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盘古开天辟地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2.《盘古开天地》优秀教学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充满了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象力、学习生字词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神话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一些生字词和课文中的难点,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帮助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象力。
3.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4.培养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难点的理解和解答。
3.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课文相关资料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回顾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课文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跟读和模仿。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字词和难点。
4.巩固(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或游戏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于生字词和难点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字词和难点的学习,并提醒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抄写生字词、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一、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二、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劈(pī):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
- 浊(zhuó):水不清,不干净。
与“清”相对。
- 丈(zhàng):长度单位。
- 隆(lóng):盛大。
- 肢(zhī):人的手、脚、胳膊、腿的统称。
- 躯(qū):身体。
2. 会写的字。
- 翻(fān):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歪倒,反转。
可组词“翻身”“翻动”。
- 劈(pī):书写时注意上半部分的“辟”,要写紧凑。
- 缓(huǎn):慢,与“急”相对。
可组词“缓慢”“缓和”。
- 浊(zhu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 丈(zhàng):独体字,注意笔画顺序。
- 撑(chēng):抵住,支持。
可组词“支撑”“撑腰”。
- 竭(jié):尽,用尽。
可组词“竭力”“枯竭”。
- 累(lèi):疲劳。
在文中“累得倒了下去”。
- 血(xuè):在“血液”一词中读这个音,另一个读音是“xiě”,如“流血”。
典故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
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
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
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
随着一声巨响,圆东西里的混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
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出世后,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挺立在天地之间。
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深得不能再深,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样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变成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
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所以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天地也跟着发生不同的变化。
他高兴的时候,天空晴朗;他发怒的时候,天空阴沉;他哭泣的时候,天空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的时候,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han)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不知经过多少年,盘古还是死了,躺倒在地上。
他的头部隆起,成为东岳泰山;他的脚朝天,成为西岳华山;他的肚子高挺,成为中岳嵩山;他的两个肩胛,一个成为南岳衡山,另一个成为北岳恒山。
至于他的头发和汗毛,全变成了树木和花草。
后来,才有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盘古庙盘古庙的由来和发展:《三五历纪》记载:大禹同伯益民治水,在开挖徙骇河时建盘古庙立殿堂,纪念盘古。
《元史世族七》记:世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
明永乐四年重修,成化元年知县刘素再修,(二十年后倒塌)。
弘治十四年知县周忠,易小以大,易甓以石,易涂泥而金铁之,历时四年而工成。
清康熙二十七年因河水汴刷庙毁,故南迁河西,并有传“盘古墓在水中,又石棺,铁锁系之”之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2.《盘古开天地》集体备课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伟大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感受盘古勇敢、智慧、奉献的精神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神话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词语解释和文本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劈、浑”等10个生字,会写“答、精”等13个字,理解词语“开辟、创造”等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盘古的奉献精神,培养对神话传说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细节的理解和分析。
3.神话传说的特点和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神话传说的韵味。
3.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中外神话故事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世界,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话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韵味。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创造了哪些事物?”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12盘古开天地(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以及他为人类创造美好世界的伟大精神。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盘古的神奇力量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劈、辟、浊、缓、躯、累”等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3)学会用“一……就……”的句型进行仿写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习盘古的伟大精神,为人类创造美好世界。
教学难点:1. 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感受盘古的伟大精神。
2. 学会使用“一……就……”的句型进行仿写句子。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2. 生字卡片3. 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内容,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字形。
3. 教师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默读课文,思考: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的?2.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劈、辟、撑、累。
3. 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精神。
4. 小组讨论:盘古开天辟地后,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5.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盘古为了让人类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不断努力,直到累得倒下。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 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精神。
2. 教师提问: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盘古为了让人类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拥有光明、温暖、雨露、滋润等。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
远古时候,天空和大地都没有,唯有一片浩瀚的混沌。
在这无边的混沌中,有一个叫盘古的人。
他睡在一个大蛋中,十八万年了,大蛋终于破了。
盘古自蛋中走出来,拿起斧子砍向混沌。
混沌一分为二,形成了地球和天空。
盘古越来越大,他不停的砍下自己的身躯附到地球上,眼泪变成了河流、血变成了江河湖泊。
他变成人们祭拜、敬奉的神。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
2.能够描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及作用,理解盘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3.利用语文学习开启想象和创造之门。
教学重点
1.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
2.能够描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及作用,理解盘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利用语文学习开启想象和创造之门。
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激起对盘古神话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天地的形成史上出现过奇怪的事情吗?”。
2. 学习
学生分组自行阅读课文,并讨论彼此的理解。
3. 学生表达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和朗读,表达对盘古神话的情感和认识。
4. 语文拓展
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盘古神话展开创意写作,例如:自己创作一个完全不同于盘古神话的开天辟地的故事,或者描绘盘古创造事物的过程。
5. 总结
回顾本堂课所学,总结盘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总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盘古神话中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结合自身学习经验进行语文拓展,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12.盘古开天地课文风景线句段林篇章秀【结构图示】盘古醒后抡斧劈天地斧头劈开天地盘古开天地天地分开顶天蹬地身体创造宇宙盘古倒下化作万物【主题思想】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文中用神奇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创宇宙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感悟:盘古真伟大,他不仅开辟了天地,还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们这个美丽而丰饶的世界。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盘古这种勇于奉献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心间。
我们要学习盘古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疑难探究】盘古是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答:他是个创造世界的英雄,是一个高大威武、孤独,充满了创造性和献身精神的巨人,是我国神话故事英雄人物的象征。
【写作特点】课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文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
如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想象出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万物的过程:他的气息变成风云,声音化作雷声,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因为它们都有相似的地方,细细品味,这种想象既合理又充满神奇感。
【写作点津】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的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使用排比句要注意:构成排比的一组句子的意思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按事理的内在逻辑顺序一层一层的说下去,不仅说明自己思维混乱,也让别人抓不着头绪。
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的拼凑排比的形式。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小试身手:练习用一组排比句写一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答案示例: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清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候,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2.《盘古开天地》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演化万物的神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神话故事这类题材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奇幻的故事情节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神话传说的特点。
2.难点: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体会神话传说的想象力与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素材。
2.课文: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作业: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神话故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神话传说的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神话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2《盘古开天地》 (教案)教学内容《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传说。
本课主要学习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意。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神话元素。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到勇敢、智慧、创新等品质。
4.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其中的神话元素。
2. 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想象力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盘古开天地》。
2. 相关图片或插图。
3. 教学PPT或黑板。
4.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5. 学生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回顾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情节。
2. 讲解:讲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解释其中的神话元素。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想象力和创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创意设计和口头表达。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意,写一篇短文或故事。
6. 分享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和写作作品,互相交流和欣赏。
板书设计1. 《盘古开天地》2. 重点词语: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想象力、创意3. 板书内容: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故事情节、学生作品展示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意,写一篇短文或故事。
2. 口头表达作业:学生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口头表达和表演。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小组活动、写作练习和分享与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和神话元素。
学生在讨论和创意设计中积极参与,口头表达和写作作品展示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另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创意设计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2《盘古开天地》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神话的丰富想象和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推测词义、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仍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分析课文细节,理解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道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神话故事音频,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4.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盘古精神的理解,并进行小组表演。
5.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7.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神话故事2.盘古精神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2.盘古开天地》【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
本文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演化万物的神话传说。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感受盘古的英勇和伟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神话故事的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文章主题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盘古的英勇和伟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神话故事的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难点:理解盘古开天辟地、演化万物的过程;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文章主题和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3.PPT: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辅助教学。
4.相关神话故事资料:用于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盘古的英勇和伟大。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盘古开天地》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12.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神话故事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神话故事的真实性有一定的疑问,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欣赏和理解神话故事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神话故事中的勇敢、善良、正义等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神话故事中的想象力和创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此外,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进行标记。
3.讲解与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
4.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学习和交流。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故事中的想象力和创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导语】《盘古开天地》是⼀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字叙述具体⽽⽣动,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是学⽣喜爱的⼀篇课⽂。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原⽂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像个⼤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巨⼈,在混沌之中睡了⼀万⼋千年。
有⼀天,盘古醒来了,睁眼⼀看,周围⿊乎乎⼀⽚,什么也看不见。
他⼀使劲翻⾝坐了起来,只听咔嚓⼀声,“⼤鸡蛋”裂开了⼀条缝,⼀丝微光透了进来。
巨⼈见⾝边有⼀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暗劈过去,只听见⼀声巨响,“⼤鸡蛋”碎了。
轻⽽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变化。
天每天升⾼⼀丈,地每天加厚⼀丈,盘古的⾝体也跟着长⾼。
这样过了⼀万⼋千年,天升得⾼极了,地变得厚极了。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就像⼀根柱⼦,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体发⽣了巨⼤的变化。
他呼出的⽓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地,他的右眼变成了⽉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地;他的四肢和躯⼲变成了⼤地的四极和五⽅的名⼭;他的⾎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露…… ⼈类的⽼祖宗盘古,⽤他的整个⾝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是中国神话,由袁珂整理,选作课⽂时有改动。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案 教学⽬标 1.认识“劈、浊、丈”等7个⽣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能⽤⾃⼰的话复述课⽂。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2 盘古开天辟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神话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盘古、开辟、浑浊、巨蛋等;2.句子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和难理解的部分;3.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形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相关神话传说资料;3.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传说世界,激发学生对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中注意停顿、语气、表情等,使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生动有趣。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和难理解的部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翻译和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分享其他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2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是一篇独立的课文,不存在与前后课文之间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盘古、开辟、创造、神力、天地、宇宙、神话等。
2.句子理解:课文中的描述性和想象性句子,如“盘古醒来,看到四周黑洞洞的,他就抡起大斧头,朝黑暗劈过去。
”3.神话故事的特点和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方式,创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互动式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图片:展示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
3.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斧头、石头等,用于表演。
4.作业纸:用于学生做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神话故事的特点,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展示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让学生根据图片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述性和想象性句子,并进行解释和引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