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优质微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甲骨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初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
同学们,传说大禹制作九鼎,鼎是青铜器的一种,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个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
千克,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三百名工匠合作完成,是迄今出土的
华民族的根等。
远的影响
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图片展示“本”“末”二字)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甲骨文有以下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
小结
骨文,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2.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文字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枣子特点又是什么呢?一、导入新课利用甲骨文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
2.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是红铜与铅、锡的合金。
由青铜的合金铸造的器具,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器。
出现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乃至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_商_朝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立人像,反映商代巴蜀文化。
2. 甲骨文__商朝__时出现的刻在__龟甲__和_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和反映了_商_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授 1.学生自渎第一部分内容,思考:(1)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的特点和用途有哪些?(2)商周时期青铜器有什么特点?代表作品有哪些?教师应重在点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
引导:刚才我们提到的是青铜文化在商周时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除了青铜器外,这一时期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什么?(二)甲骨文记事1.展示图片:甲骨文十二属相图。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讲述: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
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
2.提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
简介:甲骨文的发现。
3.提问:什么是甲骨文?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引导: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j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点?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造字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图片展示《甲骨文字形举例》图(教材第25页)。
师生一起归纳造字方法。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假借:假借字是中国古书中的用字情况之一,其产生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未加以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
初中历史甲骨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
3.了解甲骨文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
1.甲骨文的概念和起源;
2.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如何理解甲骨文的表意和表音功能;
2.学生在识别和解读甲骨文字时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
1.甲骨文的概念和起源;
2.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
3.甲骨文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引发学生对甲骨文的好奇和兴趣;
2.讲授: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讲解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
3.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识别和解读一些简单的甲骨文字,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4.总结:对甲骨文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甲骨文的概念和起源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
但是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还存在识别和解读甲骨文字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巩固。
在下节课中,将加强对甲骨文的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初中历史试讲甲骨文教案
教学内容:甲骨文的起源和意义
教学目标:了解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甲骨文的涵义和研究价值。
教学准备:教学PPT、甲骨文实物或图片、白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图片展示甲骨文,并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甲骨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使用和意义?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分析甲骨文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3. 解读几个典型的甲骨文文字,并讲解其涵义。
三、观察与思考(10分钟)
1. 分发甲骨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自行观察和研究;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些文字代表着什么?它们揭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
化如何?
四、分组探讨(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所得到的发现和想法;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对甲骨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补充,整理出共同的认识和结论。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甲骨文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拓展自己的历史视野。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幅甲骨文图片,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其意义和价值。
6.讲解假借字的内涵,假借字所表示的是用音同和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词。
有的字我们无法通过
表意字和形声字表示出来,或者有些字被假借以后,又假借了其他字来表示被假借的字。
我们常
用的语法字是最典型的一类,因此我们从语法中的字举出何、亦、它等例子来展示给学生。
7.回顾导入,解释文的意义和文的形体之间数量的不对等的原因。
文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写法,
就是因为他用了不同的构造方法,最早的文呢,就是由一个人的符号和胸部的一个纹饰的符号构
成,她是一个会意字;在人的胸部用去掉纹饰符号换成呢,这个字的结构就变成了形声字,当然
他用了省形的方法,就是把原来的表示纹饰的符号省略了,如果保留的话,这个就有点繁复了,
后来大家都知道这个字的读音,用着用着,表示声音的这个心字也就没有,变作了现在我们使用
的文字。
知识点四、甲骨文构造方法的意义
列举早于甲骨文的原始文字,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
原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而只是向文
字演进的刻画符号,我们通过展示的图片可以看到,这些刻画符号要么是一个个体符号,要么是
一幅画,和真正意义上能在语言中使用的具有稳定的语法性质的符号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甲骨文
作为成熟具有稳定语法功能的文字,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的文字学意义的根据就是来源于此。
二、根据甲骨文的构字方式分析下列字的性质。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青铜器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青 铜 器 出现地点 用途 功能 特点 工艺 代表黄河流域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泥范铸造法司母 戊鼎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1)规模大。
(2)品种多。
(3)用途广。
(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课题名称》微课程设计方案
史海钩沉:一片甲骨惊天下,
3、甲骨文刻写的是商王的的占卜记录
4、甲骨文的影响
(1)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殷商之镜
图片展示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实物资料,证明了武丁关心疼爱妻子妇好,更多的是记载商朝的战争、农业、祭祀和天气,学生总结得出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是殷商之镜。
(2)汉字的起源-信史之初
史料研读:惟殷商人,有典有册。
(3)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汉字之源
知识拓展:汉字沿用了甲骨文的构字原则
图片展示“鱼和马”从甲骨文到汉字的演变历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
三、课堂小结:甲骨文的影响:是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汉字的起源:传播文化的桥梁,推动社会的发展--殷商之镜、信史之初、汉字之源。
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环境、技术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充分考虑,预见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了应对方案,操作性强。
教学设计注重初高中历史衔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自评等级 优秀□合格□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