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相关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4
雷电安全防护知识
雷电安全防护是指为了防止雷电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下面是一些雷电安全防护知识:
1.保持屋顶清洁:把屋顶的树叶和其他杂物清理干净,以免影响避雷器的使用效果。
2.安装避雷装置:在建筑物、树木等高处安装避雷装置,能切实降低雷电对建筑和树木造成的损害。
3.避雷针接地:通过合理接地能消除避雷针上积累的电荷,避免其成为触电的媒介。
4.避免露天停车:在雷电天气下,尽量避免露天停车,选择停车场或者停车库等相对安全的地方停放车辆。
5.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在雷电天气下,尽量避免在户外、水面或高处等地方逗留,要与高杆、高电线、树木等物体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总的来说,雷电安全防护需要人们注意天气状况,并采取预防措施,才能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遇到雷电天气时,一定要听从当地政府和气象部门的通知,并按照安全指引行事。
防雷电知识内容防雷电知识内容1、打雷、闪电时,不要停留在山顶、山脊或建(构)筑物顶部,不要在大树、电线杆、广告牌、各类铁塔底下避雨,不要在水边(江、河、湖、海、塘、渠等)、游泳池、洼地停留,应迅速躲入附近有防雷保护的建筑物内,或有金属壳体的各种车辆及船舶内。
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蹲下且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
远离树木、电线杆、烟囱等尖耸、孤立的物体。
2、在家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
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不要靠近、更不要触摸任何金属管线,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
3、在无防雷设施的房间里尽量不要使用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机、计算机、有线电话、有源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
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家用电器的电源、电话线及电视馈线等有可能将雷电引入室内的金属导线。
4、不要在雷电交加时用喷头冲凉,因为巨大的雷电会沿着水流袭击淋浴者。
5、雷暴天气最好不出门,若确需出门,最好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
6、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金属工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等物品扛在肩上。
7、发生雷击火灾时,要赶快切断电源,并迅速报警。
遇雷雨天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宜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
2.不宜躲在大树底下避雨。
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树下停留,必须与树身和树枝保持5米以上距离,应尽可能下蹲,并将双脚并拢。
3.不宜使用通讯电器(无线电话、对讲机、收音机、电视机等),应关闭电源、断开天线。
4.不宜在旷野携带雨伞、铁锹、钓竿、球竿等物体。
不宜游泳、划船,在户外活动的人应尽快回屋。
5.雷鸣电闪时要关好窗户,有时一些火球(球状雷)还能破窗而入。
防雷电安全知识1、相关防范措施当雷电发生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家电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电话机等,室外天线和电源线要接地良好,空调器、电冰箱、抽油烟机也要停止使用,以防感应雷和雷电波的.侵害。
雷电安全知识与技能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产生于大气中的静电放电。
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电荷间的放电,形成闪电。
雷电虽然壮观,但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保护自身和财产的安全,我们需要了解雷电安全知识与技能。
一、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我们需要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特点。
雷电是云层中电荷间的放电现象,一般分为云地闪、云云闪和云空闪三种形式。
云地闪是最常见的形式,也是对人类和物体构成最大威胁的一种形式。
雷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云层中的水汽含量、气温、静电场强度等。
在雷电形成过程中,云层中的正负电荷会分离并积累,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二、正确的防护措施为了避免雷电对人身和财产造成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正确的防护措施。
1.室内避雷:当发生雷电天气时,最好待在室内,远离窗户、水龙头等导电物体。
同时,关闭电器设备,避免因雷电引起的电压突变而损坏设备。
2.室外避雷:如果不得不在室外,要选择开阔的场地,远离高大的物体如树木、电线杆等。
蹲下身体,尽量减少自身受雷电影响的可能。
3.避免雷雨天出行:如果天气预报有雷雨天气,最好避免出行,特别是在户外活动场所、水域等地。
因为在这些地方,人和物体更容易成为雷电的吸引点。
4.注意观察天气变化:雷电天气往往伴随着乌云密布、闪电频繁等特点,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如何应对雷电事故即使我们采取了正确的防护措施,有时仍然会遇到雷电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1.迅速躲避:如果在室外被雷电困扰,应迅速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如室内、低洼地带等。
同时,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体,以减少电流对身体的伤害。
2.避免单独行动:如果在户外遇到雷电,最好不要单独行动,要尽量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在雷电天气中,人和物体都可能成为雷电的吸引点,与他人分散开来可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3.紧急求救:如果发生雷电事故导致人员受伤,应及时寻求医疗救助。
雷电预防安全常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在雷雨天气中出现。
它带有强大的电能,不仅可以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可能给设备和建筑物带来严重的损害。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雷电预防的安全常识,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1.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规律雷电是由云层内部的正电和地面的负电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的。
当云层内的正电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与地面上的负电荷产生强烈的电流放电,形成闪电。
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雷电灾害。
2.避免在雷雨天气外出雷电常常伴随着大雨和狂风,这时候外出是非常危险的。
在雷雨天气中,尽量待在室内,远离窗户、门口和金属物品。
如果必须外出,应选择安全的避雷设施,如雷达站、避雷塔等。
3.不要在露天场所躲避雷雨许多人在下雨时会选择在露天场所躲避雷雨,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露天场所没有避雷设施,人们很容易成为雷电的“接地物”,增加被雷击的风险。
因此,应尽量避免在露天场所躲避雷雨,选择安全的室内环境。
4.远离高大的物体和金属设施在雷雨天气中,应尽量远离高大的物体和金属设施,如高楼、电线杆、铁塔等。
这些物体容易吸引雷电,成为雷电击中的目标。
如果无法远离,应找到安全的避雷设施或躲进建筑物内。
5.避免在水中或潮湿的地面上活动雷电很容易通过水传导,因此在雷雨天气中,应尽量避免在水中或潮湿的地面上活动。
不要在游泳池、湖泊、河流等水域中游泳或嬉戏,也不要在雨水积聚的地方玩耍或行走。
6.不要使用带有金属材质的工具或器具在雷雨天气中,不要使用带有金属材质的工具或器具,如铁锹、铁锤、铁丝网等。
这些金属物品容易成为雷电的吸引点,增加被雷击的风险。
应尽量使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工具,如塑料或木制品。
7.保护好自己的电子设备雷电对电子设备造成的损害是常见的。
在雷雨天气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或者将它们断开与电源的连接。
如果不得不使用,可以使用避雷器或插座保护装置来保护设备免受雷击。
8.了解周围的避雷设施和避雷知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避雷设施和避雷知识,我们应该了解周围的避雷设施和避雷知识。
雷电知识简介1.1 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雷云产生的。
形成雷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2、大气中的空气形成温度差,以使潮湿的空气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
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的。
1.2 防雷区的划分1.2.1 防雷区的划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雷电电磁厂的危害程度),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图1-1 雷电分区保护示意图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LPZ2: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进一步的衰减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交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罩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经过这些交界面。
图3-1是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SPD(Surge Protect Device):浪涌保护器的英文简称,公司内也叫做防雷器,用于保护设备接口免受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坏。
在本文中,统一将SPD称为防雷器。
1.3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
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1.3.1 雷暴日为了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采用年平均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一、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天空中的云团在静电感应作用下,产生电荷并聚集形成雷云,当云层对地面产生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空气电离而导电,形成放电通道,出现闪电和雷鸣现象。
雷电具有极高的能量和电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设施、设备和人身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雷电危害识别雷电危害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三种形式。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设备和人体等,造成直接损害;感应雷是指雷电放电时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导致设备过热、损坏;雷电波侵入则是指雷电沿输电线路侵入,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三、防雷设施与设备防雷设施主要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用于接引雷电并将其引入地下;防雷设备主要包括浪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等,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四、防雷安全措施1. 安装防雷设施:建筑物应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防雷设施,并与地下连接线良好连接。
2. 设备接地:电气设备应进行接地处理,以避免雷电击中设备时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
3. 安装电涌保护器:电子设备应安装浪涌保护器,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
4. 防雷宣传教育:加强防雷宣传教育,提高员工防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 建立防雷安全制度: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防雷设施及设备。
五、应急处置与救援在遭遇雷电天气时,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及时关闭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切断电源和信号线路。
2. 避免在空旷地区停留,尽量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
3. 不要在树下、金属物体附近停留,避免使用金属雨伞等物品。
4. 如果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雷电天气,应关闭车窗、收音机天线,避免接打手机。
5. 在雷电天气结束后,应尽快离开躲雨的建筑物,以防积水带电伤人。
同时,需要了解基本的救援常识,如心肺复苏术(CPR)等,以便在遭遇意外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
六、防雷安全法规与标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防雷安全法规和标准。
气象雷电知识点总结一、雷电的形成原理1. 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粒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发生了电荷的分离与聚集。
通常情况下,云层上部的水滴和冰粒带正电,而云层下部的水滴和冰粒带负电。
这种正负电荷的分布使得云层内部形成了电场。
2. 当云层内部的电荷分布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场的强度就会足以克服空气的电阻,产生电火花。
这些电火花所产生的光和声就是我们所认识的闪电和雷声。
二、雷电的危害1. 对人类:雷电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触电、砸伤和电击三个方面。
雷电瞬间产生的高温和高压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2. 对物品:雷电对物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电气设备受损和火灾两个方面。
雷电产生的强电磁场和电流会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三、雷电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发生环境和产生方式,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地云闪电、无云闪电和火花闪电五种类型。
1. 云地闪电:最常见的一种闪电。
它从云层中发出,并且击中地面。
2. 云云闪电:闪电在云层间产生。
3. 地云闪电:闪电从地面升向云层。
4. 无云闪电:也称为水雾闪电,是在无云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闪电。
5. 火花闪电:一种表面放电的形式,通常发生在高压电力线、火山爆发和大风暴等极端环境下。
四、雷电的预测和预防1. 雷电预测:目前,预测雷电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气象雷达和观测站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数据模型分析进行天气预报。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气象指标和现象来判断雷电的发生概率,如云层的形态、风速和温度等。
2. 雷电预防:在雷电天气时,要加强室外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尽量避开高大金属建筑或物体,以减少触电的风险;同时要注意随身携带避雷针和避雷帽等防护装备,以防电击伤害。
五、雷电的科学研究1. 雷电物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天文观测等手段,对雷电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示雷电发生的物理机理和规律。
2. 雷电防护: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雷电防护技术,包括避雷针的设计、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电气设备的防雷保护等。
雷电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伴随着暴风雨和闪电。
它是由于大气中形成的静电荷积累所产生的强电荷放电现象。
雷电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因此对雷电现象有深入的了解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就雷电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雷电的形成雷电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滴和冰粒子的碰撞产生的。
当云层中的水滴和冰粒子不断碰撞并相互摩擦产生静电,形成电子积聚在云层上部,正电荷积聚在云层下部。
当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静电荷不平衡时,就会产生放电的现象,形成闪电。
这个放电现象就是雷电。
2. 雷电的分类雷电根据放电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大地传导闪电、云间放电和大气电击。
大地传导闪电是指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
云间放电是指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
大气电击是指云与地面间的放电现象。
根据这三种分类,可以看出雷电是多种形式的放电现象。
3. 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毁灭力。
当雷电发生时,会伴随着强烈的闪电和响亮的雷声,同时还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
如果人体直接暴露在雷电之下,会导致电击伤,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死亡。
同时雷电还会造成人们周围环境的破坏,例如引起火灾、损坏电路等。
因此,对雷电的危害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4. 雷电的防范为了避免雷电造成的危害,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首先,需要建立雷电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雷电警报,提醒人们采取避雷措施。
其次,在雷电来临时要迅速躲避到安全的地方,避开高大的物体、水管、电线等。
同时还要避免在雷电天气下涉水、使用电器等行为。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雷电造成的危害。
5. 雷电的科学应用除了对雷电进行防范外,雷电还具有一些科学应用价值。
例如,雷电在大气电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雷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中的电荷分布以及放电机制。
同时还可以利用雷电的能量进行人造闪电实验,研究各种电器设备的抗雷击能力以及防雷措施等。
这些都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防雷电安全知识
1. 发生了雷电活动时,要远离电线杆、树木等高处,和易燃易爆
物品以及携带金属物品的地方。
2. 遇到雷电活动时,要尽可能采取不同方式躲避,坐下或站着时
要握住大腿,尽量减少身体接触地面的面积,以减少雷电流绕过身体
带来的伤害。
3. 进入雷电活动区域时,要穿绝缘鞋,或拿一根木棍用来探测地
面放电状态。
4. 雷暴发生时,要合理安排人员活动,尽量避免几人接近一起活动,以减少雷电流经过人体的可能性。
5. 尽量不要使用带有金属部分的遮阳伞、立杆和撑杆等用具,因
为它们会成为雷电的聚集地。
6. 不要站在农田或平原上,也不要在湖边、河边或高处活动,以
减少雷电的危害。
7. 不要接近门窗、墙壁等容易放电之处,也不要接触水土等部位。
8. 雷电活动时,不要站在方块砖、石灰板、水泥墙等“非导电”
隔离物体上,要尽量把身体贴紧“非接地”材料,以减少受到雷电流
的伤害。
雷电现象知识点总结图一、雷电的形成1. 大气充电雷电在大气中的形成是由于气象过程中的大规模的空气对流带来的。
当温暖潮湿的空气与冷空气相遇时,温暖的空气会被推上升,形成强大的对流环流。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云,并且产生大量的静电荷。
2. 云层电荷分布在上升气流充分凝结的情况下,会形成一种叫做积雨云的云层。
积雨云内部的冰雹粒子和水滴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会发生碰撞,使得云内部生成正负电荷的分布。
通常情况下,上层云的顶部带有正电荷,而下层云的底部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场。
3. 闪电的产生在强大的电场的作用下,云层内的正负电荷会发生电子迁移,并且会导致云内部的电荷逐渐增大。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叫做雷电的自然现象。
当云内部的电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发生放电,形成闪电。
4. 雷声的产生闪电产生的过程中,会使得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和收缩,产生一种叫做雷声的声音。
由于闪电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声音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就形成了闪电和雷声的现象。
二、雷电的分类1. 云内闪电指的是发生在云层内部的闪电产生的现象,通常出现在积雨云或者雷暴云内部。
云内闪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云和地面之间的闪电,一种是云内部的闪电。
2. 云对地闪电指的是云内部的电荷和地面之间的电荷之间产生放电形成的闪电。
通常情况下,云对地闪电会对地面上的建筑物、树木和人类造成危害。
3. 云射电闪指的是云层内部的正电荷与地面之间的负电荷之间形成的放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雷声和大风。
4. 球状闪电指的是在大气中产生的一种球状闪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在雷暴云中产生,并且会沿着地面移动。
5. 长闪电指的是在雷暴云中产生的超过100公里的闪电。
这种闪电往往具有非常强大的能量和威力,对附近地区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雷电的危害1. 人身安全雷电是一种具有高压和高电流的自然现象,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
在雷电天气下,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就会面临被雷击的风险。
一
雷电:由于云层相互摩擦、碰撞而使不同的云层带不同的电,当电压达到可以穿过空气的程度以后,临近的两片云层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电花和巨大的响声。
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
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
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
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
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
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
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
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
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为什么平原种尖端的物体特别易招“雷劈”呢?
在上述所说的强电场作用下,物体曲率大的地方(如尖锐、细小的顶端,弯曲很厉害处)附近,“等电位面”密集,电场强度剧增,致使这里空气被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
而尖端放电为电晕放电的一种,专指尖端附近空气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的现象。
当雷雨云过境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下的下垫面是正电荷中心,于是在云与地面间形成强电场。
在地面凸出物如建筑物尖顶、树木、山顶草、林木、岩石等尖端附近,等电位面就会很密集,这里电场强度极大,空气发生电离,因而形成从地表向大气的尖端放电
二
在雷暴天气条件下,当人们在建筑物的外面时,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呢?
第一、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
1994年7月9日,湖北省南漳县民工在工棚中避雨时,一工棚内66人遭雷击,造成重伤14人,轻伤25人。
由于低矮的建筑物都没有防雷设施,并且大都处在旷野中,是开阔地
面上较高的突出物,容易吸引闪电先导。
相关雷击事件:广州林场工棚遭雷击5人死亡3人受伤
第二、不宜躲在大树下。
当暴风雨来临时,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跑到大树底下去避雨,殊不知,往往是避过了雨淋却惹来了灾祸。
1995年7月,广东省遂溪县乌塘镇十多名学生在一棵大树下避雨遭雷击,当场击死2人,伤6人。
三
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一种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山达1亿至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热能,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
其能量可催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
击伤人畜。
夏季冒雨行走或在破裂电线旁最易被雷击,特别是衣服被雨淋湿时更容易被雷击。
一、主症
皮肤被烧焦,鼓膜或内脏被震裂,心室颤动,心跳停止,呼吸肌麻痹。
二、急救 1.伤者就地平卧,松解衣扣,乳罩、腰带等。
2.立即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坚持到病人苏醒为止(见第三章第三节)。
3.手导引或针刺人中(见图57),十宣(见图70),涌泉(见图63),命门(图65)等穴。
4.送医院急救。
三、预防
1.雷雨天不在室外走动或大树下避雨,拿掉身上的金属,蹲下防雷击。
关闭电视、收音机,拔掉天线。
2.打雷时远离电灯、电源,不靠近柱和墙壁,防引起感应电。
3.在高楼须快入室,在高山快下来,下游泳快上岸。
4.关好门窗、家电、电视机及关电门。
5.在室外者感到头发竖立,皮肤刺痛,肌肉发抖,即有将被闪电击中的危险,应立即卧倒或原地,可避免雷击。
四
专家讲解夏季防雷措施
17日下午,全国十大防雷专家、雷霆防雷网的防雷专家庄严,应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第22中学邀请,为初一年级组400多名中学生上了一堂防雷知识课。
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外边突然暗了下来,一阵狂风过后,传来了轰隆隆的雷声,课堂上立即骚动起来,一些胆小的女孩子吓得叫了起来,防雷专家赶紧借着这个机会,把如何防雷的知识向孩子们详细讲了起来。
遭雷击概率男孩高于女孩
“你们知道吗,男孩遭雷击概率超过女孩。
”防雷专家此语一出,台下的孩子们全都张大了嘴巴,女孩们一听全乐了,男孩子则不服气地问为什么这么说。
庄严解释说,人体都有静电场,静电场所产生的电压越高,越容易遭到雷击,男孩和女孩生理结构存在不同,导致其静电压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男孩静电压1000,高于女孩的800,因此男孩遭雷击概率超过女孩。
天空正打雷不要打开窗户
专家告诉孩子们,雷雨天,碰到断了的电线千万不要去碰,雷电特别大时,最好单腿蹦着前进,或者双脚并拢向前跳,而不是迈大步奔跑,因为步子越大,所产生的跨步电压就越大,越容易被雷击。
专家指出,发生雷电时,尽可能地关闭各类家用电器,并拔掉电源插头,
以防雷电从电源线入侵。
打雷时不要开窗户,不要把头或手伸出户外,更不要用手触摸窗户的金属架。
雷电交加时,勿打手机或有线电话,应在雷电过后再拨打。
若有人遭到雷击,停止呼吸时,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外部心脏按摩,并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五
雷电通常会击中户外最高的物体尖顶,所以孤立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击,人们在雷电大作时,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六
重庆开县义和镇政府兴业村小学遭遇雷击,造成兴业村小学四、六年级学生7人死亡、19人重伤、20人轻伤。
雷击事件发生后,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分别做出了重要指示或批示。
(39健康网讯)
中国气象局24日就如何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向公众提示防雷的六大办法和十大秘诀:1、单位防雷电六大办法
(1)单位应定期由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2)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减灾管理规章,落实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
(3)建设单位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地质、土壤、气象、环境、被保护物的特点、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和施工。
(4)应采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器件、器材,避免使用非标准防雷产品和器件。
(5)新增加建设和新增加安装设备应用时对防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
(6)雷灾发生时应及时向市防雷所上报情况,以便及时处理,避免再次雷击。
2、个人防雷电十大秘诀
(1)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它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它空旷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它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高尔夫球棍等扛在肩上。
(10)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