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上的诗人――辛弃疾
- 格式:docx
- 大小:14.98 KB
- 文档页数:1
素材活用\素材万花筒□编辑/王莹卢望军“词中之龙”字稼轩,下的济南,曾参加起义军,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的柔情,朝廷禁止朋友、门人为其送对国家忠义,对朋友仗义,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诗词卡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在黄沙道上行走的那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那该是一个晴朗的夏夜。
月光也许刚挣脱了云层或者远山的束缚,坦坦荡荡地露出脸盘。
那个瞬间,如水银乍泄、宝镜初开,惊起枝头的宿鸟。
这只睡眼惺忪的鸟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懵懵懂懂地绕着枝头打转。
它与大唐王朝那只“时鸣春涧中”的小鸟,一唱一和,遥相呼应,它们的叫声寂静了整个夜晚。
一只鸟,被月光唤醒,欣然振翅,不是惊吓,而是惊喜。
在暑热渐渐消退的夏夜,在这白天繁华、晚上安静的黄沙官道上,稼轩一个人,就一个人,与夜色同行,脚步轻快,心情轻松。
下两三点雨又有何妨!有人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体现了他的喜悦——不是因为躲雨,而是一种“原来你还在这里、原来我已经到了这里”的会心一笑,嘴角上扬。
26素材万花筒\素材活用在黄沙道中这一夜,辛弃疾不是“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的青年豪杰,不是醉里挑灯看剑的失意英雄,不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抗金名将。
他就是一个赶路人,迈着或快或慢的步伐,走在那一夜的黄沙道上,以独行的姿态,会晤了清风、明月,听取了蝉鸣、蛙声,闻到了若有若无的稻花香,然后,定格了与旧时茅店重逢的刹那间的淡淡喜悦。
内心丰富,进退自如,张弛有度,这是辛弃疾,也是古代文人的浪漫。
他说,瘫软的南宋,没有一个辽阔的沙场,可以让我策马杀敌,最起码,要造一个无垠的心域,安放生活的多彩多姿。
词人辛弃疾的可爱之处在于,既能上马杀贼、下马策论,气吞万里如虎,又像一个真正的农民,关心粮食和蔬菜,听白发翁媪的吴音软语,听稻花香里蛙声一片。
金戈铁马辛弃疾(7)烈士暮年辛弃疾在福建期间,与道学领袖朱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宋宁宗登基后,信奉道学的宗室大臣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争权失利,道学及道学家因此受到打压,辛弃疾也牵连其中,多次遭到弹劾,免职在家度过了将近九年的闲居生活。
公元1203年,年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却意外地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通知。
此时,韩侂胄权倾朝野,那么,辛弃疾这个跟道学人物过从甚密,又曾经站在韩侂胄对立面的人,为什么会被重新起用呢?韩侂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因为这个时候, 韩侂胄他本人也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危机,靠与赵宋皇室之间的裙带关系发家的韩侂胄,在这个时候失去了两座最有力的靠山,宪圣太后吴氏和宁宗皇后韩氏在庆元年间都先后死去了。
宪圣太后是宁宗的曾祖母,是韩侂胄的姨母。
当年,当初赵汝愚他逼光宗退位,让宁宗上台呢就是通过韩侂胄的关系,取得了宪圣太后的点头认可,才顺利实施的,因此她就是宫中的老佛爷,宁宗在她面前也只有乖乖听话的份。
而可以向宁宗吹“枕头风”的韩氏皇后,又是韩侂胄的侄女,虽然宋朝严格限制后宫干预朝政,但是只要有这两个人存在,韩侂胄的地位那就是稳固得很,不用担心的,所以这两个人的死对韩侂胄的势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因此,尽管韩侂胄的权势还是炙手可热。
可是他的心里就有一种隐隐的不安了。
这个时候呢,就有人劝他说,说道学的势力根深蒂固,现在虽然你老的权力很大,把他们硬压下去了,但是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何况也难保他们将来不会东山再起,如果你做得太绝,他们将来肯定会要报复你,不如现在你就高抬贵手放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对你还有点想头。
韩侂胄一听也在理,于是他就放松了对于道学的禁令,并且决定起用辛弃疾这一批跟道学关系比较深的人,来收买人心,扩大他的群众基础。
那么辛弃疾对于从韩侂胄那边伸过来的橄榄枝,他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呢?辛弃疾的态度很令他当时的一些朋友以及后来的一些人感到意外,他不仅接受了任命,而且还专门写了一首词。
辛弃疾简介及主要作品介绍辛弃疾的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916篇诗文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金戈铁马辛弃疾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称为“词坛飞将”他也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
但辛弃疾的青少年时期,却是金国占领区度过的。
在青少年时期,他从未到过南宋。
那么他究竟是受到了谁的影响,年纪轻轻已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很早就立下了将来要回归南宋恢复中原的志向呢。
而根据《宋史》记载辛弃疾还有一个英雄壮举他曾经率领五十个骑兵冲进金军五万人的大营生擒叛徒后安然而归。
但是根据常识,我们不禁怀疑五十名骑兵如何能够在金军五万人的大营进出自如《宋史》中记载的这一事件。
它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年轻的辛弃疾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归南宋的呢。
一.少年英雄公元1162年,上距北宋灭亡的“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
这一年闰年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里新任知州张安国正在他的府邸里宴请几位金国将领,宴会已经进入了高潮张安国和几位金将称兄道弟吆五喝六气氛非常热闹。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士兵走进来报告张安国说外有人要见他并且对他描述了那个人的相貌特征,已经有几分醉意的张安国满面惊疑想了一会儿就带着几个人走了出去。
刚出大门就瞥见一个高大雄壮的身影没等他有所反应那个身影已经扑上来像猛虎抓一只小兔子一样一把拎起他扔到了马背上这个人对一旁被惊呆了的张安国的随从说宋朝的十万部队就要打过来了我要和张大人到城外去商量些事情。
说完催动马匹就向城外驰去,张安国的随从不知所措连忙去报告那几个正在喝酒的金国将领,等那几个金将跑出来的时候。
这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在城外,和一小队骑兵会合然后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
这个人就是南宋鼎鼎大名的词人辛弃疾。
他当年在金人占领区里智擒张安国的时候才只有22岁。
辛弃疾被认为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领袖曾写下许多慷慨豪放的英雄壮词。
比如《永遇乐》、《贺新郎》、《破阵子》每一首诗都能够让真正的男子汉热血沸腾。
他还有一些词浸透了深刻的人生体悟,像《青玉案》、《丑奴儿》。
在中国历史上辛弃疾以词赋闻名于世提到宋词我们就绕不开辛弃疾。
豪放派诗人是谁词中之龙:辛弃疾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后世评价: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刘克庄)【上榜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旷世奇才: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后世评价: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辰翁)【上榜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坛双璧”之一:张孝祥名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时举家迁居芜湖。
金戈铁马
他作为中国历史中最为傲骨的一位宋代词人,他用他那满腔热血和才华,来书写着词人——一位爱国诗人的最高境界!
——题记
辛弃疾,你还在想你的大宋王朝吗?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代表人物,你用你那满腹经纶发泄你那爱国心情,你爱国,你爱你的大宋,但你却不得你所爱的人的赏识。
你不平,你愤懑,你心中的万丈豪情,此时从谈起!
你是有血,有肉的汉子,只有你才能把对亲人的送别和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于世:”将军百战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的确,你对你的弟弟送别中都徘徊着你那爱国之情,“将军百战名裂“不是吗?你不正像那李陵,多少次的拼死拼活换来的名声,只因一次的失利,换来的身败名裂,换来了自己的妻儿死于非命,你不如他幸运,因为他还被重用过,而你也只是当过义军头头,干过安抚使罢了。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是你的傲骨!不为田舍,不为荣华,只为见到英才不羞不愧!你能羞吗?你是战术家,几百义军周章的过金军兵马的铁骑;你是战略家,可以发现席位之中的变化,得知未来,不是吗?如果宋朝的皇帝能看见你的奏章,那又会是什么样子?是宋朝创造奇迹还是元?一定是宋,因为宋朝有你这样的人才!
你不愧为一代词人,我尊敬你,你也不亏金戈铁马!。
【六年级作文】金戈铁马上的诗人――辛弃疾
你,出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
幼小的你,早已懂得国家灭亡的心酸;少年时你的,
立下了恢复中、报国雪耻的壮志;壮年时的你,英姿疯爽,驰骋战场;老年时的你,郁郁
不得志,只能空叹嗟。
你,就是集采韬略的辛弃疾。
你从小就决心忠诚地为国家服务。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会去战场。
他们和一群热血战
士一起,在布满尸体的战场上与金兵作战。
在剑的阴影下,你总是直奔前方,一个接一个
地夺取敌人的头颅。
在战场上,你的微笑是永恒的。
可在这时,现实跟你开了个玩笑。
你回到南方,昏庸的皇帝被眼前繁荣的景象蒙蔽了
双眼,硬生生将你手上的兵权变成了一支软弱无力的毛笔。
从此,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
土一寸寸地被敌人夺去,却没有丝毫办法,你仰天长啸,可并没有人来倾听你的心声。
“青山遮不住它。
毕竟,它是向东流的。
”你也可以想象汹涌的河流,冲破层层青山,奔向大海,但你不能。
你只能靠在危险的建筑物上,看看北疆;你只能通过“听青蛙的声音”来结束你的生命;在你死之前,你只能喊“杀了小偷!杀了小偷”。
你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以沮丧告终。
你虽然辞别了人世,但你,你的诗词和你精忠报国的精神,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在心。
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实用1份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 1辛弃疾生平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__抗金,便把洗雪__、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__,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
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
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
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
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
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
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
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在宋代诗人中,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是一位非常值得人们尊敬的英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词的爱国情怀,欢迎阅读!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金戈铁马,气壮山河——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文人稼轩: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在词中技巧的运用上,作者除了处处注意同上下两片进行对比外,着重体现在了两的迭句上: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
上片中的“爱上层楼”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的联系了起来。
而下片的“欲说还休”同样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炎树银花,流光溢彩满是艳丽繁华景象,温柔富贵气,却非词人怀抱。
追寻处,只有暗香萦绕而去。
暮然句,峰回路转,才跳入幽远意境,才知种种铺金叠翠作的只是一暮华美之至的背景。
灯火阑珊处,自是词人感怀伤世之怀抱。
跌宕至此,又是袅袅收回。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
满城灯火,游人如织,通宵欢乐的热闹景象,但这一切都是为“那人”的出现而设。
金戈铁马上的诗人――辛弃疾
时间:2019-04-05 13:29:41 | 作者:陆佩慈
你,出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
幼小的你,早已懂得国家灭亡的心酸;少年时你的,立下了恢复中、报国雪耻的壮志;壮年时的你,英姿疯爽,驰骋战场;老年时的你,郁郁不得志,只能空叹嗟。
你,就是集采韬略的辛弃疾。
你从小就立志精忠报国,年纪堆砌青青就奔赴战场。
带着一批热血男儿,在尸横遍野的沙场与金兵殊死搏斗。
在刀光剑影中,你永往直前,取一个又一个敌人的首级。
你的笑颜在沙场上定格成永恒。
可在这时,现实跟你开了个玩笑。
你回到南方,昏庸的皇帝被眼前繁荣的景象蒙蔽了双眼,硬生生将你手上的兵权变成了一支软弱无力的毛笔。
从此,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土一寸寸地被敌人夺去,却没有丝毫办法,你仰天长啸,可并没有人来倾听你的心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你也想像那滔滔江水,冲破层层青山,奔向大海,但你不能。
你只能倚危楼,望北疆;你只能在“听取蛙声一片”中了却残生;你只能在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你什么事也做不了,只能郁郁而终。
你虽然辞别了人世,但你,你的诗词和你精忠报国的精神,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