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二十四节气
- 格式:docx
- 大小:47.86 KB
- 文档页数:23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年二十四节气汤谱篇一:二十四节气健康菜谱二十四节气健康菜谱目录一、前言二、节气与菜谱1、立春枸杞肉丝杜仲腰花罐焖核桃鸡块红枣烧肉2、雨水香椿鸡丝糖醋藕块马蹄鸡丁拔丝空心小枣3、惊蛰葱烧薯条蒜烧甲鱼枸杞蒸鸡洋葱鱼丁4、春分玉兔五彩丝干烧荷包鱼溜素鱼片菠菜鱼肚5、清明番茄洋葱奇味鳝鱼竹荪鸽蛋汤菠菜丸子汤6、谷雨八宝素菜千岛汁鸡球八味酿笋凉冻绿豆肘7、立夏多味黄瓜兰度鸽脯奶油扒菜心芹菜肉松8、小满香菇烧丝瓜金笋豆腐酥橘瓣鱼丸银杏全鸭9、芒种南瓜蒸肉苦瓜鸡片清蒸武昌鱼炒山药泥10、夏至节瓜茸羮拔丝山药酸菜肚片汤糖醋鲤鱼11、小暑番茄肉丸荠菜松子豆腐荷叶乳鸽片紫马瘦肉汤12、大暑薄荷莲子羹西瓜皮紫菜汤藕片汤鸡腿蘑炖豆腐13、立秋蜜汁火方银耳陈皮炖乳鸽金银豆腐酸甜海带14、处暑香菇茭白汤鲜果银耳清蒸冬瓜盅莲蓬鸡糕15、白露熊掌豆腐番茄鸡蛋一品肉松子扒肉16、秋分美宫山药玄参炖猪肝黄鱼鱼肚汤金银蛋饺17、寒露茶叶熏鸡百合牛肉天麻鱼头五彩鸳鸯蛋18、霜降油泼鸡菘菜油鸭煲长寿菜豉姜泥鳅19、立冬荷包鲫鱼黄芪汽锅鸡砂锅鱼翅瓦煲鸡饭20、小雪坛子肉芙蓉鲫鱼桂花羊肉清炖萝卜牛肉21、大雪淮杞炖鹌鹑砂锅三味龙马童子鸡虫草全鸭22、冬至嫩姜羊肉片石山扣羊肉白果烧牛肉焖烧狗肉23、小寒黄芪煨羊肉龙虾鸡虾爆鳝辣子牛肉丁24、大寒牛尾汤红焖羊肉麻辣牛肉花旗参冬虫草炖乳鸽前言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
每个月两个,月首为“节”,月中为“中气”,简称为“气”。
关于二十四节气,古代的流传很多,其中有这样的一首歌诀:“正月立春雨水节,二月惊蛰及春分,三月清明并谷雨,四月立夏小满方,五月芒种并夏至,六月小暑大暑当,七月立秋还处暑,八月白露秋分忙,九月寒露并霜降,十月立冬小雪涨,子月大雪并冬至,腊月小寒大寒昌。
”寥寥数言,便说清楚了其名称和分布。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则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代表秋季的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代表冬季的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寒食源于重耳辜负介之推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
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
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时节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说的是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寒食节吃冷食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大好时光,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把个清明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重耳辜负介之推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
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
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
已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人士也煮腊八粥了。
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
为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状如锥形。
寒龙船始于长江下游的吴越、楚等地。
龙舟比赛的方式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上下长江。
龙舟沿江河前进,顺流或逆流比赛。
另一种叫南北分江。
比赛的龙舟要往返于江河两岸,直到
,一人表演一头小狮子(亦称
舞狮可分为南猖睡北狮两种。
南狮一般流行于广东一带,故又称为广东狮子。
南狮狮身较小,狮衣亦相对缩小。
舞者穿各
只露双脚,下身穿和狮衣同样颜色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鞭。
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动作合拍,惟妙惟肖。
根据狮子动作和性格特点,狮舞又分为文狮、武狮两类。
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细腻诙谐。
在手持彩球的武士逗上下,或登山钻洞,或打滚抖毛,
有的还增加一头小狮子,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的相依之情。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第28卷第1期2015年2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8No.1Feb.2015收稿日期:2014-12-02作者简介:夏秋(1991-),女,河南信阳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圣经文学、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关系方向)研究。
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中的汤若望及“历案”夏秋(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汤若望及“历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和传教事业的顺利进行,汤若望极力为自己构建了“宫廷天文学家”的身份,但这与他“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冲突,并成为“历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汤若望身上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冲突,凸显了异质文化交流中文化冲突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汤若望;中西文化;历案之争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5)01-0028-041619年,汤若望受耶稣会派遣来到中国传教,奉行利玛窦等人确立的“智力传教”等策略,以其在天文历法和仪器等方面的贡献,逐步在中国站稳脚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担任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人。
在职期间,他深受顺治皇帝的倚重,被册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是明清时期继利玛窦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传教士。
1664年前后在其身上发生的“历案”之争,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具研究价值的事件之一。
众所周知,这场发生于清康熙初年、震惊朝野、波及中外的案件,始于历法之争,进而扩大为政治事件,最终酿成一桩冤案,其实质是中西双方在科学与传统上的一场文化之争。
中国传统士大夫杨光先以布衣之身率先发动了对西方宗教和历法的持久的全方位攻击,一方面指责基督教教义的悖理之处,坚称其为邪教;另一方面积极参劾汤若望等人制作的西洋历法的种种谬误及主持时宪局期间所犯的错误,最终,在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以杨光先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势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给予了传教士们沉重的一击———汤若望被判死刑(后因地震释放,但不久病逝);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被判充军;李祖白等五名中国官员被处死。
黑龙江省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战国中期,有的诸侯国国君给予各级官吏不同数量的粮食或钱币,作为俸禄,官位的高低是确定俸禄多少的依据,故这一时期既出现了万石厚禄的高官,也出现了斗食的小吏。
这说明该时期A.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 国君利用利益关系控制官吏C. 中央对国家财政严加管控D. 各级官员按照俸禄划分等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侯国国君给予各级官吏不同数量的粮食或钱币,作为俸禄,官位的高低是确定俸禄多少的依据”可知国君通过俸禄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和管理,说明国君利用利益关系控制官吏,故选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统一以后,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吏的俸禄问题,不是对国家财政的管控,故排除C项;官员是按照官位高低确定俸禄多少,而不是按俸禄多少划分等级,故排除D项。
2.董仲舒认为,天是为百姓而生皇帝,而不是为皇帝生百姓。
如果皇帝的统治对百姓有好处,天就允许他继续做皇帝,否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
这一思想A. 具有限制皇权的积极意义B. 论证了皇权的神圣性C. 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学说D. 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如果皇帝统治对百姓有好处,天就允许他继续做皇帝,否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明显体现了对皇权的限制,故选A项;根据“否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可知董仲舒不是论证了皇权的神圣性,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思想体现了“天人感应”,而不是否定了“天人感应”,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不是将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故排除D项。
3.隋朝初年,沿用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后隋文帝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
大业年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仍然是郡、县两级制。
这种变化说明A. 地方行政制度处于探索之中B. 专制皇权治国具有随意性C.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断变化D. 郡县制正在向行省制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对地方行政设置的变动,说明隋代在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上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是具有随意性,故排除B项;地方行政设置的变动并不能说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故排除C项;行省制的设置是在元代,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农历是快的还是慢的,农历比阳历要慢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农历也被称为"黄历"、"夏历"以及"旧历"等等。
具体来说,在天文学中,农历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一个月的时间,便是月球绕行地球一周。
不过由于是以太阳为参照物,所以实际月球运行时间比一周要长。
农历直到如今,在我国民间依然备受欢迎,尤其是很多农事活动,都是以其为依据的。
我们先来看看农历是快还是慢,以及一些简单的农历知识。
农历是快的还是慢的农历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月食一周为一个月,29日持续12小时44分2.8秒,以月食十二周为一年,持续354天8小时48分33.6秒。
按历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少10天21小时1分左右,回归年差1个月2.7,回归年差1年32.6。
这种历法中昼夜的计算从日落开始,到第二天日落结束,通常称为夜行前,即夜在前,日在后,形成一日。
可见农历比阳历慢。
农历知识科普关于农历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认为它源于“夏历”,在遥远的夏朝,就已经出现。
在老祖先的智慧之下,又经过了历朝历代的编纂和修改,于是最终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看见的农历。
二认为它的发明者是传教士汤若望,他是德国人,来到明朝,不仅带来了教义,还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明。
据说农历就是他在为朝廷做事之时,在官府的协助之下,编制完成的。
最著名的农历就是它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而今天正好是长夏,就来说说这个节气吧。
立夏:2019年05月06日星期一每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即5月5日、6日或7日,是告别春天、迎来夏天的关键节点。
漫长的夏季过后,气温逐渐回升,万物忙着生长,但同时也要做好迎接高温和防暑降温的准备。
饮食长夏时节,会有很多时令食物,既能滋补身体,味道也很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吃太多生冷食物。
否则会对肠胃造成一定的伤害,体质会更差。
可以多吃些温补的食物,不要大补,否则容易上火。
作息当我们在漫长的夏天到达时,天气会变得越来越热,尤其是在下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汤若望篇一:中国文化答案中国文化答案20XX年1月考试一.填空题1.周2清明3春秋4妙品-神品5观音6宣统—汉武7川8良渚9十10春秋—史记11束修12丘处机13赵武灵王14会---杏15昆曲—古琴二单选题1选b汤若望2选c午时11点—13点3选D保和殿4选D无锡惠山泉5选A龙6选c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7选A唐代8选c伏羲与女娲9选c唐乾陵、清东陵、始皇陵10选D梅兰竹菊三、多选题1选Abc2选AcD3选ADe4选bDe5选Abc6选AD7选AcDe8选AcD9选AcD10选Abc四、名词解释1金瓶挚签:藏传佛教选择活佛继承人的一种制度。
对于打来、班禅和大活佛的击沉人藏传佛教采取转世制度,即活佛去世前指定某一方向,在其圆寂后按此方向寻找一个他去世的市场内降生的男孩为其来世真身,成为转世灵童,成为其继承人,乾隆时期为解决继承人唯一性的问题,建立“活佛转世金瓶挚签制度”,即在几个转世灵童中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唯一继承人。
这项制度一直保留下来,成为定例。
2颜肥柳瘦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颜真卿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得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柳公权有意避开颜题竖划写得均匀硬瘦,把点写得如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颜肥柳瘦”3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对中国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通称。
其由孔子开创,经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题思想。
儒家思想具有鲜明的人世精神,以孔子“仁”、“礼”的治世思想为核心,维系并实践着一个极具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的社会秩序。
儒学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学术形态,如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及清代朴学,虽各具特点,但整体精神仍是大致相通的。
孔孟之道主要保存在儒学的一批经典中,如《论语》、《孟子》、《荀子》《四书章句集注》等。
20XX年6月考试答案一填空题1河姆渡2蒙古人3文化遗产—脉络5茶经6后母戊鼎7大写意8慧能9王重阳(王喆)10封禅11马踏飞燕12达赖13人文初祖14王羲之15泰16三武一宗17隋18恭玉19孙思邈20申二、单选题21选D22选D23选c24选e25选c26选c27选c28选D29选c30选D三、多选题31选AbcD32选Ac33选AbD34选b35选Ab36选cD37选AbcDe38选bcD-39选bD40选bcD四、名词解释题1内圣外王:答案参加:《中国文化》-----59页第5个重要概念2海上“丝绸之路”:答案参见《中国文化》----34页重要概念之七3二十四节气答案参加《中国文化》----124页重要概念之三20XX年10月答案一、填空题1岳阳楼2成道3逊尼4勾践5龟6五服7甲午琵琶9孟子10张仲景11龙井茶+西湖醋鱼12安阳开封13四君子岁寒三友14《通鉴纪事始本末》—袁枢15白鹿洞岳麓二单选题16选c17选D18选b19选c20选D21选c22选c23选b24选c25选b三;选题26选Abc27选AcD28选AbD29选D30选bcD31选cF32选bD33选Ab34选be35选ADe四名词解释西学东渐:参加书籍《中国文化》----33页37颜肥柳瘦:参加书籍《中国文化》---92-93页38孔孟之道:参加书籍《中国文化》---58—59页篇二:广东省韶关市20XX届高三调研测试文综试题韶关市20XX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地理部分1.20XX年12月13日,嫦娥三号成功降落月面前,悬停在月面上空拍照获取月面信息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A.Rsb.gpsc.gIsD.bDs(北斗导航系统)2.读“中国主要木雕分布示意图(图1)”,影响我国木雕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图1A.木材产地b.木雕工艺c.消费市场D.劳动力数量3.中国南极第四个考察站——泰山站于20XX年1月建立。
【历史典故】汤若望和中国农历:中国的农历竟是是传教士编著的!一直惊叹于我国现行的农历,觉得很精确。
曾经以为这是几千年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劳动耕作过程中对地球运行、气候变迁的经验总结,现在才知道目前现行的农历是一位德国传教士(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编著的。
汤若望(J. A. Schall vonBell,1591-1666)出生在德国科隆一贵族家庭,1611年加入耶稣会。
在1620年来到中国(澳门),崇祯二年进入北京,不久又去西安传教。
1630回了北京,那时侯钦天监教士邓玉函已死,他就顺理成章的(顺当时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之理)的继任下来,工作则是帮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可惜由于明朝的灭亡,这本历书没有能发挥效用)。
他还会制造天文仪器,获得崇祯皇帝特赐“钦褒天学”匾额。
另外据说还监造过20门大炮。
接下来就是战乱了,到了1644年,满清人入关;清兵进了北京城后,到处圈地、赶人。
连汤若望所躲避的宣武门内天主堂(俗称南堂,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
明万历三十三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此地创建,多次被毁,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三十年新建)都让人端了,不仅人被赶出来而且还被丘八爷们命令里头的东西也必须在三天搬出去,否则就要动家伙了!于是他只好上书恳请。
理由是里头有未竣历书版片、天象仪器、书籍和教堂礼器等,三天根本搬不完,而且这教堂一旦损坏就很难修复了。
可能是天主恩赐吧,居然让摄政王多尔衮看到了他的陈条,而多尔衮也大发善心第二天就允许汤若望等人回天主堂住,还勒令士兵不得进入。
这一来汤若望就和满清的上层搭上关系了,其后几次入宫讲解历法,同时献上了自己制作的天文仪器和世界地图。
由于清廷当时很需要新的历法,所以他所制作的新历在实验成功后于顺治二年(1645)得以颁行施行;而汤本人也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五品官)。
而这仅仅是他在北京城里走红的开始。
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除了传教和为朝廷研究天文学外还大多擅长医术,因为从吸纳信徒的角度讲治好一个病人比施舍一百个穷人更有效率。
2024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2024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小寒阳历2024年01月06日 04:47大寒阳历2024年01月20日 22:06立春阳历2024年02月04日 16:25雨水阳历2024年02月19日 12:12惊蛰阳历2024年03月05日 10:19春分阳历2024年03月20日 11:04清明阳历2024年04月04日 14:57谷雨阳历2024年04月19日 21:55立夏阳历2024年05月05日 08:03小满阳历2024年05月20日 20:53芒种阳历2024年06月05日 12:02夏至阳历2024年06月21日 04:43小暑阳历2024年07月06日 22:11大暑阳历2024年07月22日 15:34立秋阳历2024年08月07日 07:59处暑阳历2024年08月22日 22:43白露阳历2024年09月07日 11:00秋分阳历2024年09月22日 20:31寒露阳历2024年10月08日 02:49霜降阳历2024年10月23日 06:04立冬阳历2024年11月07日 06:12小雪阳历2024年11月22日 03:49大雪阳历2024年12月06日 23:12冬至阳历2024年12月21日 17:1824节气的背诵口诀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哪些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汤若望二十四节气篇一:「二十四节气」具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的完善历程是怎样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的完善历程是怎样的?@知乎李雷这个事情,有的人研究说大约八千年前,我国土地上一些文明就有二分二至日的概念了并且有一定的测量水平。
西水坡45号墓号称体现了二分日及冬至甚至和太阳运动轨迹——通过墓穴形状。
再晚些还有牛河梁石坛,大汶口陶器刻画……别的几个我都没看到过图,但是大汶口这个我见过图片。
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陶片刻画(很明显,简化字的太阳在原图是没有的)哈哈哈哈,你看出什么关于节气的信息了么?这个和节气有关是因为,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去遗址考证了一下,太阳升起时候在那三座山的中峰的日子应该是春秋分。
哎,也有道理。
但是毫无疑问,以最宽泛的角度来看,到殷时代也仅有可能有四个节气,就是二分二至。
就是这个:人家说的是四方和四风。
你非要解成四气和四季。
但是殷代是春秋两季制,周初亦然。
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四季对应。
但是生这样解也不能说全无道理。
那么二分二至就和析,因,彝,隩四风联系起来了。
稍后的文字有尚书的尧典,还有出土的楚帛书。
帛书说,大能伏羲推了实妹,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定四时。
有点类似古埃及的行为,他们在二分二至也排了四个神明。
还有尧典,羲和氏四个娃儿,作为帝尧的天文官分别去了四方,这脑洞就来了,和前面四方风一互证(而且有人从文字演化的角度讲,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就是上面说的伏羲氏四子,同时就是析,因,彝,隩),在加上山海经里面一些记载简直了……然后四个就显得太粗糙了,于是四个时间段各自取中,得到了四立日。
共计八个了!这件事不会太早,春秋或者以前一点?就这样。
然后——山海经,里面确实把八方风和八个重要节气联系起来了!!!而且很多古书这样做。
《山海经·南山经》:“﹝令邱之山﹞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
”郭璞注:“东北风为条风。
”《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
”高诱注:“艮卦之风,一名融。
”《史记·律书》:“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
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
”……剩下七个略这个时候就不信都不行了……所以你要信这个,就得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可能历时千年以上了。
先是冬至和春秋分,夏至。
然后四立,然后等分为24.到二十四节气时候,大概要等到战国时候了。
而作为24节气,全部罗列到一起,对不起,现在的资料下,似乎要等到西汉才可以。
对了,周髀算经里面说八节二十四气,很有意思。
另一个更加有意思的是,似乎我国不止一套节气系统,《管子·幼官》里面有一种12天一段的30节气体系。
西汉以后,节气体系基本定型,两千余年名称几乎没有变化。
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不均匀,隋代天文学家刘焯提出一种似乎是定气法的代数算法,但是没有被采用。
到明末清初,崇祯下令徐光启领历局引进西方天文学,编纂崇祯历书,开始使用定气法。
依照现代的习惯,崇祯历书是徐主编,汤若望是编委会成员之一。
篇二: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气象规律一年中气候有冷有热,为什么?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不垂直,地球赤道面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之间始终有一个23°26′的夹角(即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的倾角),地球是“斜着身子”在围绕太阳运转,同时又在自转。
因此,当地球处在环绕太阳运行轨道上不同的位相点,地球上某一地区接受到的太阳幅射热就不一样多(阳光相对地面的入射角变了),于是周而复始,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例如现在北半球进入了秋天,在向冬天撤退,南半球就进入了春天,在向夏天进军。
这个常识,今天人人皆知,但获得这个认识,人类却花了几千年。
日出日落,一个循环为一天,这个规定全世界都一致。
因为这是地面上的人根据太阳的视运动而本能产生的概念,其实是地球在环绕太阳的运行中又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
运动是相对的,参照系不同,描述的运动者就可以不同。
古人“以我为核心”认为大地不动“天圆地方”,那就是太阳、月亮、星星都在天穹上运动了。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扩展、深入,事物才能逐渐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
而为了让事物的本质为大众理解接受,人类认知的每一步重大前进却往往要付出壮烈的牺牲,因此就有了412年前为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会以异端名义烧死的布鲁诺的悲剧,也有了123年前罗马宗教法庭不得不为布鲁诺平反并恢复名誉的讽刺。
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为他树立的铜像,证明了真理是烧不死的。
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任何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所处环境中一年里相应的光照与热量条件。
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后,制定出各种各样的历法来,除了用于纪年纪事,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把握一年四季冷热变化的规律,以便指导农耕业去努力争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大家才能有饭吃。
那么,除了“日”以外,如何去客观描述更长的时段呢?这就涉及了“月”和“年”,不同的制定方法就形成不同的历法。
我们用什么样的历法来指导农事活动,才能最科学、最准确的提供本地光热条件变化的信息以便适时的利用?这就必需要先来客观比较一下不同历法的特点。
一、公历、农历、二十四节气1.公历(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1582年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宣布、在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基础上再作适当修改制定的,又称格列历。
它为西方各国通用,故又名“西历”。
中国从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后建立中华民国起,国父孙中山就决定“与国际接轨”,自民国元年开始采用阳历,即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公元纪年,故又名“国历”。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通称阳历。
“阳历”又名“太阳历”,它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一年十二个月,全年365天。
但地球绕行太阳一周(按一个回归年)实际时间是365天零5小时48分45.5秒,即365.2422日,剩下的5小时48分45.5秒怎么办?那就置闰年,每400年里增加97个闰年,这样误差最小。
平常每四年一闰、在二月加一天,逄一百整年、二百整年、三百整年都不闰,逄四百整年再闰,正好。
公历对反映一年中不同月份里接受太阳光热条件变化的信息规律性很强,它描述地球在不同月份里与太阳的相对位相准确性很高,四年的累加误差才一天并以闰一日及时纠正,季节与月份的叠合性自然就很强。
2.农历(阴历)我们现在说的“农历”,几十年前称为“阴历”,以示与公元纪年的“阳历”区别。
四十多年以前文革开始“破四旧”,觉得“阴历”这个称呼不好听,太不革命化了,只有阶级敌人才喜欢“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嘛!于是“破旧立新”,把“阴历”改称“农历”,以示与几千年的“封资修”划清了界限,同时又保留了中国特色。
所以称呼虽变实质内容并未变,还是那个中国特色的老“阴历”,也可称它“中国历”。
但要单独说这个原始“阴历”,对一年中本地光热条件变化的信息反映漂移量实在太大,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要出大问题。
为什么?因为阴历是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又称为“太阴历”(古人又称夜间升起的月亮为“太阴”,以与白天照耀大地的“太阳”相对应)。
月球的光亮是在反射太阳的光辉,它围绕地球转圈,在不同位相上给地球上的人视觉形象不同。
古人在地球上望月,满月称为“望”,全不见称为“朔”。
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从“望”经“下弦月”、经“朔”、再经“上弦月”再到“望”,一个周期需要29日12时44分2.8秒,谓之“朔望月”。
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古人就把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用来纪年纪事。
但这个阴历年月大30天,月小29天,一年下来只有354天,与阳历年每年差了11天,地球并未完成绕日运行的一周,那么反映到地球在不同月份里与太阳的相对位相,每年也就落后了11天所对应的运行角度。
读过小学的人都可以算出来,只要过上十几年,累加误差就会导致出现“6月霜降雪覆原、腊月酷热汗透衫”的冬夏倒置的历法问题,怎么去规律性地指导农业生产?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以此制定的阴历,最初几乎被所有“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我大中国”不约而同统统用来纪年纪事。
以后为了解决这个用阴历纪年,但却引起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农业节候配合不上的大问题,古代不同国家走上了不同的路。
一种是“彻底革命推倒重来”,放弃阴历月亮盈亏作为计算月份的方法,而直接与太阳挂勾,以目视太阳运行轨迹的回归周期即365又四分之一天为一年,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
这就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大帝批准修订的儒略历所采取的办法,以后经格列高里批准修改成为现在通用的公历。
它既是一条用以纪年纪事的时间轴,又是指导农事生产的年气象周期表。
另一种就是找出阳历年的日数和阴历年的日数两者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修修补补”接着用,这就是我国古人搞出来的十九年中增设七个闰月的办法。
因为阴历的235个月的总日数就等于19个阳历年228个月的总日数。
实际上这应该算一种“阴阳杂烩历”,只是在原来阴历的基础上使用加设闰月的办法来尽量弥合与阳历实际年长的差距,做到“平均年日数”近似值等于回归年的长度,于是就“阴阳合一”了━━“我们每过十九年总可以准确一回嘛!”(看来爱搞“统计平均值”在中国有古老传统。
如今更可以发扬光大,随便找个贪官与一大群乞丐来“平均”,个个都是“平均百万富翁”,都会“平均小康”。
)尽管如此,只用这个“阴阳杂烩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误差还是不小。
因为平年是354天,闰年却是384天。
例如20XX年公历9月7日是白露,正是种秋洋芋的时候。
但你若要去记住这天是“阴历七月十九”,拿来做标准,那么两年后的20XX年“阴历七月十九”就是公历8月18日,还没出三伏天,处暑都还差五天不到,你种什么秋洋芋?!又比如今年“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推到了公历9月30日,在秋分之后八天;去年却在公历9月12日,在白露之后四天,差了18天一个多节气,可见这“阴阳杂烩历”对实际季节的描述漂移还是很大。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之后,我认为这个“阴阳杂烩历”除了可以纪年纪事、能比较准确地描述月相的盈亏变化之外,其它的作用就是给我们留下了历史铸就的若干传统节日、纪念日,并且每年上蹿下跳,颇有一种“猴气”。
说好听点,它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遗迹;从指导农事季节规律方面来说,乃是一个“抱残守缺坚持特色忽左忽右”的典范,与两千多年来我们愚民脑袋里的“忠君顺奴”意识一样,很悠久,很垃圾。
同样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之后,我感觉到“真正意义的农历”,即指导农事的规律性法则,还应该是二十四个节气。
3.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不是宫廷里故弄玄虚的占星家们计算出来的,它是我们的祖先在农耕社会形成之后,为了寻找一年中季节变化的规律,在反复实践中观测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