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题型及答题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考语文答题格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写作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评议描写、心理描写)。
对比、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说明方法三、关键语句:1、点明题旨的名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启下的作用的过渡句);四、阅读题答题模式:(一)记叙文●语言的表达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三种类型: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主题赏析题:题型:关于本文的观点,有以下三种说法。
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答题模式:我同意以下观点,因为(1)文章主要叙述(描写)了(对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现出的是(分析)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3、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4、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l、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说明文阅读●判断说明文全文的说明中心答题方式:说明中心内容+写作目的1、事物说明文:本文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对象的特征)[说明中心内容],告诉我们[写作目的]2、事理说明文:本文说明了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诉我们●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基本题型:文章的第段(写的段落)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要素:内容+结构形式:说明了(段落说明的中心内容),为(在)上(下)文起到了作用(参照上面结构的作用)。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A、“某某”词有何作用★答题方式:“某某”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_中考阅读理解主要题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一、阅读答题格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二、答案来源回归原文
1.采摘阅读理解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2.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注意:
(1)注意审阅读理解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中考常见的记叙文答题格式记叙文阅读答题格式常见题型解析1、题型一:题目设题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拟题、寻找线索。
①标题含义A、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意要联系全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
B、运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义思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又指……。
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情感,暗示了……的主旨。
或者:运用…修辞,写出……②标题作用内容上:(同题目含义)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主旨结构上: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参考)形式上:新颖独特,吸引读者③拟题(只要对的,不要贵的):以核心人物为题:《老王》《藤野先生》;以核心事件为题:《登上地球之巅》;以核心事物为题:《风筝》;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以独特的视角为题:《背影》《台阶》;以主旨为题:《伟大的悲剧》;以情感命题:《爱》;以线索为题:《羚羊木雕》;寻找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题型二:情节设题①概括全篇内容、概括部分情节、梳理心情变化、概括全文内容基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
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
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
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小结:完善情节链、完善变化链3、题型三:人物形象设题①分析人物的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中考语文试卷必考题型和答题方法归纳(重点保留,认真消化背诵)◎几个重要概念总结:(见海西考点文学类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知识点)1、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先抑后扬、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3、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4、描写方法:(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5、修辞手法(2个字):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6、论证方法(4个字):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7、说明方法(3个字):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8、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9、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0、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她<们>、他<们>、它<们>)。
1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5分)1、名句默写(10分,选最好的五道题计分,错一个字则一句没分):对策:先把61首诗词都背完,再背老师划线的古文部分;课外名句只要背发的资料上的。
想要考上128分以上的同学应把该背、能背的尽量背完。
)2.口语交际。
(3分)( @ 口语交际答题要点:称呼+礼貌用语;语言委婉;号召或感谢。
)示例:叔叔(称呼),您好!(礼貌用语)……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好吗?(号召)谢谢您的合作!(感谢)3.名著阅读6分(1)名著阅读题选择题:(2分)错误类型主要有两种:1、张冠李戴,书名和情节、人物混淆;人物和情节混淆等。
2、语言绝对。
比如《伊索寓言》全是动物寓言,错,应该是大部分。
复习海西配套练习P147-152)(2)情节概述题(4分)答题要点:1、原因 2、经过 3、结果 4、主要人物。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一、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最新中考问答六类题型答题方式一、发展变化类【题目简析】发展、变化类题目针对的是某一历史事物的发展情况。
之所以将此类题目置于首位,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各地中考真题中。
例如广东、天津、福建、陕西均出现了此类题目,广东中考的主观题全部 8 个小题中,甚至有 5 个属于此类题目。
【答题模板】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描述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内容、原因(背景)、特点。
下面,分类总结其答题模板。
不过,变化有时候不仅是一个点,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材料,综合选用答题模板。
(1)发展、变化的内容:①事物自身的变化:整体上,该事物呈现......的特点;具体上,各元素的变化情况(变得丰富、多样,由......到......功能越来越......,技术不断......,价值不断......受......影响,时间、空间变化情况,数量增减情况,沿着某一线索的变化情况......)如 1978 年以后人们的衣着变化:整体上,呈现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特点;具体上,颜色变得多彩,由单调到丰富;款式变得多样,由单一到多元;衣着需求从侧重保暖到侧重美观、多功能;着装理念由大众化到个性化;受经济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再如古代计时工具的变化:计时功能越来越精确,技术不断创新。
②时间点前后的不同变化:时间点之前,该事物主要是/在/属于/呈现......时间点之后,主要是/在/属于/呈现......如描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唐朝“安史之乱”之前,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之后,经济重心主要在南方③不同时间段(前中后期)的阶段性变化:时间段一,该事物以......为主,主要......;时间段二,以......为主,主要......(或出现......侧重......)如描述洋务运动的阶段性变化:前期以“自强”为主,主要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主,主要创办民用工业④渐进性、发展性变化、趋势(或相反):该事物整体呈现不断上升/增加/提高(或相反)的趋势;某一时间段发展较快,某一时间段发展速度放缓/趋于稳定,趋于规范/完善如描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美国经济: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50 年代至 60年代发展较快,70 年代经济发展放缓。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 词语辨析【审题】仔细阅读题干,分析题干中的词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解答】(1)根据题干中的词语含义,分析其在语境中的含义;(2)比较选项中的词语,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
2. 修改病句【审题】仔细阅读题干,找出病句中的错误,然后进行修改。
【解答】(1)找出病句中的错误;(2)根据语法规则进行修改;(3)确保修改后的句子通顺、正确。
3. 名著阅读【审题】仔细阅读名著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解答】(1)认真阅读名著相关内容;(2)结合题干,回答问题;(3)注意细节,确保答案准确。
4. 现代文阅读【审题】仔细阅读现代文,分析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解答】(1)认真阅读现代文;(2)分析文章结构、主旨;(3)结合题干,回答问题;(4)注意理解作者观点,表述准确。
5. 古诗文阅读【审题】仔细阅读古诗文,理解其含义,回答问题。
【解答】(1)认真阅读古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3)分析诗句含义;(4)结合题干,回答问题;(5)注意诗句的意象、意境。
二、作文【审题】仔细阅读作文题目,分析题目要求,确定写作方向。
【解答】(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2)确定写作主题;(3)构思文章结构;(4)选材、组织材料;(5)注意语言表达,确保文章通顺、有文采。
三、答题技巧1. 仔细审题,确保答案准确。
2. 注意时间分配,合理利用考试时间。
3. 保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4. 遇到难题,先做会做的,再攻克难题。
5. 适当运用技巧,提高答题速度。
以下是一篇中考语文作文模板:题目:我的梦想开头:介绍自己的梦想,引起读者兴趣。
正文:(1)阐述梦想的来源,如家庭、老师、朋友的影响。
(2)描述梦想的具体内容,如成为一名科学家、教师、医生等。
(3)分析实现梦想的途径,如努力学习、参加实践活动等。
(4)表达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梦想的重要性,并呼吁读者为之努力。
注意:以上模板仅供参考,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 字音字形(1)认真审题,仔细辨析字音字形。
(2)对于易混淆的字音字形,加强记忆,提高识别能力。
(3)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的读音和字形。
2. 词语辨析(1)掌握词语的基本义和引申义。
(2)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用法和情感色彩。
(3)注意词语的搭配和固定搭配。
3. 病句修改(1)仔细阅读句子,找出病句的原因。
(2)针对病因,进行修改。
(3)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通顺性。
4. 诗词默写(1)熟练掌握诗词内容,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
(2)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结合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诗句进行默写。
二、现代文阅读1. 理解文章内容(1)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3)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观点。
2. 分析人物形象(1)从文章中找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经历等。
(3)结合文章背景,评价人物形象。
3. 分析文章主旨(1)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部分寻找线索。
(2)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观点。
(3)结合文章背景,概括文章主旨。
4. 判断正误(1)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要求。
(2)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3)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避免误判。
三、古诗文阅读1. 理解诗句内容(1)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体裁、韵律等。
(2)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关注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分析作者情感(1)从诗句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语。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诗歌主旨(1)从诗歌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部分寻找线索。
(2)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观点。
(3)结合诗歌背景,概括诗歌主旨。
四、作文1. 确定作文主题(1)仔细审题,明确作文要求。
(2)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确定作文主题。
(3)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确保作文主题符合要求。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精华版)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一、关于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事理说明文对象是抽象的事理或概念。
【常见题型】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若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具体的事物;若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抽象的事理或概念。
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仅限于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不会这样问。
③本文的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若是事物说明文,内容就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若是事理说明文,内容就是说明的对象。
二、关于说明顺序【常见题型】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判断不清不要说具体)②选文的A段和B段能够调换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三、关于说明文的写作思路【常见题型】①本文的说明结构属于结构。
(总分、分总、总分总)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若能够明确是什么结构,应这样答:本文采用了——结构。
首先介绍了——再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例如:《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首先交代说明对象: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然后具体说明未来粮仓的粮食:藻类、浮游生物、鱼虾,最后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若不能够明确是什么结构,就直接回答:本文采用了——结构。
首先介绍了——再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例如:《无刺蜂的奇异世界》本文首先介绍无刺蜂的属类起源及分布,再介绍无刺蜂的御敌方式,然后介绍无刺蜂温顺的特点及蜂巢的特点,最后介绍无刺蜂蜂蜜的特点及其药用价值。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四、关于说明方法【常见题型】①请结合具体内容,列举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②选文中第几段主要运用了那种(哪几种)说明方法?③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④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⑤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五、关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知识要点】①、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
人物描写答题公式〔依次分析,有一个答一个〕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 心理〕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1、比喻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例句】:〔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2〕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作用分析】:〔1〕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桃争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答题格式】: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3、夸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夸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根底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
夸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例句】:〔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作用分析】:〔1〕运用了夸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语文中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语文中考题型包括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法填空、词语运用、改错、写作等。
1. 阅读理解:要求根据提供的文章内容回答问题,理解文章的意思、主题和细节。
2. 完形填空: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词语或短语,填入文章中的空格,使得文章通顺、逻辑连贯。
3. 语法填空:要求根据文章上下文和语法规则,从四个选项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或短语,填入空格,使得句子语法正确。
4. 词语运用:要求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词语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句子中,使句子意义完整、合理。
5. 改错:要求根据句子中的错误,找出并改正错误,使句子语法、用词和逻辑正确。
6. 写作:要求根据提示内容,完成一篇作文,要求清晰、连贯,表达准确、有条理。
写作题型可能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也可能要求完成句子填空、段落重组等。
答题模式可以是填空、补全、书写等。
以上是常见的语文中考题型及答题模式,根据不同学校、地区和年级,可能会略有差异。
中考语文答题格式(最全面)学会通过标题、首段、尾段、重复出现的句子等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理解作者的论证方式常见的论证方式有:举例、引用权威、比较、归纳、演绎、反面论证等。
方法:①识别论证方式的标志词语;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目的。
三)分析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方法:①分析作者的语言、词汇、情感色彩等;②分析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阶级立场、价值观等。
四)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关系方法:①分析文章的标题、首尾段、转折段等;②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等。
五)体会议论文的语言表达方法:①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②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③注意语言的文化色彩和修辞手法。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即作者赞成或反对什么观点。
它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如判断句或祈使句。
短语和修辞手法不能作为论点。
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的,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几个分论点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
要理解论据及论证作用,可以分类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的表述形式是人物、事情和结果,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和环境等也应该概括在内。
根据论点补充事实论据时,可以使用人物、事例和简短评价,要典型且简洁。
论据的作用是用来论证论点的。
掌握论证方法,可以使用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和对照式等。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
举例论证可以充当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引用论证可以充当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更突出论证了论点。
在阅读议论文时,要领会其语言的严密性。
记叙文的阅读考点包括总体感知、理清层次、辨明特色、品味语句、推敲词语和依据原文拓展发挥。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可以是顺叙、倒叙和插叙。
描写的种类包括环境描写,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描述人物、场景等来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文体。
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氛围渲染:通过自然条件的描写来表现氛围的好坏,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 词语辨析(1)仔细阅读题目,分析词语的意义、用法及感情色彩。
(2)结合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
2. 修改病句(1)通读句子,找出病句类型。
(2)根据病句类型,进行修改。
3. 词语衔接(1)通读语段,理解大意。
(2)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4. 古诗文默写(1)熟记古诗文,注意易错字。
(2)正确书写,避免错别字。
5. 名著阅读(1)阅读名著,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分析题目,结合名著内容进行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1. 阅读理解(1)通读文章,理解文章主旨。
(2)分析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回答。
2. 文章赏析(1)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特点。
(2)分析题目,结合文章特点进行回答。
三、古诗文阅读1. 阅读理解(1)通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分析题目,结合诗文内容进行回答。
2. 文章赏析(1)阅读诗文,了解诗文特点。
(2)分析题目,结合诗文特点进行回答。
四、作文1. 确定立意(1)审题,明确作文要求。
(2)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立意。
2. 拟定提纲(1)列出作文提纲,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2)确保文章结构完整。
3. 撰写作文(1)开头:简洁明了,引出主题。
(2)中间: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3)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五、答题注意事项1. 仔细审题,确保理解题目要求。
2. 规范书写,避免错别字。
3. 注意时间分配,合理利用考试时间。
4. 保持冷静,避免因紧张而失误。
以下是一篇作文模板:题目:我的成长故事开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回首过去,我感慨万分。
今天,就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成长故事。
中间:(1)童年趣事:描述一段童年时的有趣经历,体现童真童趣。
(2)成长历程:讲述从小学到中学的成长过程,包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3)难忘瞬间:回忆一个让自己难忘的时刻,体现成长过程中的感悟。
结尾:岁月如歌,时光荏苒。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学会了坚强、勇敢。
我相信,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追逐梦想,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几种题型答题格式: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的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阅读理解的主要步骤。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
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
按题目要求回头有重点再看原文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渎,很快能找到答案。
掌握记叙文阅读规律(一)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关键句子主要包括:考纲P19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记叙文散文一、品味题目的题型:【例一:简析文章标题的妙处(好处、作用)。
】答题格式:设置悬念(富有诗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线索,串起全文内容:1(文章第一大段内容),2(文章第二大段内容),3(文章第三大段内容),4(文章第四大段内容)。
(含蓄点明文章中心。
)注:依据具体题目内容答题,如果题目反映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则在答题格式开头不能用设置悬念,直接回答“含蓄点明文章中心”;如果通过题目看不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则在答题格式开头直接回答“设置悬念”,在答题格式后面不能加“含蓄点明文章中心”;如果题目用词优美,含有叠词,或者感情细腻,则可在开头回答“富有诗意”,同时看是否点明文章中心。
【例二:文章题目有什么含义?】答题格式:写出了(浅层内容),也写出了(深层含义)。
注:“浅层内容”指文章里体现的与题目相关的具体内容,要紧密的结合文章里与题目相关的词句。
“深层含义”指题目中反映出的文章思想内容。
例如:”冷风暖香”写出了寒冷的冬天里有烤地瓜的香味,也写出了在如同寒冬的冷漠的生活中被烤地瓜女人明澈的笑容和热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格所温暖。
二、品味某句话的含义。
【例一:如何理解第X段中画线句的含义?】答题格式:(注:因为问的是含“义”,所以答题要从句子的深层理解,即这句话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思想。
总之要挖掘精神层面的内容)。
例如:“故乡那汪明澈的泉眼,用干涸的残骸诠释着奉献,而被那泉曾经浇灌的心灵亦应如此啊!”含义理解是:故乡的泉曾经为村民无私奉献,一直奉献到干涸,我是曾经喝过那水的人,也要像那泉水一样具有乐于奉献的品格。
【例二:如何理解第X段中画线句的含意?】答题格式:(注:因为问的是含“意”,所以答题要从句子的浅层理解,这样的句子比较深刻,并且难以理解,所以只要能说出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即可。
)如果给出的是长句子缩写句子,如果给出的是短句子扩句即可。
例如:“悲伤是为昨天虚度的年华。
”含意的理解是:是因为以前浪费了很多时光,没有珍惜时间而感到了懊悔。
一、试卷结构本试卷分为四个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30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0分)第三部分:作文(60分)第四部分:综合运用(20分)二、答题模板(一)基础知识(30分)1.字音字形题答案:A(或正确选项)2.词语解释题答案:①(词语1)的词义是:______。
②(词语2)的词义是:______。
3.成语辨析题答案:选A(或正确选项)4.病句修改题答案:①(错误句子)改为:______。
②(错误句子)改为:______。
5.文学常识题答案:①《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__。
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称为:______。
(二)阅读理解(50分)1.现代文阅读(1)词语解释题答案:①(词语1)的词义是:______。
②(词语2)的词义是:______。
(2)句子理解题答案:这句话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______。
(3)段落大意题答案:这段话主要讲述了______。
2.文言文阅读(1)词语解释题答案:①(词语1)的词义是:______。
②(词语2)的词义是:______。
(2)句子翻译题答案:这句话翻译为:______。
(3)段落大意题答案:这段话主要讲述了______。
(三)作文(60分)1.题目:______2.立意:______3.结构:______4.开头:______5.结尾:______6.中间段落:______(四)综合运用(20分)1.修改病句题答案:①(错误句子)改为:______。
②(错误句子)改为:______。
2.衔接题答案:选A(或正确选项)3.综合运用题答案:①(正确选项)______。
②(正确选项)______。
三、试卷示例(一)基础知识(30分)1.字音字形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萧瑟(sè)B.融洽(qiǎo)C.栖息(xī)D.飘逸(pi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翩翩起舞B.栩栩如生C.安之若素D.络绎不绝2.词语解释题(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黄发”的词义是:______。
中考语文试卷结构模板如下: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30分)1. 字音字形(共10分)(1)注音题(5分)(2)字形题(5分)2. 词语辨析(共10分)(1)近义词辨析(5分)(2)反义词辨析(5分)3. 病句修改(共10分)(1)选择题(5分)(2)改错题(5分)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1. 实词解释(共10分)2. 翻译句子(共10分)3. 鉴赏评价(共15分)(1)诗歌鉴赏(5分)(2)文言文阅读(10分)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1. 理解概括(共15分)2. 分析评价(共15分)3. 综合探究(共10分)四、作文(共50分)二、答案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30分)1. 字音字形(共10分)(1)注音题① shèng(盛)② chén(陈)③ shuò(说)④ fēng(风)(2)字形题① 皎洁(jiǎo jié)② 呕心沥血(ǒu xīn lì xuè)③ 恣意(zì yì)④ 漫步(màn bù)2. 词语辨析(共10分)(1)近义词辨析① 喜悦、欢快、愉快② 精美、精致、精美(2)反义词辨析① 深沉、浅显② 漫步、飞奔3. 病句修改(共10分)(1)选择题① A ② B ③ C(2)改错题① 把“在”改为“于”② 把“非常”改为“特别”③ 把“立即”改为“立刻”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1. 实词解释① 骄傲:自豪、得意② 美丽:漂亮、好看③ 勇敢:勇敢、大胆④ 难过:伤心、痛苦2. 翻译句子① 天上的月亮越来越圆,越来越亮。
②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 鉴赏评价(1)诗歌鉴赏① 诗人通过描绘月夜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 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2)文言文阅读① 文章通过描写陶渊明与友人的交往,展现了作者追求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态度。
② 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
中考语文试卷必考题型和答题方法归纳(重点保留,认真消化背诵)◎几个重要概念总结:(见海西考点文学类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知识点)1、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先抑后扬、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3、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4、描写方法:(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5、修辞手法(2个字):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6、论证方法(4个字):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7、说明方法(3个字):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8、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9、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0、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她<们>、他<们>、它<们>)。
1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5分)1、名句默写(10分,选最好的五道题计分,错一个字则一句没分):对策:先把61首诗词都背完,再背老师划线的古文部分;课外名句只要背发的资料上的。
想要考上128分以上的同学应把该背、能背的尽量背完。
)2.口语交际。
(3分)( @ 口语交际答题要点:称呼+礼貌用语;语言委婉;号召或感谢。
)示例:叔叔(称呼),您好!(礼貌用语)……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好吗?(号召)谢谢您的合作!(感谢)3.名著阅读6分(1)名著阅读题选择题:(2分)错误类型主要有两种:1、张冠李戴,书名和情节、人物混淆;人物和情节混淆等。
2、语言绝对。
比如《伊索寓言》全是动物寓言,错,应该是大部分。
复习海西配套练习P147-152)(2)情节概述题(4分)答题要点:1、原因 2、经过 3、结果 4、主要人物。
1点一分,主要人物不能错,错了0分;1个错别字扣0.5-1分)4.综合探究题(6分)@ 综合探究、材料分析题答题要点:(1)从材料中找关键句来概括原因、现象或其他;(2)从材料中的不足之处和已有方法去寻找新措施和建议的灵感;(3)拟标题、拟栏目、仿写要字数简短、句式整齐、符合主题);(4)看图写话:要找到图中的关键人、景、物和字,扣住材料主题写。
(5)理解主题:结合材料,看清题意。
(6)想象拓展题:计划要具体,想象要丰富,描写要细致。
二、古文对比阅读(18分)。
1、字词解释(4分,4空,两个甲文,两个乙文)@ 字词解释对策:重点看每册课本的课后注释和海西考点上的归纳,背海西配套P157-163;背发的资料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
2、(3分)选择意义/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
@ 一词多义对策:背海西配套P157-163和老师发的资料。
3、句子翻译(4分)对策:逐字翻译,关键字一定要翻译,不会的字就猜或者不翻译。
)4、甲乙文异同点对策4分:从异(不同点)和同(相同点)分别答,看清要求和分值。
@对比分析两文中主人公的行为:从异同点分析,最后总结你的收获。
5、(3分)概括延伸题对策:1、概括人物的性格、事情的原因;2、列举于此品德、特点类似的人或事。
6、3分(1)启示感悟体会题题答题要点(2)看法观点见解题答题要点(见现代文阅读共同题型)三、现代文阅读共同题型:(1、说明文或议论文二选一。
2、一篇广义记叙文)(一)作用题(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答):包括标题作用题、第一段(开头)作用题、中间过渡段作用题、结尾作用题、伏笔作用题、环境描写作用题、插叙作用题、人称作用题等。
1、@标题作用题答题要点:(1)说明文:点明说明对象;议论文:点明论点;记叙文:点明主题。
(2)(运用……手法,生动形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或以……为线索,贯穿全文)。
(4)化用诗文、词曲等,增添文学色彩。
(5)表达了人物间的……情感。
<1-4点为结构上的作用,第5点为内容上>2、@第一段(开头)作用题答题要点:(1)总领全文。
(2)照应题目,引出……(说明文:引出说明对象或者对下文……的说明。
议论文:引出论点或引出下文……的论述。
记叙文:引出主题或引出下文……的叙述);(3)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4)运用……手法,通过……描写,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5)写了……,表达了……思想情感。
<1-4点为结构上的作用,5为内容上>3、中间关键句作用题答题要点:(1)过渡,承上启下。
(2承接上文……内容,为下文写……作铺垫。
(3)推动情节发展。
(4表达了……思想情感。
<1-3结构;4内容>4、结尾作用题答题要点:(1)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2)照应……(标题、开头、全文),点明主旨。
(3)留下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4)写了……,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
(1-3是结构上,4是内容上)5、伏笔作用:1、为下文情节发展设下了悬念。
2、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为下文作铺垫,(使行文不突兀)6、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件、季节和环境特点;(2)为……铺垫,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表达了……思想情感。
7、插叙作用:补充情节,衬托人物……的思想情感,使文章更完整、充实。
8、人称作用:(1)第二人称作用题: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或文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显得亲切感人;若用“您”比“你”更能表达出对母亲的尊重与敬爱。
(2)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
(3)第三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显得客观、自由、灵活。
(二)、语言赏析题。
1、词语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感情或者好在哪里:(1)这个词语在句中指……(内容);(2)表达人物……情感。
(方法:发现词语中体现的人与景、事的关系,体会人物的情感。
)2、赏析一句话:这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事物……特点),表达了谁(什么人)的……思想情感或什么道理。
(三)标题、词语或句子含义题答题格式:(1)先写标题或句子在文中的表层意思(指什么内容)。
(2)在答标题或句子表达的深层思想情感。
举例: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夜是梦的花朵”指女儿和妈妈约定好在梦里相见,女儿微笑的脸慢慢绽放成花朵。
深层含义:女儿用梦寄托对妈妈的思念,靠梦享受母爱的美好,也可以看出妈妈对女儿的爱与不舍。
词语含义:词语“种子”含义题。
答:(1)“种子”含义是“杂交水稻的种子。
(2)”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的启蒙和教育,(对我的爱与鼓励)。
(四)、看法观点见解题答题要点:先表明赞成或反对态度,1句话概括原文的观点后,从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出发)谈理由(1点1分,至少3点)。
(五)、启示感悟体会题答题格式:原文说了……(1句话,越少越好),我懂得了……(2句话),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会怎么做……(2-3句话)(六)想象拓展题(描述题)答题要点:重点题型:1、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想象和扩写。
2、文章之外的联想仿写题:按要求,写一种植物、动物或一处景观;描写对你有影响的人或事,以及你想说的话等。
特别注意:1、紧扣住题目要求答题。
2、注意字数(不少于60字、少于60字、60字左右、60字以内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4、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五种); 5、人称(第一人称我<们>、第二人称你<们>,第三人称她/他/它<们>)(题目:请结合上文,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我”的思绪漫游的内容描写出来。
); 6、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 7、是否要用名言等。
8、语言通顺,无错别字(错一字扣0.5-1分)(一)说明文阅读(17分)1. @标题作用题答题要点:(1)点明说明对象;(2)(运用……手法,生动形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或以……为线索,贯穿全文)。
(4)化用诗文、词曲等,增添文学色彩。
(5)表达了人物间的……情感。
<1-4点为结构上的作用,第5点为内容上的作用>2、@第一段(开头)作用题答题要点:见现代文阅读共同题型。
3、找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对象+特点)题对策:看标题;看首尾段;看关键句(每段的首尾句、过渡句、总说句、分说句。
)3、找说明顺序题对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内容、原因、特征概括题(3分)答题要点:根据要求,逐段找关键句,再合并。
5、@说明方法及作用题(4分,句子2分,作用2分)答题要点: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具体、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事物的特征等),使读者更明白(更有兴趣)。
重点掌握列数字、举例子、引资料、打比方这四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详见海西考点P74)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特征等),使读者更明白。
列数字:列了……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内容,特征等),使读者更明白。
引资料:引用了……,形象地说明了……(内容,特征等),使读者更感兴趣,语言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比作……,形象地说明了……(内容,特征等),使读者更明白,更感兴趣。
作比较:把……和……相比,形象地说明了……(内容,特征等),使读者更明白。
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的作用略,见海西考点。
6、@说明文词语赏析题(4分,句子2分,作用2分)答题要点:1、词语用得好:……词的意思是……(意思不知道就不要写,否则扣分),准确严密地说明……(内容,事物的特征等),(使话说得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词语能否删掉:不能删,……词的意思是……(意思不知道就不要写,否则扣分),准确严密地说明……(内容,事物的特征等),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删去后原句意思变为……,不符合原意。
7、综合探究题答题策略:(1)措施、建议题:给1-2则材料,根据材料和原文题建议:从材料中的不足之处和已有方法去寻找新措施和建议的灵感;(2)根据原文和材料写探究结果:从材料中找关键句来概括原因、现象或其他;(3)拟标语、宣传口号、仿写等:字数简短、句式整齐、符合主题(4)想象拓展:描写你家乡的美景或特色风俗人情饮食文化等。
(二)议论文阅读(17分)1、找论点题对策:看标题、开头、结尾;综合比较哪句最全面,就用哪句。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题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