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学案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33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2 散文阅读学案新人教新人教专题二散文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散文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主要考查方向之一。
这一局部主要涉及以下考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②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③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④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⑤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开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⑧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散文文体特征1.形散神聚。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开展的全过程。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
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开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2概括内容要点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横岭苍茫李御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
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
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
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
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
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
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
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
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
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
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
上山斫柴,汗流脊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
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
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
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
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
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
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
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
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
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
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
学案五散文探究大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散文而言,探究语句的含意、探究标题意蕴、探究思想情感是散文探究题的三个常考角度。
考点突破一探究句子意蕴一、设问方式1.(2018·浙江卷)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2.(2015·江苏卷)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3.(2015·山东卷)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4.(2014·福建卷)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义。
二、备考技能1.注意联系语境,瞻前顾后语句的含义,与语境密切相关。
探究时须将句子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准确把握其内容要点,然后仔细品读题干的具体要求,揣摩语句的内涵。
2.注意解读修辞,把握内涵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应从修辞手法自身特点入手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特别是具有隐喻性质的句子,探究时必须抓住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
3.注意紧扣主旨,仔细斟酌散文要探究的句子,往往是情感的集结句或含有哲理的语句。
这类句子,往往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要想正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义,必须对文章的主旨有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
三、规范审答[规范审题]1.抓住题干中的探究要求,明确给定的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看所给的语句有没有特殊的手法或含义。
2.注意“理解语句含义”和“探究语句丰富意蕴”的区别,要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分析。
[规范答题]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与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有所不同,它一定是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为探究对象,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只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概括段(层)意最根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局部概括。
二、复习预习概括、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答准答全〞,不仅是对文本信息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试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的境界。
要到达这一点很困难也很复杂,它对答题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这里,我们只能从微观的角度,从做题实践当中提出几点考前须知,以便考生逐渐到达答准答全这一要求。
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注意筛选的范围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是遵循“就近〞原那么。
但凡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
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
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考点/易错点2注意内容的层次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出现答题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
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四、例题精析【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负重的河流黄毅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
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
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典例分析】【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
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
“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
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
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
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
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
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
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
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
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
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
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
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
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
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专题二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这个“缘由”是什么?答案: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利用御用文人制造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2.从《秦腔》一文来看,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各是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答案:(1)特点:①秦地,八百里秦川,辽阔厚重,广漠旷远。
②秦人,民性敦厚、直率;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敢爱敢恨,能享大乐。
③秦腔,大喊大叫,高亢激越,雄浑奔放,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联系: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辽阔厚重、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予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予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②一方水土、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秦地的厚重辽阔,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
这样的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
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归纳概括的原则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这样可以防止归纳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
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内容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概括时要注意整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3.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把文中没有体现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准确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一、信息检索提炼“三方法”二、特定指向信息概括“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
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对全文思路进行梳理,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概括内容主旨·教师版复习目标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
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
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6分)全文筛选概括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
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
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两种小题型。
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⑨段、第⑬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
(5分)局部筛选概括2021 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局部筛选概括知识图要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参照“知识图要”导图思考其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1.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节选自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冽;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2)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解析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关键词语法。
第一问属于形象概括题,答题的关键是要分析概括有关根河的描述。
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名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两岸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