D.18+33-21-42知识点1 加减混合运算的省略形式1.把(-5)+(-3)+(+1)+(-16)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是( )A.-5+3+1-16B.-5-3+1-16C.-5-3-1+16D.-5+3+1+162.算式(-3)+(-412)+(-6)+(+5)写成省略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3.将(-4)-(+5)+(-9)-(-1)改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知识点2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4.(2012·杭州)计算(2-3)+(-1)的结果是( )A.-2B.0C.1D.25.设a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c是最小的正整数,则b-c+a的值是( )A.2B.1C.-1D.-26.计算:(1)(-9)-(+6)+(-8)-(-10)=____________; (2)1-2+3-4+5-6=_______________;(3)14-(+134)-(-3.75)-0.25+(-312)=_______________.7.计算:(1)(-5)-(-10)+(-32)-(-7); (2)-8.4+10-4.2+5.7;(3)(-1123)-(-725)-(+1213)-(-4.2); (4)(+15)+(-30)-(-12)-|-2|.知识点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8.某地一天早晨的气温是-7 ℃,中午气温上升了11 ℃,下午又下降了9 ℃,晚上又下降了5 ℃,则晚上的温度为________℃.9.某水利勘察队,第一天向上游走了523千米,第二天又向上游走了413千米,第三天向下游走了4.5千米,第四天又向下游走了6千米,试用有理数结合加减法计算,第四天勘察队在出发点的什么位置?10.计算(-5)-(+3)+(-9)-(-7)+1所得结果正确的是( )A.-10B.-9C.8D.-2311.段轩同学的存折上原有640元,上午去银行取出200元,下午又存回80元,则存折现有( )A.440元B.720元C.520元D.360元12.把(-11)+(+9)+(-7)+(+5)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13.河里的水位第一天上升了6厘米,第二天下降了5厘米,第三天又下降了3厘米,第四天上升了7厘米,则第四天河水水位比刚开始时的水位______厘米.14.当a=5,b=-3,c=-7时,a-(b-c)的值为________.15.计算:(1)-41+34+0-39+66; (2)213+635+(-213)+(-525); (3)534-(-423)-2.75+(-723); (4)2-12-(-34)+(-56)-23; (5)1-2+3-4+5-6+…+99-100.请问:(1)第几袋面粉最接近100千克?(2)面粉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3)这10袋面粉总质量是多少千克?挑战自我17.(1)有1,2,3,…,11,12,共12个数字,请在每两个数字之间添上“+”或“-”,使它们的和为0;(2)若有1,2,3,…,2 007,2 008共2 008个数字,请在每两个数字之间添上“+”或“-”,使它们的和为0;(3)根据(1)(2)的规律,试判断能否在1,2,3,…,2 012,2 013,共 2 013个数字的每两个数字之间添上“+”或“-”,使它们的和为0.若能请说明添法;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课前预习要点感知1 加法 和预习练习1-1 (-5)+(-3)+(-7)+(+15) 1-2 0要点感知2 括号 加号预习练习2-1 B当堂训练 1.B 2.-3-421-6+5 3.原式=-4-5-9+1. 4.A5.D6.(1)-13 (2)-3 (3)-1217.(1)原式=-5+10-32+7=(-5-32)+(10+7)=-37+17=-20.(2)原式=(-8.4-4.2)+(10+5.7)=-12.6+15.7=3.1.(3)原式=-1132-1221+7.4+4.2=-24+11.6=-12.4.(4)原式=15-30+12-2=(15+12)+(-30-2)=27-32=-5.8.-109.根据题意,得523+413-4.5-6=10-10.5=-0.5(千米).答:第四天勘察队在出发点的下游0.5千米处.课后作业10.B 11.C 12.-11+9-7+5 13.上升了5 14.115.(1)原式=-41-39+34+66=-80+100=20.(2)原式=231+653-231-552=(231-231)+(653-552)=0+151=151.(3)原式=543+432-243-732=(543-243)+(432-732)=3-3=0.(4)原式=2-21+43-65-32=121+43-(65+32)=49-69=43.(5)原式=(1-2)+(3-4)+(5-6)+…+(99-100)=(-1)+(-1)+(-1)+…+(-1)=-50.16.(1)由题意得:0.5的绝对值最小,所以第三袋面粉最接近100千克.(2)3+4.5-0.5-2-5-1+2+1-4+1=-1,所以面粉总计不足1千克.(3)总质量10×100-1=999(千克).17.(1)1-2+3-4+5-6-7+8-9+10-11+12=0.(2)1与2 008添上“+”,2与2 007添上“-”;3与2 006添上“+”,4与2 005添上“-”;…依次类推,1 003与1 006添上“+”,1 004与1 005添上“-”.(3)不能,因为由(1)(2)所知数字的个数应该是4的倍数个.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二)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2.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掌握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能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形,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图形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一、温故知新多媒体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一)从三个方向看立体图形1.说一说: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出示实物)2.画一画:长方体、圆锥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出示实物)这样,我们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3.探究活动1: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小组合作学习,动手画一画,并进行展示.探究: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课本P117图4.1-7这个图形,分别画出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1.试一试:在你想象的基础上,请将准备好的长方体、圆柱、圆锥和三棱柱的纸盒剪开展平,看看与下面的展开图一样吗?圆柱圆锥三棱柱长方体思考:请你指出上面展开图各部分与几何体的哪一部分相对应?2.剪一剪、画一画:动手把一个正方体的包装盒沿一边剪开,铺平,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你有什么体会?再将所有的展开图画出来.以上画出了部分展开图,除此之外还有5种,共有11种,请你画出其余5种.(三)立体图形的折叠探究:下图是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用它们能围成怎样的立体图形?凭想象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就把它画在纸片上,剪下来折叠.正方体圆柱四棱柱三棱柱圆锥做一做:下面是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你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字吗?四棱锥四棱柱正方体三棱柱课本P118练习题.1.我知道了什么?2.我学会了什么?3.我发现了什么?第一章有理数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目录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的载体,那么目录是什么呢?小编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的目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实验与探究填幻方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 有理数的乘方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 整式的加减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3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4.2 直线、射线、线段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4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1.1 正数与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 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2.2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4.2 直线、射线、线段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1.2 有理数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①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及知识点汇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2.2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4.2 直线、射线、线段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1.2 有理数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2.2《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往往会对运算顺序产生困惑,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运算顺序,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算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运算顺序,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算习惯。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引导学生发现运算顺序的规律。
3.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解与演示:对学生的运算方法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明确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5.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应用与拓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理数混合运算1.运算顺序: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进行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2.计算方法: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同号相乘: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乘异号相乘: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乘以较小的绝对值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版本目录大纲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实验与探究填幻方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 有理数的乘方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 整式的加减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3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4.2 直线、射线、线段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4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信息技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4 平移小结复习题5第六章实数6.1 平方根6.2 立方根6.3 实数阅读与思考为什么√2不是有理数小结复习题6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1 平面直角坐标系阅读与思考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题7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8.1 二元一次方程组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阅读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小结复习题8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 不等式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大小9.2 一元一次不等式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题9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 统计调查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10.2 直方图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小结复习题10。
1.4 有理数的加减
2.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目|标
1.通过温度计上的温度变化,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根据减法法则进行计算.2.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解决有关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目标一会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例1 教材例3针对训练计算:
(1)(-2)-(-9);
(2)0-(-2018);
(3)5.6-(-4.8);
(4)(-23)-34
.
【归纳总结】 有理数减法中的“一确定”与“两变化”:
1.一确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首先弄清减数的符号(是“+”还是“-”).
2.两变化:将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时,要注意同时改变两个符号:(1)运算符号改变(由“-”变“+”);(2)减数的符号改变(“+”变“-”或“-”变“+”).
目标二 掌握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实际运用
例2 教材例4针对训练某科学考察船在太平洋某海域进行科学考察,在水下A ,B ,C 三处放有水下机器人收集有关数据,A ,B ,C 三处的标高分别是A(-37.5米),B(-129.7米),C(-73.2米),哪处最高?哪处最低?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多少?
【归纳总结】 用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列出减法算式;
(2)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3)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实际问题的答案.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________.
计算:
(1)(-19)-(-7)=(-19)+(-7)=-(19+7)=-26;
(2)(-2.5)-(+2.5)=(-2.5)+2.5=0.
以上计算正确吗?若不正确,请指出错误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详解详析
1.4 有理数的加减
2.有理数的减法
【目标突破】
例1 解:(1)(-2)-(-9)=-2+9=7.
(2)0-(-2018)=0+2018=2018.
(3)5.6-(-4.8)=5.6+4.8=10.4.
(4)(-23)-34=-(23+34)=-1712
. 例2 解:因为-37.5>-73.2>-129.7,
所以A 处最高,B 处最低.
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37.5-(-129.7)=-37.5+129.7=92.2(米).
答:A 处最高,B 处最低,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92.2米.
【总结反思】
[小结]知识点 相反数
[反思] 不正确.错误的原因是未全面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正确的解答过程如下:
(1)(-19)-(-7)=(-19)+7=-(19-7)=-12.
(2)(-2.5)-(+2.5)=(-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