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两地三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L
- 格式:doc
- 大小:9.05 KB
- 文档页数:5
安庆市示范高中三校联考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社科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
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
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
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
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别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
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
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
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
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
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
(戴望舒《雨巷》)(3)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4)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5)但我不能放歌,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6)子曰:“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75.0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
鼻翼较宽,说明你的生理构造良好,呼吸功能较强。
在环境良好的地方,②______;但在污染严重的地方,你也会吸入过多废气。
而鼻翼较窄的人,③______ ,所以不透风的地方会让你气短、胸闷。
在办公室待一两个小时,你就应该去楼道或窗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以防突然缺氧。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文明有赖于规则的涵养,汽车文明也不例外。
交通拥堵源于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拥堵状况,一定都与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有直接关联。
一些漠视规则的陋习,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交通拥堵,也提升了路怒症的爆发几率。
①导致拥堵不一定是交通事故的发生,而是汽车的普及。
②______。
③______。
4.《读者》电纸书广告语征集评奖结果于2010年10月揭晓。
专家评委会经过认真筛选评议,最后确定获奖名单。
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获奖广告语,请选择一条作点评,说说其获奖原因。
(1)让阅读简单一“点”(2)电纸有芯容乃大读者无墨书亦香。
5.给下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并阐释漫画的寓意。
(要求能准确概括漫画的内容,不准用“无题”)6.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你去播种的种子,理想不是现成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画,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
安徽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末清初的丘纬屏受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启发,提出“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论梅尧臣诗时提出的著名诗论,意味诗人必处人生困顿偃蹇,方可写出感人心魂、至工至胜的诗歌。
而词章大多数所写的是花前月下和闺妇离愁之类的内容,与诗歌关乎社会穷愁、关乎人生进退的诗旨有所不同。
为什么词学创作与诗学不同呢?或许与二者承担的社会功能和主题情调不同密切相关。
苏轼以后所谓以诗为词,词的诗化得到加强,诗词基本除了形式的差异,在表情达意的主题上几无二致。
在宋代前中期,词与诗的差别却是明显的。
自从中唐以后诗歌的可歌性和音乐性基本转移到了词章。
这个时期的词学创作对象集中于民间歌者或一般文人雅士,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赵崇祚《共间集序》),即是用来演唱倾听的。
宋前期词体的功能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娱宾遣兴”和“聊佐清欢”的娱乐消费性。
不可否认,宋初的五十年,文人的写作意识里已经藏着诗词一体的想法,而此后的晏殊、欧阳修等人在词的创作上尤增添了文人抒情言志的成分,然而总体上还是没有改变词体的传统功用和地位。
对于真正关于国计民生或有关风教之类的命题,诗歌与散文才是他们的首选,所谓“诗余乃长短句谑浪游戏耳”就是他们自己的一般看法。
这时词作的生态场因为主要集中于酒宴歌舞中,能够出入于此的人群当然也绝非一般的平民百姓,诸如晏殊、欧阳修之类的文学之士,又是朝廷股肱之臣,才极有可能是这些场合的常客。
他们既是词体的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消费者、传播者。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产生于兹的词体,其所关注的主要命题当然是歌儿舞女的悲欢离合及其士大夫自身的某些生活感悟,表现出来的特色自然也是以婉的缠绵、细腻深闳的情词见长。
当大部分人还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时,这些仕途非一般的达官文人已经开始懂得用词体来抒写、寄托他们的种种精神需求和人生感受,而且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佳句。
安徽省两地201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检测卷 语 文 试 卷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
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
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
《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
”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
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
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化学期末考试试卷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I 卷和第II 卷两部分。
2.第I 卷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入第I 卷的答题卡中,第II 卷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处。
3.本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i —28 S —32 Cl —35.5 K —39 Ca —40 Fe —56 Cu —64注意: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框内。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将一小块金属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产物是 ( )A 、NaOHB 、Na 2OC 、Na 2O 2D 、Na 2CO 32.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mol/L 的NaCl 溶液950mL ,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NaCl 质量分别是 ( ) A .950mL ,11.2g B .500mL ,117g C .1000mL ,117.0g D .任意规格,111.2g3.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 2、MgCl 2、Na 2SO 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加入稍过量的Na 2CO 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 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BaCl 2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③②①⑤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②③①④⑤ D .③⑤②①4.硅的氧化物及硅酸盐构成了地壳中大部分的岩石、沙子和土壤。
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一直扮演着主角。
下面几种物质中含有硅单质的是A .B .C .D .A .③②①⑤④B .①②③⑤④C .②③①④⑤D .③⑤②①④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玛瑙 光导纤维太阳能电池板水晶A.铜与热的浓硫酸:Cu+4H++SO42- Cu2++SO2↑+2H2OB.在碳酸氢铵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NH4++OH-= NH3·H2OC.用氨水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硫:NH3·H2O+SO2=NH4++HSO3-D.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硝酸:2Fe2++4H++NO3-=2Fe3++2H2O+NO↑6. “荧光粉”所用的高纯度氯化钙中若混有镁离子,除去的方法是把氯化钙的水溶液加热到90—95℃,在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镁离子生成沉淀过滤除去。
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罗绮.漪.沦崎.岖畸.形B. 和谐.揩.油楷.书偕.老C.茁.壮拙.笔支绌.罢黜.D.毗.邻媲.美先妣.枇.杷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人最讲“面子”,讲求“面子”,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虚荣的激情,多多少少要超出一点“面子”本身的价值。
于是,为了“面子”,可以装神弄鬼,攀龙附凤,甚至蒙混欺诈;为了“面子”,可以毁家纾难,丢掉信义,甚至连性命都不要。
中国人维护“面子”的劲头是举世无双的。
A.自欺欺人 B.装神弄鬼 C. 毁家纾难 D. 举世无双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嫦娥一号”的升空,对“嫦娥一号”及深空探测的热情被迅速点燃。
面对这种热情,几位系统老总表现出异常的冷静。
B.有消息称,教育部目前正酝酿对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在学位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C.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办任何事,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具有民本思想,处处为人民服务。
D.我市作为全省医疗制度改革首批16个试验点,所有人都加入了合作医疗。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安徽省歙县的太平桥建于明朝,,。
,。
如今太平桥已重展英姿,再现亮丽风采。
①系安徽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②历经500余年,该桥受自然风华侵蚀及交通超重负载影响,破损较为严重③为16孔拱形石桥,全长268米,宽7.1米,高13米④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已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⑤其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⑥为保护珍贵文物,当地政府决定对该桥进行修缮复原,对部分桥墩灌浆加固、修复重建桥面及桥栏杆。
A.③①⑤④②⑥B.①⑤④③②⑥C.④③①②⑥⑤D.④②⑥③①⑤5.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莫令事不举.(成功)戍卒叫,函谷举.(攻占)B.可怜..焦土(可惜)..体无比(可爱)楚人一炬,可怜C.日过.午已昏(偏过)大母过.余曰(看望)D.《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志向)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A.东望武昌B.群贤毕至C.名余曰正则兮D.齐彭殇为妄作7.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恐年岁之不吾与B.仰观宇宙之大C.莫之夭阏者D.而今安在哉8.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用之如泥沙......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C.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D.泣涕.涟涟二.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安徽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宫绦(tīao)讪讪(xiàn)恫吓(xià)鱼凫( fú)B.默契(qiè)嚼烂(jiáo)广袤(mào)脚踝(guó)C.磅礴( bó)提防(tī )伺候(shì)孱头(càn )D.监生(jiàn)纶巾(guān)谛听(dì)沧海(cā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纨绔鲁莽繁文褥节礼上往来B.俨然残骸惊涛骇浪沸反盈天C.青冢嘻戏咄咄逼人长弘化碧D.桌维樯橹残羹冷炙放旦无礼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亳州新闻网5月1日讯:涡阳县2011年第一批国补农机具,日前已分批、集中发放到农户手中,真是大快人心。
B.针对媒体曝光的上海“染色馒头”事件,蒙城县质监局筚路蓝缕,积极行动,对全县大型超市和馒头加工点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馒头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
C.日前,利辛县投入508万元,在全县中小学校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共安装1505个“电子眼”,为广大师生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D.近期,由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感恩·善学”大型公益报告会走进谯城。
专家声情并茂的演讲、灵活机智的互动方式,深深感染了每位在场的观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做考场作文语言是重要的;可审题也一样不可小视,准确地理解题意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
B.某地竞聘考核上岗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的确会感到很大的压力。
C.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雄浑壮美的交响乐,那么中华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一组亮丽的乐章。
D.亳州市政府论坛上有这样一个帖子: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政府态度明确,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和解决问题。
期末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真的猛士,______ ,______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上天要将重任交给一个人时,会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磨炼,文中表明上天磨炼人的目的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19猪年到了。
现在很多人认为猪代表着好吃懒做,其实在古代,①。
我国主要文化遗址中几乎均有猪骨出土,这是因为占人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作为最常见的家畜,以猪做祭品显得十分重要。
②?这与猪有关,古人家祭即以猪为之,“陈豕(猪)于室,合家而祭”,这正是“家”字的本意。
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一位,③故一天十二时辰的“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称“猪时”。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
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
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
这些_____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
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_____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_____.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
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_____,结果会大不一样。
安徽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
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
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
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
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
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
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2) 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4) 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5)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6)“”,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7)《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描写鸟儿闹春景象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
(8)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
2.古诗默写⑪山际见来烟,⑫,关山度若飞。
⑬,影入平羌江水流。
⑭,明月来相照。
⑮《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⑯___________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1.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袁隆平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
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
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
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
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
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
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
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
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小题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小题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__________,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小题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2.帽子的故事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
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
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
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
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
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
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
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
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
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2)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小题2】文章第②段,班主任郑重宣布全班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她对帽子有什么要求?并请你猜测一下老师这一举措的意图。
【小题3】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小题4】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小题5】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共13分)【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__________,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
③霁:雨过天晴。
④酌:舀取。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心乐之(2)其岸势犬牙差互(3)比出郭(4)是夕【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小题3】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3分)从雷峰塔出发……在洗脚……在休息……终点是【小题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
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2分)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共12分)【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乙】高缭①仕②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③,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④之人也,四维⑤之然后能直。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⑥吾过,是以逐之也。
”(《晏子春秋》)【注释】①高缭:晏子属臣。
②仕:做官。
③爵位:贵族封号等级。
④仄陋:这里指狭窄浅薄。
⑤四维:系在鱼网四角或车盖四方的大绳。
鱼网和车盖有了四根大绳撑张,稳固而安全。
维,维系,辅助。
⑥弼:纠正。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⑪吏二缚一人诣王()⑫齐人也,坐盗()⑬晏子逐之()⑭是以逐之也()【小题2】翻译两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4分)⑪⑫【小题3】【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要劝谏晏子?(2分)【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突出表现了晏子的什么形象特征?(4分)1.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5分)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1】填空。
从诗中看,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既有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更有乐于奉献的情怀。
(2分)【小题2】请说说你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3分)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题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小题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5分)【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乙】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刘禹锡元稹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