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圈点和批注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温馨提示:1.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
2.点击菜单栏中的“视图——导航窗格”即可查看本文档目录,直接跳转至各个部分的对应内容。
三、《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七下)名著概览【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介绍】讲述了北平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祥子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揭示了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告诉人们单靠个人的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的,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罪恶的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艺术手法】①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多种写作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塑造了残忍霸道的车厂老板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等各色人物,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②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充满了地方特色。
如写祥子的身体健壮,用“结实硬棒”“挺脱”等字眼,写病痛时的祥子“在马路边上缓缓地蹭”,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③结构缜密,线索分明。
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希望—奋斗—幻灭”为主线,以祥子与各种人物的关系为暗线,采用纵向结构和多侧面文体式相结合的方法,把各阶层市民的生活画面和社会的黑暗交织起来。
【阅读启示】①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②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因为外界的种种因素而动摇、迷失、放弃。
③成功也需要机遇。
人物形象专题探究【专题一给祥子写小传】1.梳理故事情节2.结合人物经历分析人物的变化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韧,如同老牛一般。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品内容。
2.掌握圈点批注的基本方法。
3.通过自主阅读,掌握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及典型故事情节。
课堂学习任务
一、阅读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应当注意的问题。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片段尝试进行圈点勾画。
二、自主阅读
自由阅读《骆驼祥子》,组内交流下列问题。
1.作品中哪位人物令你印象最深刻?试着对他进行简单介绍,并总结他的形象特点。
(在对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应概括其总体特点与主要经历;在对人物进行形象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具体事件。
)
2.分享一处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
(抓住情节的主要部分,去其枝叶,有详有略。
)本课小结
课后任务
阅读整本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探究”中的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书中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题,自行探究。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了解《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并且会用这种方法阅读名著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你了解老北京的人力车夫吗?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创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北洋军阀统治。
在黑暗、畸形、失衡的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也不例外。
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有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
另外一个车夫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
这便是故事的原型,也为老舍创作小说提供了材料来源。
老舍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
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故事地点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描写正直好强的青年车夫祥子由希望、受挫、挣扎到绝望,最终堕落成城市垃圾的悲惨遭遇,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
主要内容:《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
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名著导读教案:《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1.了解“圈点”“批注”的基本知识及关注点。
2.掌握圈点批注题的做题思路,学会进行圈点批注。
通过《骆驼祥子》,体会“圈点”“批注”的思路,学会进行圈点批注。
教学思路:课前导入⇒必备回顾⇒明确思路⇒专题探究教学安排:1课时导入::同学们,近年来,中考越来越重视考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类常见题型:圈点批注题。
1.常用的圈点符号。
直线“——”:画在生字或需要解释的词语下,用以批注时注音或解词。
圈字码①②③:用来标示自然段的序号,便于查找内容。
波浪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
圈点“……”:标在文中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
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可以批注疑问。
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可以畅言所感。
分隔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可以附注层次大意。
2.“批”即批语,也指评语,如在文章旁边写上段落、层次大意,用叙述、说明、议论的方式,对思想内容、观点见解、表达方式、作者思路、遣词炼句等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
“注”,就是注释,如对难字生词、文章背景、作者材料、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等加以解释或提示。
“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3.批注的形式。
(1)分析式:注明某一句、某一层或某一段具体含义的分析性文字。
(2)概括式:层意、段意、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归纳。
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3)评价式:对文章中某一事物、某一用语、某一修辞或某一写法的评价性文字。
(4)感想式:就文章内容所展开的想象和联想方面的文字。
(5)疑问式:理解课文中产生的疑难点的文字记录。
1.仔细阅读文本,明确圈点批注阅读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步是“初读标记”。
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
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画出要点、难点、疑点或者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三、《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内容梗概】本书充满浓郁的北京风情,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故事,刻画了祥子这样一个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韧、吃苦耐劳,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的平民形象,他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在小福子死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
【经典情节】一起──一一流车夫祥子十八岁时,父母去世,他跑到北平来赚钱谋生。
不久就认定拉车是最好挣钱的活儿。
当他拉着租来的新车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攒钱买一辆自己的车。
祥子省吃俭用,在三年间凑足一百块血汗钱,买了一辆新车,拉开了他人生的序幕。
人物性格:祥子:老实、健壮、善良、淳朴、木讷、勤快、吃苦耐劳、有美好的理想。
一落──充军丢车祥子为了多赚点钱,拉客人去了危险地带,结果被无理的大兵拉去充军,用几年血汗钱买来的车也没了,祥子跟着军队走了没多久就偷偷地跑了,临走时牵走了大兵的骆驼,当作对自己丢了车的补偿。
人物性格:祥子:坚韧中带着一些软弱。
绰号的由来祥子在返城途中病倒了,回到北平,在海甸的一家小店躺了三四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从此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人物性格:祥子: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的精神。
怒辞杨宅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
杨先生有两位太太,还有一大群孩子。
祥子每天接送完这个,又要去伺候那个,同时还要干杂活。
更可恨的是,主人不把仆人当人看,食宿很差。
祥子有一天在送走一位女客人后,因为杨太太的无理,终于忍无可忍,愤怒地将钱摔在杨太太的脸上,辞去了这份工作。
人物性格:祥子:吃苦耐劳,自尊好强,善良坚韧的外表下还有一颗反抗的心。
二起──二次奋斗祥子回到了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家三十七八岁的闺女虎妞十分喜欢祥子。
祥子租了他家的一辆车,又开始为自己第二次买车而拼命地赚钱。
激趣导入:有人说,如果你想赏一幅旧社会风情画,你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品一杯人生百味酒,你也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听一折老北京方言戏,你还是可以去看《骆驼祥子》。
那么,《骆驼祥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骆驼祥子》寻找答案吧。
一、重点1. 了解《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精彩的情节片段。
2. 学习用圈点批注的符号从多个角度对名著的精彩段落作出评价和赏析。
二、难点学习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名著,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一、考点梳理1. 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分别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除此之外,还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牛天赐传》;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柳家大院》《断魂枪》等许多优秀作品,堪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2. 内容概括祥子来自农村,立志买一辆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但是,用三年的血汗钱换来的车却被军阀的乱兵抢走,从军阀逃回来后,他还没攒足买车的钱,钱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
接着,车厂厂主的女儿虎妞对他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带来磨难。
而祥子用虎妞的积蓄买的一辆车,在虎妞难产而死后,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
在经过多次挫折后,并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终于吹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彻底地堕落了。
他从一个老实的车夫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地道的流氓无产者。
通过这个悲惨的艺术形象,人们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有较深的理解,并启发人们认识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
3. 人物形象(1)祥子——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
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后来他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儒林外史圈点勾画批注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以
讽刺讥讽为主要手法的讽刺小说。
小说以儒林为背景,以儒学、科举、官场为题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展
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小说中有许多描写和批判,下面我会
从几个方面对《儒林外史》进行圈点勾画批注。
首先,小说通过对官场的描写,勾画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作者通过一些官员的形象,如杨继盛、李德裕等人,揭示了官场的
丑恶现象,包括贿赂、拉帮结派、官员贪污等问题,这些都是对官
场腐败现象的有力批判。
其次,小说对儒学的讽刺也是一大特色。
通过对一些儒士的形
象刻画,如程伟元、杨无咎等人,作者揭露了他们虚伪、自私、好利、阿谀奉承等丑恶嘴脸,对当时儒学的空洞和虚伪进行了有力的
讽刺。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描写,如商人的投机、豪
绅的奢靡、士族的虚荣等,勾画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对社会的
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最后,小说通过对一些正直、忠良人物的塑造,如林则徐、孙
承宗等人,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对当时社会的丑恶
现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慨,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通过对官场、儒学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勾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在中
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圈点和批注“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同志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
徐老读书的时候常用朱墨两色毛笔,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有时还在书页空白处加上注解和批语。
毛主席读书也喜欢用这种办法,他青年时代读过的一本书《伦理学原理》,书页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所写的批语竟有一万二千多字。
圈点勾划和加批注,其实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读书的辅助方法。
元代学者程瑞礼在《读书分年日程》一书里,要求十五岁以前的学童,读书要自己断句和加标点,并且圈出多音字、假借字;十五岁后读经书要能用不同颜色的笔加批语和注释。
在他的书院里念书的学生都得掌握这项基本功。
古代出版的书籍大多带有评点,详细的从字的读音、意义,到句段的联系照应,文章的结构层次,遣词造句的特点,都有所解说,有的还概括全篇大意。
批注的文字有时远远超过原文。
可以看出,圈点勾划和加批注也是指导别人读书的一种重要方式。
什么是圈点勾划?就是读书时,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号,在书页上划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疑难之处等等。
例如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在关键词语下加···;在段落的中心句下画;在重要的句子下画;用│划出段落内部层次;用‖划出文章的结构段;用1、2、3、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一、二、三、四……标出结构段的序号等。
批注,是指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在段落层次前写大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等等。
读书时,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和加批注,可以促进对文章的理解,经过圈点批注的文章,眉目清楚,条理分明,也可以加深读者的记忆。
圈点勾划和加批注,要注意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
读过某一个章节,先要经过思考,找出重点难点,决定哪些地方应该圈点,哪些地方应该勾划,哪些地方要加注,哪些地方要加批,然后再动笔墨。
如果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就乱划一气,胡批一通,反而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其次,圈点勾划使用的符号应该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换,符号的种类也不宜过多。
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看明白。
还要注意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不可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看不出哪里是重点了。
另外,批注应该作到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
批语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出点根据来。
随便加上一些“好”、“绝妙”或“废话”“胡说”之类的话是没有用处的。
批语不应过长,罗哩罗嗦地说不到点子上也不好。
圈点批注如何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必须充分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运用。
在读书中,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
什么是圈点?就是读书时,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号,在书页上划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疑难之处等等。
例如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在关键词语下加。
;在段落的中心句下画----;在重要的句子下画====;用│划出段落内部层次;用‖划出文章的结构段;用1、2、3、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一、二、三、四……标出结构段的序号等。
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
批注,即批语注释,是指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在段落层次前写大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等等。
批注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什么是批注?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它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抄写笔记”等字样,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做批注的方法:1.赏析语言特色(如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2.评点人物3.生发联想4.剖析写法5.批判文本6.质疑问难做批注的注意点:“批注”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在原书地方写你的真实的感受,写不下可用其他纸张。
有什么写什么。
不拘一格。
如果该书你准备阅读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的笔写。
圈点批注,要注意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
读过某一个章节,先要经过思考,找出重点难点,决定哪些地方应该圈点,哪些地方应该勾划,哪些地方要加注,哪些地方要加批,然后再动笔墨。
如果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就乱划一气,胡批一通,反而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其次,圈点使用的符号应该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换,符号的种类也不宜过多。
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看明白。
还要注意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不可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看不出哪里是重点了。
另外,批注应该做到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
批语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出点根据来。
随便加上一些“好”、“绝妙”或“废话”“胡说”之类的话是没有用处的。
批语不应过长,罗哩罗嗦地说不到点子上也不好。
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好习惯摘要:圈点批注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要提倡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率,教师应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并通过督促检查,使其形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关键字:培养圈点批注习惯新课程本着以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原则,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指导,不能用教师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切己体察”,而应该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吸取、感悟、思考、创造。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是我国传统的有效的读书方法,圈点批注法就是“动笔墨”读书的一种常用方法。
古人读书从小要求自己断句和加标点,并且圈出多音字、假借字;稍大些时候读经书要能用不同颜色的笔加批语和注释。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读书时就十分喜欢在书上作各种记号,他认为这样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读书的时候常用朱墨两色毛笔,在书上勾勾圈圈,有时还在书页空白处加上注解和批语,毛泽东深受影响,读过的书页上也总是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文字,他青年时代读过的一本书《伦理学原理》,该书只有11万字,可是所写的批语竟有一万二千多字。
许多古今名人运用这种方法读书受益匪浅。
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却丢失了这个传统,学生读过的书上除了摘抄老师的笔记,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更谈不上留下思想的痕迹。
阅读停留于文字表面,不能直抵文本意蕴深处,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体悟深思,学会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一、什么是圈点批注法圈点批注法就是在阅读中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对话,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号,在书上划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文章的疑难之处,并用眉批、旁批、总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来,圈点批注法充分调动了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综合运用各种思维能力,对文本符号进行解码,解译。
圈点批注的过程不仅是对文章思考、品评、鉴赏的过程,也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活动。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阅读能力差的原因,一方面是阅读太少,尤其重要的一方面是阅读不得法。
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阅读思路的点拨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效果颇佳。
首先它教给了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读文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探求深思的习惯,并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其次,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潜能,调动学生的独有的知识经验和人生感受,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第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阅读时圈点批注的具体方法学生在阅读时,文中的生僻字、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佳言妙语、格言警句都可以圈点勾画,重点标出,进行评点,而段落结构、行文思路、文章题旨、写作艺术等可在书后进行归纳小结。
总之,书页的空白处随手都可以写上见解、疑惑、简评、阅读心得等。
要指导学生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符号体系,并形成自己的使用习惯。
比如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用横线标出重点句,用双线标出中心句,用波浪线标出精彩句,用点号标明生字词,用问号标明疑问处,用感叹号标明重要之处,还可以用三角形、圆圈、方框、米字等符号标出需要标注的地方。
总之,要让学生形成一套自己常用的简便易行的符号系统,这样可以突出重点,方便理解,便于记忆。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写批注,把自己每次阅读时的所思所感,点滴心得,及时记下,这样就可以把每次阅读中获得的不同感悟积累起来,升华自己的认识。
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强化,学生就会形成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边书写的好习惯,学会手脑并用,专心致志,能够真正走进作品,读透文章,形成自己的创见,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是有极大意义的。
三、指导学生圈点批注时应注意的问题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外,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
课堂上经常空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圈圈写写,而不是教师一味满堂讲或满堂问,用紧张的学习节奏把学生指挥得一刻不停;在学生思维受阻、产生疑惑时,教师还要给学生一些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树立起自主阅读、圈点批注的自信心。
其次,要激发同学圈点批注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巡视中发现学生恰当的见解、精彩的批注时,应大力予以表扬,并可以当即把书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把批注朗读给同学听,以此来提高大家的批注热情和评点水平。
由于每个人的感受有不同,悟性有差异,一些同学的评注可能出现失当处,老师要妥当处理,积极肯定其有价值的一面,帮助他改进问题,提高认识,切忌一味批评讽刺,挫伤其积极性。
第三,还应该建立一个监督反馈系统,定期收查语文书,查看学生圈点批注的内容,让学生建立书本就是笔记本的意识,使之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规范起来。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方法,开阔了思路,圈圈写写也就顺手多了,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