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0.96 KB
- 文档页数:9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名词1.名词的构成(1)单音节名词:如人、天、地等(2)多音节名词:如梨花、柳树等2.名词的性、数(1)名词性:无性(牛、书)、有性(男、女)、物性(日、月)(2)名词数:单数(书、树)、复数(书籍、树木)3.名词的用法(1)主语、宾语、定语、状语(2)名词做宾语时,需加"之"、"者"4.名词的辨析(1)人名:姓氏、名(2)地名:州、县、城市(3)生物名:动物(狗、猫)、植物(树、花)二、动词1.动词的构成(1)单音节词:如走、吃、喝(2)多音节词:如飞翔、游泳2.动词的时态(1)一般时:如走、吃、喝(2)进行时:如在走、在吃、在喝(3)完成时:如已走、已吃、已喝3.动词的用法(1)及物动词:需接宾语(吃饭、读书)(2)不及物动词:不需接宾语(走路、跳舞)4.动词的辨析(1)动词与形容词的区别(2)动词与副词的区别三、形容词1.形容词的构成(1)单音节词:如高、矮、瘦(2)多音节词:如美丽、漂亮2.形容词的性、数(1)形容词性:无性(高、矮)、有性(美丽、漂亮)、物性(光明、明亮)(2)形容词数:单数(高、漂亮)、复数(高大、漂亮)四、副词1.副词的构成(1)单音节词:如很、更、非常(2)多音节词:如非常美丽、十分漂亮五、代词1.代词的构成(1)人称代词:如我、你、他(2)物主代词:如我的、你的、他的2.代词的性、数(1)代词数:单数(我、你、他)、复数(我们、你们、他们)(2)代词性:无性(我、你、他)、有性(她、它)六、连词1.并列连词(1)如和、与、及2.递进连词(1)如而且、况且、甚至3.转折连词(1)如但是、然而、却七、介词1.表示关系(1)如在、于、对2.表示时间顺序(1)如在、经过、通过3.表示地点、方向(1)如在、向、远离4.表示目的、原因(1)如为了、因为、所以八、句子1.句子成分(1)主语、谓语(2)宾语、定语、状语2.句子成分的排列(1)主谓宾:如我吃饭(2)主谓:如我吃(3)主谓宾宾:如我给他吃饭总结:文言文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句子成分等基本知识点,在日常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
初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左传》1. 顺天行道,乱天犯道。
《孟子》1. 民无信不立。
《荀子》1. 人莫不争,争则存。
《庄子》1. 古之人,人居室,言未尝群,行未尝勇。
《论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君子成人之美。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孙子兵法》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韩非子》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学》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中庸》1. 中庸之道,在天下人。
《孙子兵法》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三国演义》1. 顺时而动,谓之轻,违时而动,谓之重。
1. 人不知而不愠,不闻而不怒,不见而不忧,不说而不怨。
《水浒传》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西游记》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三界无地,二十四番佛。
《儿女英雄传》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红楼梦》1. 一夜乍听春去后,几番新雨梦依稀。
《骆驼祥子》1. 人因梦想而伟大。
《海底两万里》1.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乐趣,就是为了认识事物而认识它们。
《浮士德》1. 搞一门业务,重要的不是年年有收获,而是一年比一年的收获多。
《古事记》1. 最险要的不是高山,而是不敢攀登。
《异闻录》1. 人要不自由,宁死也不随便受人摆布。
《安妮日记》1. 生命就像骑自行车,必须保持平衡才能朝前走。
《摆脱吸血鬼》1. 一个勇敢者,一个能活抱希望的人,将会好像一颗星星,永远在漆黑的黑夜中站立发光。
1. 难于革命中的这个时刻来说,我们不应该保留和回避一件无用的东西,包括感情。
《皮囊》1. 世界本和而生,各自依天,各自有贵贱,但到底也没有不平的。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句法结构1. 并列句:句与句并列构成句子,通过“而、兮、則”等连词连接。
例句:東方生白氣,且昨飛政東,師古者是欲以示人者也。
2. 简句:只有主谓结构,没有状语和补语。
例句:哉婦有國家!3. 省略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和状语等成分,使语句更加简洁。
例句:玉不琢,不成器。
4. 平行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
例句:今既一之而不再,且以皇生焉。
5. 状语从句:具有状语功能的从句,修饰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例句:夫以哀滿涕泗,而愁不慚者。
6.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或通过自己的话语转述他人说的话。
例句:郭也,佼也,何不由郭而伤徐?(直接引语)書徒見徐,語之曰:“巫者之言,徐左秦右,欲伐吳者也。
”(间接引语)二、词汇运用1. 会意字:通过合并或组合不同的象形字形成的新字。
例字:星(由日和生组合而成,表示天上晃动的物体)2. 直筆字:由于筆劃的運筆順序逐漸變化而產生的字。
例字:以(畫第一遍的橫畫為基礎,在上部的橫畫加上橫撇)3. 通假字: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字:乾(qián,表示天空); 干(gān,表示从事)4. 义符:用于表示某一范畴概念的字,帮助理解词义。
例字:子(表示亲属关系); 心(表示与感情相关的词义)5. 会意词:由两个或以上形声字组成,形象地表示事物的名称。
例词:桔(由木和吉组合而成,表示柑橘类水果)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共同特征,用一个事物来形容或说明另一个事物。
例句:心如琴瑟,適與不和。
2. 比拟:通过比较两个相似的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突出其中的特点。
例句:君人者不事卵氣酒悅。
3. 夸张: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感的表达方式。
例句:燕雀离投,虎距之遠也。
4. 对仗:通过句子中的词语或句子的结构安排,使其呈现一定的对称关系。
例句:乱剑突如飞。
愁思盈如水。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一、词语: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
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
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
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
备:详尽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极:尽。
12) 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
去:离开。
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
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
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宠:荣耀。
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把:持。
临:面对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或:或许。
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24)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斯:这。
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以:因为。
心旷神怡怡:愉快。
二、句子翻译: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初二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中的“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一词多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以”是“来”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以”是“因为”的意思。
为:“或异二者之为”中“为”指心理活动;“全石以为底”中“为”是“当作”的意思。
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斗折蛇行”中“斗”“蛇”,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中“策”,用鞭子打。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1、之作代词,代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作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补足音节,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作语气助词,表揣测、反问、期望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3、而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于表在,如“战于长勺”。
表到,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如“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3、倒装句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
四、文言文翻译1、原则信: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优美自然,富有文采。
2、方法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言词的辨析1、一亩三分地(ㄦˇ):比喻一个不大但是属于某人或某团体的活动范围或权力范围例句:居之不疑,绝其ㄦ,而后不至。
2、马头琴(音鬻):一种蒙古族常用乐器例句:望幸而传圭角之音,不忘身之渡音,以咏灵幽海。
3、闲言碎语(ㄋㄛˋ-):指信口雌黄、妄加评论例句:窃意文月所唱,ㄋㄛˋ与有以事者耳。
4、纳履决括(ㄋㄚˋ):指要求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或者诺言做出具体的承诺例句:使此人从拾荒者之位,得脱荒民之名,致力作歌唱之人,山腹客也,不亦愈乎。
如唯文月与山腹客所愿,当ㄋㄚˋ乎君。
5、徼幸(ㄧㄠˊ),意为冒险、碰运气例句:饮美酒、游佳乡,ㄧㄠˊ氏之足之所休也。
6、杀花戏蝶(ㄕㄚ):对爱情的戏谑和调情例句:予志之薄,如毫如丝,114之心,花竭蝶留,伊人是何杂耶!二、成语故事1、另辟蹊径:出自《管子》原文“沈所又琛取乎”故事。
2、捭阖纵横:出自《史记》“梁孟不寐,而捭阖侍坐”故事。
3、锐不可当:出自《孟子》原文“如濡之于水,如斯之于民”故事。
4、不可名状:出自《汉书》原本“帝孝宣崩”,故事。
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省略:指只用一些词语而不用全部词语。
如“故人悠悠,而他人糟糠”省略了“糟糠之妻”,这是借词省略。
2、虚词:文言文中很多词语仅用来连接整个句子,这些词语就是虚词,如“本人老矣”中的“本和矣”。
3、句式: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并列句和前后句。
四、文言文的阅读特点1、注解:阅读文言文,要注解好生涩的词语和文句,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之一。
2、修辞:文言文中很多语句都是借助修辞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五、文言文的作文技巧1、字音、字义和句法:书写文言文作文时要注意字音、字义和句法的准确。
2、表达方式:写文言文作文时要套用文言文的经典表达方式,比如各种句式、成语和典故。
以上就是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以上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在考试时加强对文言文的掌握水平。
希望考生可以认真复习,争取在文言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初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
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大的河流;“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3、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如“故”,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知识”的意思,在“故时有物外之趣”中是“所以”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鞭数十”中的“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二、文言虚词1、之(1)作代词,代人、事、物,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2)作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作动词,“去、到”,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其(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2)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反问,“难道”的意思。
3、而(1)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
(4)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以(1)作介词,“用、拿、把、因为”等,如“以衾拥覆”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2)作连词,“来、以致”等,如“无从致书以观”中的“以”是“来”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者,……也”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也”式,如“夫战,勇气也”。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古雅、简练、含蓄的特点。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没有单复数和阴阳之分,主要根据语境来确定。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时态,但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3. 形容词:形容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有主、宾、定、反、自五种情况,需要根据语境和句法来确定。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1.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句法结构、词语用法等。
2. 注重对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的了解,辅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3. 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仗等,为理解文言文的深层意义提供帮助。
第四部分:文言文的写作和翻译1.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结构,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写作。
2. 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翻译。
3.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更具有表现力。
第五部分:文言文的欣赏和鉴赏1. 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作品,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2. 欣赏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包括语言的优美、文字的精练、思想的深刻等方面。
3. 对于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言文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对文言文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第六部分:文言文的背诵和默写1. 能够背诵和默写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课文和古文名篇。
2. 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对优秀文言文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热爱和兴趣。
结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也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文言文,感受其中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通过初二语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高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二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下面将对初二语文文言文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1. 文言文的五种基本句式:(1) 主谓句:主语+谓语。
例如:“康熙元年,祝由传檄征讨”。
(2) 主谓宾句: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岂因祸福避趋之”。
(3) 主系表句:主语+系动词+表语。
例如:“玄德大事已成备”。
(4) 主谓双宾句: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例如:“将军何不辞冗往就思良策?”(5) 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的句子。
例如:“进谏如流,出使如神。
”2. 文言文的典型连接词:古文中常见的连接词有:“而、乃、故、则、若、为、以、因、若、虽然、然则”等。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仗、反问等。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多读文言文经典散文和篇目,加强阅读。
通过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散文和篇目,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注意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等。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典故等,需要注重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通过理解句子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文言文的鉴赏技巧1. 注意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旨。
2.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文言文作品。
3. 善于运用词语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
在鉴赏文言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鉴赏作品。
通过初二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等方面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八年级文言文必背的知识点吧。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语法比现代汉语的语法要复杂一些,但是只要我们理解了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下面是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1.文言文的六种基本句型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有六种,分别是主谓句、主谓宾句、主系表句、倒装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这些句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我们需要熟练掌握。
2.文言文中的词性和词序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词性较为固定,常见的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和叹词。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词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其后面。
3.文言文的语态和时态文言文的语态和时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以及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体貌完全时等。
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所使用的语态和时态。
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上下文文言文中有很多词语和成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其含义。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理解比喻、象征和衍生意义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象征和衍生意义等修辞手法,需要我们把握其含义。
比如“菊花萎瘁”,就是把花草萎谢比喻为人的忧虑和疲惫。
3.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关注修辞手法所表示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典籍的阅读与领会文言文中的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需要认真阅读并领会其中的思想和哲学。
像《论语》、《春秋左传》、《孟子》等经典著作,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典籍。
四、文言文的古文化与中华文化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还能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考点1. 重点字词。
- “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是“在”的意思。
这个字很简单,但考试的时候可别写错哦,要是写成“自从”,那可就闹笑话啦。
- “略无阙处”的“阙”,通“缺”,缺口的意思。
这是个通假字考点,就像给字变个魔法,在文言文里很常见呢。
- “重岩叠嶂”的“嶂”,是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这个字笔画有点多,可不要偷懒少写几笔哦。
2. 句子翻译。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为: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这里的“奔”是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这可是个语法考点呢。
就像马本来是在“奔”这个动作,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可以骑的东西,是不是很有趣的变化?3. 内容理解。
- 描写三峡夏季水势浩大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夏季的三峡水就像一个调皮的大力士,把山陵都给淹没了,上下游的船都不能通行啦。
- 描写春冬之时三峡景色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里的景色可美啦,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还有怪柏、瀑布,就像一幅山水画卷。
作者从水、树、山等不同方面描写,体现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幽秀丽。
- 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秋季的三峡充满了凄凉的感觉,树林和山涧都冷冷清清的,猿猴的叫声在空谷里回荡,让人听了心里直发毛呢。
这一段描写也从侧面烘托出三峡渔民生活的艰苦。
1. 重点字词。
- “五色交辉”的“交辉”,是交相辉映的意思。
就像各种颜色的小精灵在那里互相炫耀自己的美丽。
- “晓雾将歇”的“歇”,是消散的意思。
早晨的雾要散去了,就像舞台上的幕布要拉开,美景就要登场啦。
- “夕日欲颓”的“颓”,是坠落的意思。
夕阳快要落山了,就像一个玩累了的大火球慢慢往下掉。
2. 句子翻译。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为: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八年级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八年级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jiǎn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中断略无阙处《三峡》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二)词类活用:类型例句出处解释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黑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坠落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散步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变白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客居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
备考漫漫长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2.《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3.《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
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二、通假字1.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2.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3.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三、一词多义1.坐①口技人坐屏障中 (坐在)②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③何坐?曰:坐盗。
(犯罪)2.都①何以都不闻消息 (总,竟)②都不哭 (全、都)3.乐①心乐之 (以…为乐)②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4.清①水尤清冽 (清澈)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5.曰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说)②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叫做)6.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跟从,跟随)7.闻①闻水声《小石潭记》 (听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听到的)8.道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正确的方法)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说)③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道路)9.见①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看见)②才美不外见《马说》 (通“现”,显现)10.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上下、左右,表估计)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处所)1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大约)②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可以)12.居①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停留)②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岳阳楼记》 (处在)四、古今异义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作者是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重点字词】1.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3. 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 至于夏水襄陵:襄,升到高处。
陵,山陵。
5.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6. 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7. 不以疾也:疾,快。
8. 则素湍绿潭:素湍,白色的急流。
9. 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
10. 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
11. 飞漱其间: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2. 清荣峻茂:清,水清。
荣,茂盛。
峻,山高。
茂,草盛。
13. 良多趣味:良,甚,很。
14. 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天刚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15. 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
16. 属引凄异:属,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
17. 空谷传响:响,回声。
18. 哀转久绝:绝,消失。
【句子翻译】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6.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天刚放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导读: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
[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的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
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3、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
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3.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4.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5.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6.《报任安书》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7.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8.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上文是关于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