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框我与社会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上册教材参考答案(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教材第2~3页(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提示:(1)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教材第3~4页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结合自身实际回答即可。
例如,我在暑假里去了首都北京,登上了八达岭长城,观看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还游览了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名胜古迹,这让我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教材第5页(1)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身份?(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提示:(1)因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份。
例如,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了我们的不同身份。
(2)结合自身实际说明即可。
例如,未曾谋面的亲戚:叔叔(或者阿姨等)您好,我是您的侄子(或者外甥等)小轩,欢迎您到我们家做客,我经常听爸爸说起你们小时候的趣事。
同学的父母:叔叔(或者阿姨)您好,我是您儿子(女儿)的同学小轩,我们在学校里是很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和玩耍。
教材第6页(1)在社会中,我们会与父母、同学、老师、公交车司机、银行职员等很多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定位自己,试着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2)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3)他们的存在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示:(1)略。
(2)答案具有开放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性。
2.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3.感受社会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4.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培养亲社会的能力,提高全面地、客观地、联系地分析社会的能力。
5.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心、了解、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培养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的情感,塑造健康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实施第一框“我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于活动情境,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知道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提高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
重点难点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参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使学生理解参与社会生活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引导学生理解“我”是社会的一分子,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的身份不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介绍】【新课导入】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我们的生活圈在不断扩大,从家庭、学校慢慢到社会。
社会生活内容丰富,社会交往形式多种多样,这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我们的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是我们成长的课堂,我们在其中学习、锻炼、发展。
导入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并讲述鲁滨孙的故事。
教师提问:“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但为什么鲁滨孙能够脱离人类社会,在孤岛上生存28年?他靠的是什么?(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鲁滨孙能在孤岛上生存28年,除了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还有火枪等工具。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一、内容简介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
基于对社会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和思考,本单元为后续各单元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和认识依据。
本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有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向的考虑,意在明确走进、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必经之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因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而产生和存在,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而社会是个人的成长课堂,是人由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引导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价值。
同时,互联网开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络社会的公民。
为了更好地引领初中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本单元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网络怎样从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创络在丰富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问题,如不良信息诱惑、沉迷网络、网络安全等,进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做守法、理性、负责的信息化时代的公民。
二、主要观点社会生活绚丽多彩,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期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并由此获得相应的身份。
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社会是中学生的成长课堂,青少年应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努力在关心、融入、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为人类的文化传播和科技创络安全、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
青少年学生要充分感受网络技术的发展,树立科学信念、科学精神,同时应该在网络生活中把握自我,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做网络的主人。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1.知识目标:明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融入社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养成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良好品质。
1.重点:(1)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3)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难点: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导入新课大家都比较熟悉《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鲁滨逊真的是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与世隔绝了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提示: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活动二:探究实践1.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2.说说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3.请你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好办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提示:1.向他人主动问好;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微笑、点头致意;赞美他人……2.废水、废气、白色污染等。
《我与社会》教学反思新学期开始,通过八年级的教学我对新编教材也比较熟悉了,因此在以往教学中出现过的问题有所减少,但课堂教学没有十全十美,这次的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一课中进行了教学反思,内容包括课堂回顾、案例分析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课堂回顾(一)生动导入新课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通过教材P2《运用你的经验》李铭的一天,以及P3《探究与分享》小华暑假期间经历的“大事"引入新课。
结合这些情景,让学生们说说在刚刚结束了暑假中,发生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件,学生自由发言.(二)个人自学以及小组互学相结合通过导入环节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上的填空题。
通过这几个题目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以及产生一些新的疑问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本课在小组互学部分共设置了5个题目,分别对应本课两目的内容,感受社会生活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设置问题便于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两个重点知识点:1、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2、归纳总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讨论问题比较激烈,各抒己见,教师随时跟进讨论进度并适时引导.(三)生生讨论以及师生讨论上个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内就导学案设置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结束在班级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小组与小组之间有冲突的地方再由教师指出进行全班的讨论,教师最后做出总结.对于知识的获取,始终是由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来获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做引导,并对其做出查缺补漏。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适合学习的氛围,把握课堂的节奏以保证学生在一个积极有利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四)教师点拨以及小结巩固新知经过一节课的讨论学习展示交流与合作探究,本课的两个知识点已经由学生总结出来了,最后由教师对本课的知识做出小结,并以P4相关链接部分的名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剩余时间则由学生自己整理导学案和笔记,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记背.课后检查导学案等作业情况。
我与社会课题: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科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第一框由“感受社会生活”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两目组成,从中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认识到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进而认识到“我”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我”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社会交往中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本课教育价值:自我成长:懂得投身社会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能够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努力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与他人的关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等,不断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增强规则意识。
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感受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认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身份,悦纳所处的社会环境,养成亲社会行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根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二)能力目标:1、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2、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1、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懂得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当代中学生享受着更多的发展福利,有着更多的发展可能,也面临着更多的成长挑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案
1.1《我与社会》教案
年级:初一主备教师:授课老师:
章节名称(课题)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我与社会计划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第一周第1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认识社会生活,参与并
奉献社会。
2.正确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明白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享暑期生活,感受社会的绚丽多彩,加深对
社会的认识。
2.通过模拟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
机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情感、态度价
值观1.感受社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2.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课型√新课复习课讲练课
教学方法经验分享、讨论、情境模拟、讲授
教学过程教师个性化修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活动一】说说你的暑假生活:
教师:无论我们是否情愿,暑假生活已经和我们说再
见了。
在暑假,你有哪些不同于学校的生活经历。
请
选择其中的一两件和大家分享。
学生分享:略
教师总结:在暑假,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
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我与社会有了更深的交融。
我与社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根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3.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能力目标1.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2.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知识目标1.知道了解社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社会不同的社会生活,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2.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襁褓之中的嗷嗷待哺的小孩到今天的中学生,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我们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去认识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去感受它的美。
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1.探究一:观察P2运用你的经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思考:(1)你是通过通那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的?(2)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点拨:(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有很多: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等,许多方法都可以让我们认识社会。
(2)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2.探究二:阅读“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7月16日我今天到科技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7月25 日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熬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