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卵的生态类型(优选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厦门南部海域春季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徐春燕;沈长春;刘勇;马超【摘要】根据2013年4月在厦门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其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春季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1种,其中鱼卵14种,仔稚鱼9种.21个种类隶属于16科.鱼卵、仔稚鱼数量主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or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鰕虎鱼科(Gobiidae sp.)为主;春季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07.7 ind/网和1.0ind/网,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0.69 ind/m3和0.47 ind/m3;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浯屿岛东侧的11站位和小金门岛北侧的9站位较为集中,仔稚鱼以下鸡屿北侧的4站位和大担岛东南侧的12站位较为集中.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随着厦门南部海域的高度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鱼卵、仔稚鱼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也发生较大变化.【期刊名称】《福建水产》【年(卷),期】2013(035)006【总页数】7页(P448-454)【关键词】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厦门南部海域【作者】徐春燕;沈长春;刘勇;马超【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2鱼卵、仔稚鱼是鱼类早期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探明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及补充量,有助于全面认识海域鱼类资源现状,并对渔业生态学研究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鱼卵、仔稚鱼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如对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莱州湾、胶州湾等海区鱼卵、仔稚鱼的研究[1-11]。
福建省地处台湾海峡的西面,很多海湾是一些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洄游路径和索饵场所,相关海区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状况已有诸多研究,如对东山湾、三沙湾、罗源湾、泉州湾、兴化湾、九龙江口、闽江口等海域的报道[12-21]。
吕四渔场近岸产卵场鱼卵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于雯雯;刘培廷;汤建华;张虎;贲成恺【摘要】为了解吕四渔场鱼卵种类组成和生物密度分布,2008年4月至7月在吕四渔场(32°~34°N)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布设了31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鱼卵调查.调查共发现鱼卵12种,4月鱼卵优势种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5月为鳓(Ilisha elongata),6月和7月均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垂直网采样鱼卵平均生物密度为1.71 ind·m-3,5月生物密度最高为2.77 ind ·m-3,6月最低为0.566 ind·m-3,4月和7月居中,分别为2.06ind·m-3和1.35 ind·m-3;水平网采样鱼卵平均生物密度为6.675 ind·min-1,4月生物密度最高为12.484 ind·min -1,其次为5月(6.916 ind·min-1)和7月(5.323 ind·min-1),6月最低(1.977 ind·min-1).吕四渔场鱼卵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北部海区多于南部海区.%From April to July, 2008, by setting up 31 survey stations within the closed fishing area for bottom trawl fishery in Lüsi fishing ground (32° -34° N) , we conducted 4 investigations to study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biomass distribution of fish eggs in that area. Altogether fish eggs of 12 species were found. The dominant species are Scomber japonicus ( April) , Ilisha elongata( May) , Engraulis japonicus (June and July). The average biological density of fish eggs vertically is 1.71 ind·m-3 (2.06 ind·m-3 in April, 2. 77 in d·m-3 in May, 0. 566 ind·m-3 in June and 1. 35 ind·m-3in July) , while the average biological density horizontally is 6. 675 ind·min-1 (12. 484 ind·min-1 in April, 6.916 ind·min-1 in May, 1.977 ind·nin-1 in June and 5.323 ind·min-1 in July). The fish eggs in Lusi fishing ground distribute more in the north than in the south.【期刊名称】《南方水产科学》【年(卷),期】2011(007)005【总页数】9页(P9-17)【关键词】吕四渔场;鱼卵;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密度;优势种【作者】于雯雯;刘培廷;汤建华;张虎;贲成恺【作者单位】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南通226007;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南通226007;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南通226007;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南通226007;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吕四渔场是全国八大渔场之一,位于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其南部与长江口渔场相连、北部与海州湾渔场相邻,东侧为大沙渔场。
黄海中部近岸春夏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特征刘鸿;叶振江;李增光;胡海生;庞雨萌;窦硕增【摘要】2013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用浅水Ⅰ型网垂直拖网的调查方式对黄海中部20m以浅海域(34°30'-35°30'N,119°20'-120°20'E)的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6个航次的综合调查.春夏季共采集鱼卵21种(未定种3种),共计2247粒,隶属于9科15属.仔稚鱼22种(未定种1种),共计286尾,隶属于13科17属.鱼卵优势种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江口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鰤)属Callionymusspp..仔稚鱼优势种为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日本鳀、赤鼻棱鳀和皮氏叫姑鱼.鱼卵丰度和分布与经度呈负相关、与SST呈正相关,但与其他环境因子如纬度、表层盐度(SSS)和水深等无显著相关性.仔稚鱼丰度和分布与上述环境因子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基于Bray-Curtis指数的聚类分析表明,鱼卵优势种包括集中分布于研究水域34°48'N以南海域(江口小公鱼、皮氏叫姑鱼和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 zunasi)、10m等深线以内(赤鼻棱鳀),以及北部水域(日本鳀和(鰤)属)3种主要聚集类型;仔稚鱼优势种包括集中分布于34°48'N-35°12'N海域(赤鼻棱鳀和日本鳀)、连云港外海浅水区(白姑鱼、皮氏叫姑鱼和梭鱼Liza haematocheilus,以及南部水域(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鲬Platycephalus indicus)3种主要聚集类型.研究结果揭示了黄海中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动态,为科学认识环境变动下该海区渔业种群数量动态和资源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6(036)012【总页数】10页(P3775-3784)【关键词】春夏季;黄海中部;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作者】刘鸿;叶振江;李增光;胡海生;庞雨萌;窦硕增【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 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 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 26600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鱼卵、仔稚鱼作为鱼类生活史的重要发育阶段,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起了重要作用,鱼卵、仔稚鱼是主要的被捕食者,仔稚鱼又是次级生产力的重要消费者,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1]。
鱼卵的种类和数量因为鱼类生活在广阔的环境中和具有多样性的种类(已知的鱼类超过两千种),为生活史中对鱼类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机会。
Kirk Winemiller 指出在生活史中鱼类与其他种类相比具有很多变异性的特点。
例如,它们每窝子代的产量,大小,从尖鲭鲨鱼一窝两个大的幼崽到翻车鱼一窝60亿卵的变化。
然而,除了子代数量和大小,尖鯖鲨鱼和翻车鱼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可变因素。
因此,可以通过相近的有关种类来分析更多的强健的变异种类之间的关系,例如,家庭成员或其他种类。
研究种群之间的基因流的镖鲈,小淡水鱼家庭,或者是Percidae,Tom Turmer和 Joel Trexel试图确定生活史物种间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基因间流动人口。
Turmer和Trexel指出关于上面的研究,最好是关注那些有亲近关系的物种或者是有相同进化史的物种。
他们对卵的规模、数量或者繁殖力与基因流动种群范围两者是否有确定的关系特别感兴趣。
生物体生产出有数目的卵和种子的繁殖力是容易的。
Turmer和Trexel提议说,基因流对于那些能生产很多小卵的流动种群来说是很高的,而且那些种群有很高的繁殖力。
Turmer和Trexel选择了镖鲈作为他们的研究体,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完美的研究体系。
镖鲈是生活在河和溪流的水底的一种小的流线型的鱼,它们遍及北美洲的中部和东部。
雄性镖鲈在繁殖的季节期颜色会有显著地变化。
镖鲈是北美洲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物种,在Perdicae家庭中由三个属的174种组成。
鲈鱼属大约具有135个单独的不同种类。
然而,尽管镖鲈总得来说有相同的生活习惯和相同的身体结构的事实,但是,它们的生活史还是有着广泛的变异。
晶鲈属(一种)和小鲈属(38种)与镖鲈的祖先最为相近,它们比镖鲈属大,它们的种类和产的卵也比镖鲈属多。
然而,镖鲈属在它们的生活史中也有着极多的种类。
图片12.2生活在镖鲈家庭中的雄性橙胸镖鲈具有多样性和有特色的亚科。
它们只生活在北美洲。
1、软骨鱼类的胃多数是U型或V型。
硬骨鱼类为直管形、U型或V型。
2、性逆转最典型的例子是黄鳝。
3、卵巢的发育和分期I 期卵巢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为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看不到卵粒,表面无血管或甚细弱。
为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卵巢多呈扁带状,有不少血管分布于卵巢上,已能与精巢相区分,但肉眼尚看不清卵粒。
为未达性成熟的性腺发育中个体所具有;性成熟个体产后恢复阶段也回复到Ⅱ期。
Ⅲ期卵巢体积因卵粒生长而增大,肉眼已可看清积累卵黄的卵粒,但卵粒不够大也不够圆,且不能从卵巢褶皱上分离剥落。
Ⅳ期为成熟期,卵巢体积和重量在本期终了时达到最大。
卵粒中充满卵黄,卵黄并逐步融合,卵粒极易从卵巢褶皱上脱落下来,卵巢膜甚薄,表面的血管十分发达。
期为产卵期,卵巢已完全成熟,呈松软状,卵粒已自卵巢褶皱上跌落,排至卵巢腔(或腹腔)中,提起亲鱼或轻压腹部即有成熟卵排出。
Ⅵ期是产完卵以后的卵巢,一批产卵的鱼,卵巢呈萎瘪的囊状,表面血管充血,以后转变为Ⅱ期;分批产卵的鱼,卵巢内仍有还在发育的直、N期卵母细胞,经一段时期发育后又产下一批卵。
所以此类卵巢经短期恢复后,由Ⅵ期转变为Ⅱ期4、精巢的发育和分期I 期特征和I期卵巢相同,也是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呈线状或细带状腺体,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血管不显著。
Ⅲ期呈圆杆状,挤压鱼的腹部或剪开精巢都没有精液流出,作精巢切面时塌陷;不少鱼的Ⅲ期精巢呈肉红色。
Ⅳ期呈乳白色,表面血管显著,作精巢切面时,切面塌陷;挤压鱼腹有白色精液流出,精液入水随即溶散的成熟度高,此时已进入成熟期。
V期为生殖期,精巢柔软,内充满乳白色精液,提起鱼头或轻压腹部就有大量精液从生殖孔流出。
Ⅵ期为生殖后的精巢,体积缩小,外观萎瘪,经恢复后转为Ⅱ期。
不少种类精巢比卵巢的恢复期要短。
5、鱼卵的生态类型浮性卵:大黄鱼、鳓、鲐、真鲷、鲻、梭鱼、乌鳢、斑鳢粘性卵:鲤、鲫、团头鲂、鲶鱼沉性卵:卵鳇、鲟、鲑鳟及鳅科鱼类漂流性卵:鲤科中草、青、鲢、鳙等不少种类产此类型卵。
鱼类的繁殖第五章鱼类的繁殖繁殖是鱼类⽣命过程中的⼀个重要环节,是维持种族绵延永盛不可缺少的⽣命活动。
掌握鱼类的繁殖习性和性腺的发育规律,对于研究鱼类的⼈⼯繁殖、选种与育种、移植驯化及鱼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第⼀节鱼类的性腺发育与性成熟所谓性腺是指鱼体内产⽣殖细胞的组织。
绝⼤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
雌鱼的性腺为卵巢,雄鱼的性腺为精巢。
性腺由卵巢系膜或精巢系膜悬系于腹腔背壁,位于消化道背侧、鳔腹⾯两侧,呈长囊状或圆柱形,⼀般成对,左右对称,成熟的⽣殖细胞通过⽣殖导管(输卵管或输精管)输送到体外。
⼀、性腺发育(⼀)卵巢的结构和发育1.卵巢的结构卵巢是雌性鱼类的⽣殖腺,是产⽣卵⼦的器官。
鱼类的卵巢⼀般成对,多数左右明显分开。
有的种类则完全合并,如河鲈;有的在后部合并,如梭鲈;有的在中部合并,如条鳅。
也有的左右不对称,如⾹鱼、池沼公鱼;有的只有⼀个,如黄鳝的左侧卵巢发达,右侧退化。
在未成熟时呈半透明的条状,成熟时则呈长囊状。
颜⾊多为黄⾊,也有的种类因卵的颜⾊不同⽽呈现其他⾊泽,如鲶鱼成熟的卵巢呈绿⾊,⼤⿇哈鱼成熟的卵巢呈橘红⾊。
根据卵巢外⽅腹膜的有⽆及输卵管与卵巢是否相通等特点,可以将鱼类的卵巢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1)游离卵巢⼜称为裸卵巢,即卵巢不为腹膜形成的卵巢囊所包围。
这种类型的卵巢⼀般不与输卵管直接相连,成熟卵先排⼊腹腔中,再经过输卵管腹腔⼝进⼈输卵管。
⼀般认为游离卵巢代表原始类型的构造,如圆⼝类、板鳃类、全头类、硬鳞类等的卵巢。
(2)封闭卵巢⼜称为被卵巢,卵巢被腹膜所形成的卵巢囊所包围,卵巢囊上有环肌和纵肌,其收缩可排卵。
成熟的卵⼦⼀般不排到体腔中,⽽是直接落如卵巢中的卵巢腔内,卵巢囊后部变狭成为输卵管。
这是⾼级类型的卵巢构造,真⾻鱼类的卵巢属此类型。
封闭卵巢外层腹膜下有⼀薄层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它向卵巢腔内部伸出许多由⽣殖上⽪、结缔组织和微⾎管组成的板层状结构,它们是产⽣卵⼦的地⽅,称为产卵板。
带鱼卵的发育过程和孵化条件优化带鱼卵是带鱼繁衍后代的开始,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发育过程才能孵化成小鱼。
了解带鱼卵的发育过程和孵化条件是优化养殖过程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带鱼卵的发育过程以及如何优化其孵化条件,帮助养殖者提高带鱼种苗的质量和产量。
带鱼卵是带鱼体内受精卵的形式,在体内发育一段时间后随着具有能力游动的精子一同排入外部环境。
带鱼卵大多数是浮游性的,其大小为0.8-1.6毫米左右。
卵表面光滑,微透明,并且呈现出清晰的黑色或者深棕色斑点,这些斑点是卵黄的聚合体。
带鱼卵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受精,此阶段发生在卵子排出体外后短暂的时间内。
第二阶段是膨胀和分裂,此时卵子开始吸收水分并且细胞开始分裂。
第三阶段是胚胎形成,此时胚胎逐渐形成并长成一个半透明的小球体。
第四阶段是胚胎内脏器官的形成,胚胎通过吸收卵黄中的营养物质生长发育。
第五阶段是器官完全形成,胚胎内脏器官逐渐完全形成,鱼体开始显露出来。
第六阶段是卵转变为幼鱼,此时卵子会慢慢变深,并且卵黄消失,幼鱼的嘴巴也开始形成。
为了优化带鱼卵的孵化条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质是影响带鱼卵孵化的重要因素。
水质应保持清洁、透明,水温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对带鱼卵的发育和孵化起到关键作用。
其次,饵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在孵化过程中,适当添加一定的饲料可以提供带鱼卵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其正常发育。
常用的饲料可以是卵黄、细菌培养液等。
再次,保持适宜的氧气供应也是重要的因素。
利用氧气泵或者其他适当的设备保证水中的氧含量满足卵的需要,避免由于缺氧导致的卵死亡。
此外,要防止过度密集和疏忽的触碰,因为这些都可能对带鱼卵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在实际养殖中,不同环境和品种的带鱼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定期观察带鱼卵的发育情况,检查卵的质量和数量的变化。
早期营养物质的补充有助于带鱼卵更好地发育。
如果发现卵死亡现象明显或者有其他的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
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非生物环境中华鲟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之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自然繁殖是中华鲟种群保存和繁衍的基础,而非生物环境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水质、水流、水温以及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探讨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非生物环境。
水质是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华鲟主要栖息在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淡水环境中,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适宜的水质对鲟鱼的繁殖至关重要。
良好的水质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保障中华鲟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另外,对于中华鲟的繁殖期,水质也需要具备适宜的浑浊度,以提供足够的遮蔽和隐蔽环境,保护中华鲟的繁殖行为不受干扰。
水流是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关键环境之一。
适宜的水流条件对中华鲟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中华鲟一般选择水流缓慢、水温适宜的河段进行繁殖。
较为理想的水流条件是具备适度的水动力(流速、流向等),以便卵子的顺利沉积在河床上。
此外,适宜的水流条件还能够维持水体的清洁度,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积聚,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水温是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华鲟是冷水性鱼类,要求较低的水温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繁殖活动。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中华鲟的生命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适宜的水温范围是16-20摄氏度,其中18摄氏度被认为是中华鲟最适宜的繁殖温度。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中华鲟的受精、孵化和仔鱼的成长都能够得到良好的进行。
而一旦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鲟鱼的繁殖效果下降,甚至对鲟鱼的生存造成威胁。
水体生态环境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华鲟是典型的迁游性鱼类,其繁殖行为和繁殖生物都与水体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适宜的水体生态环境对于提供中华鲟的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非常重要。
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限制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能力,甚至导致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减少。
因此,保持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平衡,对中华鲟的保护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非生物环境对其繁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鱼卵的生态类型1、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能在水面飘浮,大多无色透明。
淡水鱼类如鳜产浮性卵。
有些浮性卵内含有油球,如鲥的卵。
2、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依卵黄周隙的大小和粘性状况,又可分成以下三种:*漂流性卵这类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出现较大的卵黄周隙,但比重仍稍大于水。
鲤科中草、青、鲢、鳙等不少种类产此类型卵。
它们在静水中下沉到底部,在江河水流中则悬浮在水层中不断漂流,所以也可称为半浮性卵。
*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外层具有粘性物,产出后能粘附在水草等物体上,而不沉入水底。
鲤、鲫、团头鲂和鲶鱼等鱼卵有粘胶性物质,遇水后粘附在水草等物体上。
普通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但无粘性,或粘性很小,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
鳇、鲟、鲑鳟及鳅科鱼类等产这种卵。
◆ 鱼类的繁殖力鱼类的繁殖力一般是指怀卵量,即雌鱼在产卵前卵巢内的成熟卵粒数。
鱼类的繁殖力可区分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1、绝对繁殖力是指一尾雌鱼的怀卵总数;2、相对繁殖力是指与单位体重[公斤(kg)或克(g)]相应的怀卵量。
◆ 鱼类的生殖季节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成熟产卵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产卵期与季节有关。
按生殖季节划分,鱼类有两种类型:1、春夏季产卵类型大多数在温暖的春夏季产卵,主要产卵期为3~4—7~8月,纬度带偏低的地区产卵较早,北温带则较晚。
2、秋冬季产卵类型* 冷水性鱼类:属此类型的鱼大多是起源于高纬度带,有的在秋季产卵,如大麻哈鱼、乌苏里白鲑等;有的在冬季产卵,如江鳕和河鲈等。
* 温水性鱼类:也有一些在秋季产卵温水性鱼类,如香鱼、中华鲟等,它们的仔稚鱼进入海中觅食。
◆ 鱼类的产卵类型可分为一批产卵和分批产卵两种类型:1、一批产卵类型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基本同步。
例如四大家鱼是典型的一批产卵鱼类。
2、分批产卵类型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不是同步的,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出,例如鲤、鲫等是典型的分批产卵鱼类。
◆ 鱼类的产卵场1、草上产卵鱼类这类鱼产粘性卵,鲤、鲫、团头鲂等属于此类。
黄、渤海区不同生态类型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形态卞晓东;万瑞景;金显仕;张秀梅;马骞【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6(040)005【摘要】Marine teleosts eggs distributed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Bohai Sea cover almost all the egg ecological type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ultrastructure of external egg membrane and micropyle of the 15 species with different egg ecological types which have been collected during the fisheries resource surveys in recent years.Taxonomic diagnostic ultrastructures have been accumulated,also habitat suitability of some related ultrastructures have been discussed.Current SEM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ultrastructure of the external egg membrane varies among egg ecological types or even among species.The external egg membrane of the floating eggs and mouth-breeding eggs was thin,but was thick in the demersal eggs and the eggs with adhesive egg filaments.The pores distribution density,sculptured patterns and peculiar elaborations of the external egg membrane and type of the micropyle in the floating eggs;fine structure of the external egg membrane and type of the micropyle in the demersal eggs;number and location of membrane thread or filament of the external egg membrane and type of the micropyle in the adhensive eggs;number and arrangement of the filamentsand surface ridges in the micropyle region in the mouth-breeding eggs could be used as the diagnostic characters in taxonomy of fisheggs.Untra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envelope surface and micropyle between spec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ts systematic groups,spawn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differences.Envelope surface ultrastructures were considered to be taxonomically useful features for identifying fish eggs to the family or genus level,with the pores distributiondensity,sculptured patterns and peculiar elaborations of the external egg membrane may be possible to assign the eggs to a species.While morphology of the micropyle was usually species-specific.Egg envelope structure and thickness of various teleosts often reflect the ecological challenges a species is faced with during its embryonic life stages.The sculptured patterns and peculiar elaborations on the outer egg membrane were considered as biological response to different habitat environments.The present study would accumulate basic data on ontogeny and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during its embryonic life stages of the teleost fishes distributed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Bohai Sea.%黄、渤海区分布的硬骨鱼类鱼卵几乎涵盖了所有鱼卵生态类型.本研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技术对近年来黄、渤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期间采集的15种不同生态类型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以阐明其亚显微结构并总结提炼可用于鱼卵形态分类的特征,同时将相应鱼种产卵场环境因子引入到卵膜形态特征的认识中,以揭示其生境适应性.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或不同鱼种卵膜形态不尽相同,浮性鱼卵和口含鱼卵卵膜较薄,沉性鱼卵和具卵膜丝鱼卵卵膜较厚;浮性鱼卵卵膜表面壁孔密度、卵膜外表面呈现的蚀刻或特殊结构以及受精孔形状类型,沉性鱼卵卵膜黏膜层表面结构、受精孔形状类型,具卵膜丝鱼卵卵膜丝数量、着生位置及受精孔形状类型,口含鱼卵受精孔区形状及周边附着丝数量等均可用于鱼卵形态分类.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结构差异与鱼种系统分类地位、产卵场环境和地理分布区相关联.鱼卵卵膜表面结构可以作为区分鱼类科或属的性状,卵膜壁孔密度、表面呈现的蚀刻或奇异结构是鱼卵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受精孔结构则一般具有物种特异性.卵膜结构与厚度可反映鱼卵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而卵膜表面的许多特殊结构和装饰被认为是鱼卵应对产卵场环境的保护和适应性策略.本研究将为黄、渤海区硬骨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个体发生和鱼卵形态分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总页数】14页(P689-702)【作者】卞晓东;万瑞景;金显仕;张秀梅;马骞【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32.1;S917.4【相关文献】1.向家坝工程扰动区不同类型边坡土壤不同形态磷的分布 [J], 吴彬;夏振尧;杨悦舒;张琳琳;夏栋;许文年2.我国四海区不同群体文蛤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J], 冯建彬;李家乐;王美珍;陈汉春3.不同品种梨花粉亚显微形态观察及比较 [J], 胡德昌;蒋小满;解卫海;王方;张序4.不同生长条件下复叶槭生态型叶片显微形态特征的变化 [J], 沈应柏;平立岩;骆有庆;陈华君;郝建华5.昆明市域不同生态功能类型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J], 范学忠;李玉辉;角媛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卵的生态类型
1、浮性卵
卵的比重小于水,能在水面飘浮,大多无色透明。
淡水鱼类如鳜产浮性卵。
有些浮性卵内含有油球,如鲥的卵。
2、沉性卵
卵的比重大于水,依卵黄周隙的大小和粘性状况,又可分成以下三种:*漂流性卵
这类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出现较大的卵黄周隙,但比重仍稍大于水。
鲤科中草、青、鲢、鳙等不少种类产此类型卵。
它们在静水中下沉到底部,在江河水流中则悬浮在水层中不断漂流,所以也可称为半浮性卵。
* 粘性卵
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外层具有粘性物,产出后能粘附在水草等物体上,而不沉入水底。
鲤、鲫、团头鲂和鲶鱼等鱼卵有粘胶性物质,遇水后粘附在水草等物体上。
普通沉性卵
卵的比重大于水,但无粘性,或粘性很小,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
鳇、鲟、鲑鳟及鳅科鱼类等产这种卵。
◆ 鱼类的繁殖力
鱼类的繁殖力一般是指怀卵量,即雌鱼在产卵前卵巢内的成熟卵粒数。
鱼类的繁殖力可区分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1、绝对繁殖力是指一尾雌鱼的怀卵总数;
2、相对繁殖力是指与单位体重[公斤(kg)或克(g)]相应的怀卵量。
◆ 鱼类的生殖季节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成熟产卵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产卵期与季节有关。
按生殖季节划分,鱼类有两种类型:
1、春夏季产卵类型
大多数在温暖的春夏季产卵,主要产卵期为3~4—7~8月,纬度带偏低的地区产卵较早,北温带则较晚。
2、秋冬季产卵类型
* 冷水性鱼类:属此类型的鱼大多是起源于高纬度带,有的在秋季产卵,如大麻哈鱼、乌苏里白鲑等;有的在冬季产卵,如江鳕和河鲈等。
* 温水性鱼类:也有一些在秋季产卵温水性鱼类,如香鱼、中华鲟等,它们的仔稚鱼进入海中觅食。
◆ 鱼类的产卵类型
可分为一批产卵和分批产卵两种类型:
1、一批产卵类型
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基本同步。
例如四大家鱼是典型的一批产卵鱼类。
2、分批产卵类型
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不是同步的,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出,例如鲤、鲫等是典型的分批产卵鱼类。
◆ 鱼类的产卵场
1、草上产卵鱼类
这类鱼产粘性卵,鲤、鲫、团头鲂等属于此类。
鲤鱼的粘性卵
2、石砾产卵鱼类
这类鱼产出的卵粒,有的产沉性卵,例如大麻哈鱼;有的为粘性卵,卵粘
3、砂底产卵鱼类
这类鱼选择砂质底为产卵场所,如棒花鱼和一些红点鲑。
4、喜贝性产卵鱼类
将卵产在软体动物的外套腔内或蟹类等动物的甲壳内,卵能在呼吸条件差的情况下发育,如鱼旁鱼皮鱼类和某些鮈类等。
5、水层性产卵鱼类
淡水鱼类,如草、青、鲢、鳙在大江河的急流中产卵,卵产出后在水层中漂流孵化。
◆生殖行为和筑巢习性
1、生殖行为附在石砾上孵化,如中华鲟、鲈鱼等。
* 体内受精的鱼类,雌、雄进行交尾,例如软骨鱼在生殖时,雄鱼用鳍脚交尾授精;
* 体外受精的鱼类,有的也出现类似交尾的动作,如泥鳅在生殖时,雄鱼卷绕雌鱼;
* 有的一雌一雄追逐嬉戏,雄鱼并用头部冲撞雌体,至极度兴奋时雌鱼产卵,雄鱼排精;
* 有的雌、雄成群追逐产卵排精完成生殖。
2、筑巢习性
* 黄颡鱼、棒花鱼、罗非鱼等,产卵前在水底挖掘巢穴;* 乌鳢在水草中营筑环状的巢;
* 斗鱼在产卵前由雄鱼不断从水面吞入空气,然后吐出气泡,聚集成气泡浮巢;黄鳝也用吐出的泡沫筑巢;
* 刺鱼雄鱼用肾脏分泌的粘液,将水草根茎碎片胶合成鸟状巢,巢有进、出口可供亲鱼出入;* 沙鳢在背风湖湾内选择石洞、破瓦罐或蚌壳作为产卵的巢穴。
◆ 护卵和护幼
许多鱼类在产卵以后,有护卵、护幼的习性。
营筑巢产卵的鱼类,亲体大多护卵、护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