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酸》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乙酸》教学设计——基于传统酿醋工艺认识乙酸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版) 》关于必修课程“主题4:简单的有机物化合物及其应用”中明确要求:“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认识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和应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强调对官能团的认识,以及应用 (用途) 、性质、结构之间的关联,“提倡采用实验观察现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策略进行教学”;并给出了“我国酿造技术与食醋文化”情境素材建议。
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乙酸) ”属于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教材编排的内容顺序依次是“结构 (乙酸组成及其官能团) →性质 (酸性,乙酸的酯化反应) →应用”,体现了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模式。
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学生对乙酸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更为熟悉,从实际素材出发,引导学生从应用去关联性质,再从性质去关联结构。
本节课以醋的真实素材为主线,围绕“陈醋的酿造”工艺为素材,将化学知识 (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融合于实际的情景中,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
通过观察体验,模型搭建、资料阅读和实验演示等方式,渗透用途、性质、结构之间关联的思路,此外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传统技艺,关注生活,形成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基于前一课时对乙醇(烃的衍生物)的学习, 学生已了解羟基与乙醇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到官能团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开始建立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实践层面,学生已经了解醋在生活中的妙用,知道醋酸是具有酸性,对醋的传统文化有粗略的了解,但对酿造工艺包含的化学问题, 学生很少关注, 却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淡化乙酸酸性与用途之间的关联,侧重从微观的结构角度认识并分析乙酸具有酸性的原因及酯化反应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关联结构(官能团)与性质关系,建立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
《乙酸》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道乙酸的组成与结构特点,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关联乙酸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 (羧基) ,建立用途、性质、结构之间关联的学习思路,认识乙酸的性质与官能团羧基之间的关系。
(3)通过有机物的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从官能团分析的角度认识陌生有机物的性质。
二、学习过程一、选择题1.下列方法不能用于区分乙酸与乙醇的是A.闻气味B.观察颜色C.滴加NaHCO3溶液 D.加入金属铝2.下列关于乙酸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所以它可以与碳酸盐溶液反应,产生CO2气体B.乙酸具有酸性,所以能与钠反应放出H2C.乙酸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D.乙酸在温度低于16.6 ℃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3.下列有关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A.乙酸溶液俗称冰醋酸B.乙酸的结构简式为242C H OC.乙酸熔点低,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D.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O||H C OH--,或写作COOH-4.可以说明CH3COOH是弱酸的事实是A.CH3COOH与水能以任何比互溶B.CH3COOH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CO2C.0.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c(H+)=0.001 mol·L-1 D.1 mol·L-1的CH3CO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5.下述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A B.B C.C D.D二、实验题6.在中学实验室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1)试管a中需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各2mL以及乙醇3mL.正确的加入顺序是____________.(2)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3)实验中加热试管的目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4)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6.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最后再加入冰醋酸在试管a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加快反应速率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吸收乙醇、除去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b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
《乙酸性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改为主动探究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我在讲乙酸的酸性时只提供试剂,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动脑思,动口说,动手做,互相探究,互相合作,在应用旧知识探讨新问题中感受到我也行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试图体现教改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乙酸和羧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两者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课时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写出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能说出羧基的结构特点;2.能描述乙酸的物理性质,说出乙酸又称为冰醋酸的原由;3.能写出乙酸具有酸性的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相应的实验现象,能比较乙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4.能写出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能说出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的作用,能描述制备乙酸乙酯时加入碎瓷片以及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的原因,能说出酯化反应的概念。
5.能够初步熟悉制备乙酸乙酯的有关操作。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酸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乙酸的结构和性质2. 掌握乙酸的制备方法和性质3. 了解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乙酸的结构和性质2. 乙酸的制备方法和性质三、教学内容1. 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乙酸的分子结构- 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乙酸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乙酸的制备方法:从乙烯或乙醇制备乙酸的方法- 乙酸的性质:稳定性、水溶性等3. 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 乙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乙酸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探究乙酸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2. 实验教学法,进行乙酸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乙育深化对乙酸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乙酸的示意图、实验设备等2. 实验材料:乙烯或乙醇、氢氧化钠、氯化钴催化剂等六、教学过程1. 乙酸的结构和性质的讲解- 展示乙酸的分子结构- 分析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乙酸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的讲解- 讲解从乙烯或乙醇制备乙酸的方法- 探讨乙酸的性质3. 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乙酸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实验教学:- 进行乙酸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乙酸-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乙酸的制备方法和性质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乙酸的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还应该掌握乙酸的制备实验方法,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化学必修2《乙酸》教学设计《乙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其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2.通过学生参与拼装乙酸的球棍模型,书写乙酸的结构,复习回忆初中知识,观察演示实验,讨论问题等课堂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结构特征。
3.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
4.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原理和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整合能力。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及解析的能力。
3.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教具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实验用品: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乙酸乙酯、乙酸溶液、无水乙醇、浓H2SO4、饱和Na2CO3溶液、水、酚酞、试管、带塞导管、铁架台、试管架、酒精灯、量筒、刻度尺。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材料,方便直观。
自主探究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结合演示实验,“68686”小组内团结协作,分析实验、自主学习,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屏播放醋的酿造。
[板书]第三节第二课时乙酸[讲述] 酒和醋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物质,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陈醋含醋酸7%左右。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乙酸》教学设计《乙酸》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品, 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学生对醋是很熟悉的 , 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本课, 学生易于接受 , 同时结合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前后联系 . 结合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乙酸的知识(乙酸的分子式、物理性质及酸性), 通过乙酸弱酸性实验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理解乙酸的酸性是源于乙酸分子中 O— H 键的断裂。
并通过实验探究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来解释酯化反应的实质,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三章第三节。
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脂类化合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以酸为首的说法,这体现着乙酸作为一种重要调料的社会价值,而进入现代社会乙酸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2.教学目标(1)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学习实验设计方法,学会动手操作实验技能。
(3)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难点:从结构角度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应三、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高中必修阶段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阶段乙酸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能解离出 H+, 到了必修要知道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到了选修阶段还要了解断键方式,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也是呈上升变化的。
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苯、乙醛等内容,对有机物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物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利于沟通。
乙酸教学设计类生活的关系。
因此,对于乙酸的教学,其结构和性质固然是教学重点,同时更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乙醇的学习小结来提升有机物的学习方法。
2. 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初中的学习,已经对乙酸的酸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实验方案有了知识上的铺垫。
通过对前面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学习。
学生能够运用“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方法,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探索官能[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乙酸的性质,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环节一:情景引入【问题】:相信同学们对“醋”都不陌生吧,那么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醋来除水垢,用醋可以除去鱼的腥味和泥土味,还可以在烹饪鱼的时候,同时加入料酒和醋,使得烹饪出来的鱼更美味。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乙酸[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乙酸的分子组成和结构[老师]:都说“结构决定性质”,乙酸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空间填充状态),拼接出乙酸的球棍模型,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学生]:成功拼接乙酸的球棍模型,书写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老师]: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如上图所示,在上节课中,我们学过醇的官能团为羟基,那么乙酸的官能团我们称之为什么呢?我们称之为羧基,包含了碳氧双键、碳氧单键和氧氢键。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拼接模型,增强动手能力;自己书写,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更利于学生对乙酸结构的掌握。
环节三:乙酸的物理性质[老师]: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乙酸,并结合课本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出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乙酸和颜色、气味、状态[设计意图]:观察现象和诉说结论,获取乙酸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构建微观模型,NaCl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Na+、Cl,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溶液。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学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二)乙酸一、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乙酸》是人教版必修2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二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这为过渡到乙酸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使用球棍模型或用橡皮泥自制的模型,使学生对有机原子之间的成键规律有了初步认识。
但有机化学容易使学生感觉很复杂很陌生,而且乙酸的酸性学生有这个常识,但作为有机酸如何确定它为几元酸以及如何判断它的酸性强弱是学生认识的难点。
乙酸的酯化反应作为一种新的有机反应,后续教材中还有,本节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去感受此反应的真实存在,以及运用已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知识解释此反应作为探究的重点。
因此乙酸作为烃的衍生物典型官能团的代表,是理科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培养的良好载体,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本学段主要是以生活中常见的乙酸来学习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为学习有机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说出乙酸的物理性质。
2、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酸主要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
3、通过对乙酸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建立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通过对乙酸性质的探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科学方法。
3、尝试建立性质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方式;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学科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逐步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学习的实际意义四、学习者的特征分析1.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2.学生对于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调味品有着浓厚兴趣;3.学生已经掌握了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并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乙酸的新知识;4.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
高中人教版化学乙酸教案
主题:乙酸
目标:了解乙酸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
一、引入:
1. 引入问题:你知道乙酸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 目标思考:学生思考乙酸是什么化合物,能否说出它的性质和用途。
二、乙酸的性质:
1.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有刺激性的酸味,易挥发。
2. 化学性质:具有弱酸性,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被还原剂还原为乙醇。
三、乙酸的用途:
1. 工业上用作有机合成原料,如制备乙烯酮、乙基乙酸等。
2. 在医药领域用作消毒剂和防腐剂。
3. 在食品工业中用作食品添加剂,如醋的原料。
四、乙酸的制备方法:
1. 乙酸的制备可以通过氧化乙醇或氧化乙烯得到。
2. 以氧化乙醇为例,可通过加热乙醇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酸。
五、实验操作:
1. 实验目的:观察乙酸的物理性质。
2. 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乙酸放入试管中,观察其颜色、气味和挥发性。
3.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六、总结与拓展:
1. 总结乙酸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
2. 拓展讨论乙酸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化妆品、涂料等。
七、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乙酸的知识。
2. 完成乙酸相关实验报告。
八、评价反馗:
1. 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 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索有关乙酸的知识。
以上便是本次关于乙酸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高中化学乙酸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化学课程中乙酸的相关内容为主题,通过对乙酸的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乙酸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受众群体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并掌握乙酸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此外,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对于化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较高,但在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本节课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乙酸的基本概念,包括化学式、结构、分类和基本性质等;(2)了解乙酸的制备方法,如乙醇氧化法、乙烯与水合成法等;(3)了解乙酸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4)学会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乙酸相关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分析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乙酸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从实际现象中发现化学原理;(3)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见解;(4)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2)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环境、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4)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协作共赢的价值观;(5)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乙酸的教学教案设计乙酸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人教版的高中化学必修Ⅱ为教材,《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是教材中的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食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乙酸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也只是介绍了其酸性,没有涉及到乙酸的酸性强弱和酯化反应。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乙酸和羧酸,第一个课时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
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够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来分析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探索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强调从生活中学化学,从化学回到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以发现者和求知者的身份出现,以实验和客观事实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讨论。
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性质解答相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以致用,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2. 引导学生探究酯化反应的机理;3. 通过对乙酸性质的探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酸》教学设计
《乙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说明:本模块学习要求
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
催化氧化)及主要用途
深广度要求
仅限课标中所列常见代表物的学习,官能团概念、其他内容暂不作要
求,将在选修模块学习。
2、教材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
觉亲切、熟悉的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
模块的乙醇教学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
学生借助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烃的含氧
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
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认识
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同时乙醇也是高考的重点物质之一,在各年
各地的高考试卷中都曾有所体现,所以在学习中必须给与高度重视。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及用途。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学习模式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探索,获得乙醇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观察生
活实际和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现象的本质原因,从而了解研究有机物
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运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的品质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感
受乙醇与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
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乙醇的结构和乙醇的化学性质(催化氧化反应和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经历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的过程,规范实验操作的要领。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储备
初中时学生对生活中常见到的酒有所了解,对乙醇的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用途也已初步接触;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2、认知方式
高中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直观型思维向抽象型、理论型思维转化
3、学习方式
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情分析,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
重难点突破:从动手实践,仔细观察,详细记录,深度思考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问题1:关于乙醇,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①生活中含有乙醇的物品如:酒、料酒、医用酒精等。
②乙醇汽油
③酒后不能驾车…
情景1:展示生活中与酒相关的图片。
过渡: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知道乙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它都具有哪些性质呢,是什么原因决定的呢?带着问题请大家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并填写到导学案上。
然后让学生对比乙烷和乙醇的结构式并指出区别和联系,从而自然引出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强调指出有机物的研究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并说明以后我们将在选修五中具体研究。
继续引导:
问题2:我们都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对比水和乙醇的结构,想一想,乙醇还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和用途呢?
情景2:百度信息:乙醇钠(C2H5ONa)是制备一些镇静类药物的原料。
问题3:乙醇是怎么制出乙醇钠的?
小组探究1:目的: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学生观察发现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我顺势抛出另一问题: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
投影展示钠与乙醇反应的微观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
思考:请跟据乙醇的分子式(C2H6O)和碳的四价结构理论,推测其还可能有其它结构吗,若有请写出对应的结构式?(模型)是乙醇吗?
问题4:除了以上性质我们知道乙醇能燃烧,是良好的绿色燃料,请同学们在学
案上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那么乙醇还有其他性质吗?请看下面
两张图片上的神奇变化,你想知道原因吗?(投影展示)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下吧。
情景3:展示工匠制作铜、银器的图片:
激发兴趣目的引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的探究
小组探究2: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分组实验)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并对比实验前后液体气味的变化。
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铜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带着学生从现象写方程式,告诉学生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是乙醛,实质是乙醇和氧气发生了反应,学生通过对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原
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2CH3CH2OH+O2Cu或Ag 2CH3CHO+2H2O。
情景4:关注时事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
问题5:交警如何检测酒后驾车?
小组探究3:目的:通过乙醇与强氧化剂的反应验证乙醇的还原性由生活中交警查酒后驾驶的实例,引导学生如何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一现象。
归纳整理:
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来对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的分析,深化对羟基、官能团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
课堂反馈:见学案(学以致用,检验效果,限时完成,依时而定,灵活掌握)
作业布置:1、课后及导学案习题
2、请通过网络查找喝酒时为什么有的人一杯酒醉,而有的人确千杯不醉呢?
五、板书设计(小结)
使知识系统化,明确本节知识的脉络,突出重点:有机化学研究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各教学环节中,我将力争力争做到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3)通过探究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实验及原理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