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武八上《聚落》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38.35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聚落的分类和特点。
2.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影响聚落的因素。
2.难点: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不同聚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
3.对比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如人口、建筑等。
4.小组讨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教师总结归纳,并结合实例讲解。
6.展示一些特色传统聚落,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的意义。
7.课堂练习:判断不同聚落类型及分析其形成因素。
8.课堂小结:回顾重点知识。
9.布置作业:调查本地的一个聚落并分析其特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和分类有了清晰的认识。
小组讨论环节较为活跃,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发表观点。
但在讲解影响因素时,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
对于传统聚落保护的内容,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保护案例和措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保护的重要性。
在今后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2、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能举例说明环境对聚落形态、规模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聚落的类型及特点。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并能分析实际案例。
三、知识梳理(一)聚落的概念与类型1、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2、乡村聚落(1)类型:包括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2)特点: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耕作、放牧、捕鱼等。
3、城市聚落(1)特点:规模较大,人口密集,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如工业、服务业等。
(2)城市的功能:具有多种功能,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
(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有利条件: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2)不利条件:地形崎岖、气候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
2、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平原地区:聚落一般呈团块状,规模较大。
(2)山区:聚落一般沿河谷或山麓分布,呈条带状。
3、环境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耕地多、资源丰富的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2)耕地少、资源匮乏的地区:聚落规模较小。
4、环境对聚落建筑风格的影响(1)寒冷地区:房屋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有取暖设备。
(2)炎热地区:房屋墙体单薄,窗户较大,屋顶坡度较大。
(3)降水多的地区: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
(4)降水少的地区:屋顶多为平顶。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文化遗产的类型包括历史名城、古镇、古村落、古代建筑等。
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1)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3、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差异及其原因。
4、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聚落的分类及特点。
(2)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难点(1)分析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理解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三、知识梳理(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分类(1)乡村聚落乡村聚落是指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包括农村、牧村、渔村等。
特点:规模较小,房屋较分散,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指居民以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
特点:规模较大,人口密集,建筑物高大密集,交通便捷,经济活动多样。
(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1、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1)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聚落多呈团块状;山地、丘陵地区,聚落多沿山谷或河流分布,呈条带状。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聚落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寒冷干燥的地区,聚落多分布在中高纬度内陆地区。
(3)水源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或靠近湖泊、海洋的地方。
(4)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农业发达,聚落较多。
2、人文环境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交通便利的地区,聚落容易发展壮大。
(2)历史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往往会形成独特的聚落景观。
(3)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也会影响聚落的布局和建筑风格。
(三)不同地区聚落的差异1、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1)亚洲乡村聚落亚洲乡村聚落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多以农业生产为主。
(2)欧洲乡村聚落欧洲乡村聚落人口较少,房屋分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3)非洲乡村聚落非洲乡村聚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房屋简陋,多以游牧或半游牧生活为主。
2、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1)发达国家城市聚落发达国家城市聚落规模大,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相对突出。
六年级上册地理(教)导学案
C 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
D 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B 早期居民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
C 我国南方的民居多为平顶
D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坑
4.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5.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6.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二、将下列各地的建筑特色及与其相关原因连起来
①减少环境污染青岛市区的绿化、美化
②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
③扩大城市化区域青岛附近将建几个新城
④改善城市环境北京限制重工业污染。
《聚落》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聚落》这部小说,学生将能够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思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干系,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第一部分:小说背景介绍《聚落》是一部由闻名作家张三写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未来世界中人类在外星球上建立聚落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已经探索了宇宙,发现了许多外星文明,并建立了与它们的联系。
在这个背景下,人类开始在外星球上建立聚落,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第二部分:主要人物介绍1.李明: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家,被选中作为第一批前去外星球建立聚落的人员之一。
他机智英勇,具有领导才能,是聚落中的核心人物。
2.王美:李明的妻子,同样是一个科学家,她在聚落中卖力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她聪明善良,是聚落中的灵魂人物。
3.张力:聚落中的领导人,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探险家,他在外星球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聚落中的领导者。
第三部分:主要情节梳理1.李明和王美等一批科学家被选中前去外星球建立聚落,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2.聚落中的人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需要克服外星环境的恶劣条件,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3.在建设聚落的过程中,李明、王美等人经历了许多考验,他们不仅要面对外星生物的威胁,还要应对内部矛盾和冲突。
4.最终,聚落取得了成功,人类在外星球上建立起了一个繁荣的社会,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部分:思考与讨论1.在《聚落》中,人类在外星球上建立聚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这给我们启迪了什么?2.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干系在《聚落》中得到了怎样的体现?人类文明的演进又是如何展现的?3.我们如何看待未来人类在外星球上建立聚落的可能性?我们又该如何为此做好准备?第五部分:拓展阅读1.请阅读其他科幻小说,比如《三体》、《流浪地球》等,探讨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2.了解外星球探索的最新进展和科技发展,思考人类未来在宇宙中的角色和使命。
3.参与讨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话题,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方向。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导学案一、导入引言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聚落。
聚落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它承载着人类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二、目标设定1. 了解聚落的观点和作用;2. 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3. 分析聚落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三、知识讲解1. 聚落的观点和作用- 聚落是指一定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并形成的人类聚居地。
聚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 聚落的作用包括提供居住空间、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经济活动等。
2. 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郊区型聚落:位于城市郊区,人口密度较低,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
- 农村型聚落: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人口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居民多数是农民。
- 城市型聚落:位于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较高,以商业、效劳业等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3. 聚落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形成原因: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交通便利性等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
- 影响:聚落的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四、知识拓展1. 请同砚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身边的聚落类型及其特点。
2. 请同砚们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闻名的聚落,并简要介绍其历史和特点。
五、知识检测1. 聚落是指一定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并形成的人类聚居地,对吗?(√)2. 城市型聚落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对吗?(×)3. 聚落的形成受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对吗?(√)六、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聚落的观点、不同类型及其特点,以及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七、作业安置1. 思考:你认为聚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2. 作业:选择一个你熟悉的聚落,分析其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
聚落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5.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重点和难点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及自然资源对聚落分布和建筑形式的影响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聚落的形态【自主学习】阅读课本聚落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聚落的形式:聚落一般分为和两大类型。
按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和规模较大的;城市聚落分为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2、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城市居民一般从事。
乡村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
乡村建筑以为主,城市建筑以为主。
乡村空气,环境;城市环境。
3、城市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解决措施:4、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5、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②③知识拓展★聚落的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居民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各地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居民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寒冷地区的居民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有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湿热地区的居民,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的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气候干旱、降水少的西亚、北非和我国西北地区的居民屋顶大多是平顶,而降水多的地区,如中国的江南、赤道附近地区,居民屋顶多为尖顶,有利于雨水下泄。
有些地区的居民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色。
第三章第三节《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读图举例讲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我们四川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民一生中有三大喜事: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
可见,居住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新课教学]第三节聚落(板书)一城市和乡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1.什么是聚落?2.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也就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
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出现。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那么,乡村是这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导学生看书63页第1、2自然段。
补充讲解:自然段。
补充讲解: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可以构成聚居。
最早的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御寒免晒,逃避野兽的袭击,或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
在漫长的采集和渔猎社会,人类经历过上百万年的穴居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最初人们居住的是一种半固定的原始棚舍。
当时的耕作方式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到新的适合耕作的地方。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乡村聚落。
承转:当乡村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城市。
讲解:世界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差不多与定居农业同时出现。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聚落教案1 中图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2、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同时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
2学情分析本节是八年级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活动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同时有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乡村,对自己生活居住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是比较了解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在八年级有了很大的提升。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较乡村、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对聚落的影响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活动一展示一幅夜景图片提问:灯光密集且明亮的地方代表的是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看见的城市和乡村是怎样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从身边的生活、经历出发个性化描述各自的感受。
)活动2【活动】活动二自主学习部分学生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并回答。
(2-3分钟)意图:学生已经逐步适应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能独立思考,有一定知识积累、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3【讲授】活动三一、城市和乡村1、在课件上展示大量人类生活聚居地的图片(使用学生熟悉的家乡图片),直接明确聚落的概念以及聚落的类型(城市、乡村)。
【学习目标】(预习之前,先认真识记勾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带着目标展开预习吧!)1.知识能力: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并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图文结合,学会探究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聚落与环境关系。
【预习案】一、结合下列自学指导,勾画课本要点,独立预习【导学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有什么不同?预习点拨:认真阅读P80-P83相关内容及图例B,C,H掌握知识点并理解。
【导学2】据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预习点拨:指导学生阅读P83-P85相关内容及图例I---N,勾画相关内容并让学生记忆。
【导学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重要意义?预习点拨:指导学生阅读P85-P87相关内容及图例P--S,重点识图记忆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二,预习检测,把答案写在题板上,你是最棒的!三,结合预习情况,交流预习中碰到的疑惑。
四,结合任务分配,组内讨论,学科组长组织,合理分配任务,充满信心迎接下一节的学习提高。
【我的疑惑】【探究案】结合预习成果及各组任务分配,高效学习吧!展示一、连线A.东南亚地区①四合院B.北极地区②厚墙小窗的房屋C.黄土高原③高架屋E.北京⑤水城D.威尼斯④冰屋F.西亚地区⑥窑洞展示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聚落可分为和两大类。
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聚落,三处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原是,因是。
3.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是4.A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在此地建一处造纸厂是否合理?_原因是。
【知识归纳拔高】(知识生成、拓展提高、规律总结、知识树)学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聚落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习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阅读地图册城市分布图和教材内容,对比说明早期的城市聚落分布与现在城市聚落分布有何不同之处
【流程】独学——互学——展示【评价】科代表指定梅花居士颁发合作星
拓展延伸(10分钟)
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聚落的发展也使世界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毁坏。
如
果这些文化遗产再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大力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思考:你听说过骑楼和西关大屋吗?它们是广州老城的见证。
然而,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日益显著,加上部分骑楼和西关大屋年久失修,不仅内部设施和居住环境跟不上需求,而且其破旧的外表也与周围现代化都市格格不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骑楼和西关大屋的去留问题,请你列出理由。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
D.冰缘地区
9、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比高山、荒漠地区大得多,说明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地形
C.自然资源
D.水源
【流程】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批改,荷花盟主上报结果
【评价】班长根据各小组均分颁发智慧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表现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