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味语言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文学性文本语言品味的策略浅谈作者:张启军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0年第08期[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是品味、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对文学性语言进行赏析和品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品味、对比式品味、推导式品味,使学生在品味文学性语言的过程中生长言语能力。
[关键词]文学性文本;语言品味;策略;《社戏》[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2-0019-02语文教学过程是品味、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和品鉴课文中的文学性语言。
统编版教材中的《社戏》一文出自著名作家鲁迅之手,文本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值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体悟和鉴赏。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品鉴。
一、体验式品味,从生硬到感性很多时候,读者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品析都喜欢从“专家”的视角出发,交流分享时使用的是固有的语言套路和模式,这样的鉴赏方式往往会将学生的认知局限在狭隘而逼仄的认知层面。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感性的想象和联想,将自己放到故事中从而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
这种方式就称为体验式品味。
体验式品味以学生已掌握的认知与经验为主要动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与文本的内容进行碰撞,通过体验式品味逐步向文本的深处漫溯。
比如《社戏》中有这样一句话:“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很多教师机械地进行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篷船航行时的特点形象地揭示了出来,更通过船行速度之快衬托出了孩子们心情的愉悦。
这样的赏析并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之中。
在理解文学性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
上述例句中有很多元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把“航船”比喻成“鱼”,只要想象到鱼儿在水中嬉戏、畅游的样子,便能感受到“我”和小伙伴们的愉悦。
读《背影》品真情——浅谈如何品味语言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枧头中学谢喜华“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
”所谓品味语言,就是指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反复推敲、细心揣摩、认真辨析、深层体会,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所实现的“传情达意”。
品味语言是领略文章神韵的一种途径,是解读一切文本的关键。
手捧一篇精美的文章,犹如端详一杯刚刚沏好的绿茶,其色鲜亮,其香清幽。
呷上一口,让人霎时浊气散尽,神清气爽;细品一番,缕缕香醇停留于唇舌之间,荡漾于肺腑之内,叫人荡气回肠,余味无穷。
这种境界,只有用心品味的人才能享受得到,才能从阵阵墨香中品尝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韵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品味语言不只是就文章的“语言”而分析语言,而是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赏,分析文章塑造的形象、感悟语言的魅力、挖掘文章的内涵,领悟作者的真情。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出语言的规律,获得言语的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韵味呢?阅读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切入语言品味呢?下面就结合《背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我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揣摩词句,领会语言内涵——咬文嚼字法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
”因此,品味语言首先要推敲的就是文章的关键词句。
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首先从品味关键词句着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
语言品味的角度主要从语言的精当、修辞的巧妙、含义的深刻、结构与作用、表现手法的高超、作者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当然,品味词句,离不开文章的语境,不能只理解这些语句的字面意思,而应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作用,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之中。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035-0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主要任务。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下面从课堂实践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感首先通过诵读,可以积累句子表达经验、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词汇量,还要包括句子积累的数量。
语文课中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读懂,更在于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积累。
无论哪个阶段的语言学习,都应重视朗读背诵,把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第一位,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言经验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为人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
语感看似是一种直觉,实际上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语感随着言语经验的丰富而增长,随着积累的深度和数量的增多而提升品质。
语感的增长与学习、积累息息相关,在语文教育中提倡背诵,眼、耳、口、手并用,提倡口到、手到、心到。
感知的强度比单一感官的强度大的多,语感的生成速度和品质都会提高。
一般诵读主要在晨读完成,定内容:时事评论类文章(锻炼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精品散文(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必背篇目)。
通过经典篇目的朗读背诵完成言语的积累和对语言的初步感悟能力。
再在正课前三分钟大声朗读早读内容,加强复习,巩固效果。
二、通过分类汇总,形成知识体系,总结经验,通过对点训练,培养自主学习与欣赏的能力首先,积累语言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样化的,要达到有效化,还需要更加明确目标,分类积累,建立起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读起来、读进来、读出来、读下去——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摘要】我们的语文阅读能让学生“读起来、读进来、读出来、读下去”,让学生有兴趣去读,能在读中有说感悟,有所体会,进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关键字】阅读兴趣感悟品味坚持古往今来学习语文的经验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学生的读为本。
学生阅读能力是在“读起来——读进来——读出来——读下去”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因此阅读教学,能够架起学生与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能够与文化人的灵魂沟通,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能够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读起来”——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学生读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
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1、设置阅读情境,感受阅读之乐通过讲故事的情境吸引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
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
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
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2、精心设计读书要求,变盲从性读书为“探宝式”读书所谓“探宝式”读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主动到文中去体情、悟道、观景。
琢磨词语深意品味语言意蕴-浅谈比较在理解词语中的运用摘要: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理解重点是字词句,而不是整篇课文。
词语理解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
本文试从创设情境体验、借助图画文本、用近义词互换、语言表达运用等方面,探讨小学词语理解辨析法。
关键词:琢磨内化体验比较替换崔峦老师用“花的事业,根的工程”精辟地概括了小学语文在基础教育中地位和作用。
他强调第一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如同盖房子打地基,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是植根工程。
词语积累就是这项工程的根基,要夯实工程的基础,就必须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可见比较在培养学生阅读思维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比较分析来琢磨词语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途径和方法。
课堂上,教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对比理解,让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文本的理解,并有所思考和感悟。
那么,怎样提高第一学段学生词语感悟的能力呢?一、情境设置,在体验中辨析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
随着情景的变换,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走进教材,演绎文本主人公,设身处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生发,这种自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含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生本对话。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迎上去”和“追上去”意思相近,这两个词都写小蝌蚪在水中“走”的意思,但又有本质的区别,速度、方向、动作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地区别,我创设了如下情景: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路上走着,这时一名学生远远地向我走来。
这时请学生杨昊赟离开座位,我站在离她较远的地方,她三步并做两步走过来,很有礼貌地说:“老师好!”二年级学生对此类表演总是乐此不疲,全班学生很快沉浸在有趣的表演中。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京味”,他的语言追求平和幽默。
在他的作品中,多用北京城内外平民化的生活语言,如:多儿化词、多叠音词,并结合了多种修辞手法。
话剧《茶馆》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那浓浓的“京味”的。
关键词:儿化词叠音词修辞幽默京味老舍在《茶馆》中使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故事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带有浓重地方、民族、时代色彩的口语老舍在话剧语言中说的:戏剧语言要给听众以弦外之音,好像给舞台留出一些空隙,耐人寻味。
《茶馆》的语言堪称这个理念的典范。
(一) 赋予地方色彩的儿化词作者对《茶馆》中的儿化词做了统计,共有100余处。
诸如:事儿、哥们儿、早班儿、全村儿、狠劲儿、味儿、煤球儿、照顾主儿、烟泡儿、一会儿、人缘儿、官厅儿、两半儿、铜子儿、叫座儿、小辫儿、干活儿、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没错儿、洋玩意儿、话儿、词儿、三轮儿、调魂儿等等,俯拾即是。
儿化词是北方语言特色之一,如“赶明儿”、“抓早儿”等在南方是很少有的。
这些词听来亲切、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于北方语言环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情景的距离。
(二)大量叠音词的使用据作者统计,《茶馆》中的叠音词有近50处,如:外边蹓蹓、管教管教、遛遛、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活动活动、说说理、照顾照顾、硬硬朗朗、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转转等。
这些鲜明生动的叠音词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文中几次提到“溜溜”“转转”“玩玩”“蹓蹓”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这些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重叠表示了该动作的短暂或是轻微,从而更进一步表现悠闲和慢慢悠悠的感觉,与当时多变紧急的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把老北京人那种随意、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尽了他们的可笑与可悲。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把小人物那种贪婪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浅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五种方法一、动作演示法它是一种以直观的方法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的方法。
即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自表演,从而品味出语言的甘味,并且从中受到感染。
如《范进中举》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屠夫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来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段文字可谓描写得细致入微,造词精妙,讽刺意味十足,有力地刻画了胡屠户贪婪爱财而又虚伪的性格特点,那么怎能使学生很好地理会呢?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动作演示的方法。
首先请学生回答这一段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划出相关的动词,接着请学生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动作的模拟表演,最后请一同学上台演出。
这个学生握紧拳头一舒一缩,绘声绘色的表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起来,学生兴趣大增,教室气氛活跃,学生很快领会了屠户那种见财心喜、假意推入、口是心非的内心活动,体味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比较法把作品中所用的词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对比、咀嚼,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以获得美感的方法。
运用比较法,便于求同求异,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具体方式如下:1.删除即指导学生有意删去用得准确的词语,然后比较原句与删去某些词语后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如《孔乙己》一文写道:“大约是中秋后的两三天,掌柜正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帐’”。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两个平淡无奇的词语的分量与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有意删掉了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这两个词举足轻重的作用。
“忽然”表现了掌柜是见到欠钱的粉板才意识到世上还有一个孔乙己的心理,反映出孔乙己是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仍然”传神地说明掌柜对孔乙己生或者死的漠不关心,表现了掌柜的自私、冷漠。
浅谈品味语言体悟思想感情的一点做法作者:于本强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0期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迫于升学的压力、公开课的重担、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将原本应带有生活气息、具有无比感染力的语文课堂上成了“班会课”、“作秀课”、“操练课”,使得本来充满灵性和内在潜力的学生,变得呆板机械,毫无生气。
这难道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净化心灵的语文教学的初衷所在么?语文这门学科有它特有的魅力,而“语言”恰恰起到了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其韵律美、音乐美;让我们的遐思尽情绽放;它能为困惑无助的我们指点生活的迷津;它能让我们享受到其恒久的生命力。
而当前课堂中缺少对语言的重锤敲打,缺少火花,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教师所做的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要指导他们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领悟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在感受、体验、揣摩中,形成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使学生通过感知作者所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感悟作品韵味,从而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美的,而这种美就隐含在语言的深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进行思想、情感的启迪与感染,领会这种语言深处的美,从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传达给读者的首先是扑面而来的美感,而文学作品传达美感必由其特殊媒介———语言的表面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好渠道。
良好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文章语言的品味。
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知道了以下几个步骤和方法,感到效果很不错。
“读”为先导。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篇文章一个句段,只有充分地读它,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容,体会它的情感,领悟它的精妙。
浅谈品味语言的方法
本次讨论我们的主题内容是李荃凤老师的教案《端午的鸭蛋》。
大家的发言很热烈,提到了许多价值很高的观点为。
比如,针对李老师教案里预习七大任务,我觉得这预习课的七项任务可适用于任一篇文章,长此以往,学生一定学会了自学的方法,而学会学习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本教案简洁实用,实实在在,每一步骤都有设计的理由。
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李荃凤老师说:“有的环节我觉得有些难度,比如本课品味语言是重点难点,怎样引导学生最有效呢?”大家也说了不少,我又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看到听到的一些方法观点,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
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司
空图)的程度。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第二,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通过对不同词语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从而体会运用语言的精妙。
这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即对文本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等方法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然后去比较一下,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
我在上《济南的冬天》时,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济南冬天的温晴暖和的特点,出示一组对比句子,请学生品味。
原文一: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些雪。
改文一:山坡上躺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躺着些雪。
原文二: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改文二: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会冻上,……学生在这两组语言的品味比较中,很快读出原文“卧”、“不忍得”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而改文只是在叙述情节。
其实,这和古人说的推敲是一个道理。
这种比较揣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好地明白文章的主旨。
第三,体验想象也是我们理解语言文字的一
种常用的方法。
语言文字反映生活,它使生活更富色彩;语言文字记载、传承人类的文化,有浓厚的社会色彩和鲜明的个性。
体验是用从生活中得来的各种知识、经验、情感感受语言的过程。
经过体验,学生可以体会出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之美。
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读到一些与自己的生活相交的情节、人或事等,这自然会勾起读者的一些想象,自己在生活中体验过的事,读起来特别容易理解;没有体验过的,通过想象,也会在头脑中显现出那时那景那情,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初中的一些课文,有许多都是寻常生活中的场景,如果引导学生去体验想象,也会体味到语言的妙处。
第四,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技巧上去体味。
比如修辞,比如用词。
我们在初中常接触到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都能够引导学生体会。
一些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也能引导着去赏析。
对于作品中一些运用的非常好的动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模拟演示这些动作,通过模拟体验、结合生活经历感悟语言的优美。
《背影》中有这样一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就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读来确实感人,看到“穿过、爬、探身、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后,我引导学生模仿当时的场景体
会父亲做那些动作是怎样吃力的(父亲年老体衰,是一个胖子又身穿棉衣棉袍),从而感受到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奔波费劲吃苦的情怀。
由此可见,运用动作模拟确实能有效地理解语言的内蕴,提高分析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有些描写感情的文字,学生单纯的思考就很难品味出其中的妙处。
此时动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桥之美》这课,讲到第4段中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
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这句话时,学生觉得难以理解。
我们就可以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做一次深呼吸,体验一下当时的感受。
一做完,好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爽!这时教师解释道:“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经过体验式语言品味,学生的自身体验便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