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
- 格式:docx
- 大小:26.97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古典史学(希腊史)1、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
他的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
因以记述希波战争为中心,故亦称《希腊波斯战争史》,这部巨著成了后世把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最早的一个范例。
2、修昔底德:古希腊史学家,被人们称作“政治史之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把编年与记事结合起来,这本书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3、色诺芬:修昔底德之后至“修辞学派”盛行前,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
其代表作是《希腊史》、《长征记》★和《经济论》(西方世界第一部经济专著)。
第二章古典史学(古罗马史)1、恺撒: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著有《高卢战记》,此书以第三人称记述。
记述了高卢地区战争事的历史回忆录。
战争实录,战争史,高史料文学价值。
2、李维:古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撒路斯提乌斯和塔西佗),西方第一位通史作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
他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通史体例,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3、波里比阿:希腊人,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
作《通史》(《罗马史》)。
在他身上体现了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也是希腊与罗马文化最初交流的缩影。
他的史学特色是:历史眼界更为开阔,史学思想深化,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1、圣•奥古斯丁:他是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代表作是《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其中蕴含的历史哲学思想对整个中世纪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上帝之城》还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
历史哲学的发端。
2、比德:“英国历史之父”,主要著作是《英吉利教会史》,他重视史料的可靠性,发明和推广以基督出生年份为纪元的计算年代的方法“吾主纪念”。
第四章近代史学(1)1、瓦拉:意大利人,在文献校勘学方面颇有成就,瓦拉认为历史学是一切知识的根基与核心,而且他还认识到将任何事件当作一个主题的演变来看会有助于历史记载的真实。
西方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他是西方古典史学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其传世之作《历史》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历史叙述体,开创了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先河。
2、修昔底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8卷,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典范,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
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主要历史作品有《希腊史》和《长征记》,《师门回忆录》等。
其作品可读性强,是古代史学的上乘之作。
《长征记》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4、修辞学派由于伊索克拉特斯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史学出现了“修辞学派”。
该派的主要历史学家有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
“修辞学派”注重练字造句,只求文字之动人,而不关心史事之正确,因过分强调修辞常常因词误义,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与求真精神。
5、高卢战记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编撰的历史著作。
《高卢战记》记录恺撒领兵在高卢地区征服日耳曼民族的战事回忆录,它是生动的战争实录,也是一部古老的战争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该书反映了恺撒高超的写作技巧。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该书在西方广为流传影响很深。
6、塔西佗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7、普鲁塔克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史学家,生平著述丰富,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深刻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印记,不仅在史学上开西方史学中的历史传记体之先河,而且影响后世甚巨。
西方史学史史学史:“历史的历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史学史研究对象:史学思想(主导)、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史学史的价值:承上启下,通过对史学的反思,为后人提供借鉴,指点门径,早就自觉的史学工作者。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与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人们(主要是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作出的种种思考,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抉隐钩沉,辩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取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西方史学史发展阶段:古典史学(古希腊罗马史学)→中世纪史学(5C—14C)→近代史学(14C—19C,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兰克史学)→现代史学(20 C——)1599,波普利尼埃尔《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研究开山之作。
古典史学(——5C)世界各国的史学演进,最早应追溯及神话与史诗。
西方古典史学溯源于古希腊,发扬光大于古罗马。
西方古典史学传统:①.求真探索精神;②.人文主义观念;③.宽宏的历史眼光;④.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⑤.重视史著的表述与史家的修养。
一.古希腊史学1.希腊神话的一个重要特点:“神人同形同性论”。
2.古希腊史学诞生地:爱奥尼亚地区。
3.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4.荷马时代:B12C—B8C5.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
6.B6C左右,散文纪事家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史学的正式萌芽。
7.希罗多德:《历史》(《缪斯书》/《希波战争史》),“西方史学之父”,社会文化史之祖。
8.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开创者,追求求真与致用。
9.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
10.古希腊三大史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11.修辞学派:注重炼字造句,只求文字动人,不关心史事正确,力求把历史著作写得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
第一章古代希腊史学一、古代希腊的史学1、环境、文明与史学(1)地理环境与爱琴文明地理环境:A、临海、多岛屿(海洋性);B、少地、多山;C、地中海式气候(温暖湿润)爱琴文明:A、政治上:城邦林立、奴隶主民主制度;B、经济上:工商业、航海业发达;C、文化上:文学音乐艺术、科技、医学发达(2)记忆、回忆——史学的本原;P4-5页(3)神话——原始社会中的史学萌芽;2、古代希腊史学的起源西方史学发源于古代东方文化和古代希腊文化古代希腊史学是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神话、英雄史诗和纪事家的纪事作品则是古代希腊史学的萌芽形态(1)神话:古希腊奥林匹斯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人、火人类的创造者、先觉者、人类的教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用长长的茴香枝,从烈焰熊熊的太阳车上,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饥寒交迫),高加索山,最终被赫剌克勒斯救出。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主会场火炬;1936年火炬传递★第一次神与人的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参加了这次聚会。
最终达成了协议,人类把最好的东西献祭给诸神,而诸神要保护人类的安全和丰收。
★“潘多拉之匣”。
潘多拉,意思就是“被赐予一切的女人”。
★西西弗斯的传说。
在《荷马史诗》中,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又机巧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
死后,西西弗斯被判逐到地狱里,他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总结:神话与史学的关系神话传说是变形的记忆,始终保留着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真实内核。
古希腊上古时代的历史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记忆之中的,稍后又以史诗的形式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
这种传说和史诗虽然不是真正的史学著作,但是它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史学的某些功能和性质。
1、古典史学:称古希腊古罗马史学,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到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大约有1千多年。
史学代表有希罗多德、俢昔底德、波里比阿,形成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史学传统。
2、中世纪史学:从5世纪到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被称为中世纪史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结束。
特点:古典史学传统中断,基督教神学史观大放光芒,但这种神学史观严重禁锢了西方史学的发展,西方史学在这一时期显得迟缓与落后。
3、近代史学:14世纪到19世纪,特点: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家辈出,史学后备军强大,史学研究基础坚实,史学研究手段更新。
考古学诞生,于是西方史学独立,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学派:兰克学派。
4、现当代史学:20世纪初到至今,西方的现当代史学,新史学思想萌芽,20世纪50年代成形,至今中西史学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代表学派:年鉴学派。
5、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6、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7、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一、古典史学1.什么是史学史?史学史是历史学科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即所谓的“历史的历史”。
史学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究历史学科的发生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方向。
2.西方史学史的发展阶段和重大转折发展阶段:1.古典哲学 2.中世纪史学 3.近代史学 4.现代史学历史性转折:第一次转折,西方史学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第二次转折,发生在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第三次转折,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第四次转折,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第五次转折,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从此开始了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
3.神话与史诗是反映每一个民族在步入文明时代之前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类处于萌芽状态的史学、文学、哲学宗教伦理等原始先民最初的意识形态。
因此,史学史也必须从神话与史诗开始,世界各国概莫能外。
4.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
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古希腊联军远征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的战争,是两部史诗的主要来源。
前者是简单史诗兼英雄史诗,后者是复杂史诗兼性格史诗。
5.希罗多德和《历史》(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历史叙述体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
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是记载重大历史事件、揭示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后人提供了如何有效的收集与处理史料的最初范例,以及初步的史料批判精神与人本史观。
西方史学史第一章希腊史学名词解释:1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实际上是特洛伊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
两部史诗的题材都与特洛伊战争有关。
史诗的实际内容反映了迈锡尼时代和前11世纪~前8世纪荷马时代的社会情况。
荷马史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荷马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这一时期希腊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伟大创造,为日后的希腊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石。
2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被西方人尊为历史学之父。
其代表作是9卷本的《历史》,是一部以希波战争为主线的通史著作。
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埃及、巴比伦、波斯等国历史。
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是古代史学前所未有的。
史学方法上,希罗多德追求“有闻必录”的原则,力求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为后世的叙述体通史提供了典范。
3修昔底得:(前460-前400)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
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要围绕伯罗奔尼撒战争及相关军事政治内容展开,内容详略得当,异彩纷呈,论述精辟严密,是西方史学的楷模。
修昔底得注重作品的真实性,非常注意对史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其作品的科学性是古代其他的历史学家不能比拟的。
4色诺芬:(前431-前354)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他生活于希腊城邦危机时代,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其军政阅历丰富,学识广博,在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教育学、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
主要历史作品是有意作为修昔底得作品续篇的《希腊史》和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长征记》。
其作品可读性很强,是古代史学的上乘之作。
5波里比阿:(前201-前120)罗马共和国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通史》,以罗马对外扩张及政治制度演变为中心。
发展了修昔底得的史学思想。
历史眼界比希罗多德时代更为开阔。
史学思想深化,认为历史的任务有两个:记录事情真相;对事实作出解释。
历史方法进步,提出研究历史的三个基本要素:批阅各种资料、求出记载异同;必要的地理知识;丰富的政治经验。
西方史学史1.西方史学史涵义(1)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阶级性,包涵2个涵义:①各个社会时期的发展过程,即客观的历史②指历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表述、记载,历史记载与历史本身不同(2)史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述,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3)史学史即历史学思想,历史编篡学、史科学、史学方法论等。
即按照时间顺序对史学发生、发展过程的考察和认识,是历史认识的再认识,历史反思的再反思。
(4)西方史学史是揭示西方史学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对西方史学的考察和认识,是对西方历史认识的再认识,西方历史反思的再反思。
2.西方史学史的阶段划分①古典史学(希腊罗马史)。
②中世纪史学:公元476罗马帝国灭亡-----14世纪初文艺复兴古典史学被神学代替,是西方文化界的最黑暗时期③近代史学④现代史学。
3.《荷马史诗》的史学价值最系统、最完整、最生动的原始著作。
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或称《奥德赛》)。
反映的是前16C—前12C的特洛伊战争,证明当时已过渡到或正在向奴隶制过渡。
(1)是希腊人在希腊民族童年时期留下的一部百科全书,比较完整或深刻反映了前12C-前8C古希腊的社会历史状况。
用诗歌的形式记载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社会风情、人物故事、生活生产等内容。
有较高史料价值。
(2)、史诗内容剪裁紧凑、人物高大、情节生动,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概括了文、史、哲、军、政、法、经、工、商、艺等诸门学问。
(3)、史诗的两部诗作都围绕了一个主题,展开情节,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提供了古希腊社会的真实状况,确实是宝贵的文化史篇。
(4)、史诗是探讨和研究西方史学起源的首要文献,在处理方法上以及形象思维和语言的表述风格上,对希腊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史诗继承了文化传统,穿插着神话故事,渗透着文学激情,正是那个时代政治统治的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表现。
4.希罗多德与《历史》希罗多德:BC484—BC425,代表作《历史》(希波战争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名符其实的历史著作。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论(一)史学史概念史学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人物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和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史学史概念范畴西方史学史以总结与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人民(主要是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抉隐钩沉,辩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去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范畴:1、历史哲学2、历史编纂学3、史料学4、史学方法论(三)西方史学史发展的过程、重大转折1、过程(1)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共计一千年,形成了诸多影响后世的史学优良传统。
(2)中世纪史学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基督教神学史观制约史学,史学发展相对迟缓。
(3)近代史学14-19世纪,14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发展,19世纪进入兰克时代,史学发展成独立学科(4)现代史学进入20世纪后,新史学出现。
2、转折(1)西方史学史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
希波战争刺激了希腊人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希腊编年史由此进入“古典时代”,这也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成为代表,后来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2)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罗马帝国覆灭,西方式会奴隶制终结,封建制开始。
基督教史学企图用基督教的神学史观改造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为代表。
罗马时代古典文化为基督教僧侣垄断,史学发展速度缓慢,沦为神学附庸。
(3)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人文主义者复兴了古典史学的传统模式,并在新时期中发展了古典史学传统,史学思想又一次把人置于历史发展的在中心地位,人文主义史学的出现,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
一、填空题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荷马时代”。
4.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他首创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
5.希罗多德的《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因以希波战争为中心,故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也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因此他也有“散文学之父”的称号。
6.修昔底德——“政治史之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在近代英国史家麦考莱称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休谟则认为“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开始的”。
7.色诺芬著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8.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
10 .李维称费边·匹克托为罗马“最古老的史家”,他的《罗马史》的问世可以视为罗马史学的开端。
11. 老伽图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12. 撒路斯提乌斯著有《碦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并完整的保留下来。
13. 罗马三大史家撒路斯提乌斯、李维、嗒西陀。
14. 李维的《建成以来史》又称《罗马史》。
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15.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
16. 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18.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19. 攸西比乌斯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著有《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编年史中最大的一部。
20. 奥古斯丁著有《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21. 格雷戈里著有《法兰克人史》,由于他著述的内容丰富翔实,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比德被人们称为“英国历史之父”他是诺曼底征服之前英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是《英吉利教会史》。
22.比昂多著有《罗马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汤普森称该书是“近代史学一个里程碑”。
古典史学:1.修昔底德:生于约公元前460年,其父是雅典的贵族,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他被推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曾参与伯罗奔尼撒战争,但因救援不力,被革职流放。
在流放期间,修昔底德经常到各地战场去进行实地考察。
公元前404年,战争结束以后,他才获得特赦,得以重返故乡雅典。
专心著述,撰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称为希腊世界的“内战记”。
2.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出生于小亚细亚,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
曾到各地漫游,被称为旅行家之父。
主要著作为《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记述了波斯兴起以及希波战争前期的历史。
是西方第一位有完整作品传世的记事家,被西塞罗称为“史学之父”。
3.塔西佗:罗马史学家,出身于骑士等级家庭。
向往共和主义,著有《演说对话》《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以及《历史》和《编年史》,后两者的内容实际构成了一部始自奥古斯都之死到图拉真当政时代的罗马帝国历史。
4.《高卢战记》:是于公元前52年,在恺撒远征高卢之际,为回击元老院政敌,树立自己的形象,在征途中所作。
文笔朴素直率,却有所夸大其词,实质是一部政治宣传书。
共8卷,每卷记载一年的历史。
最早记述了古代西欧地区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为后人研究高卢和日耳曼早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史料。
问答题:1.希罗多德《历史》史学特点①以史事为中心进行记叙②涉及范围广泛,被称为地中海世界通史③具有批判态度,怀疑精神;遇到矛盾证据采取开放态度④对异族文化一视同仁,但不完全中立客观⑤以人为中心,但对超自然力量信仰⑥材料真实,作者由故事记录者变成发现真理者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史学特点①以叙事可信见长,按照编年体记事。
开创政治军事史编纂模式,标志着西方政治军事史的确立和西方史学编撰范式的成型。
②求真的精神,理性的批判态度,把史料以批判分析的态度加以取舍。
③人本史观。
世俗而非神意的史学观点,即人本主义史学观点。
④重视因果关系的系统分析,特别是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
对于历史事件,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
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
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思想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求实的精神,理智的批判态度。
(2)从人事活动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3)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4)开创“范例历史学”先河,追求史学垂训功能。
3、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
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体现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他否定了近代西方的历史观,批判了近代西方的历史哲学;反对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和研究历史,主张内在地去领悟历史。
他的文化形态史观包括:历史和文化是有机体,文化的同时代性,历史的有机性和宿命是与生俱来的。
4、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思辨主义历史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历史研究》,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
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
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评析《罗马盛衰原因论》摘要:孟德斯鸠作为18世纪法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一生写了几十种著作。
惟独《罗马盛衰原因论》没有为他来盛誉,这是一本有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书,大概是因为这部书讲的虽是历史,作者的用意却在于研究政治吧。
作者利用罗马的相关史料论述历史问题,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本文主要探讨该书体现的社会价值和学术地位,罗马盛衰原因对当今大国发展的启示,以及对历史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关键词:孟德斯鸠罗马帝国社会价值历史观
关于罗马帝国的命运,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
在衰亡的原因上,则有自然衰败说、偶然说、综合说、地理位置说、自杀论等多因素理论,罗马帝国的命运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罗马盛衰原因论》就是一部关于论述影响罗马盛衰因素的一部历史著作。
全书似述史而不述史,似理论又不专论,发挥史学的启蒙作用,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
一、作者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法国吉伦特省波尔多城的一个贵族世家,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理论的奠基人。
孟德斯鸠是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美学诸领域业绩辉煌。
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
以国王为首的袍服贵族和教会僧侣所组成的统治阶级与政治上完全处于无权地位的第三等级矛盾斗争日趋尖锐。
孟德斯鸠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通过《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三部著作表达其史学思想,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
内容简介
《罗马盛衰原因论》是孟德斯鸠的主要历史著作,1734年出版。
这是一部政治意识很强的论著。
特殊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造就了此书的特色。
《罗马盛衰原因论》通过对罗马史料的整理论证,阐述了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性及居民风俗对国家兴衰的影响,揭示了罗马盛衰的原因。
由此作者联想当时法国与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并利用罗马的有关史料,论述历史问题,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
通过论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借以反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暴政,给社会民众以思想启蒙,为共和国制度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所以,与其把《罗马盛衰原因论》看作一本历史著作,还不如看作是一本政治论著更切合该书的性质和作者的原意。
二、评价与引申
社会地位
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文中体现很强的政治意识,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目的不在于学术创造而是强调社会影响,主要任务在于开启民智,提高悟性,增强意识。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着重要的政治宣传作用。
《罗马盛衰原因论》有别于一般的史学作品,文中主要以罗马盛衰为主线,通过多罗马盛衰原因分析来反思当时法国封建制度的非合理性,发挥史学的启蒙作用。
阿尓都塞对作为历史学家的孟德斯鸠给予崇高的评价“孟德斯鸠是对历史的动力问题作出回答的第一人。
”①孟德斯鸠首先强调就是民主政治,重视制度的建设,他认为罗
①路易•阿尓都塞:《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M】,巴黎1981年出版,第52—53页
马之所以兴盛,是因为罗马早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限制个人权利,反对独裁统治,保障民主政治,从而使罗马强盛,称霸地中海。
孟德斯鸠说:“罗马政府是十分完善的,它的制度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利的事件”①1997而反观法国社会,封建制度腐朽没落,独裁横行,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国家衰亡。
通过赞颂罗马共和国的民主政治来鞭挞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反对愚民政策,唤醒民主意识。
其次,孟德斯鸠在书中深刻的揭露了教会的丑恶嘴脸,由于教会干预政治,给国家社会带来恶果,影响社会的进步。
一针见血的指出宗教迷信残害罗马精神,这是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教会就是推翻封建专制的最大阻力,打击教会统治,擦亮民众的眼睛,把人民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
最后,孟德斯鸠还指出国王的贤明与否也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他说:”罗马繁盛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国王都是伟大的人物。
在历史上,除此之外,我们再也看不到不间断的一连串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和统帅。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孟德斯鸠借罗马盛衰史事,赞誉贤明君主,用以反对当时封建专制与腐败,唤醒民心,起到了启蒙作用。
学术地位
孟德斯鸠作为近代历史学派先驱之一,他的一些历史观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可以探讨一下文中所体现的历史观。
古代和中世纪,大多数史学家认为人类历史是循环往复的,甚至是倒退的。
而孟德斯鸠却摈弃了以前西方思想家的社会观念,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渐发展变化。
关于社会演进的观点首先体现在《罗马盛衰原因论》里,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演变常常是人的意志所不能控制的,历史发展受因果关系的制约,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社会是个有机体,结构中一个因素的改变,会相应的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对罗马帝国兴盛衰亡的原因分析,他认为制度的优劣和居民风俗的善恶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罗马的国家制度在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三个时代中变化都深刻影响着罗马的盛衰。
“政治腐败确实是罗马帝国灭亡,罗马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历代执政者足以引以为戒。
”②而对于民风民俗,早期的基督教作家和以后的历史学家坚定断言:“罗马帝国衰亡是人们性关系堕落、生活奢侈和放荡的必然结果。
”③由此可见,居民风俗也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足之处
我认为《罗马盛衰原因论》有两处不足的地方。
首先,孟德斯鸠在分析罗马盛衰因素时,将政治和居民风俗作为核心因素。
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表现,过分强调制度民俗的重要性,忽略了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没有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着眼,不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没有正确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所以,马克思在《马志尼与拿破仑》中指出:“孟德斯鸠关于罗马盛衰的论述差不多就像是小学生的作业。
”
还有一处不足地方就是作者不太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他不在这些史实中发现规律或原则而是以他发现的规律和原则来解释这些史实,不具有客观真实性。
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作者对基本史实并没有给予重视,英国著名学者夏克来顿指出:“考古学的成果在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已经开始对历史学发生较大影响,可是,孟德斯鸠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只利用一项考古学成果,偏偏还用错了。
”④由此看来,孟德斯鸠在史料细节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心得体会
①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M】.婉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②汝信.《西欧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③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④夏克莱顿:《孟德斯鸠评传》,格勒诺布尓1977年版,第122页
罗马帝国的衰亡及启示
世家历史波澜壮阔,国家民族的兴衰构成了其重要的篇章,曾言“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个被世人赞叹的罗马帝国就这样衰落了,不得不引发世人的思考。
有学者甚至说:“只要历史研究还存在,罗马帝国的衰落问题就有可能继续争论下去。
”①作为一个历史问题,罗马帝国的命运在不同的研究视野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罗马帝国的衰亡问题还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资本主义确立以前,社会关注的重心在道德,政治,军事等,研究的重点也以这些为主,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奠定了经济在社会中主导地位,关注的重心也发生转变。
罗马帝国虽然不复存在,但罗马帝国的观念则一直没有消失,始终跃动在西方文化的脉搏中。
例如,在美国发展的历史上,罗马帝国始终是一个理想的模版,二战后的美国也被比拟为昔日的罗马帝国。
911以后,关于罗马帝国命运的讨论再度升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美国会不会像罗马那样走向灭亡。
②
对历史学科的思考
历史作品的功能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不难看出,《罗马盛衰原因论》一书偏重于政治教育,淡于学术研究,目的不在于学术创造,而是旨在启迪民智,体现社会价值,在社会上起着良好的政治宣传作用。
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
难道这不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作品吗?历史学科终究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因此,历史著作不能单凭学术与政治孰多孰寡来衡量,应当视其“正确值”来确定。
不难一味的追求学术上的贡献,如果在启迪民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现社会价值,那么这样的作品不失为史学佳作。
而在现代化的史学声浪中,更值得提倡。
结语:《罗马盛衰原因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则是孟德斯鸠对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清楚的看到他的政治观点,同时还能看到他以思想家的身份反思罗马由盛而衰的原因。
这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历史政治,超乎一般历史著作的学术性主旨,以批评社会现实为要务,具有强烈政治性的历史论著。
无论是对当时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还是对当今强盛繁荣的社会都有现实警示意义。
①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8页
②《关于古典文明命运问题的再思考》,《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