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格式:doc
- 大小:18.45 KB
- 文档页数:3
维新运动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维新运动的著名领袖康有为简介;维新运动,又名戊戌运动,百日维新。
开始于梁启超、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的急救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背景;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政府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
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哀求光绪帝行新政,光绪鉴于民族危机也不得不考虑如何使中国富强进而抵抗外国侵略,免除亡国灭种的危机。
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场变法运动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需要有一定的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但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却缺乏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中国当时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最弱小的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阶级力量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的经济及阶级力量,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被扼杀,只有在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才逐渐兴起。
但是他们的力量一直都很弱小,根据统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前,中国总共只拥有商办企业100多家,其中有50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
新运动兴起的原因(1)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加剧是时代背景。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的主张是思想渊源。
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代表人物和宣传变法主张的活动以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第一,向皇帝上书。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895年联合在京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光绪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较大的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重要的学堂: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3会3报3学堂”)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双方: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劝学篇》,书中依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不能改变。
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中国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有关维新变法的史料1、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思想: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为“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思想: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
特点: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影响: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严复代表作: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特点: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⑵内容:A.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B.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C.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⑶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⑷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⑴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⑵时、人: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⑶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⑷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⑴报纸: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⑵学会: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
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来临。
⑶学堂:广州的万木草堂(康有为),后长沙的时务学堂。
⑷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知道“公车上书”。
【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知识回顾】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有哪些?【新课学习】一、早期改良思潮1.时间:l9世纪年代2.条件: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②林则徐等向学习思潮的影响③的失误和弊端明显,需要寻找新出路。
3.代表人物:、、等4.主张:①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国人“商战”。
②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5.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第一次上书,主张,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
3.著作:、4.思想特点:把同传统的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 公车上书(1)背景:年月,日本逼签《》,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为。
2. 强学会(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成立强学会。
(2)实质:维新派的(资产阶级) 。
(3)宗旨。
(4)影响: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五、维新活动的影响:起到了、和的作用,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思维拓展】1.讨论:康有为借儒家学说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2.列举维新派宣传自己主张的方式。
3.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异同。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 erciales.。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改革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了解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
2.提问:面对民族危机,当时的国人有何反应?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加剧、洋务运动的失败。
2.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3.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1.介绍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一文,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主张。
2.分析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评价其改革思路的可行性。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时,部分学生对改革者妥协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双重压力——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吗?”学生:“列强的侵略,国内的腐败。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参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参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参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
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这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二、“公车上书”三、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3.《时务报》和《国闻报》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本课难点: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导入新课:讲课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面临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政权,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戊戌变法的酝酿活动,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早期改良思想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2.公车上书和成立强学会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兴起。
3.梁启超主编《时务报》为戊戌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对应学生用书P91清单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与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深化认知]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限,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深化认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历史教案-第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课堂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2)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进行变法。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
维新变法运动在短短的103天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
(3)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废除科举等。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民间投资,改革税制等。
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新学,改革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等。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缀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二)新课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启蒙: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启蒙了民族觉醒。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改革。
3.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改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启蒙了民族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使民族觉醒,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1)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势力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改革措施不力:维新变法运动的改革措施不够彻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2.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四、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A课程目标: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重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活动;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等。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4)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征。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
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
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
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
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产
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
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公车上书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1.强学会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
(演示有关图片)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国闻报》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
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北京: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全国:《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 w.5Y k J.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