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3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植物的观察动物的观察天气的观察2. 探索物质认识水认识空气认识土壤3. 动手实践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运动玩转天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天气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空气和土壤等物质的基本特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如水、空气、土壤的特性。
2. 教学重点:观察和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天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图片、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自然故事、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图表、关键词进行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
(2)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画出来并简单描述。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植物的特征:叶子、花朵、果实等。
(2)动物的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等。
(3)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如雨天需带伞、晴天可外出游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作业,如开展科学小实验、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6. 板书设计的结构布局;7.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科学教案(实用7篇)科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2.交待考察提示(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5)注意安全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课(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科学教案篇2第一单元我们的考察计划一、教材设计说明4 祝你胃口好一.教材设计说明a.齿轮的转动速度提出研究问题实施研究计划教材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在三个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两条主线:第六单元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教材设计说明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由《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的材料》、《饮料瓶与环境》三个活动组成。
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独立做出书面计划”――就“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培养而言,重点在于“独立”二字。
1 揭开神秘的面纱要点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目标(1)训练和培养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过程能力。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第一单元:自然界的奥秘第1课:天空和大地第2课:水和空气第二单元:植物的世界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第4课:植物的生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知识和科学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观察方法。
2.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培养科学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放大镜、地球仪、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标本等展示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为例,讲解植物分类和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和描述。
4. 详细教学过程(1)第1课:天空和大地引导学生观察天空和大地,了解天气、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
举例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了解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2)第2课:水和空气介绍水和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意义。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空气的存在。
(3)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学会分类。
(4)第4课:植物的生长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种子、发芽、生长等环节。
带领学生进行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天空和大地昼夜更替、四季变化2. 水和空气水的三态、空气的重要性3. 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分类、特点4. 植物的生长种子、发芽、生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画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示例:植物名称:小草描述:小草是一种绿色植物,有细细的茎和叶子,生长在土地上。
202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1设计意图:我设计了以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物体(乒乓球)来作为操作材料组织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动手操作能力。
圆圆的乒乓球静静地躺在碗里,“你能让它飞起来吗?”老师的提问就像是一颗击落在湖面上的小石子,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
遇到问题,让孩子尝试解决,孩子们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孩子们只有在尝试教学的氛围中,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广阔的蓝天。
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探索,初步探知用工具移动乒乓球的方法。
2.在活动中互相学习,相互合作,在尝试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1.乒乓球、碗若干。
2.(第一次操作材料)乒乓球拍、纸杯、大夹子、调羹、小毛巾、筷子、叉子、蛋糕盘;(第二次操作材料)双面胶、透明胶、光盘、白纸、吸管、扭扭棒、扑克牌。
活动过程:一、经验回顾,引出探究问题,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出示乒乓球。
你们猜猜看老师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呢?2.圆圆想知道有哪些东西会飞?你们能告诉它吗?人会飞吗?3.引导幼儿想办法让乒乓球飞起来。
圆圆已经在碗里静静地躺了很久了,它听到小朋友说出了那么多会飞的东西,很羡慕那些会飞的朋友。
圆圆多么想去对面的碗里玩一玩,只可惜它自己不会飞,你能借助工具让它飞起来吗?你们愿意帮助圆圆飞到对面的碗里去吗?二、提供材料,幼儿第一次操作,让幼儿探索移动乒乓球的办法。
1.讲解游戏规则。
那在帮忙之前,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帮它飞到对面的碗里去,但是不能直接用手拿。
”2.幼儿自主尝试操作、探索,教师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和观察幼儿用了哪些方法。
3.下面请小朋友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材料用什么办法让圆圆飞到对面的碗里去的?成功了没有?4.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请幼儿边说边操作一下,教师记录。
三、变动材料,增加难度,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幼儿第二次操作。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天空和地面的生物2. 简单的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空气的存在和作用3. 常见物体和材料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分类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学会区分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简单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生物特征、物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水的形态变化为例,讲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材料,并进行分类。
4. 小组合作六、板书设计1. 生物特征动物:生活需要食物、呼吸、运动等植物:光合作用、生长、繁殖等2. 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呼吸、风、浮力等3. 物体和材料分类金属、塑料、木头、纸张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征,并记录下来。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分类,并说明原因。
2. 答案动植物特征描述准确,记录清晰。
物体分类正确,原因说明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实践性5. 板书设计的信息化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反馈机制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
小蝌蚪中班教案篇一:中班科学教案_小蝌蚪中班科学教案:蝌蚪宝宝是怎样长大的一、活动目标: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能把自己对小蝌蚪变青蛙过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喜爱青蛙,初步具有保护青蛙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类的朋友。
2、小蝌蚪变青蛙的VCD—张,《小鱼与水草》录音带一盒。
3、记录卡片每人一张,彩色笔每人一支。
三、活动过程:1、导入主题,介绍记录卡片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经常去看它们、照顾它们啊?小蝌蚪长大会变成什么?)介绍记录卡片:(小朋友们有的通过观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听爸爸妈妈说,自己心里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请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画下来。
)出示卡片:(老师已经给小蝌蚪画好了“家”,我们数一下,小蝌蚪有几个家)手从左到右指着框框(对,共有5个“家”)(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变成青蛙很快,觉得3步或4步就够了,没关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来,你认为要几步就画在几个框框里。
还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会画完整的青蛙,那画个青蛙的头表示, 只要你自己知道图画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画地不好没关系。
在卡片的下面写上学号,不会写的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
)提要求(小朋友在画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画,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
起立,拿起小椅子, 轻轻地坐到位置上。
)2幼儿在记录卡片上完成猜想过程(这里基本不进行指导, 只鼓励幼儿把这个过程完成)3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选两张错误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
选一张正确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
(后来此步骤没完成)在小朋友讲自己的猜想时不进行“对与错”的评断。
组织讨论(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是先长出前腿再长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认为青蛙一下子就长出了四条腿。
12.能量及其形式内容标准: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能力培养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思考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等例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思路:设计意图第12课《能量及其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能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先从物体工作需要能量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归纳出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让学生思考能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本课内容是认识能量和能量的形式。
主要包括观察能量驱动物体的现象,整理信息,归纳得知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并且通过实验体验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思考能量与生活的联系。
在《能量及其形式》一课中,教材从观察身边运动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工作的原因,继而对能量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推理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科学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
在该课的唯一一个实验活动中,训练学生在制作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的科学认识;接着,在“有哪些形式的能量”的讨论中,教材及从正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了解“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也从反方向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将会怎样?”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学生对“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的形成和接下来的第二节课《各种各样的能量》,学生应该能够借助对于“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的理解,顺利地探究“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主题人物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使水车转动的?”这一类问题往往存在于众多类似的生活场景中,物体的工作与运动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的现象,很容易就会引起孩子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感知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二章:植物的世界2.1 认识植物2.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第三章:动物的世界3.1 认识动物3.2 动物的特征与生活4. 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4.1 水的奥秘4.2 空气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知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提问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
3.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变化的理解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提问能力认识常见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等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观察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提问。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知识点、关键词汇、思维导图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探究水的奥秘,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提问能力的培养3.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兴趣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需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答案要具有指导意义一、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1. 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学会探究。
大班科学教案旅游棋doc大班科学教案:旅游棋引言:旅游目的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话题之一。
他们渴望探索不同的地方,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自然奇观。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旅游背后的科学知识,本教案将介绍一种名为“旅游棋”的游戏,旨在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一、游戏简介“旅游棋”是一种以旅游为主题的棋盘游戏。
游戏中,玩家们扮演旅行者,通过掷骰子,按照骰子点数前进,途中会遇到各种旅游景点和挑战。
每个景点都与科学知识相关,并涉及不同的科学领域,如地理、生物、物理等。
玩家需要回答相关问题或完成相关任务才能继续前进,最终目标是到达终点并获得胜利。
二、游戏规则1. 游戏目标:玩家通过掷骰子,按照骰子点数前进,途中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最终到达终点并获得胜利。
2. 游戏人数:建议3-5人组队进行游戏。
3. 骰子规则:玩家依次掷骰子,根据骰子点数前进相应的步数。
4. 景点和挑战:棋盘上分布着各种景点和挑战。
玩家到达景点后需要回答相关问题或完成相关任务才能继续前进。
正确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则可获得奖励。
5. 目的地:终点处是旅行目的地,玩家到达终点后即可获得胜利。
三、示例景点和相关问题1. 地理景点:玩家到达地理景点,需要回答与该地区地理特点相关的问题。
例如:“你了解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吗?请说明其高度。
”2. 生物景点:玩家到达生物景点,需要回答与该地区动植物相关的问题。
例如:“你知道大象为什么会有长长的鼻子吗?请简要解释。
”3. 物理景点:玩家到达物理景点,需要回答与物理现象相关的问题。
例如:“你知道为什么冰会浮在水面上吗?请简要解释。
”4. 历史景点:玩家到达历史景点,需要回答与该地区历史事件相关的问题。
例如:“你了解古埃及的金字塔吗?请简要介绍其用途和建造过程。
”5. 文化景点:玩家到达文化景点,需要回答与该地区文化特色相关的问题。
例如:“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吗?请简要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上课时间:授课人:教学内容:运动的方式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2、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钢尺、橡皮筋(每组一个)、录音机、磁带、学生自备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二、自由研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1.学生看课本第35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滚动;飞碟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
四、活动身体,尝试玩出各种运动方式1、教师:其实我们的身体也能做出很多运动来,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活动一下身体,尝试我们的身体能做出几种运动方式。
(插入歌曲《健康歌》,学生自由活动身体做出各种运动)2、学生汇报自己做出的各种运动方式身体在前后移动,也在转动,手臂在摆动……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
上课时间:授课人:教学内容:根和茎教学目标:●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教学重、难点:●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2.教师出示连根拔起的菠菜和仙人掌。
3.分别请两个学生向大家介绍这两种植物。
二、认识直根和须根及根的作用1.认识直根和须根。
(1)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棵植物的根,找找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不同点记录下来,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2)学生观察记录。
(3)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大类。
(6)各组汇报交流。
2.认识根的作用。
(1)谈话:你们知道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回答。
(3)看挂图介绍根的作用。
(4)学生谈看后的感想。
(5)谈话: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根的确会吸收水分?(6)小组讨论设计。
(7)交流设计方案,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
三、认识形态各异的茎及其运输功能1.认识形态各异的茎。
(1)谈话:刚刚我们认识两种不同的根,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茎。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本第22页上面的图片,说说这些植物哪部分是茎,有什么特点。
(3)各组交流。
(4)教师小结:2.认识茎的运输功能。
(1)谈话:不管茎的形态长成什么样,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功能,你们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2)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茎的作用呢?(3)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一株养在红墨水中的植物,说明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然后讲解解剖和观察方法。
(5)提问:我们在切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6)学生回答。
(7)学生小组观察记录。
(8)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9)教师小结:四、总结延伸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双色花:取一朵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养在红色的水中,一半养在蓝色的水中,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后,花有什么变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上课时间:授课人:教学内容:不同的声音教学目标●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
●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细致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调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音叉等能发出声音的物体;无盖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一些粗细相同但是长短不同的吸管、剪刀、橡皮泥。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猜声音的游戏1.找一名同学出来,蒙上他的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心里话。
2.让蒙着眼睛的同学,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3.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10个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
4.活动在教室里进行即可。
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活动二:认识声音的强弱1.讲述:用同一个乐器或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引导学生不能改变声音的音高,只能改变音量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3.研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细致观察)4.学生交流。
5.提出假设: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6.小结: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也叫响度,它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和距离。
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我们感觉到的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觉到声音强。
反之,则声音弱。
活动三: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让学生听辨一下几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分辨出音调的高低。
2.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
3.教师强调:△在实验中保持安静。
△凑近橡皮筋认真倾听。
△学会不发声地做实验。
4.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活动记录表76页的空白处。
5.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6.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7.思考: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音?什么情况下会发出低音?8.归纳出:变紧、变短、变细的弦发出的声音高。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活动四:拓展活动1.将吸管一端剪成斜口,修得长短不一,用橡皮泥封住底部,吹奏时斜口朝上放置,放在嘴边轻轻吹气。
2.研究:长管子发出的音调比较高,还是短管子发出的音调比较高?3.提醒:要轻轻吹气!4.小结:管子的长短与音调高低之间有关系。
5.教师播放有不同声音的光盘。
附板书设计4.不同的声音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上课时间:授课人:教学内容:Unit 3 Family members教学要求: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字母Ee和 Ff .2.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Is this your ……? He’s/She’s …… , I think . Yes ,he /she is . No ,he /she isn’t .Who’s he /she ?3. 听懂、会说单词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uncle 、aunt 、son 、daughter、friend 及词组a family photo .4. 能正确区别he 和she ,并能熟练运用。
5.能掌握单词photo 的正确读音。
6.会唱歌曲Family song .教学重点:见教学要求:1、2、3、6。
教学难点:见教学要求:2、3、4、5。
教学过程:Teaching Contents:C. Look and says: Is he /she your …? Yes,he /she is .No,he /she isn’t .Who’s he /she ? He’s /She’s my …D. Look ,read and write : Ee Ff.Teaching Aims: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字母Ee Ff.能熟练地在情景中运用日常交际用语:Is he /she your …? Yes ,he /she is .No, he /she isn’t .Who’s he /she ? He’s /She’s my …Teaching Steps :Greetings .Sing a song: ABC song .Free talk .T: What’s this in English ?S1:It’s a family photo.T: Who's he /she? Is this your…?S2: He’s /She’s … Yes ,he /she is .No ,he /she isn’t ….3 牛津小学英语3B教案——Unit 3 Family membersStep2 Look and say .1.Show the wall picture 1 .Discuss: a. Who are they ?b. What are they saying?e.g A: Who's she?/ Is this your daughter ?B: She’s my daughter ,Nancy ./Yes ,she is .2.Group work .3.Check .Step 3 Presentation .Show the cards : Aa Bb Cc Dd .抽读字母卡片。
学习Ee Ff 的发音及写法。
a. The Ss read the letters after the T .b. The Ss learn to write the letters : Ee Ff .c. 教师范写指导。
d.学生练写。
Step 4 Work: Copy the new letters four times .Design :Unit 3 Family members上课时间:授课人:教学内容:牛津小学英语5BUnit2 A telephone call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单词lunch , speak, feel2.能初步理解并运用句型How do you feel now? I feel…..3.能正确地听、说、读日常用语M ay I speak to…?This is …speaking .See you soon4.能熟练诵读本课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