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三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单元测试
- 格式:docx
- 大小:172.85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图版高中地理三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共22题;共60分)
1.地理信息系统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这三大功能。GIS不仅能够完成与“地点”“状况”有关的查询,而且能进行趋势分析及复杂的“模式分析”,用“虚拟模拟”进行推测性分析。假如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能够( )
A. 用来分析、判定引起森林火灾的缘故
B. 用来推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刻
C. 用来推测森林火灾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
D. 及时明白火灾的地点、范畴,推测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2.要想随时明白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
A. 全球定位系统 B. GPS信号接收机 C. 地理信息系统 D. 遥感技术
3.以后借助于数字校园技术,有关地理课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再使用地球仪,学生只要戴上显示头盔,就能看见太空中的地球
B. 关于区域的学习,利用声音识别系统,就能够得到关于行政区域范畴、动植物物种分布、人口等各方面的信息
C. 课堂上不再需要老师,学生完全靠运算机自学
D. 想要有关地区更多的信息,能够通过“数据手套”,单击一下链接按钮,就能够看见
4.下列有关GPS应用领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GPS航海自主导航系统要紧用于近海和内河船舶导航和治理
B. 应用GPS能够对农业进行监控 C. 应用GPS有助于实施紧急救援
D. 应用GPS能够精确地测量某山的海拔高度
5.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2021年人工改道。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
A. 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 河流故道南部海岸连续淤积增长
C. 河水含沙量明显增
D. 三角洲形状变化要紧与河流改道有关
6.我国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应用于( )
A. 搜索营救 B. 灾难推测 C. 环境评估
D. 都市规划
7.随着网购业务的进展,在网上你只需输入订单号,就可实时地了解快递的最新状态。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表中的结果是某消费者利用网站的物资跟踪查询功能得到的,支撑该项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是( )
A. RS、GIS
B. GPS、RS C. GPS、GIS D. RS、INTERNET
(2)据《央广新闻》报道,为提高交通线路的通达性,国家电网将在一些要紧交通线路建设高速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在高速公路每个休息区都建设有汽车快速充电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选址可利用GIS系统作综合分析,需调取的参考图层有( )
①交通图 ②公共停车场分布图 ③电力网络图
④地势图 ⑤住宅区图 ⑥充电设备生产商分布图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⑤⑥
8.数字都市能够使一般百姓( )。
A. 周游世界各地
B. 同意远程教育 C. 进行网上购物 D. 网上求医
9.能够为在无人区进行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候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是( )
A. RS技术 B.
GIS技术 C.
GPS技术 D.
GSM技术
10.GPS技术给测绘界带来了一场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GPS技术,测量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的程度
B. 与传统的手工测量手段相比,GPS技术有着测量精度高的优点
C. GPS技术操作简便,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
D. 当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查、地壳运动观测、地籍测量等领域 11.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依靠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第一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通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 GPS—RS—GIS B. RS—GIS—GPS C. GIS—RS—GPS D. RS—GPS—GIS
(2)“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都市规划中可用于( )
A. 分析应急避难场所质量
B. 统计都市GDP增长量
C. 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车流量
D. 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12.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地理信息技术,已 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也逐步走进一般人的生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依此原理,能够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A. 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B. 判定人口分布 C. 判定水体污染 D. 分析都市大气污染
(2)要想随时明白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拥有( )
A. GPS信号接收机
B. 数字地球
C. GIS
D. RS
(3)能够制作地理图件的技术是( )
A. GPRS
B. GIS
C. RS
D. GPS
13.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腐蚀和水土流失的进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要对我国荒漠化土地进展状况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地理信息系统
B. 全球定位系统 C. 遥感系统 D. 人工科学考察
14. 2021年年底至2021年1月23日“永安行”公共自行车投放南昌市老城区多个站点,覆盖南昌市中心东湖区和西湖区的大部分区域,数量已达2万辆,还会连续增加。“永安行”公共自行车是一款无桩共享单车的模式,即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和归还一辆单车,完成一次几公里以内的市内骑行。下图为南昌市某用户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查询到的同一区域单车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不同时段单车分布差异的缘故最不可能的是路口邻近( ) A. 公交站点集中
B. 紧邻都市CBD C. 工业区集中 D. 办公区集中
(2)图中所示的手机功能要紧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IS B. GPS和GIS C. RS和GPS D. RS和GIS
(3)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其产生的阻碍要紧有( )
①都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②城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③都市公交客流大大减少 ④都市交通规划有所调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5.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显现大片“红色荒漠”。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数字地球确实是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运算机网络来治理的技术系统
B. 数字地球确实是地理信息技术
C. 数字地球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
D. 数字地球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16.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能够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下列各题:
(1)都市交通图层与都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能够( )
A. 为商业网点选址 B. 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 运算都市水域面积 D. 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2)对1985年与2021年都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 运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 推测洪涝灾难的发生
C. 了解都市地域结构变化
D. 推测都市降水变化趋势
(3)不管是在飞机或汽车内,依旧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有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明白( )
A. 自己所在的季节 B. 自己所在地的天气 C. 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D. 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17.能够实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妄图的是( )
A. 互联网 B. 虚拟世界 C. 数字地球 D. 信息高速公路
18.关于遥感技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遥感探测范畴大,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多 B. 遥感是地图的延伸 C. 卫星遥感对地物的辨论率比飞机遥感高 D. 遥感技术可对环境实施动态监测
19.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对本地水库分布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其工作步骤如下图,该研究小组工作过程中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
D. 遥感技术、虚拟现实
20.下列各组遥感类型中分类方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
A. 航天遥感 航空遥感
B. 主动式遥感 被动式遥感
C. 微波遥感 大气遥感
D. 环境遥感 地质遥感
21.下列遥感类型中,探测范畴由大到小依次是( )
A. 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 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C. 航空遥感、近地遥感、航天遥感 D. 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近地遥感
22.《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1~2021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1~2021年)》。读图回答。
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猎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形,最快捷的途径是( )
A. RS技术
B. GPS技术
C. GIS技术
D. 实地考察
二、综合题(共3题;共3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我国提出了建设“数字黄河”的现代治黄理念,借助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全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与治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材料2:“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原型黄河”也叫自然黄河,是治理开发和治理的对象。对原型黄河的建设,要紧是为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四不”治理目标。“数字黄河”可形象地喻为运算机中的黄河。“模型黄河” 是构建包括黄土高原模型、水库模型、河道模型、河口模型在内的完整的流域物理模型体系,通过对“原型黄河”自然现象的反演、试验,探求黄河自然规律。
(1)“数字黄河”工程包括五个环节,即________、________、数学模拟和决策支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