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门》中婚恋家庭观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
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
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关键词:《诗经·卫风·氓》女子婚恋观意义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耀眼最美丽的花朵。
《卫风·氓》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描绘了古代女子大胆自主地追求爱情,体现着人类本真状态下的真性情,它也记录了青年男女之间比较古朴自由的恋爱观,同时给我们展现古代女子甜蜜的爱情故事和悲催的婚姻生活及婚变后女子理智地对待爱情,使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
一。
女性大胆自主、恋爱自由《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距离远古还不是太久,远古的遗风对周代还有很大的影响,《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着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所以周代青年男女间的相识、相知和相恋有很大的自由,不像后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男女的交往有很多的限制,周代的女子可以自由地追求爱情。
诗篇一开始描绘了“氓”向魂牵梦绕的女子来求婚,“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丝”与“思”谐音双关,表明该女子是“氓"思念和心仪的女子。
“氓”是个经常游走在乡间用布匹换蚕丝的小商人,被乡间女子的美貌所吸引。
于是,“氓”这个青年就费尽心机来接近女子,假装用布来换女子家的丝.实际上是醉翁之意是想和女子结下百年之好。
女子被氓憨厚朴实的形象所打动,于是二人遂陷入爱河.爱情,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
恋爱时相处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虽有相处时的甜蜜快乐,也有分别时的依依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姑娘送郎君渡过淇河,又到达顿丘,还是不舍得离去。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电影《喜宴》的深入分析,探讨中西婚姻观的异同,并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婚姻观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1. 中国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更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价值观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因此,在中国,婚姻观念往往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2. 西方婚姻观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婚姻观念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而非仅仅基于家庭和社会背景的考虑。
此外,西方社会对同性恋、异国恋等多元化婚恋关系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
三、《喜宴》中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电影《喜宴》以一个中国家庭为背景,描绘了家庭成员对同性恋的接纳与冲突,以及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在家庭和社会中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反映了中国家庭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四、电影中体现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的具体表现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家族的延续和传承非常重视,这使得家庭成员对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对家庭观念的看法相对较为开放。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使得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由,这使得人们更注重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也得到了体现。
3. 接受度的差异电影《喜宴》中也反映了中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度的差异。
标题:门当户对不是过时的婚恋价值观一辩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婚恋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人们对于门当户对这一传统的婚恋观念是否过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门当户对能够保证家庭的稳定和幸福;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婚恋价值观已经过时,应该给予更多的自由和机会。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门当户对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找到一个更加全面的观点。
二、门当户对的意义1. 历史背景门当户对作为我国传统婚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门当户对往往意味着双方家庭的地位和经济条件相当,能够保证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2. 家庭的稳定在现代社会,门当户对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双方家庭背景相当,可以有效减少夫妻间的经济和社会矛盾,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三、门当户对的影响1. 婚恋自由一些人认为,门当户对的观念限制了个人的婚恋自由,导致了许多不幸福的婚姻。
私奔、跨越阶层的婚姻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
2. 社会阶层固化在现代社会中,门当户对的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阶层固化作用。
一些人的婚姻观念受到了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在选择配偶时更加注重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四、对门当户对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门当户对这一传统的婚恋观念并非完全过时。
尽管现代社会强调婚姻自由和个人选择的权利,但门当户对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匹配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一观念不能盲目地排斥其他因素,如爱情和个人品质等。
五、总结与展望门当户对作为传统婚恋观念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看待这一观念,既保留其中的有益因素,又尊重个人选择和婚姻自由。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这一婚恋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对门当户对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也欢迎大家就这一话题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氓》文言知识点总结(优秀4篇)古诗《氓》赏析篇一《氓》是一首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无端抛弃的女子的自伤之诗。
全文共分六章,章章娓娓道来,生发对无情丈夫的血泪控诉,诉尽弃妇的悲苦。
第一章(第一段)弃妇回忆了她与丈夫订立婚约时的情形:那傻小子借买丝之名前来与“我”谈婚嫁之事。
“我”依依不舍的送他归去,同时告诉他,等他有了“良媒”,两人就在秋天谈婚论嫁。
第二章(第二段)是弃妇的怀想。
弃妇登高怀远,热切盼望着那小伙子的迎亲车队。
终于,吉时已到,弃妇嫁到他家,如愿以偿。
第三章(第三、四段)描述了弃妇色盛与色衰时的生活状况。
弃妇色盛时,夫妻缠绵,色衰时,丈夫三心二意,空留弃妇独自悲伤。
第四章(第五段)弃妇自述自己辛苦劳作却反遭丈夫抛弃的不幸遭遇。
行文里,弃妇如泣如诉,充满感伤。
第五章(第六段)弃妇自叹身世的不幸,以自己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作结。
短短的几章文字,描绘了一个女子被丈夫无情抛弃的悲惨经历,其在揭示古代女性婚姻生活的不幸,倡导维护女性权益,反对社会压迫方面的主题不言而喻。
这么一个忠于爱情,吃苦耐劳,性格刚强的中国古代妇女的不幸,正是当时千千万万弃妇形象的缩影。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中弃妇的惨遭抛弃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
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父系社会中对女性权利的漠视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诟病。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女性各方面的权利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维护,但是仍有不少婚姻悲剧的发生,如“闪婚”,“闪离”,“第三者插足”等现象屡见不鲜。
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氓》对我们的婚姻现状及婚姻道德进行反思与思考,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氓》在艺术手法上,赋,比,兴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使弃妇的形象呼之欲出。
赋是铺陈直叙,诗中弃妇对自己不辞辛劳,操持家务,却落得被丈夫抛弃,被兄弟讥笑的境地的叙述,就是一个典型。
比,即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诗文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水流之有岸畔,反喻自己的痛苦无穷无尽,形象生动。
门当户对不是过时的价值观感谢主席,今天我们讨论的是门当户对是否是过时的价值观,我方坚定地认为门当户对没有过时。
首先,门当户对是指双方身后的家庭甚至家族的各方面条件相互匹配。
我方认为所谓的不过时是指门当户对这个价值观的核心,即条件的匹配,是流传至今一直没有发生改变的,除核心之外具体的条件内容是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更新具体内涵的。
第一,从事实层面看,门当户对是当今主流的婚恋观之一。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青年认为门当户对是择偶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全国知名恋爱交友网站珍爱网对其超过1000万的用户做过调查,显示七成女性认为门当户对是婚姻质量的重要保证,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世纪佳缘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针对十五万用户的调查显示33%的男性和50%的女性表示赞同婚姻应当门当户对,远高于反对比例,并且学历越高,赞成越高,其中硕士及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占比分别高达58%和73%。
这些数据都显示了门当户对的价值观普遍存在于当代青年中,不仅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是认可程度比较高的一种观念。
第二,从价值层面看,门当户对应当成为择偶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首先,门当户对的双方在教育水平,生活经历,消费观念等上有更大的可能具有相似性,这样的婚恋关系更利于双方长久的相处。
相反,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不同的生活层次,而不同的生活层次更容易产生不同的生活习性,双方的个人素质上容易存在难以克服的差距。
门当户对能够降低筛选另一半的成本。
其次,一个人的外貌才华都是容易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改变的,然而一个人受家庭的熏陶修养成的个性秉性确是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基于对方的才貌产生的一时冲动消磨的比为对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产生的好感消散的快。
无论在恋爱还是婚姻中,门当户对的双方更容易细水长流的相伴一生。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族诗歌总集,编纂于西周时期。
它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意象闻名于世。
其中,婚恋诗意象作为《诗经》的主要题材之一,通过诗歌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婚恋、情感和家庭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对《诗经》中婚恋诗意象进行文化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一、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展现了一种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婚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诗经》中的诗人通过表达对婚姻仪式的赞美和重视来传递这种观念。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同和推崇,将婚姻视为美好而神圣的事物。
二、男女角色的描绘在《诗经》的婚恋诗中,男女角色的描绘常常突出了男子的英俊和女子的美丽。
这一特点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注重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这种价值观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国风·邶风·车胤》中的“东方之日兮,彼姝者也。
在我室兮,於良人也。
”中的彼姝者即指女子的美貌,於良人则对应着男子的英俊。
三、家庭关系的表达《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还展示了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古代社会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家庭关系的和睦,这一观念贯穿于《诗经》的婚姻诗中。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有艳丽兮,如那令兮。
令兮者,舜之丞。
”中的舜之丞表达了家庭的关系和重要性,凸显了家族的延续和家庭的和睦。
四、爱情与人性的探索除了展现婚姻与家庭关系,婚恋诗意象也通过爱情的描绘和人性的探索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内心的纠结。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这一句通过对待异性心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尚未相遇的爱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深沉、复杂的思考。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家庭伦理电视剧中不同年代的婚姻爱情观报告人姓名:研究方向:影视美学学科专业:广播电视年级:指导教师:所在学院(所):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年月日填表说明与要求1.开题时,报告人应向开题报告审查小组提供一定数量与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实物,具体数量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2.文献综述一般应包括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等。
文科不得少于5000字,理科不得少于3000字。
3.参考文献格式参照学位论文。
4.论文开题时间一般应不晚于入学后第三学期中。
5.开题报告通过后,由学院留存并作为毕业审核材料之一。
6.开题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作适当调整。
7.开题报告中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一)研究目标电视剧作为一种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传播形式,起到了对于中国社会变迁中文化建构的作用,作为以反应家庭伦理关系和伦理道德为主的中国家庭伦理剧,其创作内涵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延续和转变,通过对家庭伦理题材的电视剧分析,为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创作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通过对《渴望》、《牵手》、《中国式离婚》、《裸婚时代》、《婚姻保卫战》等一系列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研究,结合社会学中对“家庭”、“伦理”的释义和中国家庭伦理道德和伦理关系的特征对家庭伦理剧进行更为准确的界定,纵向上对家庭伦理剧的发展脉络给予梳理,研究中国婚姻爱情观的变迁,以及中国女性随着社会发展的思想转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研究重点:对婚姻爱情方面的家庭伦理剧分析,结合各个社会背景下婚姻爱情观念的转变,研究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的婚姻爱情价值观,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转变。
研究难点:早期反映当时的家庭伦理剧较少,与拍摄年份不同,可能会对表述当时的价值观念有所出入。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研究方法:整理有关电视剧的资料,搜集关于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文献著作,以及有关婚姻爱情的家庭伦理电视剧,结合中国婚姻家庭爱情观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纵向的研究家庭伦理电视剧中所反映出某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和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改变。
门当户对不是过时的婚恋价值观引言婚姻一直是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在寻找合适的伴侣时,不少人会将“门当户对”作为婚恋的一个重要标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改变,有观点认为门当户对已经成为过时的婚恋价值观。
本文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并阐述门当户对在婚恋中的重要性。
门当户对的定义门当户对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婚恋观念,它指的是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能够相互匹配。
具体而言,这包括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
传统婚姻观念中认为,只有门当户对的夫妻才能够保持长久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和睦。
门当户对的优势维持家庭稳定门当户对在婚恋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维稳作用。
双方家庭背景相近,社会地位相仿,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样的匹配能够减少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婚姻中更容易形成共识和取得共同的目标。
因此,门当户对的夫妻关系相对更加稳定,家庭生活更加美满。
提升子女教育质量门当户对也对子女的教育质量有积极的影响。
父母背景相似,教育观念和期望相近,能够给予子女相对一致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
这样的家庭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潜力。
社会认同感增加门当户对的夫妻关系也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门当户对的肯定和认同,因此这样的夫妻关系在社会上更容易受到尊重和接纳。
相比之下,不符合门当户对的婚姻容易受到质疑和压力,夫妻双方也可能产生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感的不平衡。
门当户对观念的挑战尽管门当户对在婚恋关系中有很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情感、亲密关系和人格的匹配。
他们认为爱情和亲情在婚姻中更为重要,而不仅仅是家庭背景或社会地位的匹配。
另外,一些人也质疑门当户对是否具备普适性。
由于国家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门当户对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地方,门当户对更加注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匹配,而在另一些地方,更注重的是个人性格和互补关系。
读书心得——试论巴金《家》中的家庭伦理观一、家庭伦理关系与家庭伦理观念《家》中的伦理观念变革贯穿了整部作品。
家庭伦理是整个家族中最重要的关系,巴金《家》中有浓厚的家族情结,同时作者又将自己对革命的感情映射到笔下人物身上,探讨如何在平等基础上建立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伦理观,而不是完全割舍这种血缘关系。
《家》便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在社会革命的大背景下,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崩溃过程,描写了家庭成员之间比较复杂的伦理关系,折射了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家庭伦理观念的新变。
家庭伦理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1]家庭伦理关系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
它包含具有天然血缘伦理的亲子间、夫妻间及兄弟间等关系。
孔子在《论语·学而》曰:“入则孝,出则悌”。
《家》中高老太爷与三个孙子间的亲子关系、觉新和瑞珏的夫妻关系和高家三兄弟的兄弟关系等,都展示了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如同一张巨网一样将所有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家庭伦理观念则是对家庭伦理的主观或客观的认识,人们根据自身观念形成的行为规范,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它包括嫡长子继承、封建等级的强调等。
高老太爷的家庭伦理观念偏差导致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
觉新作为长房长孙,不断地对家庭进行妥协屈从。
觉慧和丫鬟凤鸣大胆相爱,因为身份的悬殊,被高老太爷生生拆散。
这些都体现了《家》的家庭伦理观念。
不同时期,家庭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家庭伦理观念的转变。
家庭伦理关系是维系家庭稳定的要素,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
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家庭成员自身的幸福和家庭和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伦理关系决定了其所在家庭的伦理观,一旦家庭关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改变,家庭伦理观必然随之变化。
家庭伦理观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家庭成员伦理关系的亲密度。
因此构建科学的家庭伦理观,有助于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伦理关系。
解析《门》中的婚恋家庭观摘要《门》是夏目漱石前期爱情三部曲的收篇之作,描写了宗助和阿米这对夫妻的爱情生活。
本文从文学的社会性角度入手,通过对作品的研读,解析其中所蕴含的婚恋家庭观。
这种看似矛盾的近代婚恋观和传统家庭观,从根源上可以说是当时日本近代化的产物。
关键词:夏目漱石婚恋观家庭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他38岁时才开始作为专业作家进入文坛,在短短十年间,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身处明治维新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夏目漱石对当时日本近代化的进程有着独特的憧憬与忧虑,对这个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内心的彷徨与脆弱有着敏感的认识。
他把对社会、民族和人性的关注及思考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将近代日本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门》是夏目漱石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10年发表在东京和大阪的《朝日新闻》上。
它是继《三四郎》、《其后》之后,夏目漱石前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门》主要描写了宗助和阿米之间的爱情生活。
他们生活在东京边缘的一个土崖下面,结婚六年来,夫妻俩“深深地相爱”,过着”内心远离社会”的平静生活。
事实上,这种生活充满了痛苦与烦恼。
背叛好友安井的道德负担,接二连三的孩子夭折,一贫如洗的生活窘境,对生活现状的失望无奈,令宗助和阿米感到沮丧不安,认为这是上天对他们“罪”的惩罚。
这种情况下,宗助对安井的突然到来感到惊慌恐惧,于是一个人偷偷来到山中参禅寻求解脱,结果无功而返。
作品将视点定位在宗助和阿米的两人家庭上,通过他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下面,笔者试从文学的社会性角度,解析《门》中的婚恋家庭观。
二婚恋观所谓婚恋观,是男女选择配偶时对婚姻和恋爱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婚恋观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价值观等的影响,而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变化更是往往集中反映在恋爱问题上,通过追求恋爱和婚姻的形式而体现。
另外,在历史的每个阶段,最先扬起开化旗帜的,往往都是站在时代前端的知识分子阶层。
因此,当人类近代化觉醒的种子在他们身上萌发时,对以往封建思想伦理的挑战,对个人恋爱和婚姻的猛烈追求,就显得格外耀眼。
在小说《门》中,男主人公宗助就是处于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知识分子。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
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完成了近代化的启航,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宗助的思想受到高等教育和“文明开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近代性,这一点也反映在他和阿米的婚恋观上。
有关宗助和阿米恋爱观的记述并未在小说中进行直接描写,而是在第十四章中用了比喻的手法展现给读者。
每当这种时候,他们不能不回溯一下夫妻俩相亲相爱所度过的岁月。
他们想到,当时是付出多大的牺牲才果敢地结婚的啊!他们胆战心惊地屈从于自然的摆布,承受着命运的可怕的报复。
他们同时对于受到此种报复而争得的幸福,也从来没有忘记在爱神前面供献一炷香火表示感念。
他们一边遭受鞭挞,一边走向死亡。
他们深刻地感到,这辫子的梢头凝聚着能使一切创伤得以愈合的甜蜜的东西。
事情发生在冬末春初,而结束于樱花散尽、绿叶滴翠的时候。
这完全是一场生与死之间的拼搏。
恰似砍倒竹子熬油—苦不堪言。
暴风趁两人不在意的时候将他们猛然吹倒在地,等爬起来一看,到处都是漠漠沙尘。
他们发现自己也是满身灰土。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被暴风吹倒的。
小说中的宗助,原是“一名具有相当资产的东京人家的翩翩少年”,“他在衣着、行动、思想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当代才子的风貌”,“美好的未来像彩虹一般在他眼前闪耀”。
当他遇到阿米时,和阿米产生了炽热的感情。
尽管宗助是通过好友安井的介绍,认识了他的“妹妹”阿米,但在交往中,宗助认识到阿米和安井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如此,宗助和阿米还是不顾一切地相爱了,并且最终舍弃了父母、亲戚、朋友甚至是整个社会而走在了一起。
婚后的六年中,他们相亲相爱,“日常除了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几乎不再意识到社会的存在。
对于他们绝对不可缺少的是他们自己。
他们彼此都能使对方感到心满意足”,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夫妻”。
宗助和阿米在近代自我主体思想的“个人主义”影响下,冲破忠孝伦理的传统恋爱观,追求个人主义的自由恋爱。
在婚姻观上,由于近代“文明开化”的影响,在精神至上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这两种价值观的冲突下,他们选择了将婚姻由手段变为目的的精神婚姻。
简而言之,他们的婚恋观是追求个人自我意识现代伦理的“纯爱”。
这种“纯爱”,在日语中被称作“ロマンチックラブ”,指男女之间一对一的纯洁爱情,是一种理想的爱情状态。
其特征为:非一时冲动,而是人格的结合,追求“身心的交融”;爱与经济、政治等外界因素无关;忠贞不渝;白头偕老。
在这种婚恋观中,爱就是爱情本身,爱就是一切。
能够自主地追求这种纯洁的爱情,是人类自我解放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及时代的发展进步。
三家庭观1 夫妻关系明治维新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日本,虽然做出了一系列体现民主主义的改革,但在家庭本质上并没有进行颠覆性的革命。
1890年颁布的旧民法中明确规定“户主权”“长子继承制”的同时,将妻子(女子)间接视为行为能力低下者。
1898年颁布的新民法中还存在诸如婚后妻子必须改姓丈夫姓,妻子不具有家长权等一系列不合理的规定。
1899年日本政府公布高等女学校令,在各县设立高等女子学校,鼓励贤妻良母教育。
可以说,明治时代后的日本近代家庭是天皇制下的“父权制”家庭,是以男性的权利为核心,男性对女性支配的家庭。
也就是说,日本的近代家庭在夫妻关系上,仍然延续着“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夫妻的中心,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夫权,妻子要服从于丈夫的传统家庭特点。
这种夫妻关系在《门》中也反复体现。
比如,阿米经常看向丈夫,很在意他的神情;她经常对着丈夫“特意”“微笑”,努力取悦于他。
这些描写在文中随处可见,都是“以夫为中心”的妻子的表现。
再者,从夫妇生活的一些细节,也能看出阿米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以丈夫宗助为中心。
例如,在小说第三章,宗助、阿米和小六三人谈论“伊藤公”暗杀事件的描写:打那以后,每天的报纸上,总有五六段是关于伊藤公的事。
不知宗助是否看过这些报道,他对这桩暗杀事件似乎无动于衷。
晚间归来,阿米在伺候他吃饭的时候问:“今天又有一些伊藤先生的消息啦?”他便回答:“嗯,好多呢。
”然后阿米就从背后掏出丈夫口袋里的他已经读过的早报看一遍,这才弄明白当天的时事。
阿米也只是在丈夫回家后,当作一时的话题,才说到伊藤公的事,她看到宗助无心再说这些,也就不想向这方面引了。
在这段描写中,作为妻子的阿米时刻以丈夫宗助为中心。
从“伺候”丈夫吃饭上,可以看出阿米和宗助的夫妻关系上带有传统的“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的特点。
每天做好家务,等着丈夫回来吃饭。
在吃饭时,小心地观察着丈夫的一举一动,并揣测他的行为、喜好和心理,不知他是否看过最近的报道,不知他现在是否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再尝试过将“伊藤公”事件作为话题后,观察到丈夫“无心再说这些”便马上止住,“不想再向这方面引了”。
另外,在夫妻间吃饭闲聊的话题选择上,阿米选取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普通生活中的琐事,而是丈夫宗助曾经表现出关心的时事话题,并且还要进行必要的信息补充学习——“从背后掏出丈夫口袋里的他已经读过的早报看一遍,这才弄明白当天的时事”,可见在两人的夫妻关系中,作为丈夫的宗助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这正是传统家庭观的表现。
另一方面,宗助虽然接受了民主主义以及“文明开化”的思想,但在家庭观念和夫妻关系上也依然保持着“男外女内”、以夫权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因此也没有建成男女平等的近代家庭。
比如,宗助工作回家后,没有帮忙家务,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在小说第三章的开头就有所体现:包括弟弟小六在内,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而回家后的宗助却什么都不做,只低着头盯着“手炉”的“火”看。
另外,阿米经常将视线投向丈夫,来观察他的神情,相对而言,宗助却很少看阿米。
在小说第四章,宗助不看坐在眼前的阿米,“一边读着信”一边说话;在小说结尾,阿米看的是映在拉门上的日影,而宗助看的是自己的指甲和指甲钳,视线完全不在互相的身影上,这些都是宗助在夫妻关系中仍以传统的自我—即夫权为中心的表现。
2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的关系,它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明治民法》中捍卫维护的“父权制”家庭,是以父子的权利为核心,以“长子继承制”为发展基础的家庭就可以看出,步入近代化的日本在家庭观念上仍十分重视亲子关系。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门》中的宗助和阿米,有着切肤的无子之痛。
婚后六年他们曾有过三个孩子,但这三个孩子皆因各种不幸而夭折。
这三次丧子之痛,深深地打击了宗助和阿米夫妇,是他们心底永远的痛楚。
阿米背着宗助去请人算卦,算卦人说是因为她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老天对她的惩罚,这使阿米处于深深的绝望之中。
而宗助也是非常喜欢孩子的,十分渴望能和阿米有自己的孩子,这在小说中也多次表现出来。
比如,宗助在外面闲逛,最后什么也没买,却买了一个“哄孩子用的”橡胶充气不倒翁玩具;对于房东坂井家感兴趣,是由于那里有孩子们的笑声、游戏声、钢琴声,这些都令宗助觉得生机勃勃;当第三个孩子没了之后,宗助也担心是上天的惩罚,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很多,似一个无精打采的忧郁老人。
在这样的生活中,怀着对孩子的深深渴望和遗憾,宗助和阿米看似平静幸福的婚姻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瓦解,变得单调、孤寂和没有生气。
作为一对具有传统家庭观念的普通夫妇,可以说宗助和阿米婚姻生活的最大烦恼是没有孩子,他们把这看成是对“罪”的惩罚,是内心痛苦的根源所在。
所以说,在宗助和阿米的家庭观中,孩子是生活的希望和未来,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满幸福生活的源泉,这也是传统家庭观在亲子关系上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综上所述,夏目漱石在小说《门》中,塑造了宗助和阿米这样一对知识分子普通夫妇,他们具有积极追求个人自我意识、追求自由和爱情、追求精神至上主义现代伦理“纯爱”的近代婚恋观;但在家庭观上,他们仍然延续着“男外女内”,丈夫是夫妻的中心,妻子要服从于丈夫,孩子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这种传统的观念和思想。
可以说,这看似矛盾的婚恋家庭观,正是身处近代化进程中的日本大众,面对新旧时代的交替,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思想价值观上的反映和表现。
家庭是社会的因子,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步伐,这也是夏目漱石小说在日本乃至世界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1] 康绍邦、胡尔湖主编:《新编社会主义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