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厂各指标填报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试行) (固体废物专业处置单位)填报说明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印填报要求1.固体废物专业处置单位,包括垃圾处理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和其他固体废物专业处置单位等应填报本表。
2.表中上年度情况以上年度实际为准填报。
3.当固体废物专业处置单位排放污染物需作改变或者发生污染事故等造成污染物排放紧急变化的,必须分别在改变3日前或变化后3日内填报相应的《排放污染物月(季)变更申报表(试行)》,说明变更原因,履行变更申报手续。
4.必须用钢笔填报,蓝、黑墨水均可,书写工整、清晰,填报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文字说明一律用汉字,涂改后必须签章有效。
5.本表须按“填表说明”如实规范填写,若填报表页数不够,可复印加页填报。
各项栏目不得空缺,如属于“无”、“零”、“未检出”、“未测”、“不明”等,应用文字注明;《单位平面示意图》、《固体废物处理工艺示意图》、《其它污染治理工艺示意图》内容没有变化的,图中可注明“同上年”。
6.本表每年填报一次,一式两份,每份需加盖公章,于每年1月1日至1月15日内报环境监察机构,环境监察机构审核后退申报单位一份。
7.固体废物专业处置单位申报的相关数据经环境监察机构核定后,将作为征收该单位排污费与其他环境监督管理事项的依据。
填表说明【表封】1.[申报登记代码]:由9位行政区划代码、4位行业代码和5位自编代码组成,共18位。
由环保部门填写。
2.[申报年度]:为报出日期所在年份。
3.[行政区划代码]:为排污者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共9位。
前六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GB/T 2260)规定填写,后三位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规定填写,没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标准的后三位填写000。
4.[单位名称]:按法人登记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名称填写。
单位名称应与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一致。
5.[法定代表人]:由《法人单位代码证书》中的法定代表人签章认可。
指标解释及填报要求第一节指标解释以下指标以《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试行)》为样本进行说明。
【报表封面】1.[申报登记代码]:为排污者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发给的申报登记代码,共18位。
前9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GB/T 2260)规定填写,中间4位为行业代码,后5位由环境监察部门根据本地区工作需要编制。
2.[填报年度]:为报出日期所在年份。
3.[行政区划代码]:为排污者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共9位。
前六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GB/T 2260)规定填写,后三位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规定填写,没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标准的后三位填写000。
4.[单位名称]:按法人登记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名称填写。
单位名称应与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一致。
5.[法定代表人]:由《法人单位代码证书》中的法定代表人签章认可。
没有法定代表人的,由单位实际负责人签章认可。
6.[填表法人代码]:法人单位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
按照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法人单位代码证书》上的代码填写。
对于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或跨不同行政区划的大型联合企业(如联合企业、总厂、总公司、电业局、油田管理局、矿务局等),其所属二级单位为填报报表的基本单位,按属地向环保部门申报。
7.[填表人]:由填写报表的人员签名。
8.[报出日期]:填写报表报出日期。
【一、基本情况及上年污染物排放情况】表1-1单位基本信息[1.单位地址2.中心经度3.中心纬度]:是指填表所在地址,应具体到县(市、旗、区)、乡(镇)、街(村)和门牌号码。
大型联合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一律按本二级单位所在地址填写。
中心经度、纬度填入填表所在的中心经度、纬度。
地理坐标采用WGS84坐标系,北基准采用真北。
企业地理位置应在企业中心位置进行测定,称为中心经度、中心纬度。
排污口地理位置:在排污口所在位置进行测定。
[4.单位环保机构名称 5.专职环保人员数]:指填表负责环保工作的机构名称和专职环保人员(从事环境管理、科研、监测工作的专职人员和以环保工作为主的兼职人员数,不包括“三废”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车间或班组中的生产人员)数。
附件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农村垃圾处理及环境改善”指标说明《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农村垃圾处理及环境改善”相关指标说明。
一、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是指报告期内市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的总量。
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确认的无害化处理场(厂)数据为准。
未达到无害化标准的处理量不计算在内。
生活垃圾产生量是指报告期内市县城区生活垃圾清运量总和。
采用当年市县主管部门上报数据汇总而成。
填报范围:各市县城区。
地级以上市城区包括所辖各区、镇(街)及各类开发区,东莞、中山市应包括所辖各镇(街)。
县级市和县只报城区。
二、农村垃圾处理及环境改善农村垃圾处理及环境改善=建成垃圾转运站的镇数量×40% +建成垃圾收集点的村数量×30% +建立保洁制度、有固定保洁人员的村数量×30% 镇数量自然村数量行政村数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吨/日)×100% 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以各地级以上市为单位,填报镇、行政村、自然村数量,建成垃圾转运站的镇数量,建成垃圾收集点的自然村数量,建立保洁制度且有固定保洁人员的行政村数量的数据。
填报范围:以各地级以上市为单位,考核其辖下县(市)行政区内所有乡镇(街道)、行政村、自然村。
享受县级财政体制待遇的韶关市曲江区,汕头市澄海区、潮南区、潮阳区以及刚刚获批撤县设区的清远市清新区、揭阳市揭东区行政区内所有乡镇(街道)、行政村、自然村也列入检查范围。
第106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环境影响登记表一、背景介绍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其中包括了餐厨废弃物。
餐厨废弃物的集中处置对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监测和评估这种影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登记。
本文将对第106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环境影响登记表进行详细探讨。
二、登记表的目的和意义环境影响登记表是用于记录和评估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工具。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登记表的填写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登记表的内容和要求3.1 基本信息在登记表中,首先需要填写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项目单位、填表日期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对不同项目进行比较和分析。
3.2 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情况接下来,需要填写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的情况。
包括设施的规模、建设时间、投资情况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设施的运营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3.3 餐厨废弃物产生情况在登记表中,需要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产生情况。
包括产生量、产生方式、产生地点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餐厨废弃物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3.4 餐厨废弃物处理方式接下来,需要填写餐厨废弃物的处理方式。
包括处理工艺、处理能力、处理效果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3.5 环境影响评估最后,需要对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包括对土壤、水体、大气、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同时,还需要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改进建议。
四、登记表的填写和使用4.1 填写要求填写登记表时,需要准确、全面地填写相关信息。
尽量使用量化的数据和具体的描述,以便进行分析和比较。
同时,要注意保密相关信息,避免泄露。
4.2 使用方法填写完成登记表后,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
根据登记表中的信息,可以对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量化和比较。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情况说明一、背景介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的卫生与可持续发展。
二、垃圾回收利用率情况1.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率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率逐渐提高,各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不断提升。
其中,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可回收垃圾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
2. 垃圾焚烧利用率随着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垃圾焚烧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经过垃圾焚烧处理后,可以产生热能和电能,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各大城市的垃圾焚烧利用率逐渐提高,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了一种更加环保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3. 垃圾填埋利用率垃圾填埋一直是一种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但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备受关注。
各大城市正在逐步减少垃圾的填埋量和提高填埋利用率,通过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填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推动垃圾回收利用的措施1.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鼓励居民和企业参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2. 垃圾处理技术的改进科技的进步和垃圾处理技术的改进,为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型的垃圾分类设备和处理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提高了回收利用率和减少了资源浪费。
3. 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和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居民主动参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工作,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
四、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的建议1. 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分类回收网络和体系,提高垃圾分类回收的便利性和普及度。
2. 增加垃圾处理设施投入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垃圾处理的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一、水环境A01.降水量指评价区内的年平均降水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门和气象部门都进行降水量的统计。
气象局主要针对城市,水利部门统计口径较全。
降水量在计量单位上又包括毫米和亿立方米,亿立方米反映降水总量的概念,毫米反映平均降水的多少。
A02.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过境水量。
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重复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21.地表水资源量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22.地下水资源量指评价区内降水和地表水对饱水岩土层的补给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2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部分,即天然河川径流量中的地下水排泄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中来源于地表水的入渗补给量。
A03.人均水资源量人口数采用统计部门年平均人口。
A04.用水总量指分配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之和,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量。
按用户特性分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四大类。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41.农业用水指农田灌溉用水、林果地灌溉用水、草地灌溉用水和鱼塘补水。
A042.工业用水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按新水取用量计,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
A043.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
城镇生活用水由居民用水和公共用水(含第三产业及建筑业等用水)组成;农村生活用水除居民生活用水外,还包括牲畜用水在内。
A044.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而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
A05.废水排放总量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生活污水排放量之和。
取自环保部门环境统计年报。
A051.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报告期内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运行情况填报说明【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指将多个工业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或者将多个教学单位、第三产业或居民生活产生的危险废物集中起来进行焚烧或者填埋等处置的场所。
【本年运行天数】指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报告期内正常运行的实际天数。
【危险废物主要种类】填写出本处置厂集中处置危险废物的5种主要种类的名称,并将其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编码填入方格内。
【危险废物实际处置能力】指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每昼夜实际处理危险废物的能力。
【焚烧处置能力】指处置厂每昼夜将危险废物焚烧或高温裂解处理的能力。
【填埋处置能力】指处置厂每昼夜将危险废物以填埋方式进行处置的能力。
【当年新增焚烧处置能力】指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在报告年内新增加的对危险废物采取焚烧方法进行处置的能力。
【当年新增填埋处置能力】指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在报告年内新增加的对危险废物采取填埋方法进行处置的能力。
【危险废物处置量】报告期内对危险废物采取焚烧、填埋的总量。
【危险废物焚烧量】指报告期内对危险废物以焚烧或高温裂解方法进行处置的量。
【危险废物填埋量】指报告期内对危险废物以填埋方法进行处置的量。
【处置工业危险废物量】指报告期内采用各种方式处置的工业危险废物的总量。
【处置医疗废物量】指处置厂在报告期内采用各种方式处置的医疗废物的总量。
【处置其他危险废物量】指报告期内采用各种方式处置的除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以外其它危险废物的总量,如教学科研单位实验室、机械电器维修、胶卷冲洗、居民生活、办公等产生的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指报告期内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危险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危险废物量。
【焚烧残渣量】指报告期内危险废物经焚烧处置后生成的残渣,包括焚烧主体设备排出的炉渣以及烟气处理设备中收集的飞灰的重量。
【焚烧残渣利用量】指对残渣(不包括飞灰)的再利用量,如用炉渣制水泥、混凝土砖及其他材料等的量。
垃圾处理考核指标背景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持城市清洁和居民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垃圾处理工作的高效运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简洁明确的垃圾处理考核指标,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评估垃圾处理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指标一:垃圾处理率- 定义:垃圾处理率是指垃圾被合理处理的比例。
定义:垃圾处理率是指垃圾被合理处理的比例。
- 计算公式:垃圾处理率 = (合理处理的垃圾总量 / 产生的垃圾总量) × 100%计算公式:垃圾处理率 = (合理处理的垃圾总量 / 产生的垃圾总量) × 100%- 评估标准:良好(垃圾处理率达到80%及以上)、一般(垃圾处理率达到60%至80%)、不达标(垃圾处理率低于60%)。
评估标准:良好(垃圾处理率达到80%及以上)、一般(垃圾处理率达到60%至80%)、不达标(垃圾处理率低于60%)。
指标二:垃圾分类率- 定义:垃圾分类率是指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比例。
定义:垃圾分类率是指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比例。
- 计算公式:垃圾分类率 = (正确分类的垃圾数量 / 总垃圾数量) × 100%计算公式:垃圾分类率 = (正确分类的垃圾数量 / 总垃圾数量) × 100%- 评估标准:良好(垃圾分类率达到90%及以上)、一般(垃圾分类率达到70%至90%)、不达标(垃圾分类率低于70%)。
评估标准:良好(垃圾分类率达到90%及以上)、一般(垃圾分类率达到70%至90%)、不达标(垃圾分类率低于70%)。
指标三:垃圾投放设施覆盖率- 定义:垃圾投放设施覆盖率是指垃圾投放设施的数量与居民总数的比值。
定义:垃圾投放设施覆盖率是指垃圾投放设施的数量与居民总数的比值。
- 计算公式:垃圾投放设施覆盖率 = (垃圾投放设施数量 / 居民总数) × 100%计算公式:垃圾投放设施覆盖率 = (垃圾投放设施数量 / 居民总数) × 100%- 评估标准:良好(垃圾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一般(垃圾投放设施覆盖率低于100%但在80%以上)、不达标(垃圾投放设施覆盖率低于80%)。
表1垃圾收集作业质量控制指标作业项目质量级别优秀良好合格人工收集垃圾收集点未及时清理导致满溢(有无)无无无收集后,垃圾收集点周边出现垃圾未清理(处)无12因收集操作不规范导致污水滴漏至垃圾收集点地面(有无)无无无小型收集车垃圾满溢、飘落至路面(有无)无无无车箱密闭(有无)有有有车身吊挂袋子装载垃圾(有无)无无无车箱插板、加高(有无)无无无污水从收集车上滴漏到路面(有无)无无无废物箱废物箱投放口至箱底留存垃圾量≤1/2≤2/3接近投放口箱盖与箱体可分离的废物箱归置须一致,且投放口的朝向应便于投放(有无)有有有废物箱应有防雨装置(有无)有有有垃圾桶点桶点周边体积<5cm3垃圾(处)无13桶点周边污水积存(cm2)无无≤100垃圾桶桶盖密闭,排放整齐(有无)有有有表 2垃圾收集设施的外观容貌保洁质量控制指标类别禁止存在的污染现象限制存在的污染物污染源单个污染源的物理量质量级别优秀良好合格箱体严重破损;箱体表面呈条状、块状的污水痕迹破损有1处轻微破损1处2处4处浮尘当划痕长度为10cm时出现浮尘堆积1处2处4处箱周围条状污染物及块状污染物点状污染物0.25m半径范围内有点状污染物(m)≤0.5≤1≤2可视范围出现成堆苍蝇苍蝇可视范围出现苍蝇(只)1只2只≤3只注:垃圾收集设施指的是废物箱、垃圾桶、小型收集车等。
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作业质量控制指标汇总表表 3垃圾转运站作业质量控制指标作业项目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垃圾转运站可视范围出现体积在10cm3以下的单个垃圾(处)246压缩时垃圾箱排水阀关闭、污水沟渠出现堵塞或站内污水积存,降尘除臭系统未开启(有无)无无无垃圾箱有污物或吊挂物(处)无12垃圾箱体离开放置坑后,放置坑内留存体积在20cm3以下的单个垃圾(处)246转运站作业时出现收集车堵塞交通(有无)无无无直接转运未拆分的大件垃圾(有无)无无无表 4垃圾转运站设施的外观容貌保洁质量控制指标类别禁止存在的污染现象限制存在的污染物污染源单个污染源的物理量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墙壁、地面、窗户1.条状污染物2.块状污染物3.乱涂写4.乱张贴5.乱刻画点状污染物0.25m半径范围内有点状污染物(m)≤0.5≤1≤2浮尘当划痕长度为10cm时出现浮尘堆积(处)246箱体严重破损;箱体表面呈条状、块状的污水痕迹;破损有1处面积<10cm2的轻微破损(处)124浮尘当划痕长度为10cm时出现浮尘堆积(处)124箱周围条状污染物及块状污染物点状污染物0.25m半径范围内有点状污染物(m)≤0.5≤1≤2可视范围出现成堆苍蝇苍蝇可视范围出现苍蝇(只)12≤4站内空气强烈臭味臭味臭味强度(级)1≤2≤2注1:臭味强度级别分为:1级为无臭;2级为微有臭味;3级为明显臭味;4级为强烈臭味。
AA附录 A(规范性附录)指标评价内容与评分表指标评价内容与评分表见表A.1。
表A.1 指标评价内容与评分表项目分项要素要素评价内容扣分标准生产运行(0.55)计量统计(0.22)计量设备(0.70)1.按工艺要求配备地磅双向称重系统、运输监控管理系统、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在线计量系统、数据实时传输系统(0.30)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2.计量系统稳定、有效运行(0.20)符合□0不符合□103.有合格的地磅定期检验证书(0.20)符合□0不符合□104.计量系统应定期进行日常维护,有维护、维修记录,记录应完整、清晰、及时、准确(0.10)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5.地磅称重系统、运输监控管理系统、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故障每月累计天数不超过3天(0.20)符合□0不符合□10计量记录(0.30)6.有计量记录,记录应完整、清晰、及时、准确、传送及时(0.40)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7.有统计资料,上报资料应完整、清晰、一致、及时、准确(0.40)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8.计量系统的计算机中应保留当年原始记录,所有原始称重记录应至少保存两年并定期进行备份(0.20)符合□0不符合□10填埋工艺(0.38)填埋设备(0.40)9.应按工艺配置标准配置设施和设备,并建立设备台账(0.20)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10.工艺设备应配备含有操作、维修和保养内容的手册(0.05)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11.设备按工艺要求运行(0.05)符合□0不符合□1012.设备外观整洁,年度设备完好率不小于95%(0.20)符合□0不符合□1013.应按有关要求对设备进行检定(0.10)符合□0不符合□10表A.1 指标评价内容与评分表(续)项目分项要素要素评价内容扣分标准生产运行(0.55)填埋工艺(0.38)填埋设备(0.40)14.主要工艺设备有运行记录,记录完整、清晰、及时、准确(0.10)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15.主要工艺设备应及时做好维修维护,有维修、维护记录,记录应完整、清晰、及时、准确(0.10)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16.主要工艺设备有台账,台账应完整、清晰、及时、准确(0.10)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17.建构筑物等基础设施及时维护,无破损、脏乱等现象(0.10)符合□0基本符合□5不符合□10填埋作业(0.60)18.有运行管理手册、运行日志、生产岗位日志、设备故障和维修记录(0.02)符合□0不完善□5不符合□1019.按照全密闭相关作业标准进行作业,定期进行维护管理(0.10)符合□0基本符合□5不符合□1020.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对公众开放(0.03)符合□0不符合□1021.进场垃圾来源、种类、数量应符合相关要求;卸料区有异常垃圾进场时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不得私自处置并有相关进场记录(0.03)符合□0基本符合□5不符合□1022.应制定分区填埋作业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生活垃圾处理厂(场)运行情况》(基502表)填报范围:所有垃圾处理厂(场)填报本表。
垃圾处理厂(场)包括垃圾填埋厂(场)、堆肥厂(场)、焚烧厂(场)和其他方式处理垃圾的处理厂(场)。
其中,垃圾焚烧厂(场)不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纳入工业源调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每一个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统一代码由十八位的阿拉伯数字或大写英文字母(不使用I、Q、Z、S、V)组成,包括第1位登记管理部门代码、第2位机构类别代码,第3位~第8位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区划码、第9位~第17位主体标识码(组织机构代码)、第18位校验码五个部分。
组织机构代码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GB11714-1997),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给每个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民办企业单位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
组织机构代码均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
填写时,要按照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代码填写。
单位名称指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的单位全称。
按工商部门登记或法人登记的名称填写;填写时要求使用规范化汉字全称,与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完全一致。
凡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批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单位,要求填写一个法人单位名称,同时用括号注明其余的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姓名,是根据章程或有关文件代表本单位行使职权的签字人,企业法定代表人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填写。
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代码指调查对象生产场所实际所在地的县(区)的行政区划代码。
调查对象应按照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填写6位行政区划代码。
详细地址详细地址是民政部门认可的单位所在地地址。
应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市、旗、区)、乡(镇)、以及具体街(村)和门牌号码,不能填写通讯号码。
企业地理位置中心经度:指调查对象厂(场)区中心的经度。
中心纬度:指调查对象厂(场)区中心的纬度。
联系方式填报调查对象环保联系人或负责提供调查信息人员的姓名、区号及办公电话、传真和通讯地址的邮政编码。
建成时间填报调查对象实际投入使用的日期。
如果调查对象有改扩建的,按调查对象最新的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的日期填报。
垃圾处理方式调查对象根据实际采取的垃圾处理方式,在对应的选项后“□”内划“√”,有多种方式的同时选择。
本年运行天数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正常运行的实际天数。
生活垃圾处理厂(场)累计完成投资指至当年末调查对象建设实际完成的累计投资额,不包括运行费用。
本年新增固定资产指报告期内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价值。
对于新建垃圾处理厂(场),本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等于总投资;对于改、扩建垃圾处理厂(场),本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仅指报告期内交付使用的改、扩建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属于累计完成投资的一部分。
本年运行费用指报告期内维持垃圾处理厂(场)正常运行所发生的费用。
包括能源消耗、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及与垃圾处理厂(场)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不包括设备折旧费。
本年实际处理量指报告期内对垃圾采取焚烧、填埋、堆肥或其他方式处理的垃圾总质量。
垃圾填埋场认定级别指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对调查对象进行的无害化评价定级。
在选项后的“□”内划“√”。
垃圾填埋场等级对应的无害化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I级:达到了无害化处理要求;II级:基本达到了无害化处理的要求;III级:未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但对部分污染施行了集中有控处理;IV级:简易堆填,污染环境。
设计容量指调查对象垃圾填埋设施设计建设的填埋总容量。
已填容量指填埋设施投入使用以来,至当年末填埋占用的累计容量。
本年实际填埋量指报告期内以填埋方式处理的垃圾总质量。
设计处理能力指调查对象设计建设的按照堆肥方式在单位时间内平均可能处理垃圾的量。
本年实际堆肥量指报告期内以堆肥方式处理的垃圾总质量。
渗滤液收集系统指为了防止污染水环境,与调查对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时同步建设的渗滤液收集系统,确认调查对象实际建设情况在选项后“□”内划“√”。
设计处理能力指调查对象设计建设的每天能焚烧处理垃圾的量。
本年实际焚烧处理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焚烧处理垃圾的总量。
煤炭消耗量填报调查对象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煤炭的总量。
燃料油消耗量填报调查对象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燃料油的总量。
废气治理设施数指至当年末,调查对象用于减少在燃料和垃圾燃烧或高温裂解过程中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去除、净化的废气处理设施总数。
附属于一套处理设施内的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
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
废气净化方法名称及代码调查对象焚烧废气处理设施采用的净化方式,按下表填报。
若有多种方法时,选择主要的两项填写。
废气净化方法代码表代码除尘方法代码脱硫方法代码其它净化方法A 重力沉降法X0 炉内脱硫法J1 冷凝法B 惯性除尘法X1 循环流化床锅炉J2 吸收法C 湿法除尘法X2 炉内喷钙法J3 吸附法D 静电除尘法X9 其它炉内脱硫法J4 直接燃烧法E 过滤式除尘法Y0 烟气脱硫法J5 催化燃烧法F 单筒旋风除尘法Y1 石灰石石膏法J6 催化氧化法代码除尘方法代码脱硫方法代码其它净化方法G 多管旋风除尘法Y2 旋转喷雾干燥法J7 催化还原法W 其它除尘方法Y9 其它烟气脱硫法J8 冷凝净化法———Z0 炉内脱硫与烟气脱硫组合法J9 其他净化方法废气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指调查对象焚烧废气处理设施设计建设的单位时间能处理的废气量。
废气实际处理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各废气处理设施实际处理的焚烧废气总量。
废气排放总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各废气排放口焚烧废气排放量的总和。
焚烧残渣产生量指报告期内垃圾经焚烧后生成的残渣,不包括烟气处理设备中收集的飞灰的质量。
焚烧残渣处置方式代码根据残渣处置情况,按下表填报。
残渣处置方式代码表代码处置方式A 按照危险废物填埋。
填埋场符合《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B 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
填埋场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C 按照生活垃圾填埋。
填埋场符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D 简易填埋。
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填埋设施E 堆放(堆置)。
未采取工程措施的填埋设施焚烧残渣处置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焚烧残渣(不包括飞灰)的处置量。
焚烧残渣综合利用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焚烧残渣(不包括飞灰)的再利用量。
如用炉渣制水泥、混凝土砖及其他材料等的质量。
焚烧残渣倾倒丢弃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没有进行处置和综合利用,直接向环境排放的焚烧残渣的质量。
焚烧飞灰产生量指报告期内垃圾经焚烧处置后,从烟气处理设备中收集的烟尘的质量。
计量单位为千克,保留整数。
焚烧飞灰安全填埋处置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焚烧飞灰按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填埋处置的量。
渗滤液处理方法名称及代码根据渗滤液处理的工艺方法,按下表填报。
渗滤液处理方法名称及代码表代码处理方法名称代码处理方法名称代码处理方法名称1000 物理处理法4000 好氧生物处理法6000 稳定塘、人工湿地及土地处理法1100 过滤分离4100 活性污泥法6100 稳定塘1200 膜分离4110 A/O工艺6110 好氧化塘1300 离心分离4120 A2/O工艺6120 厌氧塘1400 沉淀分离4130 A/O2工艺6130 兼性塘1500 上浮分离4140 氧化沟类6140 曝气塘1600 蒸发结晶4150 SBR类6200 人工湿地1700 其他4160 MBR类6210 潜流人工湿地2000 化学处理法4170 AB法6220 表流人工湿地2100 中和法4200 生物膜法6230 浮动人工湿地2200 化学沉淀法4210 生物滤池6300 土地渗滤2300 氧化还原法4220 生物转盘2400 电解法4230 生物接触氧化法2500 其他5000 厌氧生物处理法3000 物理化学处理法5100 厌氧水解类3100 化学混凝法5200 定型厌氧反应器类3200 吸附5300 厌氧生物滤池3300 离子交换5400 其他3400 电渗析3500 其他渗滤液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指调查对象建设的专门用于处理渗滤液的设施,在正常运行时,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渗滤液量。
渗滤液本年实际处理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渗滤液处理设施实际处理的渗滤液总量,包括通过市政管网进入其他污水处理厂处理的量。
回喷的量不计。
渗滤液产生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实际产生的渗滤液量。
如果没有计量装置可按照产污系数计算产生量。
渗滤液排放量指调查对象报告期内排放到外部的渗滤液的总量(包括经过处理的和未经处理的)。
如果没有计量装置可按照排污系数计算排放量。
排水去向类型代码指调查对象排放的渗滤液直接排向江、河、湖、海等环境水体,还是排入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按下面分类,填报排水去向类型代码。
A 直接进入海域;B 直接进入江河湖、库等水环境;C 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江河、湖、库);D 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沿海海域);E 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F 直接进入污灌农田;G 进入地渗或蒸发地;H 进入其它单位;L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P回喷;K 其他。
受纳水体名称及代码指调查对象排放的渗滤液直接排入水体,或经过城市污水管网、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后最终排入水体的名称(如××沟、××河、××港、××江、××塘等)。
前8位是全国环境系统河流代码,详见《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第2卷》(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海域代码分别是:1-渤海,2-黄海,3-东海,4-南海。
排入市政管网的则填最终排入的水体代码。
各地如有本编码未编入的小河流需统计使用,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按照本编码的编码方法在相应的空码上继续编排,并可扩展至第9~10位,如无扩编码应在9、10 位格内补“0”。
渗滤液污染物产生量指报告期内未经过处理的渗滤液中所含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油类、总磷、挥发酚、氰化物、砷和汞、镉、铅、铬等重金属污染物本身的纯质量。
按年产生量填报。
渗滤液污染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排放的渗滤液中所含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油类、总磷、挥发酚、氰化物、砷和汞、镉、铅、铬等重金属污染物本身的纯质量。
按年排放量填报。
表中所列出的污染物,调查对象要根据监测结果或产排污系数如实填报。
焚烧废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报告期内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未经过处理的废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汞、镉、铅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以重金属元素计)的固态、气态污染物的纯质量。
按年产生量填报。
焚烧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垃圾焚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包括处理过的、未经过处理)中所含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汞、镉、铅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以重金属元素计)的固态、气态污染物的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