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修改病句成分残缺或赘余
- 格式:ppt
- 大小:219.50 KB
- 文档页数:35
高考语文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之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按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规律,凡是应该有的成分没有,导致句子意思模糊不清,甚至不可理解的,就是句子成分残缺。
其中主语和宾语的残缺高考考查频率较高。
成分赘余:一是重复;二是句子里多了根本不该有的成分,造成意思不通,不好理解。
包括主语赘余、谓语赘余、宾语赘余、附加成分赘余等。
一、成分残缺类型(一)主语残缺(二)谓语残缺(三)宾语残缺(四)修饰语残缺(五)虚词残缺二、成分赘余类型(一)语义重复(二)滥用介词(三)滥用关联词(四)滥用否定词(五)滥用表约数或估量的词语一、成分残缺(一)主语残缺1.句首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在辨析语病时,“介词当头审主残”,意思就是遇到“在”“对”“从”“通过”“经过”“由于”“根据”等放在句首的介词时,一定要看看是否造成了主语残缺的语病。
如:由于她坚持前行,终于追上了那个曾被赋予众望的自己。
解析:缺主语,将“由于”放至“她”之后。
2.滥用使令动词造成主语残缺。
如:参观了这次科技成果展览,使我们了解到我国已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解析:保留“使”,删去“参观了”,用“这次……展览”作主语。
滥用“使”,致句子缺主语。
3.滥用省略,使分句中的主语残缺。
如: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解析:“作者”不能做最后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在“成为”前加“使之”。
4.定语过长,丢掉了中心词,造成主语残缺。
修饰语过长,导致主语中心语丢失,如:为方便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特别是为解决偏远地方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市卫生局抽调医术过硬的医生深入农村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活动。
解析:缺宾语。
为解决……的问题。
修改下面病句:经过科学检测分析及形制比较的结果,暗示着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传播可能存在由河西走廓经北方地区进入中原腹地,自西向东延伸的线路。
【答案】主语残缺,去掉“经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和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病句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准确性。
二、教学内容:1. 成分残缺病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残缺的情况。
2. 赘余病句:成分多余,导致句子累赘、冗长的情况。
3. 修改方法:找出残缺或赘余的成分,进行适当的添加或删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和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病句。
2.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类型病句的修改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引导学生关注病句问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定义、类型及修改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找出句子中的成分残缺或赘余,并进行修改。
4. 反馈: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修改方法。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一些自己写作中的病句,分析其原因,进行修改。
(1)他经常去图书馆看书。
(2)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努力程度有关。
(3)老师要求我们认真完成作业。
(4)昨天晚上,我梦见了家乡的风景。
(5)他穿着一件蓝色的衣服,戴着一顶帽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来理解和掌握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特点。
2. 运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采用循序渐进法,由浅入深地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病句的技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识别和修改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八、教学资源:1. 病句案例:收集一些典型的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用于教学示例。
2. 练习题:编写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辨析和修改语病辨析和修改语病辨析和修改语病《中考大纲》中规定:“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的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语序不当1、关联词的位置不当①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②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③要是一篇作品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规律: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两句话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则放在主语的前面。
2、多项定语的语序不当。
他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黄冈中学的语文老师。
正确次序:他是黄冈中学(领属性的)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动词短语)的优秀的(形容词)语文(名词)老师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②表示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3、多项状语语序不当①从村庄到街道,从清晨到深夜,到处都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②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蒂诺维奇热情的交谈。
正确的次序是:许多记者昨天(时间)在新闻发布中心(处所)都(副词)热情地(表情态)同米卢蒂诺维奇(对象)交谈。
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短语,②表时间的介词短语,③表处所的介词短语,④表语气的介词短语(副词),⑤表情态的词,⑥表对象的介词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词前。
4、分句的次序不当①可怜的小狗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满脸伤痕,这时它已无力叫唤了。
②在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经过四个小时惊心动魄的同洪水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保住了大坝,战胜了洪水。
二、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①山坡上,听不见锹(qiao)镐声,也看不见人影走动,只有一对对焦急的眼光,在向山沟里张望。
(“眼光”是不能“张望”的,应改为“眼睛”。
)②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1. 让学生理解成分残缺和赘余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表达清晰、准确的语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分残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残缺。
2. 赘余:多余的词语或成分,造成句子累赘或重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和修改成分残缺和赘余的病句。
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修改病句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成分残缺和赘余。
2.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修改病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成分残缺和赘余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
2. 实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子,让学生识别和修改成分残缺和赘余的病句。
3. 练习:学生自主练习,修改给出的病句。
4. 讨论:分组讨论,共同修改病句,交流修改心得。
5. 总结: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成分残缺和赘余的避免。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1. 评价学生对成分残缺和赘余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识别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病句实例:收集一些典型的成分残缺和赘余的病句。
2. 修改工具:提供一些修改病句的参考工具,如词典、语法书等。
3. 练习册: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成分残缺和赘余的概念,分析典型例子。
2. 第二课时:学生自主练习,修改病句。
3.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共同修改病句。
4. 第四课时: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和技巧。
5. 第五课时: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耐心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改。
在讨论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十、课后作业:1.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病句,进行分析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