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14.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二章自喷井第一节自喷井井身结构依靠油藏本身的能量,使原油喷到地面的油井,叫做自喷井。
有别于机采井是借助外界能量将原油采到地面,自喷井是利用高于井中的压力的油层内部压力进行原油开采。
自喷井的井口装置包括套管头、油管头、采油树三个部分,即有悬挂密封部分、调节控制部分和附件组成,其基本连接方式有螺纹式、法兰式和卡箍式三种。
如图1、图2、图3所示。
目前,英东油田主要应用的是卡箍式连接井口装置。
1.悬挂密封部分主要有由套管头和油管头两部分组成。
(1)套管头套管头的作用是连接下井的各层套管、密封各层套管的环行空间。
表层套管与其法兰之间,有的是丝扣联接,有的是焊接(即将表层套管和顶法兰用电焊焊在一起)。
油层套管和法兰大小头,一般用丝扣连接后座在表层套管顶法兰上,用螺栓把紧,用钢圈密封。
法兰大小头的上法兰与套管四通或三通连接。
(2)油管头油管头作用是悬挂下人井中的油管,密封油、套管环行空间。
在油田开发中,各项采油工艺不断改革,为了和不压井起下作业相配套,近年来对油管头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经改进定型的油管头结构是顶丝法兰油管挂,它是通过油管短节以丝扣与油管悬挂器(萝卜头)连接在一起,并坐在顶丝法兰盘上。
顶丝法兰盘置于套管四通上法兰和原油管挂下法兰之间,顶丝法兰的上、下均用钢圈,用多条螺栓固紧并达到密封。
(3)合成一体的井口悬挂密封装置近年来已将单层套管头和油管头合成一个整体。
油管通过油管短节以丝扣和油管悬挂器连接后,坐在套管法兰内,压紧密封圈,密封油、套环行空间,并用四条螺丝紧平和加压。
2.控制调节部分油井的控制调节部分叫做采油树,其作用是控制和调节井中的流体,实现下井工具仪器的起下等。
采油树由大小闸门、三通和四通等部件组成。
采油树按其控制程度又分为两部分。
套管闸门以内和总闸门以下为无控制部分,如果这部分出了问题,需更换时,必须先压井后方可更换;所以日常管理中不要随意开关总闸门和两个套管闸门。
其余部分为有控部分。
本章目的要求:1、掌握油井自喷原理,能根据自喷井生产过程 中节点分析理论,确定油井合适的工作制度;会进行生产分析;2、掌握气举采油原理,了解气举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会进行气举的日常管理。
本章主要内容:1、自喷井井口装置;2、 油井自喷原理;3、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4、自喷井的分层开采;5、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析;6、气举采油。
第一节 自喷井井口装置一、自喷井井口流程与设备(自学)思考题:1、自喷井采油树与抽油井采油树比,自喷井多两个闸门和一个节流阀,没有盘根盒,为什么?2、自喷井井口流程的作用与抽油井有何不同?(哪些功能是抽油井没有的?)第一节 自喷采油井口装置自喷井井口流程与设备一、自喷井井口流程与设备一、1.自喷井井口流程 为使自喷井保持正常的稳产高产,必须在井口装置能控制、调节油、气产量和把产出的油、气进行集输的一些设备,并用管件把这些设备连接成一个系统。
油气在井口所通过的这套管路、设备,称为自喷井的井口流程。
作用: (1)控制和调节油井的产量; (2)录取油井的动态资料, (3)对油井产物和井口设备进行加热保温。
二、自喷井井口装置组成:主要有套管头、油管头及其它配套部件构成。
作用:连接井内各层套管并密封各层套管的环形空间。
悬挂油管,并密封油套管的环形空间。
控制和调节油井生产。
保证各项井下作业施工顺利进行。
录取有关资料。
1、套管头套管头连接套管柱上端,由套管悬挂器及其锥座组成。
作用:用于支承下一层较小的套管柱并密封上下两层套管间的环形空间。
(海上油田的井一般有多层套管及环形空间,由此有多个套管头。
)最下部套管头安装在隔水导管顶端,其上法兰与中间套管头的下法兰相连接,其下端是螺纹或焊接相连。
中间套管头的上下法兰分别与上下套管头相连。
最上部套管头上下法兰分别与油管头的下法兰和下面一级套管的上法兰连接。
2、套管悬挂器套管悬挂器是坐在最下部套管头或中间套管头的锥座中,用于牢固地悬挂下一级较小的套管柱,并在所悬挂的套管和套管头锥座之间提供密封的一种装置。
本章目的要求:1、掌握油井自喷原理,能根据自喷井生产过程 中节点分析理论,确定油井合适的工作制度;会进行生产分析;2、掌握气举采油原理,了解气举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会进行气举的日常管理。
本章主要内容:1、自喷井井口装置;2、 油井自喷原理;3、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4、自喷井的分层开采;5、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析;6、气举采油。
第一节 自喷井井口装置一、自喷井井口流程与设备(自学)思考题:1、自喷井采油树与抽油井采油树比,自喷井多两个闸门和一个节流阀,没有盘根盒,为什么?2、自喷井井口流程的作用与抽油井有何不同?(哪些功能是抽油井没有的?)第一节 自喷采油井口装置自喷井井口流程与设备一、自喷井井口流程与设备一、1.自喷井井口流程 为使自喷井保持正常的稳产高产,必须在井口装置能控制、调节油、气产量和把产出的油、气进行集输的一些设备,并用管件把这些设备连接成一个系统。
油气在井口所通过的这套管路、设备,称为自喷井的井口流程。
作用: (1)控制和调节油井的产量; (2)录取油井的动态资料, (3)对油井产物和井口设备进行加热保温。
二、自喷井井口装置组成:主要有套管头、油管头及其它配套部件构成。
作用:连接井内各层套管并密封各层套管的环形空间。
悬挂油管,并密封油套管的环形空间。
控制和调节油井生产。
保证各项井下作业施工顺利进行。
录取有关资料。
1、套管头套管头连接套管柱上端,由套管悬挂器及其锥座组成。
作用:用于支承下一层较小的套管柱并密封上下两层套管间的环形空间。
(海上油田的井一般有多层套管及环形空间,由此有多个套管头。
)最下部套管头安装在隔水导管顶端,其上法兰与中间套管头的下法兰相连接,其下端是螺纹或焊接相连。
中间套管头的上下法兰分别与上下套管头相连。
最上部套管头上下法兰分别与油管头的下法兰和下面一级套管的上法兰连接。
2、套管悬挂器套管悬挂器是坐在最下部套管头或中间套管头的锥座中,用于牢固地悬挂下一级较小的套管柱,并在所悬挂的套管和套管头锥座之间提供密封的一种装置。
第一节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¾教学目的:了解自喷井的生产系统,掌握节点分析的方法,能用节点分析对自喷井生产系统进行分析。
¾教学重点、难点: 9教学重点1、自喷井的节点分析2、自喷井节点分析方法的应用9教学难点1、自喷井节点分析的步骤2、带油嘴的自喷井节点分析¾教法说明:课堂讲授并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形。
¾教学内容:1. 自喷井生产系统的组成2. 自喷井节点分析二、自喷井节点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行油井生产系统设计及生产动态预测,广泛使用了节点系统分析的方法节点系统分析法: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整个油井生产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研究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影响,为系统优化运行及参数调控提供依据。
节点划分依据:不同系统的流动规律不同节点系统分析实质:协调理论在采油应用方面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在某些节点压力确定条件下油井的产量以及其它节点的压力。
通常节点1分离器压力p sep 、节点8油藏平均压力 p r 为定值,不是产量的函数,故任何求解问题必须从节点1或节点8开始。
求解点: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求解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选取井底为求解点的目的①预测油藏压力降低后的未来油井产量图2-8 预测未来产量②研究油井由于污染或采取增产措施对完善性的影响图2-9 油井流动效率改变的影响求解点选在井口的目的:研究不同直径油管和出油管线对生产动态的影响,便于选择油管及出油管线的直径。
图2-13 不同直径的油管和出油管线的井口解分离器压力对多井生产的影响图2-16 分离器压力对不同油井产量的影响说明:分离器压力对后续工程设备选择和效率有影响,需要进行经济技术的综合考虑。
2.有油嘴系统的节点分析方法功能节点:存在压差的节点。
压力不连续的节点。
一般地,功能节点位置上装有起特殊作用的设备,如油嘴、抽油泵等。
油井生产系统中,当存在功能节点时,一般以功能节点为求解点。
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
1. 背景介绍
自喷井是一种用于提高油田产量的关键设备,通过注入高压气体驱动地下储层中的油向井口流动,从而增加油井产能。
本文将针对自喷井生产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工作原理、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2. 工作原理
自喷井生产系统主要由井口设备、气源系统、注入管道等组成。
通过高压气体注入井底,形成压差推动油体流出井口,从而实现油田的高效开采。
3. 优势
•通过自喷井系统可实现油藏中残余油的高效开采,提高产能。
•相比传统采油方式,自喷井系统具有更低的运行成本和更高的产量。
4. 存在问题
自喷井系统在长期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 高压气体注入可能引起井筒堵塞,影响生产效率。
- 气源系统稳定性及维护成本成为运营的难点。
5. 优化方案
为解决自喷井系统存在的问题,可考虑以下优化方案: - 定期清理井筒,预防堵塞发生,保持生产畅通。
- 完善气源系统的设计,提高稳定性并降低维护成本。
- 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自喷井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节。
6. 结论
自喷井生产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油田开采设备,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长期运行中也面临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和不断优化,可以使自喷
井系统更加高效稳定地运行,为油田产量的提升贡献更大的力量。
采油工程李颖川答案【篇一:(抽油井作业周期延缓与探讨)】抽油井作业周期延缓与探讨摘要:随着油田不断开发,尤其是以八面河油田北部油区油井普遍是一些斜井和部分水平井,近年来又步入开发的中后期,在油井长期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管杆偏磨穿孔、腐蚀、断脱、出砂、套变、套破、套管挫断等多种因素,自然就造成油井维护作业频繁,生产周期缩短,导致成本投入增加。
针对这一普遍情况,就必须考虑怎样有效地解决并延缓维护井的实际作业周期,以此来提高油井的采收效率,从而达到节约控制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维护井作业周期延缓偏磨腐蚀一、概况抽油井失效作业一直是油田长期面临的问题,但是抽油井维护性作业大致可分为冲砂、检泵、加深或上提泵挂、换泵等几类。
引起作业的直接原因就是油管穿孔漏失或破裂、抽油杆断脱、结蜡、泵漏、泵卡、砂卡、活塞断脱、地层出砂覆盖油层,此外地层供应不足造成液面下降和液面长抽不降,以及油井管理不善等多种因素。
二、管杆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治理效果一是油井产液量含水高,结蜡严重,油管和抽油杆腐蚀性大的因素影响,再者就是井斜度较大的井,偏磨和腐蚀等问题日益严重,自然就加快了油管杆的失效速度,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抽油杆上安装了注塑块与油管杆扶正器,由于动液面较深,泵挂也深,难免摆脱大负荷、高频率来回摆动偏磨,使注塑块和油管杆扶正器磨损失效,摩擦系数增大,管杆间润滑作用减少,这样就很快把油管给磨穿造成管漏,或抽油杆磨损过大和严重腐蚀后失去了本应承受负荷的能力导致被拉断。
再者就是在长时间生产中,含水低液量少的井,由于作业周期较长,在热洗井过程中化蜡不够彻底,使管杆结蜡日渐严重,导致抽油杆上下行阻力增大,流体在油管内流动的空间减小,抽油杆所受到的流体摩擦力增加,管杆间的摩擦临界压力降低,当管杆结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拉力逐渐增大,抽油杆就被拉断。
二是管杆的质量问题。
在下井生产中重复使用的管杆本来就存在一定缺陷,虽然经过检验合格,但与新的相比较起来还是差距很大,如试压油管管壁的厚度完全不一样,大多受损程度也都不一样,还有经过翻新的修复抽油杆、检测杆,以及管杆的抗磨性、防腐性、抗拉强度都大打折扣,油井免修期缩短,检泵作业维护工作加大,甚至有的新油管本身就存在着钢材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