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
- 格式:ppt
- 大小:941.95 KB
- 文档页数:22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力的运动》第四节“摩擦力”。
教学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具体涉及教材第3.4节的内容,详细探讨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分类。
2. 掌握摩擦力大小计算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大小计算,特别是静摩擦力的计算。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仪、弹簧测力计、滑块、斜面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摩擦力演示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 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及其产生原因。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并进行分享。
4.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大小计算的方法,通过例题进行具体阐述。
(1)静摩擦力例题: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施加一水平力F,物体未动,求摩擦力f。
(2)动摩擦力例题: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求摩擦力f。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产生原因。
2. 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方法:(1)静摩擦力:f ≤ μsN(μ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2)动摩擦力:f = μkN(μk为动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3. 摩擦力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施加一水平力F=20N,物体未动,求摩擦力f(物体与水平面间的静摩擦系数μs=0.3)。
(2)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斜面倾角为30°,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系数μk=0.2,求摩擦力f(物体质量m=2kg)。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摩擦力基本要求:1.认得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的方向.2.通过实验探究图夫尔的大小,掌握变化趋势静摩擦力的值及变化范围.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催生产生条件者,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强力的大小.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1.摩擦力方向的判断(1)滑动摩擦力方向肝益的判断方法滚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难看出,判断力偶力方向的关键是关键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因为物体的运动是准确比较直观的,但千万不要认为“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方向,初学者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误解.所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例如,你在运动的汽车上助推丰田箱子时,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同方向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反.(2)接触面方向的判断方法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交互作用趋势的方向相反.当然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交互作用趋势的方向”,而交互作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成为一个难点.同学们可以采用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①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半透明假若的,预判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交互作用趋势的方向,剪应力进而判断出与静摩擦力的方向.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2.摩擦力大小的确定(1)滑动摩擦强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强力的大小遵循关系式F=μFN,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彼此之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端部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式中的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的接触面和粗糙程度有关,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滑动摩擦强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的妇女解放性质无关,与轴向的速度大小无关,只要出现明显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恒为F=μFN.(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各种因素决定,一般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其大小.目前可四年级根据初中二力平衡知识求解静摩擦力.当人的水平推力增高到某一值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值,我们把它叫做静摩擦力(Fm).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3.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势态状况及效果(1)两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②两物体间存在平衡感;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态势.因此,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产生,不一定形成摩擦力,但若两个球体间有摩擦力产生必有两个弹力产生.(2)静摩擦力中的“静”指的是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滑动”指有的也是相对滑动,其中应当以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考系.静摩擦力产生在相对相对运动(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物体间,但这两个物体不一定静止,它们可能一起运动,所以,受静摩擦力促进作用的带电物体不一定静止.力产生在相对滑动的两物体之间,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3)在升力两种浮力的定义中都出现了“阻碍”一词,所以有些同学就认为,离心力摩擦力偏偏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光波的运动.其实不然,摩擦力的方向只是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的只是物体相对于施力高速旋转物体的运动,对于物体的实际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振动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例如:人跳绳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向上运动时,摩擦力也是动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摩擦力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4.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F=μN计算,其中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5.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走路、开车、写字等,都离不开摩擦力。
教学目标:一、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和产生条件。
二、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能够将摩擦力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二、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二、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现象。
二、讲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和产生条件:通过课件展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讲解。
三、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一、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二、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三、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F=μN。
五、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走路、开车、写字等。
作业设计:一、计算题:一辆汽车的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为0.7,汽车的重力为1400N,求汽车在平地上受到的静摩擦力。
答案:汽车在平地上受到的静摩擦力为980N。
二、应用题:小明骑自行车上坡时,需要克服重力和摩擦力,假设自行车的重力为200N,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为0.4,求小明上坡时需要克服的摩擦力。
2024年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摩擦力的定义、种类、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摩擦力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及特点;2. 学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3.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器,滑块,弹簧测力计,黑板,粉笔;2. 学具:物理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摩擦力演示器展示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摩擦力的存在与作用。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3. 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4.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5. 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个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已知物体的质量、摩擦系数,求摩擦力的大小。
(2)应用题: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2. 答案:(1)摩擦力的大小为:摩擦力 = 摩擦系数× 物体的重力(2)示例:自行车刹车时,摩擦力使自行车减速停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方向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力1.重力:G=mg2.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μFN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μFN(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t=v0+at①2.位移公式:s=v0t+at2②3.速度位移关系式:-=2as③4.平均速度公式:=④=(v0+vt)⑤=⑥5.位移差公式:△s=aT2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2).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 n-1).(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注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物体平衡条件:F合=0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⑥.向心加速度2.(1)向心力公式:F=ma=m=m(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摩擦力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摩擦力》。
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存在弹力。
4.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摩擦系数和正压力的乘积来计算。
5.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汽车刹车、自行车把手、鞋底等。
教学目标:一、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二、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黑板、粉笔、PPT。
二、学具:笔记本、尺子、橡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刹车,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产生条件。
2.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实例讲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与摩擦力相关的题目。
四、实验操作:安排一个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板书设计:一、摩擦力的定义二、摩擦力的分类三、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五、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一、题目: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已知: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度为μ,正压力为N。
求: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答案:摩擦力大小为μN。
二、题目:解释自行车刹车时,为什么捏住刹车把手,自行车会停止运动?答案:因为刹车把手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使得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使自行车停止运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