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与应急管理的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11.44 KB
- 文档页数:6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1.应急管理基本概念(1)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
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厂区重建和社区的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
应急救援一、应急管理概述(一)、应急管理概述应急管理从英文EmergencyManagement翻译而来。
“应急管理”- -词主要在英语国家使用,欧洲国家主要使用“危机管理”的概念,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和联合国组织主要使用”灾害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二)、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1.以民防为主阶段2.民防与应急管理整合阶段3.综合应急管理阶段(三)、应急管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各国根据安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应急管理理念和应急管理体制。
2.从单灾种、部门管理模式向多灾种综合管理模式转变3.由灾害应对向应急管理全过程管理转变4.政府的一元管理向多主体共同参与转变①自救②共救③公救二、应急救援员概述(一)、应急救援员应急救援人员一般指从事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受灾人员和公私财产救助,组织自救、互救及救援善后工作的人员。
合格的应急救援人员组成了两种队伍:一是专业化的救援队伍(如应急管理人员、消防人员、医护人员、搜救人员等) ;二是社会化的救援队伍(如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
(二)、所承担的角色①处理协调者②医疗救护者③媒体应对者④现场评估者⑤安全保障者⑥心里疏导者⑦部分人员承担应急管理者(三)、应急救援员责任快速评估现场、识别伤患者、决定并行动、陪伴及安慰、收集现场遗留物及资料(四)、应急救援员的职业要求2019.1.14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应急救援员①职业道德要求1.遵纪守法,服务社会2.反应迅速,冷静沉着3.操作规范,精益求精4.生命至上,科学严谨5.牢记使命,勇于奉献②专业知识要求1.求助能力2.沟通能力3.组织能力4.医疗救护能力③职业资格要求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是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
三、应急管理基础知识(一)、基本术语①致灾因子与灾害1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1.应急管理基本概念(1)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
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厂区重建和社区的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的概念、背景、基本要素和主要任务1、概念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就是根据本范围本企业可能发生的实际危害进行一种假设和布局,也是安全工作中居安危思的理念和对策,是居安危思而不是危言耸听。
对于我们从事高危行业者来说,我们身处危机,所以不要回避危机,当然我们恐惧危机也是不对的。
只要我们按章作业,按章操作,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危机和危险是不会发生的。
2、背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在我国转型期体制不健全,突发事件频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口、经济愈来愈密集,突发事件增大,人们生活水平改善,重视程度提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之后,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重视更趋强烈。
3、基本要素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计划是关键因素之一。
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它们之间构成一个循环运行的应急管理体系,其四个方面的内涵如图(一)所示。
这四方面的内容往往是重叠的,但它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单独目标,并且一个阶段的工作可能成为下阶段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图一)预防预防是为了防止、控制和消除事故对生命财产和环境的危害所采取的行动。
预防工作是从应急管理的角度,防止紧急事件或事故的发生,避免应急行动。
其应对措施包括:制定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安全规划;建立安全信息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开展风险分析和预评价;对员工、管理者及社区进行应急宣传教育等。
②预备预备又称准备,是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
目的是建立应急管理能力,应对事故发生而提高应急行动能力及推进有效的响应工作。
其应对措施包括:应急预案、应急通告与报警系统、应急救援、应急资源、公共咨询材料、互助与外援、特殊保护计划等。
预 防 预 备响 应 恢 复③响应响应又称反应,是在事故发生前及发生期间和发生后立即采取的行动。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抢险、疏散、搜索和营救以及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使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并有利于恢复。
应急救援与应急管理的概念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
应急救援是在紧急情况下对人员、财产和环境进行救援行动,以减少灾害损失和保障受灾人员的生命安全为目标;而应急管理则是一种组织、协调和管理各方资源以减轻灾害影响,并通过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措施来提高社会抗灾能力的一种综合管理方式。
首先,应急救援是发生灾害后的紧急行动。
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会迅速响应,展开疏导、救治、救援、撤离等救援行动。
应急救援主要通过抢救被困人员、提供医疗救护、控制火灾、抢修设备等方式来减少灾害损失。
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挽救生命,减少人员伤亡,保护财产,并提供相应的物资和人道援助。
其次,应急管理是一种主动预防和综合管理的方式。
应急管理更注重制定应对措施和有效预防,以减少可能影响和损害。
它包括灾害风险评估、制定预案和指南、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培训人员、加强规划建设等方面。
应急管理也关注灾后恢复,通过恢复基础设施、重建社区、提供心理援助等方式来促进灾后重建和社会恢复。
在实际应用中,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灾害应对体系。
应急救援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实施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的专业队伍。
而应急管理则需要有预防和准备的工作,同时也需要有快速响应和合理部署的能力。
在应急管理中,应急救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两者互为补充,形成了有效的应急体系。
综上所述,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
应急救援是发生灾害后迅速的紧急行动,旨在减轻灾害损失和保障受灾人员生命安全。
而应急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方式,通过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措施来提高社会抗灾能力,并减轻灾害影响。
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灾害应对体系。
应急应会知识应急应会知识一、应急管理基础知识1. 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目的应急管理是指在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 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环节。
预防是指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措施,尽可能避免灾害或事故发生;准备是指在预测到可能发生灾害或事故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案编制、物资储备等工作;响应是指在灾害或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援等工作;恢复则是指在灾后尽快恢复受灾区域的正常秩序和经济社会活动。
3. 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减少损失和恢复正常秩序,有关部门事先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工作程序。
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机构、任务分工、预警信息、应急处置流程、物资储备等内容。
二、灾害类型及应对措施1.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面产生振动的现象。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迅速躲到桌子下或墙角处,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使用电梯,迅速撤离建筑物;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要尽可能找到安全通道等待救援。
2. 火灾火灾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焰燃烧而造成的灾害。
在火灾发生时,人们应尽快逃离火源,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乘坐电梯,要走楼梯离开建筑物;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可以用湿毛巾堵住门缝等待救援。
3. 暴雨洪涝暴雨洪涝是指因暴雨导致的地面积水和河水泛滥而造成的灾害。
在暴雨洪涝发生时,人们应尽量避免到低洼地带或河岸附近,以免被淹;不要开车行驶在水深超过车轮的路段上,以免被困;如果被困在洪水中,要尽量找到高处等待救援。
4. 爆炸爆炸是指因物品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强烈冲击波和火焰的现象。
在爆炸发生时,人们应尽快逃离爆炸现场,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靠近可能存在危险品的区域;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要尽快寻找安全通道逃生。
一、应急管理概述1、应急管理概念:应急管理是指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应对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带来严重财产损失,扰乱社会生活秩序的极端事件。
2、突发事件概念: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突发事件特点:●突发性:突然发生,时间紧张●威胁性: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威胁组织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观●扩散性:范围扩散和类型的扩散●不确定性:状态、影响、反应的不确定性●双重效果性:危险与机遇同在4、应急管理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救结合●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第一时间原则●依靠科学,快速反应●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应急管理现状:八多八少1、过多的事件,过少的思考;2、过多的慌乱,过少的理性;3、过乱的概念,过少的统一;4、过多特殊性,过少一般性;5、过多的原则,过少的机理;6、过强的形式,过弱的操作;7、过量的实践,过少的理论;8、过多的因袭,过少的创新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损失6、事故灾难——技术上的欠缺、人们的过失7、公共卫生事件——自然情况+人为因素8、社会安全事件——一定的社会问题诱发的9、问题管理的概念: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挖掘问题、表达问题、归结问题、处理问题为线索和切入点的一套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10、致灾因子概念:致灾因子就是一个自然、技术或社会现象,它对人们及周围的环境构成了威胁。
有人又将致灾因子称为危险源或风险源。
11、危机的概念:罗森塔尔: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性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班克思:危机是对一个组织、公司及其产品或名声等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的事故。
12、罗伯特·希斯模型:第一阶段:减缓第二阶段:准备第三阶段:响应第四阶段:恢复二、突发事件的减缓1、风险的概念:风险是特定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是不利的后果,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生。
应急救援与应急管理的概念
摘要: 1、应急救援简介(一)应急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
(二)应急工作的主要目标:对紧急事件做出预警;控制紧急事件的发生与扩大;开展有效救援,减少损...
1、应急救援简介
(一)应急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
(二)应急工作的主要目标:
对紧急事件做出预警;控制紧急事件的发生与扩大;开展有效救援,减少损失迅速组织恢复正常状态。
(三)应急救援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