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自然观
- 格式:doc
- 大小:5.06 KB
- 文档页数:2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建筑、自然三者之间,还体现在人类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宗教意识与审美情趣相结合等方面。
中国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载体,向日本传播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与技术,日本飞鸟时期传承了中国南北朝先进的文化。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佛寺园林,也就把握住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佛寺景观发展提供历史参考。
同时日本飞鸟佛寺,特别是法隆寺也给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提供旁证。
但是两国在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关于“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话题,不少前辈已经做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
例如刘晓路先生所著的《中日文化研究文库-日本美术史纲本》[1]、王剑先生所著的《日本传统艺术-宗教建筑》[2]以及日本的久野键先生、仕惟雄先生、永井信一先生所编写的《日本美术简史》[3]等著作。
本文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前辈已经铺好的道路上继续探讨此话题。
一、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教发展简况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公元589年结束。
但在文化上却是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渐地中国化,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许多帝王贵族都信奉佛教,且广建寺塔,当时南朝古都到处都是佛教寺院。
从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知当时的盛况。
当中国古代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以邻国为主要对象的对外传播。
邻国各地文化皆以中国为基调,表现出相当的同一性,同时又各具特色。
日本飞鸟时期,是指从钦明天皇7年(公元538年)朝鲜半岛的百济向日本朝廷献上佛像、佛经等开始到和铜3年(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这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日本的时期,此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便以经过汉化的佛教为载体。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是最大化节约资源,它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合理和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组织,获得一种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这种理念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观中已经有所体现,这种原始生态观也早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应用,只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对其做过任何总结和深入了解,并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人本就是自然地一部分,本就该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
1.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生态思想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崇高的基本理念,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与人所生活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应和谐共存。
《朱子·语类》中提到:“天人合一,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这里将“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生活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天人合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活理想,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千百年来也一直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
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应到继续传承。
1.2 风水理论抛开它的消极面,风水说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观,古人在建造之初首先探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选择有利地形而建筑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效果。
1.3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传统建筑哲学中,阴阳观有很大影响。
如传统民居从南到北塑造的以院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的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行之说则可以理解为:金犹如人类的生活空间,木犹如自然界的植物绿树,水是生命的源泉,火犹如太阳赋予地球的能量,土则是一切生命的根,五行表达了人、住宅、环境、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2.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的生态思想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顺应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以最简便的手法,凭借最朴素的生态观创造了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这些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可以继承借鉴的。
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美学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它承载着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观念。
中国建筑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注重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以达到和谐、平衡的效果。
中国建筑美学的特点在于其注重空间感、线条之美和传统文化的融入。
空间感是中国建筑美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开阔、灵动的空间感,给人们以舒适自在的感觉。
这种空间感通过布局和造型来实现,聚焦于对空间的精确控制和规划。
相传北朝时期的著名匠师裴松之想建立一座房子,他厌恶了仅仅能够卧室都会嗅得到灶膏香气,于是按照中轴线,将厨房移至南边的外屋,创造了独具匠心的空间布局,实现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线条之美也是中国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线条的自然流畅和谐,力求简洁而不失庄重。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直线、曲线、斜线等多种线条形式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韵味和动感。
例如传统的重庆楼梯,坡度逐层递增,呈现出蜿蜒曲折的线条,使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种旅行的意境,使楼梯成为艺术品。
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中国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融入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空灵意境等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例如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宫廷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并通过红墙黄瓦、琉璃瓦、雕刻细节等细节来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中国建筑美学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当代中国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以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为基础,当代中国建筑依然延续并创新了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
例如,北京市的国家大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由法国建筑师勒内·纳乌里设计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创新的设计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老与现代交融,展现了中国建筑美学的新鲜魅力。
中国建筑美学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类自然、自身存在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深化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理念。
25 中国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答:房屋不仅是遮风避雨之物,而且是社会文化的标志物。
营建活动中的观念性假设不仅是存在的反应,也已构成社会存在的一部分。
通过礼制,也通过社会中的民俗、心里结构等其他规范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与制约着建筑的发展。
如: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根本性的。
从三个方面影响中国建筑的发展。
①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与神灵对话的场所,即坊庙建筑,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②州郡依其在图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作为其对应物。
③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⑵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影响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营造活动(如园林)⑶阴阳有序的环境观强调有序,强调变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表现在:①认定方位有主有从,这是中国所处地理环境与宗法制度的要求。
②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的互相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
最典型是关注环境中山与水的位置。
③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与车舆、服装等一样纳入规范文化的要求中并日趋强烈明确,使建筑群成为与社会关系同构互洽又自身有序的群体。
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筑化。
⑷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
如:①内向性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与以农为园的国情,促进了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
②尚祖性中国的木构建筑的数千年中,在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的同时,却缺少在木结构体系类型上及木构既有体系之外的突破。
③中庸依靠着规范文化,依靠着社会文化、心里结构所产生的同构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为中国建筑发展的路径从客观上作了限定,使得中国建筑在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史上那跌宕起伏的变化,始终沿着量变与渐变的方向走到近代。
26 中国营造活动选址与布局答:{选址}⑴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古人对可以把握的因素力图寻求变化规律与对不可把握的因素力图寻求彼岸的暗示构成了几千年中选择生存环境工作的两大领域。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水源条件:水源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水源的充足与否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选址时,会优先选择有丰富水源的地方,比如河流和湖泊附近。
2. 气候条件:气候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人会考虑城市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比如降雨量、温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地方更适合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生产。
3. 自然资源:古代城池在建筑规划布局时,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免受旱涝灾害,一般都选择在依山傍水之地,节约开渠和防止内涝的成本。
古代地质条件影响着城池的可持续建设,一般选择易于建设的地质环境,作为城池的基础。
4. 交通条件:古代水陆交通的便利条件,决定了城池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河流具有交通便利的先天优势,又易于取得生活的水源,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为古代人们居住的首选。
其次,陆路交通一般选择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交通运输更能节省人力物力,通过节约成本,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古人也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如把水引入城内,形成护城河或者河网,建筑和绿树及水面和谐共生,供交通和排水及防火。
这种自然观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自然观【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
【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
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
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传统文化对于孙宙的认识持有机自然观,这种孙宙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基础。
儒学的“天人合一”偏重于天道与人道精神层面的一致性,道家则倾向于天与人在自然性上保持一致。
中国古典建筑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民居房屋建造,还是园林营造,都承继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建筑;天人合一;儒家;道家对于整个孙宙而言,人类同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物一样,是其中的一分子,可以说人的生命仍属于自然物的一种。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这样一种见解:“自然界称为天,人文界称为人,中国人一面用人文对抗天然,高抬人文来和天然并立;但一面却主张天人合一,仍要双方调和融通,既不让自然吞灭人文, 也不想用人文来战胜自然。
” [1 ]这就是“天人不相胜”的道理。
于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成为中国人的孙宙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核心,中国人愿意把天地万物与人以及同人有关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世界和类比,主张它们有类似的结构、性情和属性,并且在生活中处处实践着这一理念,传统建筑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理念的渗透和影响。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孙宙”二字皆从“宀”,是描风遮雨的屋顶形象, 应该与宫室建筑有关。
最早关于“孙宙”二字的解释通常也关涉到房屋建筑《,说文解字》云“:孙,屋边也。
”汉人高诱说,“孙,屋檐也;宙,栋梁也”,即“孙” 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宙”是支撑屋顶的栋梁。
在其他一些著述中“,孙宙”被引申为另一种说法,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孙”,在这一解释中“,孙”是小至屋孙大至天地的空间概念“,宙”则是在此空间中出入往来的时间变迁“,孙宙”一词成了时空的代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人工而具体的房屋建筑与孙宙天地及古往今来早已有了互通之处,二者的这种密切关系在《淮南子》所记载的女蝎补天故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描述:“往古之时,四极废, 九州裂,地不周载,女蝎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螯足以立四极。
” [2 ]在这里,补天的行为同修葺支撑屋孙的过程是如此的类似,偌大孙宙无形屮具有了一座大屋子的形彖和性质。
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杨文衡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受风水的影响很深,追溯根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影响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宇宙观和自然观1.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形成。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的墓葬方向是上南下北(按照古代的习俗,生者南面,坐北向南;死者北首,头北脚南),墓穴南部呈圆形,象天;北部呈方形,象地。
整个墓穴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以后在建筑上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特别是地方观念。
如:穹隆顶墓室,半球形封冢,方形墓穴,城市和居室都是方形,跟墓穴为方形的意思一样。
皇城、内城和外城的城门,均呈现“上圆下方”的形状,以象天地。
紫禁城城门之“内圆外方”造型,表示紫禁城内外的差别犹于天上人间,城内为天,住着天子;城外为地,住着老百姓。
紫禁城中太和殿内,有“上圆下方”的藻井(又称龙井),这种结构,即所谓“上仿像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
北京北海琼华岛上的善因殿,大钟寺内的钟楼等,均为上圆下方之重檐建筑。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有一处大型祭坛建筑基址,整个布局由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组成,按南北轴线对称分布,南圆北方,也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
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出士了大小不等的玉琮,它外方内圆,寓意也是天圆地方观念。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式盘,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典型体现。
式盘中的天盘为圆形,地盘为方形。
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也曾显现过地圆的思想,但只是昙花一现,不为社会主体思潮所接受和承认。
唐代外国的地圆观念曾传入中国,但也不为中国人所接受。
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也把西方的地圆思想和地图传入中国,但接受者寥寥,反对者则浪高。
直至清末,地圆观念才在中国站住了脚跟。
因此,天圆地方观念不仅影响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达两千多年,而且一直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这事并不奇怪,是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的。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就有。
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
《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
天也,自然也。
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2)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
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
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
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
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
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
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
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
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
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天人合一的艺术我国的古建筑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感触很多。
中国的古建筑,特别主张天人合一,用环境,而不是破坏这个环境。
木结构的妙用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能防震。
像应县的木塔,辽代的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木结构。
独乐寺观音阁经过八次大地震岿然不动,经过近一千年来的压缩,底层部分所有的斗拱都已经压扁了,但整个形式没有变,只有中国的木构体系才能承受这种情况。
历史上记载,嘉庆18年,发生了关西大地震,一直影响到北京,那时候没有讲级别,估计也有七级以上。
整个太和殿都晃动了,上面有一块碑掉下来,但整个殿没受到损害,雍和宫柱子移位,但整个房子没有塌。
所以说中国这种木构体系的建筑对我们有重要的影响,非但形成了华丽的建筑物,解决了人民居住的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抵御外来的地震冲击。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种木构体系呵护了中国几千年。
我国古代建筑的智慧是从自然中汲取精华,模仿生态的形式来创造自己的建筑,就是绿色的。
我们现在的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的不一样,是西方来的,这种框架结构形式,是筒中筒结果,中间奠基井是完整的结构体系,外面再把建筑物包起来,中间有很好的梁板连接,而且是钢性的连接。
这种结构形式跟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式不同,当然它也能抗震,但它抗震的理念跟中国传统结构的理念不一样。
中国人的抗震的理念是“逆来顺受”,还有“以柔克刚”,西方的理念是“以刚克刚”。
现在我们不用木材了,用不用木材是一回事,但要接受这种理念。
天井与天人合一中国的传统建筑和绿色理念很有关系,分两大类,第一类是辉煌的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琉璃瓦的顶,木柱子。
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和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
第二类是民居,民居变化很多。
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土楼”,广东“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形式各样,但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天井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的环境观及现代园林应用探讨摘要:建筑从属于环境,建筑要充分考虑基地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使建筑获得完美的造型。
本文论述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的典型特征,结合实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现代园林建筑1中国传统建筑的环境观纵观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耕的社会生活基础,是一种农业社会类型特质的文化。
因此,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的话题,也是中国古代各个学派普遍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从而产生并发展出源远流长而影响深刻的环境观。
建筑是人为创造的且为人服务的居住环境。
透过中国传统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环境观是对“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的追求和对风水学所追求的环境模式的奉行。
1.1天人合一与传统建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源自三代,下迄明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观念。
其基本内涵是:从“天人一物,初无间隔”的基本点出发,探究天地自然界发展变化的特点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共济的一般规律。
一般认为,“天”指大自然,而“人”即指人类。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和谐。
强调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同时,作为一种精神,“天人合一”观念深入于中国文化的脊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人生境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离宫、地下宫室、祠、坛、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
虽然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差异的分析园林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这些造景元素,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式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园林的建筑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誉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静物。
江南园林;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面积小,又因为河糊、常绿树较多,所以比较细腻精美。
特点就是淡雅朴素、曲折深幽、明媚秀丽,但是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这类代表多集中在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岭南园林:因为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较好。
其明显特征是具有亚热带风光,建筑物都比较高而宽。
著名的如广东的顺德清晖园、东莞的可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园林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其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障景法、隔景法)、框景、借景(如杭州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浅议中西方传统园林差异一、起源的差异: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自然观
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
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
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星宿的象征主义。
中国先民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在中国人看来,自然与人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古人通过观测天象预测未来,根据自然灾变来解释社会内部的变乱,分析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来揭示居住者的吉凶祸福,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
人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约。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必须则天行事,遁天道而生存。
人道,合乎天道,人的所有活动都力求达到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统一。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依托的建筑更是要适应自然,中国先民在进行营建活动之前必须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追求天时,地利,以达到兴旺人和的目的。
考察建筑本身的布局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密不可分的风水观念。
距今6000多年前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有了典型的风水例证。
(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风水观念的形成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念发展的直接产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由此可见风水的主要功用在于探寻人们生活的环境,自然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寻找人与自然结合的最佳点,从而达到人居与自然的和协统一。
中国人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环境,都是依靠风水的观念来确定的。
建筑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
追求环境的封闭与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
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思潮勃兴,文人士大夫纵情山水,为了摆脱世俗伦理的束缚融身于大自然中去畅情。
寄情于春山秋水之间,畅游于茂林修竹之境,文人雅士融身于大自然之中,修身养性,离尘悟道,将人身与情感都融身于自然之中,
接近自然。
居住建筑的营造也开始追求自然野趣,私家宅院成为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张家翼《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这为后来中国园林的演变发展起到方向性作用。
一般而言,园林建筑特别是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人对待自然思想的集中反映,平面布局灵活多样,刻意追求以小见大,景有限而意无穷,以自然山水为兰本,模山范水,在平地上凿池为水,堆砌假山,小径通幽,通过借景,造景叠山,理水等手法,努力使人工的建筑消融于天然环境之中,达到虽有人作,宛如天成的艺术境界。
清代乾隆时营造圆明园时提出,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从这里不难看出圆明园在营造时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
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静宜园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
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
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
(康熙《芝径之堤》)。
风水理论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产物,它彻头彻尾地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营建活动,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城市,村落,等方方面面,在中国的营建历史中我们很难找到风水不涉及营造活动的例子,也绝找不出违背自然规律不与自然相融相承的实例。
中国古代营建活动中师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局限在园林的处理上,在建筑布局,城市建筑中也同样有很多因乎自然的例证。
《三辅黄图。
咸阳故城》中有筑咸阳宫&&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始皇不仅在其宫殿周围引水筑山模法自然,在他用七十余万人的劳工,挖郦山而筑的陵墓里也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3(《史记。
秦始皇本记》)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比像天界河汉,将河流贯流城市,将大片山林,水体括入城市,如随唐长安城,将乐游园、曲江池山水景观纳入城市空间体系。
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
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就在建筑营建活动中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