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类G和G
- 格式:docx
- 大小:9.92 KB
- 文档页数:1
总结 G + G ﹣的区别
在微生物学中,G+和G-分别代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是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区分的。
采用这种染色方法,是先用龙胆紫(亦称结晶紫)来染细菌,所有细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后再涂以革兰氏碘液,来加强染料与菌体的结合,再用95%的酒精来脱色20~30秒钟,有些细菌不被脱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细菌被脱色变成无色,最后再用番红花红或沙黄复染1分钟,结果已被脱色的细菌被染成红色,未脱色的细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着色.这种给细菌染色的方法称为革兰氏染色法.凡被染成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菌);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菌)。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约20~80nm.肽聚糖含量丰富,有15~50层,每层厚度1nm,约占细胞干重的50~80%,还含有磷壁酸.较厚的细胞壁,加上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所以菌体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仅2-3层肽聚糖,另外还有脂多糖、细菌外膜和脂蛋白.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花红或沙黄复染后呈红色.两类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
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如: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大概就这么多了吧.再说就成了详述了.再次就未能及时回答向您致谦。
简述革兰氏染色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
以下是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1、脱色: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是脱色。
在经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G+菌和G-菌都呈现深紫色。
此时,通过在酒精或其他脱色剂中短暂停留,可以将G-菌的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溶解,使得脱色剂更容易进入细胞内部,将其染成无色或浅色。
而G+菌由于其细胞壁结构较为坚韧,不易被脱色剂渗透,因此保持深色。
2、复染:在脱色后,通过施加沙黄或其他染料进行复染,使所有细菌都被染上颜色。
由于G-菌已被脱色至无色或浅色,因此沙黄会使其呈现红色。
而G+菌由于未被脱色或仅被部分脱色,呈现深紫色或蓝黑色。
3、结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可以看到G+菌呈蓝紫色,而G-菌呈红色。
这一差异是由于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对细胞壁脂质成分的处理和脱色剂的渗透能力不同所致。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特别是脂质含量的差异。
G+菌的细胞壁富含肽聚糖,不易被脱色剂渗透,而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脂质,使得脱色剂能够更好地进入细胞内部。
此外,革兰氏染色还涉及到结晶紫和碘液等染料的结合和吸附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增强了G+菌和G-菌在染色过程中的颜色差异。
总之,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差异,通过脱色和复染等步骤,将细菌分为G+和G-两大类,为后续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第十章化脓性细菌(purulent bacterium)一、概念:化脓性细菌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二、分类:1.化脓性球菌:G+,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G-,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2.化脓性杆菌:G-,大肠埃希菌属,假单胞菌属第一节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模式代表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G+球菌,典型排列方式为葡萄串状,无特殊结构(体外)2.培养特性温度:28-38℃(37℃);pH:4.5-9.8(7.4)培养基: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繁茂并形成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菌落:中等大小(1-2mm),圆形,光滑,不透明,各种脂溶性色素3.生化反应4.分类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不同类型,分为三种:主要性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菌落色素金黄色白色白色或柠檬色血浆凝固酶+--α溶血素+--SPA +--甘露醇发酵+--致病性强弱无5.抗原结构(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性质:①细菌细胞壁的表面蛋白②可与人类、豚鼠、小鼠等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以下作用:a.抗吞噬b.损伤血小板,引起超敏反应c.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2)荚膜:黏附作用(3)多糖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为磷壁酸中的组分,分为两群A群――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表皮葡萄球菌 (S.epidermidis)6.抵抗力(1)抵抗干燥,热(80℃,30min),盐(10-15%)(2)碱性染料敏感(结晶紫,龙胆紫)(3)耐药菌株迅速增多二、致病性(一)致病物质1.侵袭力(1)表面结构:SPA,荚膜等(2)酶类:①凝固酶(coagulase):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球菌种类很多,根据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分为G-、 G+两类球菌。
G+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微球菌。
G-有: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卡他布兰汉氏菌等。
对人体致病的球菌称病原性球菌,因能引起机体化脓性炎症,故又称为化脓性球菌。
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
一、葡萄球菌属(一)形态与染色葡萄球菌呈不规则堆集排列,形似葡萄串状,也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
为G+性球菌,直径0.5-1.5um,(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较非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小)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无动力。
(二)分类 1965年按血浆凝固酶分为: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1.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腐生葡萄球菌。
2.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中间型、家畜葡萄球菌。
(三)抗原本菌水解后,用沉淀法可获两种抗原即蛋白抗原和多糖抗原。
1.蛋白抗原:是一种表面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特异性,无型特异性。
存在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表面,结合在细胞壁的粘肽部分,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抗原。
有型特异性,分A、B、C三型。
(四)标本接种1.脓汁、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通常直接接种在血琼脂上,经37℃24-48h培养,可见直径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
2.粪便、呕吐物应接种卵黄高盐、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上,经37℃24-48h培养可形成细小菌落,48h后形成典型菌落。
3.疑为败血症者,抽取静脉血5ml,注入50ml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
(五)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
在20%CO2环境中,有利于毒力产生。
最适温度37℃,最适PH7.4。
DNA中G+C含量:30-39%。
1.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37℃、24-48h培养,可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不透明、脂溶性色素的菌落,直径一般为1-2mm,但大者也有4-5 mm的菌落。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比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革兰氏阳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可以选择青霉素族,头孢曲松钠等。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
大肠杆菌为兼气性菌种,一般生存于肠道中及厌氧的还境中。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特征为有一层outer membrane 与阳性菌种不同。
目前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很多,除了它是一般食物中是否有被污染的指标外,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皆需要使用到大肠杆菌当作实验宿主。
除了大肠杆菌外,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氏杆菌、产气夹膜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摩拉)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类志贺吡邻单胞菌等也是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李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分支杆菌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棒状杆菌属,红球菌属,炭疽杆菌丹毒杆菌破伤风杆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莫杆菌气肿疽杆菌结核杆菌。
革兰氏染色反应
革兰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没有磷壁酸,其细胞壁中游肽桥、肽尾和双糖形成的网状结构较为疏松,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编辑本段常见种类
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利斯特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克雷白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沙门氏菌……。
⽣命科学导论第4章⽣命的多样性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微⽣物⽣命的多样性第⼀节⽣命多样性和物种⼀、⽣命多样性(⼀)⽣命多样性的概念⽣命多样性亦称⽣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指⽣命有机体的种类和变异性及其与环境形成的⽣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动物、植物、微⽣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态系统和⾃然景观。
(⼆)⽣物多样性的类型1. 遗传多样性2. 物种多样性3. ⽣态系统多样性4. 景观多样性1.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义的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同⼀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遗传多样性是⽣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物种内不同群体:⽣态型、变种、亚种、品种、品系等。
2. 物种多样性(⼀)概念:物种多样性是⽣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地球上⽣物有机体的复杂性,是⽣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内容。
(⼆)分布:10000⽶深海……硫细菌、4.5 千⽶深的地层中……细菌、74-85千⽶⾼空……微⽣物3. ⽣态系统多样性(1)包含内容:⽣物圈内物种集合的空间多样性,包括:⽣物圈⽣境多样性、⽣物群落多样性、⽣态过程的多样化、⽣态系统内⽣境差异、⽣态过程变化多样性。
(2)意义:⽣态系统多样性是维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证。
4.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景观:多种多样⽣态系统在⼀定地区内的镶嵌分布格局。
景观是⼈与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作⽤的产物。
●景观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即动态)的复杂性。
⼆、物种的概念及其命名法(⼀)物种的概念和定义不同专业的⽣物学家对物种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现代遗传学认为:物种是⼀个具有共同基因库、与其他类群有⽣殖隔离的群体⽣物学家认为:物种是⽣物世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同⼀的形式。
细菌的分类(G+和G-)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
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包裹,只存在称作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
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是大自然的主要参与者。
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李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分歧杆菌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棒状杆菌属、红球菌属、丹毒杆菌、气肿疽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式杆菌、流感副流感杆菌、卡他杆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绿脓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弧菌、副溶血性杆菌及双球菌等。
G+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G—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奈瑟菌属)G+ 杆菌: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结核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麻风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G—杆菌:大肠杆菌(埃希菌属)、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志贺痢疾杆菌、福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菌属)、百日咳杆菌(包特菌属)、肠炎杆菌(沙门菌属)、绿脓杆菌(假单胞菌属)、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附:((Actinomycete)是另一大类革兰氏阳性菌,根据DNA中(G)和(C)的含量,放线菌被称为高G+C革兰氏阳性菌,而厚壁菌被称为低G+C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染色基本原理: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溶液配制:1.结晶紫染色液:(1)甲液:结晶紫2g,95%乙醇20ml。
G+菌G-菌为什么要来谈G+菌和G-菌,因为在后面的介绍抗菌药我们会用到,不同的细菌感染所用的抗菌药不同。
例如如,青霉素G(天然青霉素),就主要针对G+菌感染,只对G-菌部分敏感,这主要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有关。
抗菌药主要是一些抗生素,抗生素滥用在中国的情况很严重,其导致的问题可能是最后细菌感染将无药可治,比如现在出现的一个名词叫“超级细菌”,其产生原因是因为人们滥用抗生素,导致某些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都产生耐药性,最后这些细菌感染带来的结果相当可怕。
所以现在国家开始规范抗生素使用,能不用抗生素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对不同的病症患者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做到不滥用,不多用。
由此我们区分不同的细菌感染将显得非常重要。
G+菌和G-菌的是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来划分的,G+菌和G-菌细菌的细胞壁的组分和结构不同(参见我的前篇文章:细菌的细胞壁),所以染色结果不同,这样我们就把其鉴别开来了。
革兰氏染色法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
其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染色液结晶紫溶液结晶紫乙醇饱和溶液(取结晶紫约4~8g,溶于95%乙醇100ml 中)20ml,1%草酸铵溶80ml将上述两溶液混合,过滤。
结晶紫不可用龙胆紫代替。
前者是纯品,后者不是单一成分,易出假阳性。
结晶紫溶液放置过久会产生沉淀,不能再用。
助染剂碘 1g 碘化钾 2g 蒸馏水300ml将碘与碘化钾先行混合,加入少许蒸馏水,充分振荡。
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其余的蒸馏水。
当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淡黄色时应弃去。
为易于储备,可将上列碘与碘化钾溶于30ml蒸馏水中,用前稀释。
脱色剂95%乙醇。
复染剂沙黄0.25g 95%乙醇 10ml 蒸馏水 90ml将沙黄溶于乙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蒸馏水。
染色步骤1、将培养18~24h的培养物涂片,要涂得薄些。
将涂片在火焰上加温固定,待冷却后滴加结晶紫溶液,1min后水洗。
细菌的分类(G+和G-)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
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包裹,只存在称作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
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是大自然的主要参与者。
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李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分歧杆菌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棒状杆菌属、红球菌属、丹毒杆菌、气肿疽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式杆菌、流感副流感杆菌、卡他杆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绿脓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弧菌、副溶血性杆菌及双球菌等。
G+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
G—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奈瑟菌属)
G+ 杆菌: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结核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麻风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G—杆菌:大肠杆菌(埃希菌属)、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志贺痢疾杆菌、福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菌属)、百日咳杆菌(包特菌属)、
肠炎杆菌(沙门菌属)、绿脓杆菌(假单胞菌属)、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附:((Actinomycete)是另一大类革兰氏阳性菌,根据DNA中(G)和(C)的含量,放线菌被称为高G+C革兰氏阳性菌,而厚壁菌被称为低G+C革兰氏阳性菌。
如果细胞的第二层膜是衍生特征,这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可能是细菌基部的分支,否则它们可能组成关系相对较近的。
它们被认为可能是和的祖先,因为它们都缺乏第二层膜,并且具有一些生化上的相似性,比如含有固醇类。
此外,尽管恐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类细菌结构上类似,但也可被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