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2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治理政事以道德教化来,就像北极星那样,居于自己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去约束百姓,百姓只是求免于犯罪,却没有廉耻心;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去约束百姓,百姓不仅有廉耻心,而且恪守规矩。
”(礼即《周礼》,但时生活方方面面的制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孟孙氏第9代宗主)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向什么是孝。
孔子说:“让父母只担心你是否生病,其他的不要让父母担心。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言偃,字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卜(bǔ)商字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脸色很难,不要露出嫌弃的脸色。
论语第二章原文与解析论语第二章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
第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将对论语第二章的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论语第二章中的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上是论语第二章中的三则语录。
下面我将对每个语录进行解析。
第一则语录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达了对学习的重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待他人评价的淡然态度。
子思认为不断学习和反复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快乐的,他期望能够从远方的朋友身上学到更多知识,并且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因为别人对他的无知或误解而生气或愠怒的。
第二则语录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学习和提高自己。
子思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可学习的人,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优点和长处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向他们学习,同时在与不善者的交往中要有所改进。
第三则语录中,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反省和修正。
子思每天都会反思自己是否对他人忠诚,是否对朋友诚信,是否努力学习并传承传统的知识。
通过这种不断的自我审视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保持道德和品德的修养。
通过对论语第二章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子思对学习的重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待他人评价的淡然态度。
这些思想观点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学习,珍惜友谊,并保持对他人评价的冷静和淡然。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们才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导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第二篇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论语》第二篇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和分析。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原文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包括“学习”、“朋友”、“不愠”等。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学习的重视,提倡不断的钻研和修炼。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强调了君子的风度,应当宽容待人。
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这句原文中使用了比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意思是说在执政过程中应当以德为根本,像北辰一样居于高位,指引众多星星相互共同发光。
此处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主张以德治国,以道德和美德来引导人民。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解析:这段原文中,孔子指出夷狄之地虽然有君王,但是他们的统治远远不及诸夏之地的亡国状况。
通过比较两者,孔子再次强调了治理的重要性,正视君王的责任与使命。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解析:这段原文中,“里仁为美”是指在家庭和社区中,要注重亲情和仁爱。
接着,“择不处仁,焉得知?”则是强调个人要从行为实践中体会到仁道的真正意义。
通过这两句原文,孔子教导人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与修炼,用仁爱来行事。
结语:《论语》第二篇中提到了不同的主题和思想,包括学习、执政、治理和仁爱等。
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教育经典,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极星安住本位,群星围着它转。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选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训导人,用刑法统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罚,却没有廉耻心。
用道德教导人,用礼仪规范人,老百姓就会有廉耻心,还会主动匡正自己。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怎么行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在车上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怎么行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如礼服侍;父母过世,如礼安葬,如礼祭祀。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孝子最挂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母身体好,不要得病。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行孝道的,只晓得说能够养爹妈。
可是你看狗啊马啊,我们也都能把它们养起来。
没有孝敬心,怎么区别这两种养呢?”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和颜悦色难以做到。
父母有事,晚辈代劳;有酒食,长辈先用——这样子就可以称为孝吗?”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论lùn 语y ǔ学xué而ér 第dì一yī子z ǐ曰yuē:“学xué而ér 时shí习xí之zhī,不bù亦yì悦yuè乎hū?有y ǒu 朋péng 自zì远yu ǎn 方fāng 来lái,不bù亦yì乐lè乎hū?人rén 不bù知zhī而ér 不bù愠yùn ,不bù亦yì君jūn 子z ǐ乎hū?”有y ǒu 子z ǐ曰yuē:“其qí为wéi 人rén 也yě孝xiào 悌tì,而ér 好h ǎo 犯fàn 上shàng 者zhě,鲜xi ǎn 矣y ǐ;不bù好h ǎo 犯fàn 上shàng ,而ér 好h ǎo 作zuò乱luàn 者zhě,未wèi 之zhī有y ǒu 也yě。
君jūn 子z ǐ务wù本běn ,本běn 立lì而ér 道dào 生shēng 。
孝xiào 弟dì也yě者zhě,其qí为wéi 仁rén 之zhī本běn 与y ǔ!”子z ǐ曰yuē:“巧qi ǎo 言yán 令lìng 色sè,鲜xi ǎn 矣y ǐ仁rén!”曾céng 子z ǐ曰yuē:“吾wú日rì三sān 省x ǐng 吾wú身shēn :为wéi 人rén 谋móu 而ér 不bù忠zhōng 乎hū?与y ǔ朋péng 友y ǒu 交jiāo 而ér 不bù信xìn 乎hū?传chuán 不bù习xí乎hū?”子z ǐ曰yuē:“道dào 千qiān 乘chéng 之zhī国guó,敬jìng 事shì而ér 信xìn ,节jié用yòng 而ér 爱ài 人rén,使sh ǐ民mín 以y ǐ时shí。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2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论语八借篇3.1孔子谓季K(D:”八僧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注籽](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可能指季平子,名意如。
(2)八僧(yi):天子所用的一种乐舞。
借,乐舞行列,每列定为八人。
八怕即八列六十四人。
按礼制,诸侯用六俏,大夫四俏,士二俏。
一说每侑人数与借数相等。
(3)忍:忍心。
一说容忍。
今取前说。
(4)孰:什么。
【译文】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俏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钢,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32三家者以《本》彻(1)。
子日:"'相维辟公,天子喜暮(2)。
'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1)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
《雍》:《诗经・周颂》篇名,为周天子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
彻:撤除。
⑵“相(xiang)维辟公”两句:《雍》中诗句。
相,助祭的人。
辟公,指诸侯。
天子,主祭的周天子。
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3)堂:庙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家祭完毕时,唱看《雍》诗撤去祭品。
孑L子说: "《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端庄恭敬。
’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凭借哪一点唱此诗呢?“33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34林放问礼之本(1)。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2),宁戚。
“【注程】⑴林放:鲁国人。
⑵易:整治。
这里是治办丧事过重礼仪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
孑疗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
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35子日:"夷狄之有君(1),不如诸夏之亡也(2)。
”【注程】(1)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异族的泛称。
(2)诸夏: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亡(w。
):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