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统计学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14.71 KB
- 文档页数:1
管理统计学名词解释管理统计学是指应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管理统计学中常见的名词的解释:1. 数据收集:指收集和整理与管理问题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各种记录,如销售额、成本、人力资源等,也可以来自外部的调查结果、市场研究等。
2. 数据清洗: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
清洗数据包括删除重复数据、填补缺失值和纠正错误等步骤。
3. 描述性统计: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以得到关键的统计指标,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描述性统计可以帮助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4. 探索性数据分析:指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和探索性分析,以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
探索性数据分析可以使用图表、散点图、相关分析等方法。
5. 假设检验:指根据样本数据对某个假设进行检验的方法。
假设检验可以用于确认某个假设是否成立,如企业的平均利润是否超过某个水平。
6. 回归分析: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分析可以用于预测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7. 时间序列分析:指对时间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周期性。
8. 抽样:指从总体中选择样本的方法。
抽样可以帮助减少数据收集成本,并且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9. 样本容量:指样本中所包含的观察值的数量。
样本容量的大小会影响统计推断的精度。
10. 参数估计:指根据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
参数估计可以用于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等。
11. 可信区间:指参数估计的置信区间。
可信区间提供了对参数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的度量。
12. 假设检验误差:指在假设检验中可能犯的两种错误,即第一类错误(拒绝真假设)和第二类错误(接受假假设)。
13. 数据分析软件:指用于进行管理统计学分析的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等。
管理统计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和问题解决,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管理统计学期末知识点重点归纳●发展历程●政治算术学派,英国威廉·配地、代表著作是《政治算术》。
“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
●国势学派,德国康令和阿亨瓦尔。
“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
●数理统计学派,大数定律,比利时凯特勒,被称为“近代统计学之父”●统计学基础概念●统计含义●1统计工作(实践)过程: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开发 2统计资料(成果) 3统计学●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描述和分析大量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和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性质)。
●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是通过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综合考察总体现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统计学的基本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常用的综合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动态指标和统计指数等。
)4归纳推断法●统计的基本职能:1统计信息(统计信息以数量性和总体性为特征)2统计咨询;3统计监督(特点:数量性;总体性)●三者的关系: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搜集和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
统计的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
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
统计监督职能是在统计信息、咨询职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并促进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的优化。
●集中统一是我国统计工作所具有的特点,也是统计工作组织的基本原则●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相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
●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分类1有限总体:单位数有限,可数,可以进行全面调查和非全调查;2无限总体:不可数,只能采取非全面调查。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两者关系:1构成总体的单位同质,2总体与总体单位有相对性●流量(时期)与存量(时点)●统计标志1性质:品质指标(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在原始状态下无法量化)数量标志(数量特征,可量化)2变异情况:可变标志(标志表现有差别,决定总体的差异性)不变标志(标志表现无差别,总体的同质性)●统计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统计: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的活动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
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变异性
统计学中的理论统计学以抽象的数量为研究对象,计量不计质。
,其大部分内容也可以看作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从研究对象看,数学撇开具体的对象,以最一般的形式研究数量的联系和空间形式,而统计学特别是应用统计学则总是与客观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的。
统计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样本:由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
标志;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品质标志的表现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可以用数值来表现。
统计指标:反映统计整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统计指标是由两项基本要素构成,即指标的概念和指标的取值
指标与标志之间的关系: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而指标则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标志和指标是个别和整体的关系。
第一章管理统计基础管理统计学是关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资料的搜集、整理、描述、推断和分析的方法论学科。
也就是说,其研究对象是运用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统计方法。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人们要从事经济研究和各种社会经济管理活动,势必要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研究,以达到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规律性的目的,进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这是一项严密科学的工作。
在完成每项统计任务时,一般需要经历三个不同而又密切相联的基本环节,即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这三个环节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滲透,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任何环节上出现偏差和失误,都会影响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
因此学会运用统计工具,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本章将介绍资料的搜集、整理、描述和最基本的统计分析内容,统计推断和进一步分析的其他内容,将在以后的章节中阐述。
第一节数据资料的搜集与调查误差一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众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
2 统计标志统计标志简称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从不同角度考察,每个总体单位可以有许多特征。
如每个职工可以有性别、年龄、民族、工种等特征。
这些都是职工的标志。
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体现。
职工的性别是“女”,年龄为32岁,民族为汉族等,这里“女”、“32岁”、“汉族”就是性别、年龄、民族的具体体现,即标志表现。
标志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质的特性,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如职工的性别、民族、工种等。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量的特性,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如职工年龄、工资、工龄等。
3 变量与变量值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管理统计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统计学: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涉及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数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推断的一门科学2.描述统计学:利用获得的数据,绘制统计图,并计算一些数字特征值3.推断统计学:利用获得的样本数据,进行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4.管理统计学: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涉及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数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推断的一门科学5.总体:构成研究对象全部元素的集合6.样本:通过多次抽样观察可以得到总体指标X的一组数值(x1,x2,…,x n),其中每个x i是一次抽样观察的结果。
(x1,x2,…,x n)称为容量为n的一个样本,也称样本观察值7.总体参数:总体分布的某些特征,如分布位置、分布离散程度等8.统计量:由样本数据加工出来的、反映样本数量特征的函数,它不含任何未知量二、数据收集方法1.统计变量:调查现象的某种特征2.直接来源: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包括专门调查和科学试验3.统计调查:方式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4.间接来源:别人调查或科学试验的第二手或间接数据,包括公开出版或公开报道的数据5.数据误差: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包括抽样性误差和非抽样性误差6.统计推断:根据抽样分布律和概率理论,由样本结果(统计数)来推论总体特征(参数)。
7.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全面调查三、描述数据的图标方法1.定类变量:定类变量的值就是定类数据2.定序变量:定序变量的值就是定序数据3.数字变量:数字变量的值即为定距数据或定比数据(统称为定量数据)4.定性数据:只能归入某一类而不能用数值进行测度的数据,包括定类数据和定性数据5.定量数据:用数值来表现观察值,包括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6.频数分布:由分组标志序列和各组相对应的分布次数两个要素构成7.茎叶图:用于直接描述未分组原始数据的探索性分析,是描述数据分布形状,如数据是否集中,是否有极端值等的图形方法,由茎、叶、每个茎对应叶的个数、茎的宽度这四元素组成8.交叉表:用来描述同时产生两个定性变量的数据的图形方法9.散点图:描述两个数字变量之间关系的图形方法10.直方图:用用矩形的高度和宽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四、描述统计中的测度1.均值:数据平均数,是度量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指标之一2.调和平均数:根据变量值倒数计算的均值,也叫倒数平均数(Hm)3.几何平均数:n个变量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G)4.中位数:一组数据按数值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序后,处于中点位置上的变量值(M e)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M o)6.百分位数:用99个点将排列好的数据一百等分后,分别给出的从最小值到最大值区间内数据的信息分位点上的值7.四分位数: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8.极差:也叫全距,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R)9.四分位差:也称为内距或四分位距,是第一四分位数与第三四分位数的差,代表数据分布中间50%的距离(IQ R)10.平均差:变量数列中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绝对离差的平均数(M D)方差:变量数列中各变量值与其算数平均数差的平方的算术平均数(s²)11.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又称均方差或均方差根的算术平均数(s)12.标准分数:也称标准化值或z分数,是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出一标准差后的值,是对每个数据在该组数据中相对位置的测量(z)13.离散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是把离散趋势绝对数与数列均值进行对比,将其抽象化,反映数列离散趋势的相对程度,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对应的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C.V.)14.偏态:对分部偏斜方向和程度的测度,是次数分配的非对称程度15.峰度:是分布集中趋势高峰的形状,指次数分布曲线顶端的尖峭程度五、概率与概率分布1.随机事件:在同一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2.必然事件:在同一组条件下,每次试验一定出现的事件。
管理统计学知识点总结(1)绪论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归纳、分析的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统计学的产生和形成阶段;(2)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统计推断方法和理论体系确立的阶段;(3)20世纪50年代以来,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统计学、统计数据,以及统计活动之间的关系统计活动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同时,它又用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统计实践活动,统计学和统计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两种方法:(1)描述统计: 搜集由试验或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用于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数据,并运用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将它们显示出来。
(2)推断统计: 指利用概率论的理论,根据试验或调查获得的样本信息科学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关系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都是统计方法的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统计学的基础,后者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由于现实问题中,要获得总体数据存在很大的难度,能够获得的数据多为样本数据,因此,推断统计在现代统计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描述统计的重要性不可忽略,通过它得到可靠的统计数据并为后面的推断统计提供有效的样本信息,只有这样,才可以运用推断统计方法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
总体与样本总体:统计总体的简称,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其中的个别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或称为个体。
分类: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特点:同质性: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大量性:许多差异性:个体之间的不同注意:从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个别事物仍能构成一个总体,称之为子总体。
样本:由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一般为随机样本。
被抽中的总体单位就是样本单位。
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
适用于:当总体单位数量很多甚至无限时,不必要或不可能对构成总体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
管理统计学
1 管理统计学
管理统计学是具有管理思维的统计学,它把管理与统计学结合在
一起,将统计学中的不确定性应用于管理理论的分析、研究和诊断中。
它是在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工具,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管理统计学涉及管理活动中大量的统计数据,它为管理人员提供
更加客观仔细地审慎思考一个问题。
它能够有效地分析统计数据,从
而获得客观且合理的结论。
为了更准备地利用统计学,管理者必须使
用管理统计学来解决问题。
管理统计学吸收了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的精髓,
结合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全面有效解决
企业管理问题,指导企业决策。
管理统计学的研究不仅限于现有的数据分析,同时也开发一些新
的软件系统,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用于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分析和管
理机构运行中的问题。
另外,管理统计学也关注什么状况下涉及不易
成本估算,不易风险分析和不易数据收集等问题。
管理统计学对提高管理的全面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能够
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未来管
理统计学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企业管理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
建议,为社会发展和治理工作提供保障。
我是学习经济类专业的,其中有一门必修课就是《统计学》,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这门学科,不了解的也可以百度去了解,简单来说,统计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了解研究对象的目的,甚至可以预测对象未来。
而我选的《管理统计学》和《统计学》有一定的关联,因此一是学起来很容易上手,二是《管理统计学》更贴近实际,它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有力武器,它能够灵活的运用统计学的数理推断去预测和决策。
我个人对企业管理又比较感兴趣,《管理统计学》是建立在经济与管理理论为基础,采用描述和推断的方法来对社会经济和管理现象中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发展变化趋势及规律进行研究,最终解决管理和经济问题的学科,而我对于这种很有实际用处而不是纯理论的学科很感兴趣,所以我果断选择了《管理统计学》。
《管理统计学》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其核心是统计推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管理统计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六个内容:①以社会经济现象静态信息为依据,应用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采取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等具有离散趋势的指标,对现象总体的频数分布、极差、绝对总量、相对程度以及集中离散趋势等进行描述。
②根据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统计信息,采用动态比较、动态平均、长期趋势、季节波动等,对现象总体的发展变化情况、变动趋势及变化成分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
③对社会经济现象中大量随机变量间的交互统计信息,采用相关回归分析,刻画现象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并利用数学表达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统计预测;或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揭示部门间的数量联系,综合反映其运行状态。
④根据实际现象变量的概率分布、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运用抽样推断原理,按照一定的方法用样本统计量去推算统计总体参数,并进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非参数估计等。
⑤根据实际现象过去和现在的统计信息,对未来数量特征,运用平均数模型、长期趋势模型、季节波动模型、回归模型及时间序列分析等,借助计算机进行统计预测,为统计决策和控制提供数值依据。
管理统计学知识讲义1. 管理统计学的定义管理统计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利用统计学方法来研究、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
管理统计学可以帮助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以支持管理决策。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管理统计学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只有准确和完整的数据才能够支持后续的统计分析和决策制定。
2.1 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观察、访谈、调查问卷、实验等。
在选择数据收集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最合适的方法。
2.2 数据的整理和清洗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通常需要进行整理和清洗,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整理可以包括数据录入、数据编码、数据分类等步骤,数据清洗可以包括去除异常值、处理缺失值等步骤。
3. 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管理统计学的基础,它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和描述来揭示数据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3.1 数据的分布和中心趋势数据的分布是指数据在各个取值上的分布情况,可以使用直方图、箱线图等图形来表示。
中心趋势是指数据的中心位置,常用的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3.2 数据的离散程度和变异趋势数据的离散程度是指数据的分散程度,常用的指标包括标准差、方差和四分位差。
变异趋势是指数据的变异程度,可以使用变异系数来度量。
3.3 数据的关联和相关性分析数据的关联和相关性分析可以用来研究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散点图、相关系数等。
4. 推断统计学推断统计学是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总体进行推断和估计的一种方法。
4.1 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推断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从样本中获取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4.2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推断统计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用于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支持某个假设。
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F检验等。
4.3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用于比较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方法。
管理统计学知识点总结管理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学的学科,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在现代管理中,统计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还可以帮助管理者进行预测和规划。
本文将总结管理统计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一、数据的收集在管理统计学中,数据的收集是第一步。
数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如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实验等。
在进行数据收集时,需要注意样本的选择、抽样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数据的描述数据的描述是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概括的过程。
常用的数据描述方法有统计量和图表。
统计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它们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
图表有直方图、饼图、箱线图等,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概率与概率分布概率是管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描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概率分布则描述了随机变量的取值及其对应的概率。
常见的概率分布有正态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等,它们在管理统计学中被广泛应用于风险分析、市场预测等方面。
四、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的过程。
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则用于判断一个关于总体参数的假设是否成立。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单样本检验、双样本检验、方差分析等。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能够帮助管理者从数据中得出结论,并对决策提供支持。
五、回归分析与预测回归分析是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因变量的取值。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有线性回归、多元回归、逻辑回归等。
回归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预测和规划。
六、质量管理与控制质量管理与控制是管理统计学中的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监控,可以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常见的质量管理方法有质量控制图、质量测量指标、质量改进等。
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竞争力。
管理统计学知识点笔记总结一、概述管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管理问题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的应用的学科,它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管理科学和决策问题研究中,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科学方法。
管理统计学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模型建立,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
二、数据采集1. 数据的类型:管理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和进行计算的数据,如销售额、利润等;定性数据是描述性质和特征的数据,如性别、职业等。
2. 数据的来源:管理统计学中,数据可以来自于内部和外部。
内部数据是组织内部产生的数据,如财务报表、员工信息等;外部数据是由外部来源提供的数据,如市场调查、行业报告等。
3. 数据采集方法: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文献调研等。
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4. 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关注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等问题。
三、数据分析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过程,包括频数分布、比例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等指标。
描述统计分析帮助管理者了解数据的基本情况,并为进一步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
2. 推断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推断统计分析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方差分析等方法。
3.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模式。
数据挖掘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分类和预测等。
4. 统计建模: 统计建模是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数据的过程,常用的统计建模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因子分析等。
统计建模可以帮助管理者分析和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四、决策分析1. 决策树分析:决策树分析是一种基于树状图来辅助决策的方法,通过对决策过程进行分解和分类,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
抽样调查:是取得数据资料的最主要的一种
方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离散系数:是反应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绝对变异指标与算术平均数的比率。
众数:变量数列中出现次数最多或密度最大的变量值
中位数:将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点位置的变量值。
异众比率:又称离异比率或者变差比,是指非众数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皮尔逊相关系数:利用算术平均数与众数之间的关系来测定随机变量分布密度曲线的偏斜状态
无偏性:如果估计量的数学期望等于估计的总体指标,就称该指标为无偏估计量
有效性:是指总体指标θ进行估计时,如存在两个无偏估计量θ1和θ2.其中估计量θ1的估计误差平均来说小于估计量θ2 的估计误差,则称θ1 比θ2 有效.
增长速度:也叫增长率,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表示事物增长的快慢速度。
发展速度:是时间数列中报告期与基期水平之比,是表明事物发展变化快慢的动态相对指标。
长期趋势:长期趋势是指由于制约客观事物发展的各种持续增大或减少的因素作用,而使得所考察的指标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方
向性的增长或减少趋势。
统计指数,简称指数指一切能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
季节变动:季节变动是客观事物随着天气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而表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的变动。
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是指两个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同一内容的平均指标对比形成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