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运动1
- 格式:ppt
- 大小:7.94 MB
- 文档页数:34
海水流向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其中包括地球自转、大气环流、地形地貌、潮汐、海洋温度和盐度差异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海水流向规律:
1. 洋流: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可以分为暖洋流和寒洋流。
暖洋流从赤道附近向极地方向流动,而寒洋流则相反,从极地向赤道方向流动。
著名的洋流有北大西洋暖流和南大洋环流。
2. 阿基米德漂流定律: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较密度小的物质会浮起,而较密度大的物质会下沉。
海水也遵循这一原理,较冷、较咸的海水会下沉,而较暖、较淡的海水则会上浮。
3. 潮汐运动:潮汐是由引力作用而引起的周期性海水运动。
正常潮汐会形成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每天大约发生两次。
潮汐运动会对海水的流向产生影响。
4. 地形地貌:海洋地形和海底地貌也会影响海水流向。
例如,海岸线形状、海湾、海峡、大陆架等地形特征会引导海水的流动。
5.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与海洋运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风是海水运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风的方向和强度会对海水流向产生直接影响。
总的来说,海水流向规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
不同地区的海水流向可能存在差异,并且会受到季节性变化和气候事件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的海水流向规律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进行详细研究。
海水的运动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
(一)波浪波浪就是海水质点在它的平衡位置附近产生一种周期性的振动运动和能量的传播。
波浪运动只是波形的向前传播,水质点并没有随波前进,这就是波浪运动的实质。
这是由于水质点同时受到动力和复原力这两个互相垂直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动力,如风力、潮汐、地震或局部大气压力的变动等,使水质点产生水平位移。
复原力(物理学称为弹性力),如重力、水压力和表面张力等,使水质点恢复原位。
因此,水质点在动力的作用下产生水平位移的同时,受复原力的作用有恢复原位的趋势而产生垂直运动,这样水质点便沿着上述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的结果,便在它的平衡位置附近产生了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
而运动着的水质点又将它所获得的能量依次相传,于是连续的“能流”就随波前进。
故波浪只是形状的前进,水质点并没有随波前进。
1.波浪要素波浪的大小和形状是用波浪要素来说明的。
波浪的基本要素有:波峰、波顶、波谷、波底、波高、波长、周期、波速、波向线和波峰线等(图5.33)。
波峰是静水面以上的波浪部分。
波顶是波峰的最高点。
波谷是静水面以下的波浪部分。
波底是波谷的最低点。
波高h,是波顶与波底之间的垂直距离。
波长λ,是相邻波顶(或波底)间的水平距离。
周期τ,是相邻波顶(或波底)2.波浪分类波浪的种类很多,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成因分类风浪和涌浪:在风力的直接作用下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当风停止,或当波浪离开风区时,这时的波浪便称为涌浪。
两者的性质、波形、波高与波长、波速等都不同。
风浪的性质属于强制波,其波形的轮廓和余摆线差别大,波峰尖陡,波谷平广,海面凹凸不平,此起彼伏;其波高较高,波长较短;波速较慢,最大仅达40~50km/h。
而涌浪的性质是属于自由波,其波形的轮廓和余摆线较接近,波峰圆滑,海面较规则,波浪呈一排排的样子,其波高较矮,波长较长(可达500m至600m,甚至800m以上),波速较快,每小时能达100多km,故可以比风速大,可利用它来预报台风或风暴。
海水主要运动形式
1.波浪运动:波浪是海水表面的起伏运动。
它们是由风在海
面上产生的,经过传播后形成的起伏波动。
波浪运动在海洋中
非常常见,它们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2.潮汐运动:潮汐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而产
生的海水运动。
潮汐运动是周期性的,每天发生两次。
当月球
和太阳处于地球的同一侧或者相对侧时,会形成较高的潮汐,
我们称之为大潮。
当月球和太阳处于地球的其他位置时,会形
成较低的潮汐,我们称之为小潮。
3.海流运动:海流是由于风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
的大规模水流动。
海流可以分为表层海流和深层海流。
表层海
流主要受风力等外力作用所驱动,它们在海洋表面形成环流系统。
深层海流则主要由水体的密度差异和地球自转等因素驱动。
4.惯性运动:惯性运动是指海洋由于风力等外力作用而产生
的惯性力所引起的运动。
当风力消失或改变时,海水会保持一
定的速度和方向继续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惯性运动。
5.汛流运动:汛流是由于河水入海、季节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短期海洋运动。
通常在季节交替或雨季来临时,河水流量较大,会形成河口和近海区域的汛流,对沿岸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
要的影响。
这些海水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球上广阔的海洋环境,对地球气候、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