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V 系列液压泵的结构与控制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475.50 KB
- 文档页数:18
液压泵工作原理
液压泵是液压传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原理直接影响着整个液压
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了解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对于液压系统的设计、维护和故障排除都至关重要。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吸入、压缩和排出三个过程。
在液压系统中,液压
泵的作用是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从而驱动液压执行元件完成工作。
首先,液压泵通过吸入过程将液体从油箱中吸入。
当液压泵的活塞或齿轮运动时,泵内产生负压,使得液体被吸入泵内。
这一过程需要保证泵内的密封性能良好,以免空气进入液压系统影响工作效果。
接着,液压泵将吸入的液体进行压缩。
液压泵内部的活塞或齿轮在运动时,将
液体压缩并推送到液压系统中。
在这一过程中,液压泵需要保证压力稳定,流量充足,以满足液压系统对液体的需求。
最后,液压泵将压缩后的液体排出到液压系统中。
这一过程需要保证液体能够
顺利地流入液压执行元件,从而驱动执行元件完成相应的动作。
液压泵在排出液体时,需要保证排出的液体是稳定的,以免对液压系统造成冲击和损坏。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直接影响着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需要根据液压系统的工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液压泵类型,合理设计液压系统的管路和阀门,以确保液压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工作。
总的来说,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是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通过吸入、压缩和排
出三个过程,驱动液压系统完成工作。
了解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对于提高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川崎K3V系列斜盘式轴向柱塞泵使用说明书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液压泵一、概述:液压泵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工作液体的压力能。
按其职能系统,属于液压能源元件,又称为动力元件。
液压传动中使用的液压泵都是靠密闭的工作空间的容积变化进行工作的,所以又称为容积式液压泵。
液压泵可分为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按结构来分)本节主要介绍挖掘机上常用的齿轮泵、柱塞泵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用原理和维修知识。
1、液压泵的基本性能参数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是压力P 和流量Q(1)压力泵的输出压力由负载决定。
当负载增加时,泵的压力升高,当负载减小,泵的压力降低,没有负载就没有压力。
所以,在液压系统工作的过程中,泵的压力是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负载无限制的增长。
泵的压力也无限制的增高。
直至密封或零件强度或管路被破坏。
这是容积式液压泵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在液压系统中必须设置安全阀。
限制泵的最大压力,起过载保护作用。
在位置的布置上,安全阀越靠近泵越好。
液压泵说明书对压力有两种规定:额定压力和最大压力。
额定压力——是指泵在连续运转情况下所允许使用的工作压力,并能保证泵的容积效率和使用寿命。
最大压力——泵在短时间内起载所允许的极限压力,为液压系统的安全阀的调定值不能超过泵的最大压力值,最好的是等于或小于额定压力值。
(2)流量Q流量是指泵在单位时间输出液体的体积。
流量有理论流量和实际流量之分理论流量Q0,等于排量q 与泵转数的乘积:Q0=q*n*10-3(L/min)泵的排量是指泵每转一周所排出液体的体积。
泵的排量取决于泵的结构参数。
不同类型泵的排量记算方法也不同。
排量不可变的称为定量泵,排量可变的称为变量泵。
泵的实际流量Q小于理论流量Q0(因为泵的各密封间隙有泄漏)Q= Q0ηV = q.n.ηV /1000(L/min)式中ηV----泵的容积效率ηV =(Q(实际流量)/ Q0(理论流量))*100%齿轮泵的容积效率,ηV≥92%,柱塞泵ηV≥95%泵的泄漏量(漏损)与泵的输出压力有关,压力升高泄漏量(Q0-Q)即ΔQ增加,所以泵的实际流量是随泵的输出压力变化而变化的,而液压泵的理论流量与泵的输出压力无关。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特点液压泵是一种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的装置,能将液体通过其中一种装置增压,并使其在管道中传递的装置。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驱动装置(通常是电动机)提供的机械能,使液体在泵内产生压力,并通过出口管道将液体压送到需要的地方。
液压泵的主要结构特点如下:1.泵体:液压泵的外部壳体,通常由铸铁或钢铸造而成,有很好的耐压性和密封性,能够保护内部的机械部件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轴承:液压泵内部的轴承承受泵的转动载荷,能够保证泵的转子在高速运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转子:转子是液压泵的核心部件,由泵轴和叶片组成。
当转子旋转时,液体通过叶片的作用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
4.密封装置:密封装置用于保证液压泵内部的压力不会泄漏,通常包括密封圈、密封垫等。
密封装置的性能直接影响液压泵的效率和工作可靠性。
5.进口和出口:液压泵的进口和出口用于输送液体,进口处吸入液体,出口处将液体压送到需要的地方。
进口和出口通常配有阀门和连接管道,以控制液体的流动方向和流量。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是将液体从低压区域通过泵吸入,经过压力区域的驱动下,将液体加压后从高压区域排出。
具体来说,液体从进口进入液压泵,经过泵体中的叶片和转子的旋转,产生离心力,并逐渐加压。
当液体的压力大于系统中的压力时,液体将从出口排出,并通过管道传递到需要的地方。
总的来说,液压泵通过驱动装置提供的机械能,将液体压力增加后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液压泵的主要结构特点包括泵体、轴承、转子、密封装置和进口出口等。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容积式泵和动量式泵两类,通过增加液体的压力来实现泵的工作。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特点液压泵工作原理及叶片泵支红俊授课时间:2学时授课方法:启发式教学授课对象:职高学生重点、难点:泵和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叶片泵的符号液压泵引入:问:人与液压传动有无紧密的联系。
学生活动归纳:24小时伴随人的活动。
人的心血管系统是精致的液压传动系统。
问:血液为什么能周而复始、川流不息地在全身流动?学生活动归纳:依靠人的心脏。
二尖瓣问:心脏是如何工作的?学生活动归纳:如图所示:当心脏舒张时左边的二尖瓣打开,右边的二尖瓣关闭,产生吸血。
当心脏收缩时,左边的二尖瓣关闭,右边的二尖瓣打开,产生压血。
问:心脏工作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归纳:三条:1、内腔是一密闭容积;2、密闭容积能交替变化;3、有配血器官(二尖瓣)。
一、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介绍结构及组成。
提问:找出液压泵与心脏工作原理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归纳:1、柱塞与缸形成密封容积;23、单向阀起到配流作用。
提问: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活动归纳:当密封容积增大时,产生部分真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吸油。
举例说明:如图所示:将鸡蛋放到与其大小差不多杯口上,鸡蛋放不进去,若将燃烧的纸先放到水杯里,接着将鸡蛋放到瓶口上,鸡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迅速进入水杯里。
水杯问:液压泵的工作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归纳:1、应具备密封容积且交替变化。
2、应有配油装置。
3、吸油过程中油箱必须与大气相通。
一、叶片泵可分为:单作用和双作用叶片泵。
1、单作用叶片泵(1)结构和工作原理。
结构:如彩色立体挂图所示及教具演示。
分析:各零件的相互关系。
提问:找出密封容积,配油装置。
分析:由定子、转子、叶片和配油盘等构成密封容积。
工作原理:如自画挂图所示。
问:通过什么使密封容积变化产生吸油和压油的。
能否实现变量。
学生活动定子演示并分析:通过两个叶片之间密封 e容积的增大和减小,产生吸油和压油的。
吸油窗通过定子和转子偏心距的增大和减小来实现变量。
当偏心距越大,两个叶片之间从下转到上时,因容积差大,所以吸油量大;反之。
K3V系列液压泵的调整现在的挖掘机多为斜盘式变量双液压泵,所谓变量泵就是泵的排量可以改变,它是通过改变斜盘的摆角来改变柱塞的行程从而实现泵排出油液容积的变化。
变量泵的优点是在调节范围之内,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的功率,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但其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安装调试比较负责。
按照变量方式可分为手动变量、电子油流变量、负压油流变量、压力补偿变量、恒压变量、液压变量等多种方式。
现在的挖掘机多采用川崎交叉恒功率调节系统,多为反向流控制,功率控制,工作模式控制(电磁比例减压阀控制)这三种控制方式复合控制。
调节器代码对应的调节方式调节器内部结构各种控制都是通过调节伺服活塞来控制斜盘角度,达到调节液压泵流量的效果。
大家知道在压强相等的情况下,受力面积的受到的作用力就大。
调节器就是运用这一原理,通过控制伺服活塞的大小头与液压泵出油口的联通关闭来控制伺服活塞的行程。
在伺服活塞大小头腔都有限位螺丝,所以通过调节限位螺丝可以调节伺服活塞最大或最小行程,达到调节液压泵的最大流量或者最小流量的效果。
向内调整限制伺服活塞最大和最小行程及限制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要谈谈反向流控制,就必须要弄明白反向流是如何产生的。
在主控阀中有一条中心油道,当主控阀各阀芯处于中位时(及手柄无操作时)或者阀芯微动时(及手柄微操作时)液压泵的液压油通过中心油道到达主控阀底部溢流阀,经过底部溢流阀的增压产生方向流(注当发动机启动后无动作时液压回路是直通油箱,液压系统无压力)。
所以方向流控制的功能是减少操作控制阀在中位时,泵的流量,使泵流量随司机操作所属流量变化,改善调速性能,避免了无用能耗。
大家注意方向流控制并非交叉控制,一个泵对应一个主控阀块(一般主控阀都为双阀块)。
如果单边手柄动作速度很慢特别是回转和铲斗奇慢,复合动作正常一般就是反向流油管安装反了。
反向流的调整方法:就上图而言,松开801的螺帽,调整924,松则流量减小,对应下图的蓝色曲线,挖掘机速度减慢。
川崎K3V泵调节器动作1)通过泵的控制压力控制之与操作杆行程成比例的二级先导压力,在选择器阀中转化成压力Pi 后,进入泵的调节器。
泵调节器得知操作杆的状态,从而控制泵的斜盘角度。
控制结果有流量增加和流量减少两种。
2)通过自身或另一泵输油压力控制(恒扭矩控制)通过自身输油压力和另一泵输油压力进行泵控制,具有一下两种功能:流量减少(防过载)功能,流量增加(流量恢复)功能。
流量减少(防过载)功能,当负载(压力)增加时,泵流量减少,因此发动机不会过载。
流量增加(流量恢复)功能,当负载(压力)减少时,泵流量增加,因此发动机输出功率可得到有效利用。
3)通过来自功率控制电磁阀的先导压力控制(转速传感控制)当扭矩控制电磁阀(位于泵2的调节器上)提供扭矩控制压力P时,f泵流量减少。
4)通过来自泵最大流量限制电磁阀的先导压力控制(泵最大流量控制)通过来自泵最大流量限制电磁阀的先导压力控制的操作,与通过泵控制压力控制相同。
油路中的泵最大流根据来自MC(主控制器)的信号,泵控制压力Pi量限制电磁阀器起作用。
泵最大流量限制电磁阀起减压作用,限制泵控制压力Pi5)通过最大流量转换电磁阀控制(仅限泵1)当泵1最大流量转换电磁阀起作用时,作用在制动器上的泵1最大流进入液压邮箱,由于止动器向右移动,先导柱塞向右量转换压力Pic移动得要比一般情况下更多,使泵的最大流量增加。
6)较小斜盘角度或较小流量信号优先控制当泵流量增加和减少信号同时到达时,泵调节器动作,使流量减少信号优先。
由泵控制器提供泵排量角度控制信号,扭矩控制电磁阀提供先导压力,通过杆A和杆B上的孔以及销6传递到反馈杆和伺服阀芯上,销6与杆A或杆B上的流量减少侧与孔相接触,使流量和功率减少控制优先。
液压泵一、概述:液压泵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工作液体的压力能。
按其职能系统,属于液压能源元件,又称为动力元件。
液压传动中使用的液压泵都是靠密闭的工作空间的容积变化进行工作的,所以又称为容积式液压泵。
液压泵可分为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按结构来分)本节主要介绍挖掘机上常用的齿轮泵、柱塞泵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用原理和维修知识。
1、液压泵的基本性能参数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是压力P 和流量Q(1)压力泵的输出压力由负载决定。
当负载增加时,泵的压力升高,当负载减小,泵的压力降低,没有负载就没有压力。
所以,在液压系统工作的过程中,泵的压力是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负载无限制的增长。
泵的压力也无限制的增高。
直至密封或零件强度或管路被破坏。
这是容积式液压泵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在液压系统中必须设置安全阀。
限制泵的最大压力,起过载保护作用。
在位置的布置上,安全阀越靠近泵越好。
液压泵说明书对压力有两种规定:额定压力和最大压力。
额定压力——是指泵在连续运转情况下所允许使用的工作压力,并能保证泵的容积效率和使用寿命。
最大压力——泵在短时间内起载所允许的极限压力,为液压系统的安全阀的调定值不能超过泵的最大压力值,最好的是等于或小于额定压力值。
(2)流量Q流量是指泵在单位时间输出液体的体积。
流量有理论流量和实际流量之分理论流量Q0,等于排量q 与泵转数的乘积:Q0=q*n*10-3(L/min)泵的排量是指泵每转一周所排出液体的体积。
泵的排量取决于泵的结构参数。
不同类型泵的排量记算方法也不同。
排量不可变的称为定量泵,排量可变的称为变量泵。
泵的实际流量Q小于理论流量Q0(因为泵的各密封间隙有泄漏)Q= Q0ηV = q.n.ηV /1000(L/min)式中ηV----泵的容积效率ηV =(Q(实际流量)/ Q0(理论流量))*100%齿轮泵的容积效率,ηV≥92%,柱塞泵ηV≥95%泵的泄漏量(漏损)与泵的输出压力有关,压力升高泄漏量(Q0-Q)即ΔQ增加,所以泵的实际流量是随泵的输出压力变化而变化的,而液压泵的理论流量与泵的输出压力无关。
液压泵工作原理讲解
液压泵是液压传动系统中常用的一种动力机械,它通过将动力源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从而为液压系统提供动力。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是由压力能和动能的转换来实现的。
液压泵通常由泵体、驱动轴、驱动轴轴承和密封、进油孔、排油孔等部件组成。
液压泵内部主要包括泵副、泵体和驱动泵副旋转的驱动轴。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容积式原理。
当驱动泵副旋转时,泵副之间或者泵副与泵体之间由于容积变化造成发生压力差,从而使液体从低压区域流动到高压区域。
具体而言,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吸油过程和排油过程。
吸油过程:当驱动泵副的一些工作腔体由于转动而体积增大时,该腔内的压力降低,此时进油孔通过压力差将液体吸入该工作腔,当该腔体体积恢复正常时,进油孔关闭。
排油过程:当驱动泵副的一些工作腔体由于转动而体积减小时,该腔内的压力升高,此时排油孔通过压力差将液体排出该腔,当该腔体体积恢复正常时,排油孔关闭。
这样,通过驱动泵副的往复运动,液压泵就能不断地吸入液体并通过排油孔将液体输出,从而产生连续的液压能,为液压系统提供动力。
液压泵的性能主要表现在其扬程、流量和效率等方面。
扬程是指液压泵能够产生的最大压力,流量是指液压泵每分钟所能输送的液体体积,效率是指液压泵在输送液体过程中能够转化为压力能的比例。
液压泵在液压传动系统中的应用广泛,例如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制造业等领域。
通过理解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可以更好地应用液压泵,并进行相关的故障排除和维护保养。
液压泵工作原理液压泵是一种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的装置。
它通过驱动液体在泵体内产生压力,将液体输送到液压系统中,从而实现对液压系统的动力源供应。
液压泵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压力产生:液压泵内部有一个由齿轮、叶片、柱塞等构成的工作元件,当泵体内的工作元件受到外部驱动力作用时,会产生压力。
这个驱动力可以是电动机、发动机等能够提供机械能的装置。
2. 吸入过程:在液压泵的吸入行程中,泵体内的工作元件会通过负压的作用,将液体从液压系统的油箱中吸入。
吸入过程中,液压泵的进油口会打开,液体通过进油口进入泵体。
3. 压缩过程:当液体被吸入泵体后,工作元件开始运动,将液体压缩。
在压缩过程中,液压泵的出油口打开,压缩的液体通过出油口排出。
这样,液体就被从液压泵中输送到液压系统中。
4. 压力传递:液压泵输出的压力会通过液压系统中的管道传递到执行元件,如液压缸、液压马达等。
液体的压力能够驱动执行元件完成各种工作,如提升重物、推动机械等。
液压泵工作原理的关键在于利用机械能将液体压缩,从而产生压力。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元件进行分类,常见的液压泵有齿轮泵、叶片泵和柱塞泵。
齿轮泵是利用齿轮的旋转来吸入和排出液体的。
当齿轮旋转时,齿轮之间的间隙会不断变化,从而形成负压和正压区域,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
叶片泵是通过叶片的旋转来吸入和排出液体的。
在叶片泵中,液体通过叶片与泵体之间的间隙进入泵体,然后被叶片推出。
柱塞泵是利用柱塞的运动来吸入和排出液体的。
柱塞泵中的柱塞通过摆动或者往复运动,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
不同类型的液压泵适合于不同的工作条件和要求。
齿轮泵适合于流量较大、压力较低的场合;叶片泵适合于流量较大、压力较高的场合;柱塞泵适合于流量和压力要求都较高的场合。
总结起来,液压泵工作原理是通过机械能将液体压缩,产生压力,然后将液体输送到液压系统中。
不同类型的液压泵采用不同的工作元件,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
液压泵工作原理详解液压泵是一种将机械能转换为液体能量的装置,它通过对液体的压力进行调整,将液体推送到液力马达、液压器或液压缸等液压执行元件中,以实现机械的工作。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到液体的吸入、排出和压力调整等过程。
液压泵主要由液压泵壳体、驱动轴、液压泵齿轮和液压泵出口等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吸入、排出和压力调整三个过程。
首先是液压泵的吸入过程。
在吸入过程中,当液压泵的驱动轴开始转动时,液压泵齿轮随之转动。
液压泵出口的负压(低压区域)使液压泵进口的液体产生压力差,使液体被吸入液压泵壳体内。
然后是液压泵的排出过程。
液压泵齿轮的转动会推动液体流至液压泵壳体的出口。
在液体流经液压泵壳体出口时,由于壳体的限制和调整机构的限制,液体的压力被增加,形成高压区域。
高压液体会通过液压系统的连接管道,推动液力马达、液压器或液压缸等液压执行元件进行工作。
最后是液压泵的压力调整过程。
液压泵的压力调整由调整机构实现,液压泵的壳体末端有一个压力调整螺钉。
通过调整螺钉的位置,可以改变液压泵出口处液体的压力大小。
调整螺钉调节的液压泵的压力大小会影响液压系统的整体性能,从而实现对液压系统的控制。
总结起来,液压泵的工作原理通过驱动轴和液压泵齿轮等部件的运动,将液体吸入液压泵壳体内,然后将液体推送到液压执行元件中,使其产生工作效果。
调整机构可以通过调整螺钉来改变液压泵的压力,从而实现对液压系统的控制。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基于液体压力的传递和调整,是液压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
实用版--K3V泵的三种变量为了便于后面的讲解,先把泵上的各油口的英文代号解释一下,一台液压泵都有S口,T口,P口。
S口=泵的进油口(低压油口)T口=泵的泄油口。
P口=压力油口,(高压油口)。
K3V泵是三连泵,(或是四连泵/五连泵,K3VH 泵的H代表叶轮泵,在泵的中间体内有一台叶轮泵)。
所以有P1,P2两个高压油口。
K3V系列变量柱塞泵,变量柱塞泵是泵在某一恒定转速下,泵所排出的压力油的流量是变化的,泵排出的压力油的流量多与少的改变是由泵内斜盘摆动角度变化所决定的。
斜盘摆动角度从零度倾斜到最大角度15°或从15°度角变化到小于15°角是由泵壳体内有一个液压油缸带动斜盘在泵体内前后移动,能带动斜盘移动的液压油缸,就是泵上一个关键原件,即“伺服变量活塞”。
伺服活塞在泵壳内左右移动是与挖机上的油缸杆的伸出或缩回原理一致的,能改变伺服活塞左右移动的压力油源来两面方面,这二个方面的:一是从取自泵的P 口。
是泵本身所产的压力油,经过泵壳体内的油道提供给(内分流)泵上的调节器,(南方也叫:提升器)。
调节器内的伺服阀控制这股压力油的流量及压力,分配给流向伺服变量活塞的大端,来控制伺服变量活塞左右移动量,内控压力油来自泵的P口泵本身所产生的压力油提供给变量机构的变量方式,名称叫做“自控变量”。
这二方面的二是,外来的压力油提供给调节器的油流是由泵上的齿轮泵提供的。
大家把这个齿轮泵也叫做伺服泵,齿轮泵所排出的压力油经外置胶管联接到泵上的比例减压阀进入调节器内(外分流)。
外分流的压力油如直接进入到调节器内的经伺服阀分配给伺服变量活塞,这种变量方式叫做外控变量。
外分流的压力油经过比例减压阀的减压后,进入调节器内,做用在补偿器活塞的小端上,(补偿器活塞也是三阶梯阀,图号621)。
这种变量方式叫做电气控制变量。
综上所述;K3V泵变量方式有,内控+外控+电气三种变量方式。
在主泵工作时,从泵P口内分流的压力油经泵壳体内的油道直接作用在伺服变量活塞小端面上,这道压力油只要是主泵工作,它始终是做用在伺服变量活塞小端上。
液压泵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液压泵是将液体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设备,主要由驱动装置、工作装置和控制装置组成。
液压泵工作原理是通过动力设备(如发动机、电动机等)提供能量,使液体能够进入液压泵中,然后由液压泵将液体压力这一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流量能力,将液体推动到液压系统中的工作装置。
容积式液压泵是基于改变液体容积大小来实现液体输送的原理。
容积式液压泵一般由密封腔、排液装置、供液装置和控制可调节动力部分组成。
当泵腔扩大,泵腔内部压力下降,液体通过进口进入泵腔;当泵腔缩小,泵腔内部压力升高,液体通过出口流出,从而实现液体的输送。
容积式液压泵工作稳定,输出压力稳定,适用于精密工作。
动量式液压泵是基于动量原理来实现液体输送的原理。
动量式液压泵由叶轮、压力室和中间间隔器构成。
当液体通过叶片进入压力室时,液体受到叶片的推动而增加动量;之后,液体流出压力室时,动能转化为压力能,进而使液压泵输出高压液体。
液压泵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
手动控制主要包括手动开关、手柄、脚踏板等,在操作人员的直接控制下,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液压泵的工作。
手动控制方式简单直观,操作方便,适用于一些简单的操作。
自动控制主要使用液控阀、电磁阀、伺服阀等控制装置来实现对液压泵的控制。
自动控制方式可以根据系统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控制,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和复杂的工作要求。
自动控制方式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装备和大型工程设备中。
总之,液压泵通过容积式或动量式原理将液体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推动液压系统中的工作装置。
液压泵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来实现对其工作的控制。
这种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使得液压泵在许多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特点(共5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特点类型结构、原理示意图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外啮合齿轮泵当齿轮旋转时,在A腔,由于轮齿脱开使容积逐渐增大,形成真空从油箱吸油,随着齿轮的旋转充满在齿槽内的油被带到B腔,在B腔,由于轮齿啮合,容积逐渐减小,把液压油排出利用齿和泵壳形成的封闭容积的变化,完成泵的功能,不需要配流装置,不能变量结构最简单、价格低、径向载荷大内啮合齿轮泵当传动轴带动外齿轮旋转时,与此相啮合的内齿轮也随着旋转。
吸油腔由于轮齿脱开而吸油,经隔板后,油液进入压油腔,压油腔由于轮齿啮合而排油典型的内啮合齿轮泵主要有内齿轮、外齿轮及隔板等组成利用齿和齿圈形成的容积变化,完成泵的功能。
在轴对称位置上布置有吸、排油口。
不能变量尺寸比外啮合式略小,价格比外啮合式略高,径向载荷大叶片泵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尖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
这样两个叶片与转子和定子内表面所构成的工作容积,先由小到大吸油后再由大到小排油,叶片旋转一周时,完成两次吸油和两次排油利用插入转子槽内的叶片间容积变化,完成泵的作用。
在轴对称位置上布置有两组吸油口和排油口径向载荷小,噪声较低流量脉动小柱塞泵柱塞泵由缸体与柱塞构成,柱塞在缸体内作往复运动,在工作容积增大时吸油,工作容积减小时排油。
采用端面配油径向载荷由缸体外周的大轴承所平衡,以限制缸体的倾斜利用配流盘配流传动轴只传递转矩、轴径较小。
由于存在缸体的倾斜力矩,制造精度要求较高,否则易损坏配流盘螺杆泵一根主动螺杆与两根从动螺杆相互啮合,三根螺杆的啮合线把螺旋槽分割成若干个密封容积。
当螺杆旋转时,这个密封容积沿轴向移动而实现吸油和排油利用螺杆槽内容积的移动,产生泵的作用不能变量无流量脉动径向载荷较双螺杆式小、尺寸大,质量大液压泵工作原理及叶片泵支红俊授课时间:2学时授课方法:启发式教学授课对象:职高学生重点、难点:泵和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叶片泵的符号液压泵引入:问:人与液压传动有无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