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课堂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19.12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课堂实录【课程实录】主讲人:历史老师时间:2021年9月1日地点:七年级教室【前言】老师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为同学们讲解了世界历史中的“大事”,从人类的起源讲到古代文明诞生,而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明的千姿百态。
【课堂内容】一、导入老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吗?学生甲:讲了人类起源、古代文明诞生等。
老师:很好,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中的一段——夏商周的更替。
二、夏商周的更替老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吗?学生乙:据说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三皇五帝是传统上中国古代的两个朝代。
老师:没错,三皇五帝据说是黄帝、颛顼等人,到了夏朝这个时期,中国的历史就开始有了文字记载。
由于夏朝建国时禹治水成功,国家防洪抵御自然灾害,所以夏朝被称为“治水时代”。
学生丙:那夏朝为什么被商朝取代了呢?老师:商汤是晋国一个部落的首领,他在战争中击败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世袭制,这就是为什么商朝比夏朝更加强大的原因。
三、商朝的特点老师:商朝有哪些特点呢?学生甲:商朝用铜器代替了玉器,这样减少了贡献品的开销。
学生乙:商朝时期,生产力提高了,商人逐渐成为了新的社会力量。
老师:很好,商朝逐渐进入了铜器文化和青铜艺术的阶段,也为后来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周朝的特点老师:周朝又是怎样取代商朝的呢?学生丙:周武王领导人民推翻商朝,建立西周王朝。
老师:没错,西周王朝总共有12代君王,历时约300年。
周朝的特点是纪律严明,节俭守礼,史称“礼乐之邦”。
学生甲:那周朝也有哪些特点呢?老师:周朝首先是一个“分封制”,就是将天下分为若干个诸侯国,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全国。
其次,周朝对于农业生产有高度的重视,于是推行了农业的农歌,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
五、课堂问答老师:同学们,我讲的夏商周三个时期你们有什么问吗?学生丙:老师,商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君主呢?老师:商朝最著名的君主是商汤和商纣王。
新2024秋季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特征、历史背景及其在商周时期的重要性;掌握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甲骨文的基本构造及解读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字识别与解读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尊重历史、探究历史真相的科学态度,以及通过文物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几件精美的青铜器图片(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几片甲骨文拓片,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来自哪个历史时期?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初步印象和了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和启发性问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1. 青铜器的探索(1.1)教师行为:•讲解青铜器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商周时期的重要性。
•展示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视频或图片,介绍范铸法的原理与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几件典型青铜器的造型、纹饰,讨论其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点。
•分组讨论青铜器的艺术特色,每组选代表分享观点。
•尝试用橡皮泥等材料模拟青铜器的铸造过程,体验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辛劳。
过程点评:•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还亲身体验了古代工艺的魅力,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 甲骨文的奥秘(1.2)教师行为:•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历史地位及基本构造特点。
•展示几个简单的甲骨文文字,讲解其构形原理与演变规律。
•提供一段甲骨文片段,引导学生尝试识别并解读其意义。
学生活动:•观看甲骨文文字演变过程的动画或图片,感受文字发展的奇妙。
第四课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模板下载作用。
教学重点: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一、导入: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二、新授1、什么是青铜器?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的工艺三峡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结合作品赏析:礼器:司母戊鼎乐器:钟兵器:越王勾践其他生活工具: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
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
欣赏《立鹤方壶》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实录第20课青铜铸鼎〖内容标准〗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知道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历史地位,青铜铸造的基本过程、青铜器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②了解青铜铸鼎(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代表)的工艺水平及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能力培养①通过课本各类青铜器图片,指导学生观赏商周青铜文物艺术水平。
②通过课本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指导学生了解饕餮所代表的动物。
③通过博物馆参观和观后交流(作品赏析或观后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④通过青铜器精品图片的收集和制作壁报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介绍商周青铜器铸造的规模和范围,使学生明确商周时期我国已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文明时代,商周两朝是中国青铜朝代的高峰,商周的青铜文明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②介绍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复杂工艺过程,使学生了解当时手工业工艺之精湛、手工业作坊规模之大、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之高,从而认识集体通力协作的力量。
③介绍商周青铜铸造器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教学要点〗1.重点商周青铜铸造的历史地位、工艺制作、基本种类和用途是本课的重点。
这些重点是学生掌握青铜文化的基本要素。
2.难点青铜器由铜、锡、铅的合金冶炼而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不易理解;青铜精品的赏析,其艺术价值的所在也不易为初一学生所掌握。
〖教学建议〗1.商周青铜铸造①教师可通过“有谁知道青铜是什么金属”的提问,向学生讲明“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冶炼而成”的知识。
并讲清青铜是相对红铜而言,红铜是纯铜,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颜色青绿,故称“青铜”。
其争优点在于熔点低,硬度较大。
②教师可以课文中“司母戊大方鼎”这一青铜器为代表,组织学生讨论青铜制作的生产步骤,然后将事先归纳的青铜器制作步骤和生产环节通过表格(图片更好)向学生展示。
③教师可根据青铜器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其高超的工艺水平在世界冶金史占有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历史地位;从当时手工业工艺之精湛、手工作坊规模之大、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之高等方面分析、认识集体协作的力量和商周青铜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前列地位。
中国美术鉴赏(9课时)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2)认识美术欣赏的意义、作用及其学习方法。
2、情感目标:激发、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课型:概述课、新授课。
教法:讲解法、引导式教学等。
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江苏省震泽中学钟立胜一、组织教学:1、自我介绍。
(让我们一起将高中美术进行到底)2、高中美术课的特点:小学、初中美术课注重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高中美术课的重点是艺术鉴赏课,提高鉴赏能力。
3、课程安排:高一:中国美术欣赏高二:外国美术欣赏二、展开教学:“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到美术,你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旨在了解学生对美术的了解程度。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出美术的分类:——按制作方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
——按作用功能:纯美术:绘画、雕塑实用美术:建筑、工艺美术自身的特点:江苏省震泽中学钟立胜(1)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
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空间、构图等。
(2)艺术形象的创造借助物质材料的运用。
①齐白石的虾——生宣纸水墨容易渗透,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
②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洁白无暇的大理石。
③物质材料——建筑、工艺品、现代工业产品。
(3)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同,中西方美术存在着不同:中国的传统美术,从强调形神兼备,逐渐发展到以抒发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意为主,主要运用以线造型的手法,在绘画中表现色彩和时间、空间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传统美术,崇尚写实,主要运用以明暗造型的手法,具有欣赏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定义“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
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等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的主要功能:(1)教育功能;(2)认识功能;(3)审美功能;(4)娱乐功能。
高中美术《夏铸九鼎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4)作为一名教师,说课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你会说课课吗?希望这篇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4.87KB能给你启发!《”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我的说课设计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总体说明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商周青铜器艺术》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二课第三个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美术鉴赏的知识和方法,这位本课题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另外学好这个课题为学好以后的《建筑艺术》打好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在《美术鉴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和社会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培养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3.本着美术鉴赏的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更客观欣赏评价青铜器。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名称中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明确。
难点的依据:青铜器繁荣时期距现在年代久远,学生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二说教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过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们都知道《商周青铜器》是一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欣赏作品,还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鉴赏方法讨论评价青铜器艺术作品。
考虑到高中年级学生不重视美术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光辉成就,商、周、春秋战国各时期的艺术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
(2)理解青铜器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3)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青铜器的鉴赏,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培养感觉感知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B.过程与方法
运用举例法、讨论法、比较法体味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和审美追求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时代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难点:
(1)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不熟悉,难以切实体会时代背景对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
(2)青铜器的名称中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为多数人所熟悉。
【教学过程】:。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并从青铜器艺术的造型、纹饰等方面来欣赏了解商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探究及赏析不同风格的青铜器,提高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从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提问学生,这是什么物品?导出本节课。
教师板书课题: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二)直观感知师生交流,引导学习直观感知-结合资料袋自主探究,并分享探究成果。
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含义和青铜时代的发展。
青铜器是铜和锡的合金,之前大多数是黄色,经过长年的历史发展,器物表面生成一层青绿色的锈,因此被称为青铜器。
早在原始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萌芽,经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不同的时代发展,工艺逐渐走向成熟。
(三)形式分析赏析作品,拓展学习教师展示不同时代青铜器作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后母戊鼎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鉴宝,从造型、纹饰、历史背景等方面欣赏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造型:庄重威严,呈长方形,体量巨大。
纹饰:鼎身饰有饕餮纹,增加了器物的威武凝重之感。
(四)总结领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青铜器纹饰美观庄重,借助巨大的体量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中国青铜器艺术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五)对比鉴赏练习内容: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青铜器进行欣赏练习要求: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②突出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多尝试从纹饰、造型、体量等不同角度进行欣赏。
自评、互评、师评教师总结评议(六)小结作业小结:回顾本节课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倡导学生弘扬民族文化。
2.8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实录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一、课程概览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2单元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主要介绍夏商周时期在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科技成就。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所学的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关联。
教材中列举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代表性文物,以及甲骨文、夏小正等历史文化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繁荣,为后续学习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基本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夏商周时期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探讨夏商周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提升学生历史文化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分析1. 主题内容:本节课的主题内容是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如“夏小正”和商代的甲骨文中的天文记录。
- 农业发展,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农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
- 手工业进步,如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玉器的雕刻技术。
- 思想文化,包括甲骨文的出现和发展,以及早期的宗教信仰和礼乐制度。
2. 重点难点:- 重点: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甲骨文和礼乐制度的文化意义。
- 难点:理解夏商周时期科技成就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推动力,以及如何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科技与文化成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特别是在理解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方面,学生可能会感到难度较大,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穿插案例研究,以具体文物为例,讲解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 设计课堂活动包括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夏商周时期的某一项科技或文化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汇报分享;此外,安排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工匠或天文历法家的角色,让学生在模拟中感受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商、周各时期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2)理解青铜器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B.过程与方法
运用举例法、探究讨论法、比较法体味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和审美追求的发展。
C.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培养审美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不同的造型特点和纹饰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2)青铜器的名称中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为多数人所熟悉。
【教学过程】:
导入(略)
师:首先,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何谓“青铜器”。
青铜器是以铜为主加锡或铅,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展示图片)
师:我们说任何事物的产生总有一定的原因与背景,那青铜器的产生与发展又是基于何种原因和背景呢?
1. 劳动、文化知识的积累。
原始社会人们开始使用自然铜,但它熔点很高,经过
捶打可以制作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
后来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增强硬度,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铸造性。
2.而奴隶社会的建立,有了大的集体工作场所,从而为青铜器的发展奠定基础。
青铜器铸造成功,使人类跨出石器时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历史学家称之为“青铜时代”。
师:正是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当时产生了大批的青铜器。
我们欣赏一下……青铜器数量的确很多,那有哪位同学能尝试着按照它们的功能归归类?
生:乐器、兵器和工具。
师:司母戊鼎你熟悉吧?
生:嗯。
是:那你觉得司母戊鼎应该属于你说的哪一类?
生:……
生2:应该属于礼器。
师:非常正确,它属于礼器。
那也就是说你认为青铜器包括……
省2:礼器、乐器、兵器和工具。
师:的确,所有的青铜器从功能上大体都可分为四类。
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其中以礼器为主。
礼器中又包括鼎、鬲、簋、爵、角、觥等。
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样的青铜器才算礼器吗?
生:礼器是指这些青铜器在祭祀的时候用来蒸煮食物的。
a. 师:鼎——初始为烹煮肉食,后来成为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
它的实用意义是烹煮食物,但他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制的维护上。
鼎在祭天敬祖时必不可少,对它的使用也最为严格。
奴隶制社会有严格的上起天子下至庶民的社会等级之分,人们的一切生活准则被等级的规定束缚。
不同等级者使用的鼎在大小、数量、质量上都不同。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这样,青铜器中的礼器就成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重要象征。
统一天下称定鼎,两国交战为夺鼎。
师:下面这三个青铜器都属于鼎。
它们分别是商代前期的杜岭方鼎、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和西周时期的大盂鼎。
那首先我们比较一下杜岭方鼎和司母戊鼎在整体比例关系,以及耳、足等部分的造型有何不同。
生:……
师:杜岭方鼎从口沿和耳部可以看出壁比较薄。
另外鼎腹过深,足的比例较短,缺乏那种更为庄严的纪念性质,但两者都为方形槽。
这是造型方面的特点,那纹饰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司母戊方鼎。
生:……
师:我们从上往下观察。
首先耳部侧面,有一对浮雕的虎,张大嘴巴,共衔一个人头。
我们知道古代的人都希望自己死了以后不要下地狱饱受各种的摧残,而是希望能升天进入极乐世界享受在世间没享受完或是没享受过的荣华富贵。
这张大嘴的虎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吃人,其中的人其实正是想借助动物的神力进入神灵的世界。
(虎纹张贴在黑板上)
师:接下来再观察鼎的腹部,鼎腹部的四周正中留下大面积的长方形空白,四周以饕餮纹和夔龙纹环绕。
非常规整,给人以约束感。
同样是饕餮纹和夔龙纹,杜岭方鼎是以线为主,而司母戊鼎是以面为主。
更显厚重和力量感。
(以小辞典的形式说明饕餮纹和夔龙纹,并把两种纹样张贴在黑板上)
师:最后来观察一下鼎的足,在足的上端又饰有牛头,那牛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壮,凶猛的动物,饰以这样的纹样可以增加庄严感。
当然有时也会饰有小型动物,比如蝉。
(在黑板上张贴蝉和涡的纹样)
师:司母戊鼎和商代前期的杜岭方鼎除了造型和纹饰的区别以外,其实还有一个不同点。
生:司母戊有铭文。
师:对,到了商代晚期的时候,青铜器开始有少量的铭文,司母戊就是其中的一件。
戊是商王武丁的一位配偶,这就表明鼎是下一代商王为祭祀母辈戊而铸造的。
看来铭文对考古学和历史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师:刚才介绍的是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种――鼎,那我们说除了鼎以外还有簋、爵、觚等。
那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
b.簋——形如大碗,是盛饭的食具。
西周初发展为双耳或四耳方尊
c.爵——是酒具,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爵的前面有流,流和爵口相连处装饰有柱,后部口沿收缩成尖状的尾。
d.角——古代的酒具,似爵而无流无柱
e.觚——觚和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也是最基本的成组酒器。
觚的口和底均呈喇叭形、长劲、细腰、高圈足
f. 尊——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瓶.
h.壶——酒器,和尊一样,也相当于现在的酒瓶.
师:其他的乐器、兵器等我就不多解释了。
现在我手里拿着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资料,各两份,你们四个小组可以选择所想要了解的那个时代资料,通过阅读或讨论完成表格。
15分钟后,请把你们的表格张贴在黑板上,同组比较一下有何不同,不同之处请说出理由。
(各组派代表拿资料)(学生展示表格并同组进行比较)
(商代晚期多层次的纹饰特点和鸟兽形象的造型特点要多加引导)
1.司母戊鼎:张开的兽口在世界上许多文化中都是把生与死、世俗与神灵两个世界划分开来的象征,在怪兽吞噬人母题中怪兽并不是真的要吃人,其中的人正是借助动物的神力而欲通过以兽口象征的两个世界之间的通道进入神灵的世界之中。
2.龙虎尊中有三组虎噬人的纹样,人代表奴隶,虎代表统治者。
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与恐怖。
3.在凸起的主纹上加刻阴纹装饰,主纹之下又刻有细密的云雷纹作地纹,使同一种纹饰中有多种不同的形象,富于多层次感,主纹四周以云雷纹衬底,许多器物的表面几乎不留空白,加上扉棱和牺首等装饰,形成了繁缛华美的时代风格。
(代表作
品: )
4.整体采用平雕和浮雕结合的手段。
主纹凸出底面成浮雕形式,主纹以外几乎都刻满了几何形底纹,在主纹上又有阴刻,这种多层次的装饰,被称为“三层花”式。
(通过对商代四羊方尊和西周兔尊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西周青铜器由商代的华丽变为朴素。
)
1.毛公鼎的铭文开始记周宣王追述周文王、周武王创业的成绩,后讲当时周朝遇到祸患,局面混乱,于是册封他的叔父毛公为宰相要职,辅佐王室管理重大事务,左后还详细记载了对毛公的各项赏赐。
毛公铸了此鼎表示世世代代永远不忘。
大盂鼎记载了周康王一次赏赐给贵族盂众多奴隶这一事件。
2,班簋诞生于西周中期,也是盛东西的器皿,只不过这件班簋是作为奖杯一类的东西由皇帝赏赐给大成臣的。
3.利簋记录周武王伐商的日期(甲子日)和当时的天象(岁星-----木星当空),成为判定商周年代分界的重要依据之一。
4.何尊铭文记载周成王营建洛邑,在洛阳建一个陪都。
这些精品出自于劳动人民的创造,由此可以说,劳动创造了艺术,青铜工艺的进步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充分体现。
(评析各组学生对商代和西周青铜器造型以及纹饰特点的总结)
师:看来大家对商代和西周青铜器的造型和纹样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本节课的作业就是以各个时期的图案特征为例为青铜器设计一个纹样,要求:手绘(表现形式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