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882.00 KB
- 文档页数:15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拟写人:金旭娟教学内容:观察植物种子的萌发
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3、探索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4、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索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难点: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
教学准备:
1、浸泡24h的大豆种子,分到每组
2、大豆种子结构挂图
3、培养皿、纱布、大豆种子、自来水等,并分到每组
教学过程:植物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的结构
1、创设情境:大豆(或其它农作物)是怎样种植的?
学生分组讨论
2、根据学生讨论,引出种子
3、观察大豆种子(挂图让学生对照)
①描述外部形态
②剥去种皮,观察:
子叶:
胚芽:
胚轴:
胚根:
③根据结构,讨论各部分作用
4、教师小结:
5、思考题:大豆种子中,哪些结构与种子萌发有关?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种子种下去以后,需如何管理才能萌发?
2、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3、探索性实验的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操作—验证假设
4、各组设计实施方案
5、教师巡视
6、分析其中较好的实验方案,并与学生讨论,进一步完善
7、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每天定时观察,记录种子萌发情况
8、一周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交流总结。
三、练习P48页思考题
四、板书(略)
五、教后记录
2012年9月16日。
七下生物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章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生物分类是将生物按照其共同特征进行归类的过程,而生物进化则是指生物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和改变的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第五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是将生物按照其共同特征进行归类的过程。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而物种是指能够自由繁殖并且能够繁殖出可育后代的个体群。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的物种之间无法进行自由繁殖。
物种的命名采用拉丁文,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名。
生物的分类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大到小分别为:界、门、纲、目、科和属。
每个层次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生物,方便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和归类。
二、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和改变的过程。
进化的驱动力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生物个体和物种的选择作用,有利于适应环境的特征会逐渐在物种中传递下去,而不利于适应环境的特征会逐渐被淘汰。
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发育等。
化石记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从而推测出生物的进化历程。
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物种的多样性。
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结果,也是生物界的宝贵财富。
三、生物的亲缘关系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亲属关系。
亲缘关系可以通过比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遗传信息来确定。
通过比较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判断出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祖先,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而通过比较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进一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生物的亲缘关系可以用树状图来表示,这被称为系统发生学。
树状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四、生物的保护和利用生物的保护和利用是指保护珍稀物种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过程。
七下生物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章《遗传与进化》是七年级生物中的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遗传规律以及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本章知识点的总结如下:一、遗传的基本概念1. 遗传是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将自身特征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2. 遗传物质是指操纵和控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包括DNA和RNA。
二、遗传的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研究,总结出了三个遗传规律:显性与隐性、分离与再组合、自由组合。
显性与隐性:显性基因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基因被掩盖。
分离与再组合:杂交后一代的基因组合会分离再组合。
自由组合:每个个体的基因组合是随机的。
2. 染色体的遗传规律遗传物质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遗传的基础。
人类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对是同源染色体。
性染色体决定个体的性别,女性为XX,男性为XY。
三、进化的基本概念1. 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期时间内逐渐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2. 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四、进化的过程和机制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界中,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存活和繁殖。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2. 突变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突发性变异,是进化的源泉。
突变可以是有害的、无害的或有利的。
3. 随机漂变随机漂变是指小种群中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在小种群中,随机漂变的影响更为显著。
4. 迁移和隔离迁移是指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可以增加遗传变异。
隔离是指物种内部或物种间的隔离,可以减少遗传交流。
五、人类的进化1. 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了各种环境。
2. 人类与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是在约6000万年前出现的。
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七下生物第五章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过程。
了解遗传规律和进化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化。
七年级下册笔记-第五章⽣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五章⽣物体的结构层次⽣物体是物质存在的⼀种形式。
细胞是⽣物体⽣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联合在⼀起→组织→器官→⽣物体。
第⼀节⽣物体⽣物体:是能进⾏⽣命活动的⽣物个体,是地球上物质存在的⼀种形式。
⾃然界的⽣物种类: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它们的个体呗统称为⽣物体。
它们都不断地从地球上摄取⽔分、空⽓、养分等物质,进⾏各种⽣命活动。
⼀、动物体结构:1、头部:位于⾝体前端,通常长有眼、⿐、⼝、⽿等器官,其主要功能:从外界捕获信息,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许多动物的脸不呈⼀个平⾯,这种结构能使动物视野更开阔,有利于动物捕获猎物,逃避敌害。
2、颈部:位于头与躯⼲之间,⾼等动物的颈柔软,能使得头部向左、右转动,从⽽扩⼤头部感官从外界捕获信息的范围。
许多动物没有颈。
3、躯⼲:是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呈近似的圆柱体或扁圆柱体形。
功能:保护、循环、呼吸等功能。
⼈体的躯⼲从腹⾯可分为胸部、腹部,从背⾯可分为背部、腰部和臀部,躯⼲的最外⾯为⽪肤,内有肌⾁、⾻骼和各种内脏。
⼈体⽪肤总⾯积:1.5~2m2头发:10万~20万根⾻骼:206块:头部36块,躯⼲46块;四肢124块;⾻骼肌:500块4、四肢:动物躯⼲上长有附肢,能使⾝体运动。
⼈的附肢称为四肢,分为上、下肢,上肢有肩、⼿臂、肘、⼿腕、⼿等部分,它们有灵活的关节,具有很多功能:握住物体,制作⼯具。
交流感情。
下肢有⼤腿、膝、⼩腿、⾜等部分,适应直⽴⾏⾛。
在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的附肢发⽣了演变,如:鸟的附肢变成了翅膀(翼),适应在空中飞翔;海豚等⽔⽣哺乳动物的前肢变成鳍状肢;有些动物有许多附肢,如河虾、蜈蚣、蜘蛛等;还有些动物没有附肢,如蚯蚓、蛇等。
⼆、植物体:1、被⼦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六种器官。
地上部分:花、叶、主茎、芽、分枝地下部分:主根、侧根2、裸⼦植物有:根、茎、叶、种⼦四种器官。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总结知识点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动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动物体大小和体重的增加,发育是指从胚胎到成年个体的变化和发展。
- 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胚胎期、幼体期、成体期和衰老期等阶段。
- 生长发育是动物基本特征之一,但不同动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和方式不同。
2. 动物的繁殖方式:- 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 有性繁殖是指两个个体通过交配结合,产生新的个体。
有性繁殖可以增加个体的遗传变异,有利于物种的适应和进化。
- 无性繁殖是指一个个体自身产生新的个体,没有交配过程。
无性繁殖一般比有性繁殖速度快,但遗传变异少,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3. 有性繁殖的过程:- 有性繁殖的过程包括交配、受精和胚胎发育等步骤。
- 交配是指两个个体的生殖细胞相互结合,可以发生内受精和外受精两种方式。
- 受精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产生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最终发育成新个体。
4. 无性繁殖的方式:- 无性繁殖的方式包括二分法、孢子繁殖、萌芽、离体繁殖等。
- 二分法是指一个个体分裂为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个体。
- 孢子繁殖是指个体产生孢子,孢子发芽后形成新的个体。
- 萌芽是指个体的一部分生长分化为新个体。
- 离体繁殖是指个体某部分剪下后在适当条件下发育成新的个体。
5. 动物的生殖行为和机制:- 动物的生殖行为包括求偶、交配、哺育和繁殖等行为。
- 生殖的机制主要受激素的调控,如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等。
- 不同动物的生殖行为和机制差异很大,也与其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以上是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以及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生殖行为。
第二节健康的度过青春期【学习目标】1.了解人体发育的分期情形。
2.知道青春期身体变化的特点和心理变化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
4.知道遗精的原因和月经的产生和经期卫生。
【重点难点】1.青春期躯体转变的特点和心理转变的特点。
2.遗精的原因和月经的产生和经期卫生。
【课前预习】1.人体发育分哪几个时期?2.青春期的发育的三个特点:3.什么是第二性征?描述男女各自的第二性征。
找出第二性征出现的原因。
【合作探讨】任务一:青春期的躯体转变一、分析图形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一样地说,某地男生身高突增的年龄比女生要_________(填“晚”/“早”)。
女孩是岁,男孩是岁。
(2)你和同窗的身高转变与图中的数据可能一致。
(填“完全”或“不完全”)缘故是:。
(3)比较两幅曲线图能够发觉,随着和的发育,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依次明显开始增加,体重也依次明显增加,这必然会致使体形发生转变。
因此,得出结论,男孩和女孩体形的转变与睾丸和卵巢的发育关。
(填“有”或“无”)(4)男性与女性的性器官的不同称为_ 第一性征_。
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除性器官的不同外,男女之间躯体转变的性别不同,即__ __ ___。
这由性激素的不同决定的。
男性要紧表现为、腋毛、阴毛的生长,突出、声音变、声调较低,显现遗精等转变;女性要紧表现为骨盆宽大、增大、声音变细、声调较,脂肪积存增加、显现阴毛和腋毛等躯体转变,显现来潮。
常言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与女性的_______分泌_ __有关。
(5)图中A条曲线表示的发育趋势;B条曲线表示的发育趋势。
二、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是同窗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信号。
另外_________系统和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它是_________发育和_________进展的黄金时期。
3、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和。
青春期发育最迅速的器官是性器官。
任务二:青春期的心理转变及其卫生一、小林今年14岁,暑假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标题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和尿道(排出尿液)。
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具体来说,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过滤作用使得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然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会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重新吸收送回血液中。
4.排尿的意义:排尿可以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5.废物排出的其他途径:除了泌尿系统外,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可以通过汗液从皮肤汗腺排出,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总的来说,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体如何通过泌尿系统和其他途径排出废物,以及排尿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知识点1排泄1.概念: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2.途径: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知识点2泌尿系统的组成3.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知识点3尿的形成和排出4.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5.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6.尿液的形成:(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其余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
7.尿的排出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8.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知识点4其他排泄途径9.排汗:(1)通过皮肤中的汗腺分泌汗液,排出一部分水、少量的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
(2)如图,汗腺分为分泌部和导管,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10.呼气: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知识点1排泄1.下列物质中不能通过排泄排出体外的是( B )A.二氧化碳B.食物残渣C.多余的水分D.尿素2.下列四种系统中,与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关系最密切的是( C )A.消化系统B.生殖系统C.泌尿系统D.运动系统知识点2泌尿系统的组成3.下列器官不属于泌尿系统的是( D )A.肾脏B.膀胱C.尿道D.皮肤4.[教材图片题]如图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形成尿液和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分别是( B )A.1和4B.1和3C.3和2D.4和3知识点3尿的形成和排出5.肾单位包括( D )①输尿管②肾小球③肾小囊④肾小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健康人尿液形成的过程中,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的物质是( A )A.葡萄糖B.水C.尿素D.无机盐7.如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或生理作用分别是( A )A.动脉、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B.静脉、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C.静脉、重吸收作用、过滤作用D.动脉、重吸收作用、过滤作用8.人体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B )A.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体外B.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C.肾脏→膀胱→输尿管→体外D.肾脏→输尿管→尿道→体外知识点4其他排泄途径9.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的代谢废物是( D )A.水、无机盐B.二氧化碳、无机盐C.水、尿素D.二氧化碳、少量水分10.体育课结束后,同学们身上都会有一股“汗臭味”,这是因为人的汗液中有( C )A.水B.无机盐C.尿素D.有机物1.如图表示人体皮肤的结构,在炎热环境中,加快散热依靠其中的( C )A.①和②B.①和④C.②和③D.③和④2.经化验发现,某肾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较多的蛋白质,可初步判断,该患者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最可能是( A )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集合管3.[教材图片题]如图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和②代表结构,③和④代表液体。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章介绍了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重点内容如下:1. 呼吸系统:呼吸是人体获得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人体通过鼻腔吸入空气,然后空气进入气管,再通过支气管到达肺部。
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供给身体各个部分。
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经过相反的路径排出体外。
2.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血液在体内运输物质的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分。
动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富含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器官,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的血液返回至心脏。
3.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人的心脏位于胸腔内,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组织由心肌构成,可以自主收缩。
心脏的功能是通过运动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4. 气管、支气管和肺的构造和功能:气管是连接喉和支气管的管道,支气管则将气管分为两个分支,分别通向两个肺叶。
肺是由肺泡构成的,肺泡是呼吸系统的基本单位,用来进行气体交换。
5. 鼻腔和喉的功能:鼻腔是呼吸系统的入口,除了供氧气进入体内外,还能够过滤、加湿和加热空气。
喉连接鼻腔和气管,使空气能够顺利地进入气管。
通过学习本章的知识,我们了解了呼吸和循环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了解了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是非常长的篇幅,我将尽力提供更多相关信息,但可能无法满足1500字的要求。
以下是继续写相关内容的片段。
6.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氧气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则是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在肺部的肺泡中,氧气从肺泡通过薄而湿润的肺毛细血管壁渗透进入血液中,然后通过血液传送到身体各个部分供氧。
7. 呼吸的过程:呼吸包括肺通气和组织通气。
肺通气是指空气进入肺部,并在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