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及参考书目
- 格式:pdf
- 大小:229.21 KB
- 文档页数:4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知识产权法)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北京大学法学院共招生52人,其中拟招本院硕博连读生约10名。
均为全日制脱产学习,不提供参考书目和往年试题。
今年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招生专业及人数系所名称法学院招生总数52系所说明其中拟招本院硕博连读生约10名。
各专业拟招生名额见备注。
均为全日制脱产学习,不提供参考书目和往年试题。
今年实行申请考核制,详见法学院网站公布的招生方案。
招生专业:法学(知识产权法)(030120)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备注01.知识产权法学张平易继明刘银良面试本专业拟招生4人左右,其中02、03方向共用一个调控计划名额。
考生须具备法律学专业学位。
02.互联网法同等学力者须在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四篇以上论文。
03.传媒法与知识产权报名时需同时填报专业、导师及导师一栏是否接受调剂等信息。
专业间不进行调剂。
三、导师介绍张平,女,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1年至今兼任北大专利事务所专利代理人,中国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第三届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
著作:《知识产权法详论》、《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域名与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法律评论》(主编)、《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合著)、《共享智慧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问题解析》(合著)等。
易继明:男,1968年2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私法一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
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破格晋升教授。
兼任《私法》主编、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技法学年刊》编辑部主编。
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及其英文版《China Legal Law》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撰写、翻译和校订著作《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大陆法私法古典模式的历史含义》等10余部。
易继明教授已于2011年3月调往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北外考博辅导班:2019北外法语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是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距今已有77年办学历史,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开设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
经过几十年的创业与奋斗、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外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一流外语人才及外语类复合型优秀拔尖人才为目标的国际一流外国语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BFSULAW)的前身系北外英语学院法律系,2001年9月开始招生,2006年9月正式组建成立法学院。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院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与发展。
目前我院共有专业教师35名,其中33名拥有博士学位,32名具有在海外院校留学的经历;在读本科生23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17名,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多语种第二学位本科生45名,在读留学生8人;拥有法学硕士一级学科点,目前主要招生方向为国际商法、国际法、知识产权法和民商法。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教授担任名誉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大法官担任首席教授。
紧密依托北外的外语教学优势,契合法律人才市场需求,以法律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实践型、国际化法律人才为核心办学目标加强对法学教学各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力争实现法律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互动互补,积极扩大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将北外法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培养卓越的国际化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及开展国际法学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全方位”走出去”提供多语种法律人员储备,为推动当代中国法学教育国际化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二、招生信息北京外国语大学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2个:050203法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法语国家文学研究中法比较文学研究考试科目:法国文学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化教学法研究考试科目:外语教学法研究方向: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法国外交政策考试科目: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0502Z5国际法律与区域治理研究方向:国际法律制度与区域法律制度考试科目:国际法律与区域治理三、报考条件2019年参加普通招考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法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法学理论专业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中国政法大学。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法学院的法学理论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三。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法学理论专业培养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指导,具有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法学理论基础,特别是法理学专业功底(包括法哲学、法社会学、法实证论、比较法学等),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的、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有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具有广阔的就业面,包括法学教学和研究机构,人大、政府等部门,公检法司等国家司法机关,新闻、出版和宣传部门,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法学理论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3个研究方向30101法学理论研究方向:01法哲学02法学方法论03法社会学二、考核内容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考核内容为:时间:2019年4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关注学校及各学院通知)。
报到时须携带复试通知书及所提交申请材料相关复印件的原件,具体安排见后续通知。
复试内容:(1)外语考核;(2)专业考核,包括专业笔试和综合面试;(3)同等学力考生还需加试政治理论和2门专业课程。
各专业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情况及专业课考试科目见招生专业目录,政治理论考试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申请材料(1)“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政审表”、“专家推荐信”(通过网上报名系统下载后打印填写),专家推荐信由推荐专家亲自封入单独信封并在封口处骑缝签字;(2)有效期内的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复印在同一页中;(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成绩单(应届生须加盖教务或培养部门公章;往届生可从个人档案中复印,加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4)已获硕士学位者,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同等学力考生提交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学生证复印件,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获得学位者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拟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提交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可以提前毕业的证明;(5)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硕士论文开题报告);(6)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研究计划应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包括研究主题、已有基础、基本思路、预期目标等),字数不少于5000字;(7)申请人认为能够代表自身学术能力的代表性中外文专著、论文、调研报告等材料和能够证明自身外语水平的材料;(8)同等学力考生提交2篇所报考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全国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的学术论文。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参考书目030101法学理论①《法理学通论》,苏晓宏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②《西方法律思想史》,徐爱国、李桂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③《法律原理与技术》,胡玉鸿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④《法律解释学》,陈金钊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⑤《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马长山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⑥《法社会学》〔第二版〕,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030102法律史中国法学史》〔三卷本〕,何勤华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②《西方法学史》,何勤华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③《外国法制史》,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五版;④《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王立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⑤《唐律新探》,王立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⑥《古代东方法研究》,王立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⑦近三年内重要法学期刊上的主要法律史论文。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宪法:1.外国宪法:①介绍和研究英、美、法、德、俄、日等国宪法的宪法学读本,自选;②《外国宪法判例》,韩大元、莫纪宏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宪法:①《宪法学》,童之伟、殷啸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大出版社联合出版,2010年版;最近几年来出版的中国宪法事例集;②张友渔、肖蔚云、许崇德、李步云、韩大元、童之伟的有代表性著作或论文;③《中国宪法文献通编》,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7年版;④国内主流法学杂志15年来发表的研究中国宪法问题的论文。
行政法:1.外国行政法:①《世界著名法典选编》行政法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②近10年来出版的英、美、法、德、日行政法著作或教材各一部,相关判例,自选。
2.其他参考材料:①罗豪才、应松年、姜明安、胡建淼、马怀德等教授的有代表性著作〔或论文集、教材〕各一本〔套〕;②最近几年来出版的行政法案例集、司法解释集;③主流法学杂志和行政法专业性杂志15年来发表的研究中国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问题的论文。
人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符合《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的申请人提交相关材料,依据考生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拟录取。
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论文博士等采取相同的办法同时进行。
一、院系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
王轶教授任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
1998年,人大法学院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
法学院设有43个研究中心(所),拥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和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和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图书馆现有藏书30余万册,其中中文法律图书25万余册,外文法律图书5万余册,中文法律期刊1300余种3万余册,外文法律期刊80余种3000余册。
法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全国核心学术期刊《法学家》、《FrontiersofLawinChina》、《人大法律评论》、《朝阳法律评论》等,并建成了“中国民商法律网”等全国知名的网站。
法学院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
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
法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全部实行“申请-考核”制。
“申请-考核”制是指对于符合条件的优秀考生,经申请并通过资格审查后,不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直接进入由报考学院组织的复试考核的一种招生选拔方式。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刑事司法学院是我校惟一设有两个一级本科专业的法学院,即法学专业、侦查学专业,鲜明的专业特色使其在我校四大法学院中备受瞩目。
两个一级专业的强强组合,使刑事司法学院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阵容强大、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刑事法学和刑事科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学院目前已形成了以刑事法学为主体的学科群,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侦查学和网络法学为学院的特色学科,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以及师资队伍等具有较高水平,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
现任院长为博士生导师汪海燕教授。
刑事司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在国内外刑法学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现有专职教师48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8人。
学院下设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两个学术机构,并设有院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对外培训办公室等教学辅助机构。
设有五个教学科研机构,即刑法学研究所、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所、侦查学研究所、犯罪学研究所、网络法学研究所。
刑事司法学院目前在本科生层次设有法学、侦查学两个专业,在研究生层次设有三个博士点三个硕士点,即刑法学专业、诉讼法学专业和网络法学专业三个博士点,刑法学专业、诉讼法学专业和网络法学专业三个硕士点。
目前,面向本科法学专业、侦查学专业并部分面向其他专业开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通选课60余门,面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专业课40余门。
二、招生信息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3个:030104刑法学研究方向:01刑法学02犯罪心理学030106诉讼法学研究方向:01刑事诉讼法学0301Z6网络法学研究方向:01网络法学三、申请条件申请人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申请人必须符合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基本申请条件;2、取得学士学位,本科阶段学习方式为全日制;3、取得硕士学位(含入学前可取得硕士学位的应届硕士研究生),硕士阶段学习方式为全日制;4、本科专业、硕士专业之一,应为法学专业(专业代码前四位为0301)或者法律硕士。
法学院一、学院简介(一)学科概况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成立于2001年1月。
在“入主流、争一流、创特色、倡交叉”办学思想指引下,已形成结构合理、学科齐全、特色突出、优势鲜明的办学体系。
现拥有法律社会学专业博士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授权点。
法学院设置法律学系和科技法与知识产权系,各类教学机构覆盖了全部法学二级学科;同时,设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科技法研究所、近代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法律史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与竞争法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医学伦理与法律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
其中,科技法研究所是首批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重要学科平台。
(二)教师队伍法学院现有52位专任教师。
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6人,讲师1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教师总数86%,并拥有一批在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访学或获得学位的教师,国际视野开阔,教学水平一流。
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受聘法学院为兼职教授。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聘请法律实务界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授课,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
(三)科学研究法学院始终致力于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术品格的塑造,关注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实施过程中寻求学科新的切入点、立足点和增长点。
大力促进各项科研教学活动与国家法治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科前沿性、战略性、应用性问题的研究。
积极参加国家立法规划、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研究制定工作,法学院为国家机关提供重大决策参考的咨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参与国家立法、地方立法、湖北省暨武汉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法制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招生简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招生简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学科、湖南省重点学科,是湖南省法学领域的学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法学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学领域的教育和科研为主要职能,以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创新型法学人才为主要任务,致力于建设一流的法学教育和研究机构。
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促进法学领域的发展,法学院现招收2019年度博士研究生。
我们将招收社会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欢迎有志于法律研究的学子报考。
一、招生对象招收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研究能力强、有志于从事法律学科研究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国内外院校毕业生均可)。
二、报名条件1、具有志于从事法律学科研究的良好政治素质,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具备正常的研究、生活能力;2、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研究成绩优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可直接报考;3、报考者在报考前所在单位应具有博士研究生招收资格,否则将被取消报考资格;4、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招生计划本次招生共计招收100人,招收社会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四、报名时间2019年7月1日至7月31日。
五、报名方式2、确认报名信息,报考者须自行打印报名表,并准备相关材料(参见《报名须知》);3、联系招生办公室(联系),进行现场确认,并签订报名协议。
六、其他2、报考者应如实填写报名表,上传真实有效的材料,否则将取消报考资格;3、报考者可以向招生办公室咨询有关招生和考试等相关信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学科、湖南省重点学科法学院,将于2019年7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招收博士研究生,招收社会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欢迎有志于法律研究的学子报考,本次招生将招收100名博士研究生。
法学院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及参考书目
我院不招收在职方式攻读的博士生,仅招收全日制博士生,除国民教育序列高校的专职教师外,所有被录取的考生须将档案迁入我校。
报考考生必须在本科或硕士阶段通过修读法学专业获取至少一个法学学位。
一、招生目录(拟招生计划中标注*为已招收一名硕博连读考生)
二、对第二阶段考试(复试)的说明
法学院各博士招生专业的“2204专业基础课考核”的方式为笔试,考核范围按招生的二级学科单独出卷,包括: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
主要涵盖各二级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等内容,仅限于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不考本专业之外的法学理论和知识。
主要题型包括但不限于:术语解释、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前述题型包含法律专业英语)。
笔试时间与1101英语同一天,具体时间地点详见准考证。
“3301二阶段专业综合课考核”的方式为面试,考生应在考试之前准备一份2万字字左右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research proposal, 为博士期间研究论文的预开题研究,见《附件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关于研究计划书的说明》参考样本,用中文写作)。
重要报考提示:各专业考生在决定报考前务必通过各种方式(面谈、电话、电邮等)与拟报考导师联系(法学院办公室可提供帮助),在与导
师沟通后,在相互了解导师的专业领域和学生的学术兴趣基础上,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书写作和修改进行充分沟通。
面试专家组将以考生准备的2万字左右研究计划书为基础,综合考查考生的学术潜力、专业背景、外语水平和综合能力等。
三、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