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声声慢》教案4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沉重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技能。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性格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迷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声声慢》优秀语文教学设计《声声慢》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饱经离乱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的真实生活感受。
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渲染,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声声慢》优秀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声声慢》优秀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重难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_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伤心,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
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
(板书:标题和)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
(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呢?这便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简介)二、简介(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对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教师进行明确。
)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2、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解释7来思考这个问题)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四、诗歌赏析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声声慢》教案篇一《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书包范文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教学目标: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教学内容:一、导入以猜字谜方式导入。
“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
背得很整齐。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
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
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
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声声慢》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声声慢》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声声慢》的背景、作者及其时代背景;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中“慢”的概念及其与快的关系;3.熟练掌握《声声慢》的词句及其表达的情感;4.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
知识点分析:1.《声声慢》的背景和时代背景;2.《声声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慢”的概念;3.《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4.《声声慢》的词句及情感的表达;5.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诵读《声声慢》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学生简单感受下,有什么情绪和感受。
2.引出本课的主题:《声声慢》。
二、讲述《声声慢》的背景及其作者(10分钟)1.介绍《声声慢》的作者温庭筠,及其时代背景。
2.特别强调温庭筠是唐朝文学家代表之一,提出《声声慢》反映唐朝后期风气渐暗,人民情绪愁闷的事实。
三、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慢”概念(20分钟)1.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平时都说什么东西是“慢”的,举例让学生说出几个,“慢”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课堂 Brainstorming。
2.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认识到“慢”的含义,并且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慢”的概念。
四、讲解《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0分钟)1.让学生朗读整首《声声慢》,以感受其节奏和情感。
2.分段讲解《声声慢》的基本情节和主旨,由浅至深,循序渐进。
五、讲解《声声慢》的词句及情感的表达(30分钟)1.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解释学生不会理解的生僻词汇,如“憔悴”。
2.详细解说几个比较重要的词句,如“庭院深深,绿草如茵”,请学生感受此诗的意境及情感的表达。
六、朗读训练(20分钟)1.首先让学生合唱课文。
2.随机出几个学生或者全班学生轮流朗读,让学生锻炼诗歌朗诵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育反思(10分钟)1.让学生回顾《声声慢》的主要内容及情感的表达。
2.教育学生,品读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情感世界,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
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
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教案篇1《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教学过程预设: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一、读“天”1、朗读词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 || 风细雨3、学生活动,交流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二、读“地”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 || 窗儿三、读“人”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联系背景资料四:想象体验情境五、把握主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六、品味语言: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
“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
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围绕作品中”怎一个愁字了得“、“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三句“怎”字开头的反问句,结合诗歌形象,感受词人深夜难寐、白天煎熬、度日如年的愁苦生活。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声声慢》和译作《绝望》的对比导入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幻灯片出示诗歌内容,再出示题目)《绝望》克洛岱(法)呼唤!呼唤!等待!等待!梦!梦!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师:这首诗的题目叫“绝望”,是法国诗人克洛岱对李清照的《声声慢》作的翻译,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声声慢》,对比感受一下。
(生齐读全诗,师简单点评)对比这两首诗,谈谈它们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绝望》直接、直白,《声声慢》比较含蓄、委婉;师:有人认为《绝望》是《声声慢》众多译作里面最好的一首,为什么?(较准确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凄苦绝望的心绪。
师:《声声慢》里哪句话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二、通过形象,感受愁情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师:作品中还有类似的反问表达吗?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1)师:古典诗词不主张用重字,“怎”字《说文解字》中释为“如何”,而《声声慢》中三个“怎”字连用有什么深意,让我们按其在作品中的顺序再读一读?(引导加强敌、急、独自、得、怎的重读)——无奈、疲惫、虚弱(2)是什么让李清照觉得敌不过晚来的急风?淡酒酒是中国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有什么内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王维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古人有晨起卯时饮酒驱寒的习惯,为何觉得酒淡?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中也写过驱寒消愁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那么大,让他在睡了好长时间都觉得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
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
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
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1.作为高二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声声慢教学设计范文四篇声声慢教学设计11、较好地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使教师的合适的指导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价值观建构、个性发展等有机结合,使经典作品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
2、课前能布置有价值的预习(寻找问题),这是在学生个人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思考结果呈现,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颇有价值的预习。
课堂上,能根据时间的有限性,使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等基本上做到恰到好处、见好即收,从而保证了课堂效率。
课后作业中,有让学生继续深化思考的题目,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续——而且是与生活相沟通、与生命完善相融合的深度延续。
3、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还是显得不够理想,主要是针对性和深度、灵活性、艺术性不够。
因为所面对的已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分清什么是廉价的表扬、什么是有分量的激励,他们能感到什么是敷衍性的搪塞、什么是真诚的回应。
相当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堂冷漠化现象相当突出,原因很多,但课堂上缺乏真诚的师生交流及感情互促互悦,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此中,教师的冷漠恐怕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所以,想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对学生真诚而经常的激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激励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一种体现。
在这方面,本人还很欠缺。
4、课堂语言还有欠精练、欠流畅、欠艺术,应勤学苦练、力臻完善。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9篇)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教学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同上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优质课《声声慢》教案篇1学习目标: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
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
”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
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8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力。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读,议议,品品。
2、让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国愁、家愁、情愁。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难点: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品读法,讨论法,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欣赏音乐,预习课文。
一、回忆旧课导入新课(3分钟)师: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
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
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能猜出是哪首词的画面吗?师: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
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
学生回忆初中学的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齐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对比感知把握情感(8分钟)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声声慢》和我们初中学的《如梦令》在情感基调上有些不同啊,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呢?明确,《如梦令》欢愉、轻松、高兴……《声声慢》愁苦、凄凉、哀婉……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明确,“愁”。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七章第二节,《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理解《声声慢》的背景、词牌、韵律;解读诗句,分析词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探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李清照词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名篇的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声声慢》的艺术手法,理解李清照词的情感内涵。
重点:解读诗句,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声声慢》原文及注释、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人情感。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声声慢》,感受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牌特点。
3. 诗句解读:逐句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情感,探讨李清照的艺术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声声慢》的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词牌:慢词3. 意象:落花、流水、黄昏、梧桐等4. 情感:离愁、思念、哀怨等5. 艺术手法:对比、衬托、用典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李清照情感的理解。
作业答案:(1)意象分析:词中以落花、流水、黄昏、梧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2)情感理解: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抒发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哀怨。
2. 拓展延伸: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其艺术特色。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蕴含了浓郁的诗意和文化内涵,是中学生学习诗词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针对中学生特点,设计一节《声声慢》的诗词教学,涵盖兴趣启发、背诵咏诵、文化融汇等环节。
首先,应考虑学生们对诗词文化的熟悉程度以及兴趣点,包括诗词理解能力、文化知识储备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
一、诗词导入在引入本诗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章回小说的片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些古诗词,让学生欣赏音律、诗意和文化蕴含,逐渐导入本诗。
二、背诵、咏诵、解读(1)背诵第一步是背诵,让学生将诗词逐句背熟,并注重讲解诗词中的生词、古词和常用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词的内涵,同时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
(2)咏诵第二步是咏诵,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将整首诗词进行齐读,并注意节奏和音律。
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3)解读第三步是解读,将《声声慢》分段,在每一段进行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
三、文化融汇教学的最后一步是将诗词与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作品和文化背景,以及《声声慢》所表现的社会风貌和人生哲学。
这一步有助于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更深入了解和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结论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文化积累为目标。
通过多媒体手段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诗词文化,达到知之、感之、用之的效果,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思想引领,也加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对《声声慢》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感受其情感和哲学内涵。
同时,它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实用的《声声慢》教案三篇《声声慢》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以《如梦令》导入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声声慢》教学设计
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
侯秀华
《声声慢》教学设计
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侯秀华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训练的重点是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展现了深入灵魂的孤寂与凄戚。
教授这首词时,可抓住其抒写愁思的特点,利用网络环境,采取多媒体手段,注重朗读和鉴赏两者的结合,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品读当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利用网络环境,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鉴赏本词,培养学生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
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阅读一般诗歌的能力,但抓表层容易,知本质难;知思路容易,明思想难;知局部容易,观全文难。
这些高一学生有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并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能够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的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蓬勃朝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
师: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和闺愁;今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多媒体显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的《声声慢》)
二、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点击网页“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让生齐读课文,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品味语言,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三、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
窗、梧桐细雨等。
(生展示网络资源图片)
2、教师点击网页有关诗歌意象部分,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关于“雁”:“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
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
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关于“黄花”: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关于“窗儿”: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
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关于“梧桐细雨”: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2、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
生动化、具体化了,无一个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词作的中心是一个“愁”
字,其实就在这些文字构成的种种细节中,咀嚼这些文字,就能打开你的扇
扇心窗。
下面伴着音乐,我们一起诵读课文,感受这凄美的意境。
四、讨论探究,把握主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
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结尾一句,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但此时的“愁”
和诗人写的《一剪梅》中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
破誓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如何而生愁的?
(点击网页:李清照大事记)
生讨论、交流后,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
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
为一个诗人李清照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
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怪不得
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六、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背诵全词。
七、课内外迁移: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1、学生马上思考,自由发言。
2、教师准备以下范例,必要时作引导:
例: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
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
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
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曲》。
八、演示网页,链接宽带网,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
九、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设计从音乐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艺术化地把学生带入了词作的意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声慢》是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之作,《月满西楼》和它的感情基调相同。
中国古代的诗乐本来就是一体的,音乐和诗歌有着互通性,毫无疑问,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月满西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出作品的情味。
其次,扣住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愁”字,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描绘心中的词人形象,形成了整体感受。
再次,采用“局部点染法”发动学生读作者、读课文、品句子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