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6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INDE2021 大纲执笔人:杨宏兵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大纲审稿人:王传洋英文名称:Prectice Course of Machine Design课程学时:54 课程设计学时:2周授课单位:机电学院指导方式:集中分散相结合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及近机类专业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工业工程等近机类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实践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把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等)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械装置与产品的全过程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从方案构思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的全过程,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
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
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
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
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
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用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或齿轮机构)。
1.设计方法:应用功能分析与分解、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参数设计、结构工艺设计和分析评价,及机构创新方法;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与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简单系统和机械零件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确定标准零件的工程设计要求,预测可能发生的失效形式,采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规范设计机械系统和机械零件。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系统工程课程代码:英文名称:Systems Engineering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开课学期:第6学期适用专业:机电学院各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运筹学、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等后续课程:各专业课程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尤凤翔大纲执笔人:尤凤翔大纲审核人:杨红兵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系统工程是以实际应用作为目的和特点的一门学科。
它以各类系统为研究对象,为各类系统提供分析、评价、优化及总体运筹的方法和手段,是一门跨越各专业领域从横向方面把它们组织起来的边缘性科学。
它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方法论和工作方法论。
《系统工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介绍一系列实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使学生理解系统工程解决复杂大系统的理论及方法。
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具备系统的观点,自觉利用系统的观点与思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结合行业特点及生产管理实际,使学生树立系统观念,熟练掌握有关系统分析方法、建模、评价及决策方法,为今后解决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系统工程方法论,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并且掌握系统工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具有运用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预测、系统评价、系统决策与系统网络计划等系统工程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和掌握系统、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等重要的基本概念及其子概念;2.重点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管理系统工程方法论;3.掌握系统工程常用模型和技术的功能、原理、使用条件及初步应用;4.掌握系统评价与决策的原理和典型方法;5.具有初步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分析本学科(专业)领域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6.掌握战略研究与管理思想和方法,了解现代系统工程应用实例,并能初步运用系统工程的常用模型方法,对某些工程和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
《现代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现代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课程代码:MEAU3025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2周开课学期:第7学期适用专业:机械工程、材料成型等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后续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生产实习、机械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郭开波大纲执笔人:郭开波大纲审核人:倪俊芳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课程性质:本课程设计作为《现代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学生第一次全面的设计现代制造装备的能力训练,现代制造装备具有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的特征,其中以数控机床为典型代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熟悉现代自动化数控制造装备系统的基本构成,熟悉数控平台的机械部件,驱动电机,及控制装备的构成、选型及应用。
教学目标2. 通过制订兩轴联动数控平台的设计方案,正确计算运动系统的负载转矩,合理选择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确定丝杆、联轴器、导轨等关键零部件的尺寸及型号。
较全面地考虑平台底座的加工工艺,影响数控运动系统精度的关键部位的加工及精度保证。
熟悉步进电机及伺服电机控制卡的功能及应用。
了解图形(如: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曲线运动)驱动数控运动的基本概念及知识,熟悉部件电机及伺服电机的脉冲方式控制。
教学目标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目标4. 尝试用主流的三维机械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干涉检查、运动仿真。
教学目标5. 了解一般的电机控制卡及脉冲发生装置。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现代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一般以兩轴联动的数控平台为题,指导老师也可根据自身科研情况指定相应的具有一定自动化内容的设计课题,数控平台的运动速度及负载情况由设计任务书给定,具体内容包括:1.根据给定的运动参数,计算平台的负载转矩。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代码:MEAU2014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Mechanical Design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3周(54学时)开课学期:第5学期适用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等后续课程:无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司广琚大纲执笔人:司广琚大纲审核人:倪俊芳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课程性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进行结构设计,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能从机器功能要求出发,拟定机械系统方案,进行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2.合理地选择电动机,能按机器的工作状况分析和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合理地选择零件材料、热处理,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和确定零件主要参数及尺寸;3.能考虑制造工艺、安装与调整、使用与维修、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对机械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4.能按制图标准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标注正确,技术要求完整合理;5.掌握设计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规范书写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机械原理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and Mechanisms课程编码:10S1116B、10S3116B、10S4116B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48(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6)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1、课程性质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课程。
是一门为工程实际构件和机构设计分析以及机械的方案设计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也是支撑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的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表1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表2。
指标点1-3:具有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应用于机械工程中的设计原理、制造技术、系统传动、测试与控制等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指标点2-2:能够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表达、建模与求解。
指标点3-1:能够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指标点4-2:能够对机械零部件、装置、系统的科学原理进行研究,采用科学方法制定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系统,并进行实验。
指标点4-3: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表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课程思政目标如表3。
表3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 第一章、绪论(课程目标3,思政目标P5)[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和熟悉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了解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学习的特点;明确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重点]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 [课程思政要素]通过对课程研究对象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活中的小机械、大国重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机械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代码:MEAU1040英文名称:English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开课学期:第6学期适用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先修课程:大学英语、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后续课程:无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张峰峰大纲执笔人:张峰峰大纲审核人:倪俊芳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课程性质:机械工程英语是一种用英语阐述机械工程专业中的理论、技术、试验和现象的英语体系。
它把英语和机械工程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专业性的语言来描述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语言简洁明确,叙述力求客观真实。
重点培养机械及相关专业学生能阅读掌握科技领域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常用词汇及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工程高新技术的发展情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英语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在机械领域的涉外英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们完成从英语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机械零件与结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器人技术、管理、现代制造技术、科技协作等方面。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成大学英语及相关专业学位课的教学后及时转入专业英语阅读,巩固已经掌握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扩大专业词汇,掌握科技文章的语法结构,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机械专业英语应具备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英语原文教材、科技文献和其他相关资料的能力;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用英语进行技术交流,以获取最新的知识特别是国际上先进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较熟练地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熟练掌握机械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相关词汇,包括能够熟练朗读词汇、短语,能用英语解释词汇。
《材料成形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成形工艺与设备课程代码:MPRC3016英文名称:Mo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54学时开课学期:第6学期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后续课程:无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朱伟珍大纲执笔人:朱伟珍大纲审核人:杨宏兵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课程性质:材料成形工艺与设备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学位课程。
本课程针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以零件结构设计与成形方法适应性为主线,讲述除切削加工以外的各种常用成形方法以及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与选择实例分析,并结合材料成形新工艺、新技术、新发展,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材料成形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强化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精神,优化综合素质“为培养宗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液态成形、金属塑性成形、连接成形、非金属材料成形、粉末冶金成形及其他新型成形方法、材料成形方法选择。
通过相关功能模块的理论讲授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材料成形的方法;掌握常用成形方法成形件的结构工艺性;了解广泛应用于材料成形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培养学生能够设计针对材料成型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成形工艺的需求,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各种材料成形方法的原理、工艺过程、特点及应用,使学生具备合理选择常用机械零件毛坯成形方法的能力。
2. 掌握铸造、锻压、焊接、塑料、橡胶、复合材料、粉末冶金等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形过程设计。
培养学生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与成形工艺适应性的基本能力。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53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1ofMechanica1Engineering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3.5课程学时数:56授课对象:粉体工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一、课程简介《机械工程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本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一般通用零部件和一般机器装置的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及技能;了解一些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
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设计并分析机械系统的实际工作能力。
绪论教学内容:1 .机器的组成2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3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原则4 .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性及标准化5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要求:了解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第1章: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平衡教学内容:(-)掌握力的概念(二)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会使用力的平移定理。
《XXXXX》课程教学大纲(三号黑体)一、课程基本信息(四号黑体)二、课程目标(四号黑体)(一)总体目标:(小四号黑体)(以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式反映核心素养观念和内容,其中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学生“当下发展”,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五号宋体)(二)课程目标:(小四号黑体)(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五号宋体)课程目标1:1.11.2……课程目标2:2.12.2……课程目标3:……(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各类专业认证标准,注意对毕业要求支撑程度强弱的描述,与“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一致)(五号宋体)(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及开放选修课程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
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选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及公共基础课程,面向专业为工科、师范、医学等有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按照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面向其他尚未有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
)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具体描述各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实验课程可按实验模块描述)第一章 XXX(小四号黑体)1.教学目标(五号宋体)2.教学重难点3.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5.教学评价……第二章 XXX (小四号黑体)……四、学时分配(四号黑体)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号宋体)五、教学进度(四号黑体)表3:教学进度表(五号宋体)六、教材及参考书目(四号黑体)(电子学术资源、纸质学术资源等,按规范方式列举)(五号宋体)1.……2.……七、教学方法(四号黑体)(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按规范方式列举,并进行简要说明)(五号宋体)1.……2.……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四号黑体)(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二)评定方法(小四号黑体)1.评定方法(五号宋体)(例: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按课程考核实际情况描述)(五号宋体)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五号宋体)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五号宋体)(三)评分标准(小四号黑体)。
《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代码:INDE2020英文名称:Graduation Design (Thesis)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8学分/14周开课学期:第8学期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先修课程:本专业必修课程和必要选修课程后续课程:无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宏兵大纲执笔人:杨宏兵大纲审核人:王传洋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完成毕业设计的各阶段训练,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优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并着重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工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技能的水平及独立工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选题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是工程设计类型;也可以是理论研究型,要求学生能独立地、综合地得到工程设计的训练和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与导师的科技攻关课题相结合或与生产实际题目相结合。
毕业设计全过程应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分析计算、绘图和撰写论文。
题目广度适中,难易恰当,份量合适,过程完整,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设计(论文)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使其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选题原则上应在第七学期期末以前公布,由学生自由选题。
学生应独立完成设计(论文)任务,原则上一人一题,同类型题目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选题大致可分为工程设计类、理论研究类、软件工程类等,主要范围参考如下:(1)工作研究与效率1) 运用方法研究对工厂生产系统的改进与设计;2) 运用方法研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设计;3) 利用作业测定对企业减员增产的设计;4) 利用作业测定制订科学的工时定额。
(2)人机工程1) 降低作业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2) 影响工作质量的环境因素研究;3) 人机系统分析与评价;4) 事故与可操作性分析。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代码:ELEA3035英文名称:Function of Complex Variable and Integral Transformation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后续课程: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检测技术与仪表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歆豪大纲执笔人:周纯大纲审核人:余雷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课程性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电气工程、通讯工程、自动化等相关学科,并且已经成为解决众多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成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而高等数学的是它的必须的先修课程。
对于本专业而言,是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线性系统理论》、《信号与系统》等许多相关课程的必须先修课程之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中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能比较熟练运用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的方法来有效地比较系统地解决一些问题。
并且逐步培养能够建立比较复杂系统数学模型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并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教学、科研及其它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相当水准的理论知识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熟练掌握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复变函数积分、复级数、留数、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某些相关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大致了解理想典型电子线性器件的时域和频域的数学模型,为后续课程比较复杂的线性电气系统或者比较复杂的线性力学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分析和控制做好理论、学识上准备。
3.基本理解时滞环节的频域表达形式,并且与上述的线性系统有机结合,构建相对更加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以后专业课上对此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分析、控制做好基础的准备。
为以后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做好知识上的储备。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1、复数和复变函数(4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1.1复数知识点:复数的概念,共轭复数及复数的四则运算1.2复平面及复数的三角表达式知识点:复平面,复数的模与幅角及三角表达式,复数模的三角不等式,利用复数的三角表达式作乘除法,复数的乘方和开方。
1.3平面点集知识点:邻域和开集,区域、简单曲线,连通域,无穷远点1.4复变函数知识点:复变函数的概念,复变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要求:掌握复数的概念(复数是向量)及其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了解各个表示方法的特点和适合使用的场合;复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及其几何意义;能够在复平面上找到由代数或三角表示复数的坐标所在;共轭复数及其运算性质;复变函数的概念,复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的概念(与实函数做比较)。
了解:复平面的概念,平面点集的概念,复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的概念。
理解:复变函数的概念,共轭复数及其运算性质。
掌握:复数的概念及其各种表示法,复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重点内容:复数的四则运算及乘幂与开方的运算,复数的表示法,复变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复变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2、解析函数(6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2.1解析函数的概念知识点:复变函数的导数,解析函数的概念与求导规则,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2.2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知识点:调和函数,共轭调和函数2.3初等函数知识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在复数域下的概念及解析性要求:掌握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柯西-黎曼条件判别函数解析性的方法,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了解:调和函数的定义,初等函数的定义及解析性。
理解:复变函数导数的概念、运算性质及求导方法,解析函数的概念。
掌握: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用柯西-黎曼条件判别函数解析性的方法,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重点内容:解析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解析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
3、复变函数的积分(6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3.1复变函数的积分知识点: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基本性质,计算方法3.2柯西-古萨定理知识点:柯西积分定理,复合闭路定理,利用原函数求解析函数的积分3.3柯西积分公式知识点:柯西积分公式,高阶导数公式要求:掌握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基本性质和基本的计算方法;原函数的概念,如何利用原函数求解析函数的积分。
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高阶导数公式及复合闭路定理的计算。
了解: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复合闭路定理的证明。
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概念和性质,原函数的概念,利用原函数求解析函数的积分。
掌握: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高阶导数公式及复合闭路定理的计算。
重点内容: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复合闭路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复合闭路定理及其应用。
4、级数(6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4.1复级项数的基本概念知识点:复数项级数的概念,复变函数项级数的概念及其收敛的判定4.2幂级数知识点:阿贝尔定理,收敛半径的求法4.3泰勒级数知识点:泰勒展开定理,直接法,间接法将函数展开成泰勒展开式4.4罗朗级数知识点:罗朗定理,将函数在不同环域内展开成罗朗级数要求:掌握复数列极限的概念,复数列收敛的充要条件,复函数项级数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阿贝尔定理,幂级数在其收敛圆内的性质。
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求法,将函数展开成泰勒展开式、罗朗展开式的方法。
了解:复数列极限的概念,复数列收敛的充要条件,复函数项级数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幂级数在其收敛圆内的性质。
理解:阿贝尔定理,泰勒级数概念,罗朗级数概念。
掌握: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求法,将函数展开成泰勒展开式、罗朗展开式的方法。
重点内容:泰勒级数,罗朗级数。
教学难点:间接法求简单函数的泰勒展开式,在不同环域内将解析函数展开成罗朗展开式。
5、留数定理(6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2)5.1零点与孤立奇点知识点:孤立奇点的概念,判别,零点与极点的关系5.2留数定理知识点:留数的计算方法,留数定理及其应用5.3留数理论在实积分中的应用知识点:不同的三类实积分的计算要求:掌握零点、孤立奇点以及孤立奇点的分类及判定方法,零点与极点的关系。
留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留数定理及其在定积分计算中应用。
了解:孤立奇点性质的证明,留数在定积分计算中的应用。
理解:孤立奇点的概念,函数在孤立奇点处留数的概念。
掌握:孤立奇点的分类及判定方法,留数的计算方法,留数定理及其应用。
重点内容:孤立奇点的概念,留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留数定理。
教学难点:孤立奇点的判别,留数在定积分中的应用。
6、傅里叶变换(4学时)(支撑教学目标2、3)6.1傅里叶变换的概念与性质知识点:傅里叶积分定理,傅里叶变换,单位脉冲函数及傅里叶变换6.2傅里叶变换的性质知识点:线性性质、位移性质、微分性质、积分性质、乘积定理、能量积分、卷积定理6.3傅里叶变换的应用知识点:傅里叶变换应用的举例要求:掌握傅里叶变换、傅里叶变换的逆变换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性质和定理。
典型时域信号的频域表达式,大致有个一一对应的概念。
了解:函数的定义,卷积定理。
理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及傅里叶积分公式。
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傅氏变换,傅氏逆变换的基本性质。
重点内容:求傅氏变换的方法,求傅氏逆变换的方法,傅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求傅氏变换和傅氏逆变换的方法。
7、拉普拉斯变换(4学时)(支撑教学目2、3)7.1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知识点:傅里叶变换的局限性,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与存在性定理,拉普拉斯逆变换公式7.2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知识点:线性性质、微分性质、积分性质、位移性质、延迟性质7.3卷积及其性质知识点:卷积的概念,卷积定理7.4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知识点:拉普拉斯变换在求解微分方程中的应用举例要求:掌握拉氏变换、拉氏变换的逆变换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性质和定理,利用留数计算拉氏逆变换的方法以及拉氏变换在求解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大致了解理想典型电子线性器件的时域和频域的数学模型,为后续课程比较复杂的线性电系统或者比较复杂的线性力学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分析和控制做好理论、学识上准备。
进一步如果有可能,基本理解时滞环节的频域表达形式,并且与上述的线性系统有机结合,构建相对更加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以后专业课上对此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分析、控制做好基础的准备。
为以后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做好知识上的储备。
了解:拉氏变换在求解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理解:拉氏变换的定义,反演积分公式。
掌握:拉氏变换的性质,利用留数计算拉氏逆变换的方法。
重点内容:拉氏变换的性质,拉氏变换的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留数计算拉氏逆变换。
三、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实函数与复函数的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从而总结出复变函数的一些特征和结论。
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分析出未知问题的规律以及症结所在。
在积分变换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由傅里叶变换得到拉普拉斯变换的特征和性质。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由特殊现象到一般规律,再由一般规律来得到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法。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和演示、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为后续教学内容作铺垫。
作业是本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每次课程均应有相应的作业作为学生的练习。
作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必做题,另一种为选做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做题。
辅导答疑方式有随堂答疑、作业集中答疑、QQ或WE CHAT答疑、E-MAIL 答疑和定点、定时间的答疑,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分别安排一次集中答疑。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同时,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
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演示法或实验训练法,或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