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作品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一.课题: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及作品赏析(伦勃朗,鲁本斯)二.课时:一课时三.教材研究内容:了解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四.教学目的:1.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3.了解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的艺术成就,提高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五.课业类别:欣赏六.教学思路: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评价美术作品。
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17世纪三大油画家介绍。
八.教学难点:①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培养。
②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九.教具准备: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图。
(展示)十.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整顿课堂纪律,稳定情绪1分钟)①首先和同学门问好!②准备上课所必需的工具。
2.导入新课:(展示《夜巡》图片)提问:这幅画是哪位大师的作品?(学生:伦勃朗!)提问:伦勃朗是什么时期的绘画大师?引出课题——17、18世纪欧洲绘画作品的欣赏。
3.讲授新课:(我们先来了解伦勃朗的生平)①伦勃朗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荷兰画家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有九个孩子。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
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西方风景美术作品赏析西方风景美术作品是西方艺术的重要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吸引着无数观众。
这些作品描绘了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美丽,展现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几幅西方风景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欣赏约翰·康斯特布尔的《哈德良城墙》。
这幅作品描绘了意大利罗马的哈德良城墙,画面中城墙沉稳而壮丽,远处的山峦和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宁静而美丽。
康斯特布尔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色彩运用,将自然风光的壮丽和历史建筑的古朴融为一体。
观赏这幅作品,不仅能感受到艺术家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还能领略到他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珍视。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克劳德·莫奈的《印象·日出》。
这幅作品是印象主义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光影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自然风景的美丽和变幻。
在这幅作品中,莫奈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层叠和斑斓的笔触,勾勒出了日出时分的湖泊和远山。
画面中的光影变化和色彩斑斓,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了清晨的宁静和美好。
莫奈通过这幅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对光影色彩的敏感把握,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除了康斯特布尔和莫奈,还有许多西方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技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风景美术作品。
例如,威廉·特纳的《雨、蒸汽和速度》、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第三五十年代》、弗朗西斯·贝肯斯的《科罗拉多峡谷》等作品都展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风光的独特理解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在欣赏西方风景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美丽,还能领略到艺术家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观众,成为了西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西方风景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吸引着无数观众。
这些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传达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西方美术作品欣赏教案教案标题:西方美术作品欣赏教案目标:1. 了解西方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2. 学习欣赏西方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西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向学生展示一幅西方美术作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西方美术的兴趣。
2. 提问:请学生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西方美术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古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印象派等重要阶段。
2. 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势:讲解现代主义、抽象艺术、当代艺术等西方美术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3. 西方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色彩、构图、线条、形状等要素的讲解和示范。
三、实践操作(25分钟)1. 分发西方美术作品图片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西方美术作品图片集。
2. 欣赏和讨论:学生观看图片,讨论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3.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运用、构图结构、线条表现等要素,了解艺术家的意图和创作思路。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分享: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对某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发表见解。
3. 总结要点:归纳西方美术作品欣赏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艺术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艺术实践,如绘画、摄影等,以加深对西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2. 资源推荐: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艺术书籍、电影或艺术展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教案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欣赏和讨论作品时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作品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自选西方美术作品的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延伸:1. 艺术史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某个时期或艺术家的作品,撰写相关的艺术史研究报告。
2. 艺术展览策划:组织学生策划并参与学校艺术展览,展示他们对西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外国美术作品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朦胧之美——莫奈的《日出·印象》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在高中的美术课上,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幅印象派的画作,给我们浏览了图片。
现在在大学的美术课,我再一次看到这幅油画,跟以前一样我挺喜欢这种朦胧之美,所有的形象都是朦朦胧胧,没有写实的细节。
《日出·印象》是克劳德·莫奈所画的印象派的画作。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对光与色进行新的探索。
其实在当时,人们还不接受“印象派”这一艺术流派,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曾遭到一位记者地嘲讽说:“这幅作品很粗糙,过于随便,它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还有其他人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
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
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印象派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
它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
据了解,克劳德·莫奈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幅《日落》,绘画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画出了水的流动感。
整幅画作主要运用了水蓝色、淡蓝、红色、橙色和黑色。
海水、天空、景物几乎采用了同一色系——蓝色,在轻松、无拘束的笔触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
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这种瞬间的感受。
在蓝色为主打的背景色下,淡淡的海上,那些黑色的小船依稀可见,其实仔细去看,中间的那个小船有船夫拿着船桨在撑船预示着船夫已经开始工作,新的一天来临。
美术欣赏西方绘的经典作品西方美术是世界上最为著名和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其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义而广受人们的欣赏。
本文将介绍一些西方绘画的经典作品,带您一起欣赏这些艺术的杰作。
1. 荷马史诗中的绘画作品《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中描绘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
这些故事激发了许多西方艺术家的灵感,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来表达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和诠释。
其中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是尤金·德拉克洛瓦的《奥斯提亚·耶斯坦》。
这幅画描绘了史诗中的主要角色奥斯提亚和他的战争之神耶斯坦的对话场景。
画面中,耶斯坦展现出无比的力量和威严,而奥斯提亚则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勇敢和坚决。
这幅作品通过画家独特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将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感受到了古代英雄的伟大和壮丽。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西方艺术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追求真实和自然,注重人体的比例与结构,探索透视法和光影的运用。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由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
这幅画描绘了耶稣与门徒的最后晚餐,画家通过精确的人物刻画和形象的表情来展示耶稣的伟大和门徒的不同反应。
画面中的细节和逼真的表现方式展示了达·芬奇在绘画技术方面的卓越造诣,使观众感受到了宗教信仰和人性情感的共鸣。
3. 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印象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绘画风格,其特点是强调对光线和色彩的感知和表现,抛弃了传统的绘画规范和细致的绘画技巧。
印象派画家通过快速且自由的笔触来捕捉瞬间的印象和感觉。
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有名的代表之一,他的《睡莲》系列作品被誉为印象派的代表之一。
这些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模糊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睡莲花园,营造出一种恬静而梦幻的氛围。
画家通过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使观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外国美术作品鉴赏
班级X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
一、人物简介——多纳泰罗
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全名为多那托·迪·尼科罗·迪·贝托·巴地,多那太罗是他的外号。
他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早年丧父,其艺术生涯是从在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吉贝尔蒂那里当助手开始的。
1416年,作品《圣乔治》使他闻名于佛罗伦萨,并开始受到当时银行界巨头美第奇家族的礼遇,后来完成的罗马教皇陵墓雕刻更加确立了他的艺术声誉,1443-1453年他曾在帕多瓦从事艺术创作。
多那太罗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作品风格丰富多变,体现出罕见的深度和力度。
他深入研究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的雕塑作品,重新发现了希腊美术的精华,并加以发扬广大。
他打破了中世纪古板的雕塑造型模式,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高超的雕塑技巧,在作品中逼真地表现了处于运动状态中的人体,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他是第一位推崇和借鉴希腊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大雕塑家,也是他结束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纪美术史,开创了文艺复兴的新纪元,确定了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雕塑艺术发展的基本路线。
多那太罗的作品中贯穿着很强的民主主义艺术思潮,受到后来著名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等人的尊崇。
他一生作品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为青铜雕像《大卫》、《格太梅拉达骑马像》等。
多纳太罗年轻时从师于基布尔提,在他的工作室里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由于老师是位严守哥特传统的雕刻家,这使追求自然、孤傲而有才能的弟子不能忍受。
29岁时独立创作《圣乔治》,塑造了一位充满自信心和自傲感的青年英雄理想化形象,雕像全身重量压在左腿上有前进迸发出巨大冲击力量之感,雕刻家按对立方式保持躯体均衡的表现手法塑造形象。
《圣乔治》问世使多纳太罗名盖佛罗伦萨,紧接着为乔托大师设计建造的独立式钟楼制作四个先知雕像,在这些雕像中人们发现都是同代人的肖像。
他在制作雕像时,有时高声叫道:“你说话呀,你真该死”,他常把雕像当活人一样与它对话。
同许多诗人和艺术家一样,多纳泰罗在承受了他前辈以及同时代艺术家的影响之后,在驯服于学派及传统的教训之后,更与当时一般艺术家同样仔细观察过了时代以后,渐渐显出他个人的气禀,肯定他的个性,甚至到暮年时不惜趋于极端而沦入于“丑的美”的写实主义中去。
多纳泰罗有时因为要表现纯粹的精神生活而遗弃作品外形的美。
45岁的雕刻家和同代建筑大师勃鲁内列斯奇一起赴罗马,对古代艺术作深入的考察研究,充分地继承古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传统,相继创作了《大卫》等名作。
57岁的大师来到帕多瓦城,在那里塑造了名作《加塔梅拉特骑马像》。
10年后又回到故乡佛罗伦萨,已是68岁的老人了,他仍然从事创作。
由于客观社会的变化,雕刻家思想感情和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转变在他晚年的名作《抹大拉》中充分体现出来。
多纳太罗的前期艺术核心,是直接研究人与自然为基础的新的写实手法,借鉴希腊罗马古典表现形式为基础的理想化的艺术处理方法,作品中介入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表现;晚期的创作特色,是有意追求形式上的夸张和变形,脱离古典雕像的理想美和华丽庄严气魄,强调激情,丑陋和痛苦成为他后期创作的内涵。
二、多纳泰罗——创作历程
1411至1413年,多纳泰罗完成了雕像圣马克(St. Mark)。
那是依据了传统思想与传统技巧所作的雕像,是十三世纪以来一切雕塑家所表现的圣者的模
样。
圣马可面貌庄严,垂着长须一直悬到胸前,手里拿着一册书,就是所谓福音。
衣褶是很讲究地塑成的。
多纳泰罗对于圣马克的身体先给了一个很明显的倾侧的姿势,然后可使衣褶更复杂,更多变化。
外衣的褶痕,都是垂直地在支持整个体重的大腿方面下垂。
这一切都与传统符合。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曾经说过:这样一个好人,真教人看了不得不相信他所宣传的福音!圣马可的手势依了自然的模型而雕塑的。
这是又粗又大的石工的手。
右手放在大腿旁边,好似不得安放。
多纳泰罗全部作品中都有这个特点。
一个关於劳作的工人,当他放下工具的时候,往往会有双手无措的那种情景。
多纳泰罗就是这样一个工人。
他雕像上的手,永远显得没有着落,这“没有着落”,是他不知道怎样使用的“力”在期待着施展的机会。
1417,多纳泰罗创作完成雕像圣乔治(St. George)。
雕像底座上的浅浮雕,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央透视法(central perspective) 的代表之一。
这座雕像,表现圣乔治威武地站着,左手执盾,右手垂在身旁,同样也是那种无可安放的情景。
紧握的拳头更增加了强有力的感觉。
圣乔治肩上挂着一件小小的外衣,使整个雕像不至有单调之感。
这件外衣更形成了左臂上的不少衣褶,使手腕形成许多阴暗的部分。
这样穿插之下,整个作品便显得丰富而充实了。
但整个雕像的精神,还是没有摆脱古雕塑的宁静的风格。
三、代表作品简介——青铜雕像《大卫》
多纳泰罗青铜雕像大卫,高159厘米是第一件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作品。
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
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创作于约公元1430-1432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国立美术馆。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希律王在位时,非利士人兴兵入侵,有个武士叫哥利亚,身高8尺,手持巨戟,出阵40天,以色列人不敢迎战。
一日,少年大卫去看望在军中服役的兄长,听说哥利亚如此飞扬拔扈,很伤自尊心,他坚决要求希律王同意他出阵杀死哥利亚以雪以色列人的耻辱。
无能的希律求之不得。
大卫出阵后,大吼一声,随即用甩石机击中哥利亚的头。
被击昏的巨人倒地,大卫机敏地拔出利剑割下哥利亚的头。
多纳太罗雕塑的少年大卫正是表现这一情节。
多那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雕塑新纪元的代表人物,曾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但他并不一味地模仿,而善于在继承古典主义雕塑艺术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这尊《大卫》就是多那太罗进入艺术的成熟期的一件重要的代表作。
着意表现人的完美体魄和崇高精神的雕塑作品,在黑暗的中世纪已经消失,所以同真人一般大小的裸体《大卫》问世,实在是惊世骇俗之举。
裸体的、有血有肉的少年大卫立在人们面前表现了过去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颂扬人体美的先河,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所塑造的大卫是佛罗伦萨人热爱和平、追求自由的心愿象征。
《大卫》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符合古典艺术的理想标准;它的姿态遵守“重心转移”的造型规律,显得放松而自然。
《大卫》正陷入复杂沉思的心理状态,他的沉思目光似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美和力量。
这种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正是文艺复兴的根本精神。
雕像塑造的人物大卫是圣经《旧约全书》中的英雄,后来成为以色列王,并使国家得到了统一。
以色列王扫罗在位时,非利士人进攻以色列,其中有一个巨人勇士哥利亚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大卫见此情景,主动要求作战,并用智慧和勇气杀死了哥利亚。
雕塑表现的就是这个青年勇士杀死敌人后的场景。
在雕像中,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用裸体形象表现宗教形象,并强调肉体的美感,表明这个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大卫在雕像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形象,头戴牧人帽子,右手握剑,脚下踩着被割下的哥利亚的头颅,脸上的表情是那样悠闲,似乎还有一点得意。
他的身体形态几乎完全是古希腊风格的,显得自然而放松,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也符合古典主义理想美的标志,似乎又回到了崇尚人体美的希腊和罗马时代。
然而,大卫的表情却表现出人物是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位还没有成年的英雄的目光并没有对准巨人哥利亚的头颅,而是对准了自己的身体,似乎是由于他所完成的英雄业绩才使他首次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美和力量。
作品体现了佛罗伦萨人热爱自由和追求自由的心愿,也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而引人注目的主题,就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
同时,作为中世纪以来第一尊裸体的圆雕作品,《大卫》就更显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大卫》作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