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临床免疫
- 格式:ppt
- 大小:3.82 MB
- 文档页数:61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课题细菌概述课时课时总课时68 授课时间分钟检查签名目的及要求1、了解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分类,2、掌握细菌的结构,细菌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3、熟悉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消毒与灭菌重点难点细菌的结构,细菌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型教法教具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一、细菌的大小:多数球菌的直径约为1μm,中等大小的杆菌长2-3μm,宽0.3-0.5μm。
二、细菌的分类及形态:1、球菌: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螺形菌:菌体可弯曲,分为弧菌和螺菌。
三、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区别。
(紫色阳性,红色阴性)见书上表2-12、细胞壁的主要功能:(1)、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的外环境,(3)、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4)、具有免疫原性。
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1)、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2)、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3)、是细菌生物合成的重要场所,(4)、与细菌的分裂有关。
4、细胞质里有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
5、核质,了解即可。
四、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1、2、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二分裂方式。
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繁殖一代。
3、细菌的人工培养:了解即可。
六、细菌的代谢产物。
1、热原质,又称致热源。
2、毒素和侵袭性酶。
3、维生素。
4、抗生素。
5、细菌素。
6、色素。
七、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了解即可。
八、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常见的变异现象:2、在医学上的应用。
九、细菌与外界环境1、细菌的分布:2、消毒与灭菌:消毒,灭菌,仿佛,无菌及无菌操作。
3、4、九、细菌的致病因素:构成细菌毒力的要素是毒素和侵袭力1、外毒素与内毒素区别见表2-42、细菌的侵入数量与侵入门户。
免疫学基础第三章免疫学基础第一节概述一、免疫学的概念1、免疫学的概念理解: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物质,以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表3-1 免疫功能分类及表现第二节抗原一、抗原的概念1、抗原的概念: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六、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1、异种抗原2、异嗜性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4、自身抗原5、肿瘤抗原第三节免疫系统一、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系统1、免疫活性细胞概念:T细胞和B细胞了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增殖和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四节免疫球蛋白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1、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物质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和无抗体活性而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二、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1、功能:VH和VL是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1、特异性结合抗原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上的Fc受体4、穿过胎盘与粘膜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1、主力抗体 2、含量最多 3、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IgA:1、粘膜抗体 2、sIgA主要存在于泪液、唾液、初乳等3、当sIgA合成障碍时则容易导致黏膜局部感染4、对婴儿抵抗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具有重要作用IgM:1、先锋抗体2、分子质量居五类Ig之首3、IgM是一种个体发育过程中合成与分泌最早的Ig,在胎儿晚期已能合成,若新生儿脐带血中IgM浓度升高,则表明宫内感染4、作为宫内感染和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指标IgE:过敏抗体或亲细胞抗体2、在血清中含量最少3、I型超敏反应第五节免疫应答一、概述(二)免疫应答的类型1、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与特异性免疫应答2、特异性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免疫应答的3阶段:(1)感应阶段:又称抗原提呈于识别阶段(2)反应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二、体液免疫应答1、2、表3-3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第六节抗感染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特点:(1)生来就有,可以遗传,故又称为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2)作用无特异性,对各种病原体均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一)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屏障(2)血-脑屏障(3)胎盘屏障二、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1、特异性免疫特点:(1)后天获得(2)有明显的个体差异(3)有特异性,只针对接触过的相应病原体起作用,并有记忆功能。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表(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NO:1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1.具有将病原生物与传染病等相关学科初步联系的能力。
2.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概念。
3.熟悉病原生物的特点。
4.理解免疫的功能。
5.能初步运用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解释与之相关的临床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具、挂图:多媒体、板书辅助考核(或提问):微生物有哪些特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哪些?复习旧课要点:无新课难点、重点与解决措施:重点1.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概念。
2.病原生物的特点。
3.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难点1.病原生物的特点。
2.免疫的功能。
解决措施联系以前学过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内容,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5分钟)二、病原生物的概念及特点(30分钟)三、免疫的概念与功能(20分钟)小结(10分钟)课外作业:P4 思考题课后记: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与寄生虫统称为病原生物。
微生物是一群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它具有的特点是种类繁多、个体微小、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结构简单和数量巨大。
寄生虫是居留在其他生物体并对其产生损害的低等动物,他包括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三大类。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护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功能主要为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表(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NO:2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1.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具有正确应用常用消毒灭菌法的能力。
2.掌握细菌的结构、生长繁殖、致病性及正常菌群、灭菌、消毒等基本概念。
3.熟悉细菌的形态、培养、分布、感染方式与类型及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4.了解细菌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在培养基上的生长及变异现象;能判断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了解其临床意义及医院感染的预防。
5.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法操作及结果判断;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篇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一)关于微生物1、微生物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3、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4、细菌:1)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测量单位:微米3).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5.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结构功能荚膜:1.抗吞噬2.抗干燥3.具有致病性4.具有免疫原性鞭毛:1.运动能力2、具有致病性3.免疫原性菌毛:1.普通菌毛:粘附作用,数量多,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2、性菌毛:传递遗传信息,1-4根芽孢:是细菌休眠状态,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芽孢又可以发育成菌体。
抵抗力强耐热注意:其中与致病性有关的结构为:荚膜、鞭毛、菌毛。
二)1.细胞壁的区别:【细菌染色: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的区别:2.意义:G+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2.温度3.酸碱度4.适宜的气体四)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1、对人体有害的(与致病性有关的物质):热源质、毒素、侵袭性酶、2、有利的: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3色素鉴别五)概念:1、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3、无菌:无活的微生物存在4、无菌操作:防止或抑制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灭菌操作或无菌技术5、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外界相通的腔到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这些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称正常菌群。
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病,把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题库3第四章临床免疫单选题1.花粉()A.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B. 引起Ⅱ型超敏反应C. 引起Ⅲ型超敏反应D. 引起Ⅳ型超敏反应E. 是Ⅰ型超敏反应的介质答案:A2.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免疫球蛋白D. 补体E. 免疫复合物答案:E3. 以下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的是()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B. IC沉积激活补体C. 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D. 肥大细胞脱颗粒E. 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答案:D4.脱敏治疗可用于()A.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血清过敏症答案:E5.关于Ⅰ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描述错误的是()A.一般在15-20分钟观察结果B.局部皮肤有丘疹,周围有红晕C.组织改变为局部水肿、充血D.可检测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E.可有单个核细胞浸润答案:E6.以下可因Ⅱ型超敏反应而引起的疾病是()A. 急性尊麻疹B. 接触性皮炎C. 类风湿性关节炎D. 新生儿溶血E. 支气管哮喘答案:D7.以下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 新生儿溶血症B.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C. 接触性皮炎 D.自身免疫性疾病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答案:E8.下列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是()A.花粉 B.油漆 C.化妆品 D.农药 E.结核菌素答案:A9.下列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是()A.组胺 B. 备解素 C.激肽 D. 白三烯 E.前列腺素答案:B10.可能发生血清病是因为()A.存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B. 大量IgE产生C. 补体水平升高D.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 E.巨噬细胞功能亢进答案:D11.不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是()A.接触性皮炎 B. 干酪性肺炎 C. 移植排斥反应D. 血清病 E.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答案:D12.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A. 单核细胞B. 血小板C. 淋巴细胞D. 中性拉细胞E. NK细胞答案:D13.以下属于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 新生儿溶血症 B.接触性皮炎 C. 支气管哮喘D. 血清病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答案:B14.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A.巨噬细胞浸润 B. 淋巴细胞浸润 C. 中性粒细胞浸润 D.红细胞浸润 E.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答案:C15.以下属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新生儿溶血症 B. 接触性皮炎 C. 输血反应D. 血清病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答案:D16.以下与II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是()A.补体 B. 吞噬细胞 C. IgG D. IgM E.肥大细胞答案:E17.以下属于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 新生儿溶血症B. 系统性红斑狼疮C.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答案:A18.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A. I、II、IV型超敏反应B. I、II、III型超敏反应C. I、III、IV型超敏反应D. II、III、IV型超敏反应E.II、III型超敏反应答案:B19.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是()A.过敏性休克 B. 类风湿性关节炎 C. 血清病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E. 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D20.以下关于IV型超敏反应正确的是()A.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B. 抗原注人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D. 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答案:E21.IgE分子中,具有高亲和性、可结合到肥大细胞上的部位是() A. Fab段 B. CH2功能区 C. H链恒定区D. HVR区E. Fc段答案:E22.对食物过敏的最佳预防方法是()A.脱敏 B. 食用烹调好的这种食物 C. 进行过敏反应试验 D.避免吃这种食物 E.食用后,服用抗过敏药答案:D23.可表达高亲和力IgE Fc受体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B.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答案:D24.以下与II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是()A. IgM/IgGB. 补体C. NK细胞D. 吞噬细胞E. T细胞答案:E25.以下不属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 尊麻疹B. 支气管哮喘C. 血清过敏性休克D. 过敏性鼻炎E. 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答案:E26.释放介导I型超敏反应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是()A. 单核细胞B. 巨噬细胞C. 肥大细胞D. B细胞 F. 中性粒细胞答案:C27.介导工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A. IgAB. IgDC. IgED. IgME. IgG答案:C28.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是()A. I型超敏反应B. II型超敏反应C. III型超敏反应D. IV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答案:D29.与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小球肾炎有关的主要是() A.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有交叉抗原 B.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C.免疫功能缺陷 D. 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E. 免疫调节功能异常答案:A30.刺激机体产生类风湿因子(RF)的抗原是()A.变性IgG B. 变性IgD C. 变性IgAD.变性IgE E. 变性IgM答案:A31.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A.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B. 可有即刻相和延缓相反应C. 特异性IgE参与D. 免疫病理作用以细胞破坏为主E. 发生和消退迅速答案:D32.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A. 补体B. 抗体C. 巨噬细胞D. 嗜酸粒细胞E. NK细胞答案:D33.注射哪种物质属于人工自动免疫()A.破伤风抗毒素 B.青霉素 C.卡介苗D.白喉抗毒素 E.人免疫球蛋白答案:C34.机体获得人工自动免疫的方式是()A.注射类毒素 B. 注射抗毒素 C.注射细胞因子D. 注射胎盘球蛋白E. 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答案:A35.机体获得人工被动免疫的方式是()A. 隐性感染B. 疫苗接种C. 显性感染D.注射类毒素 E.注射抗毒素答案:E36.关于活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A. 比死疫苗易保护B. 能在机体内繁殖C. 免疫效果好且持久D. 比死疫苗用量小 E.经人工培养获得的变异株或从自然界筛选出答案:A37.可能引发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A.丙种球蛋白 B.白细胞介素 C. 抗毒素 D. 干扰素 E.类毒素答案:C38.使用时要注意防止发生I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A.丙种球蛋白 B. 干扰素 C. 抗毒素D. 白细胞介素 E.胎盘丙种球蛋白答案:C39.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是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被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D. 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 E.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是丙种球蛋白答案:C40.关于死疫苗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用理化方法灭活而成 B.副作用较大 C. 较活疫苗易保存 D. 需要多次小剂量注射E. 接种后能在体内能繁殖答案:E。
第四章免疫系统第三节免疫细胞第四节免疫分子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第二节免疫器官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2.简述T、B淋巴细胞的来源和特点;3.简述免疫分子的含义。
机体的免疫功能是由免疫系统来完成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见图2-4-1)。
图2-4-1 免疫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免疫器官一、免疫器官概述二、中枢免疫器官三、外周免疫器官一、免疫器官概述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大类。
人体免疫器官的组成示意图(见图2-4-2)。
图2-4-2 人体免疫器官的组成示意图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1.骨髓骨髓是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胸腺胸腺大小和结构随年龄和机体状态而改变。
实验证明,出生后即切除胸腺的动物T 淋巴细胞缺乏,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免疫细胞在人类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和发育(见图2-4-3)。
图2-4-3 免疫细胞在人类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和发育三、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其它淋巴样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第三节免疫细胞三、抗原提呈细胞一、免疫细胞概述二、T 、B 淋巴细胞四、其他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指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
根据作用,免疫细胞可以分为三大类(见图2-4-4)。
图2-4-4 免疫细胞的分类主要免疫细胞示意图(见图2-4-5)。
图2-4-5 主要免疫细胞示意图主要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可以将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CD),因此,CD就是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一)T淋巴细胞淋巴干细胞经过胸腺分化发育为成熟的淋巴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见图2-4-6)。
图2-4-6 T淋巴细胞示意图1. T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包括:T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与CD3复合物、CD4、CD8、CD2。
B 淋巴细胞无CD2受体,所以CD2是鉴定T淋巴细胞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