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 格式:pdf
- 大小:177.57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含答案(2021·云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演义是一个重要的门类,产生的作品差不多覆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重要阶段,而《三国演义》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为什么三国题材的作品最受欢迎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解释说:“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
” 确实,英雄辈出,冲突剧烈,却又不至于过于凌乱,使《三国演义》在题材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②实际上,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传奇性经历与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很早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事迹既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记载,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成为民间艺人热衷表现的题材。
宋代的讲史平话中,就有了“说三分” 的类别,即——专门讲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故事;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已经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情节的基本轮廓;同时,宋元以来的戏曲舞台上,三国戏也长演不衰,丰富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内涵。
罗贯中正是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有关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感受,将一段时间漫长、人物众多、头绪复杂、情节曲折的历史,熔铸成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
③《三国演义》的情节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到西普武帝太康元年(280)全国统一为止,前后一百余年。
作者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 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三国志平话》一贯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普习凿齿和南宋朱喜“尊刘”的史学传统。
这一思想的历史根源在于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现实依据则在于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
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普遍的明君仁政理想的体现。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要点1、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带“三"字的故事。
答:“三顾茅庐":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去,未遇。
数日后,二顾茅庐,仍未遇。
过了一段时间,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终于答应出山.“三英战吕布":曹操联合袁绍等十七路军共同讨伐董卓,在虎牢关,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
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
刘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
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
“三气周瑜":略.2。
“青梅煮酒论英雄”指的是哪两个人?当时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怎样?可以看出两人在性格上有什么特点?答:主人公是曹操和刘备。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饰内心恐慌。
曹操特点:目光远大、胆识过人、雄才大略。
刘备特点:机警过人,随机应变,能屈能伸3. 杀吕伯奢一家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在知道事实后仍然杀死吕伯奢,说明他狡诈阴险,生性多疑,手段残忍.4.简述“王允巧施连环计”的故事:东汉末年,太师董卓专权,司徒王允,将义女貂蝉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
貂蝉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最终使吕布杀掉董卓。
5. 请简要叙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内容。
答:三气周瑜。
一气: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荆州,仍然失败.6.“桃园三结义”的主人公是刘备、关羽、张飞.7。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这里所写的人物是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举例说明.吕布;他的主要性格是:有勇无谋、目光短浅、见利忘义。
1《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约 1330 年-约 1400 年)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仁政爱民,重情义,忠义,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
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心胸坦荡,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2苦。
武艺超群,神勇威猛,谋略过人,忠义,但骄傲不听劝谏。
耿直,粗犷,性格豪爽,直来直去,爱憎分明,粗中有细,有一定的计谋,但又鲁莽。
虚伪奸诈,残酷暴戾,自负多疑,足智多谋,有韬略,有过人的胆识,文学修养高。
勇敢善战,忠心侍主,光明磊落,处事谨慎,考虑周到。
武艺超群,但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
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忠心不二,举贤妒能。
有才智谋略,注重招揽人才,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胸怀宽广。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
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名着导读——《三国演义》
内容精要
汉末,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不久,起义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军事力量所扑灭,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军阀豪强,彼此间又重新混战,为的是争夺地盘。
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被挤出权力中枢的宦官不甘失败,设法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忧国心切,想出了一个“连环计”,用绝色女子貂蝉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杀死董卓。
董卓部将拥兵自重,又大杀王允及其同僚。
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
在连年混战过程中,曹操、刘备、孙坚渐次崛起。
先是曹操以“勤王”名义救援了溃败中的汉献帝,并强迫献帝迁都许昌,从此他就“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过十一年的长期争战,他先后歼灭了袁绍、袁术等军阀,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孙坚早在十七镇共讨董卓之时,便乘机移军长江中下游,攻取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
孙坚死后,其弟孙权接管一切,实力日益增强。
刘备则先因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依附荆州刺史刘表。
在此期间,他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得到了一条有力的臂膀。
其后,连续击败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