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 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30.93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和韵律,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词,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古诗的背景介绍、诗句解析等内容。
2. 古诗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
3. 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4. 彩色笔:用于标记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诗的基本知识和韵律,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古诗:播放古诗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注意诗句的韵律和停顿。
3. 解析诗句: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创作古诗:学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板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2. 诗句:分别列出三首古诗的诗句,并用彩色笔标记关键词和修辞手法。
3. 诗句解析:简要地解析每首古诗的诗句,包括诗句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解析,写出自己对每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二、解题,知作者:(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
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
(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
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
吟: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
)(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3、教师范读。
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
俗话说:诗言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学会本诗生字.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有感情地朗读.能背诵,默写全诗.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三、教学准备: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暮江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一、导入板题,出示目标:1.课件出示古诗描绘的图片,学生看图议一议导入。
2.板题:《古诗三首》3.出示教学目标二.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第一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本诗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1.解题.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①指名读.②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③生教读.二. 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1.读古诗前两句思考:作者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2.读古诗后两句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一)介绍"挑战赛"规则.(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 (教师适时点拨)2.汇报交流.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1)小组领读(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 (分组交流)(3)解答疑问.3.再读,领悟诗意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等进行小结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 夜晚( ) 天上( ) 地上(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2.生挑战:表演吟诵3.全班背诵4.师结合板书小结四、当堂检测,布置作业1.课件出示检测题2.课下默写全诗.。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雪梅》与《游子吟》、《山村》这三首诗的主题内容。
2.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意境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体会古诗情感。
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抒情。
2.领会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课文朗读音频。
3.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5分钟)导入:播放《武陵春》古诗视频,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10分钟)导读《雪梅》,让学生自由讲述对雪梅的理解和感受。
3.(15分钟)朗读《雪梅》,让学生模仿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4.(10分钟)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5.(10分钟)诗歌品味小结。
第二课时1.(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
2.(10分钟)播放《游子吟》音频,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伤感情结。
3.(15分钟)学习《游子吟》诗文内容。
4.(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并表演《游子吟》。
5.(10分钟)诗歌品味小结。
第三课时1.(5分钟)复习《雪梅》、《游子吟》内容。
2.(10分钟)播放音频《山村》,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田园风光。
3.(15分钟)学习《山村》诗文内容。
4.(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简单分析《山村》诗意。
5.(10分钟)诗歌品味小结。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对《9古诗三首雪梅》这三首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情。
六、课后作业1.背诵《雪梅》、《游子吟》和《山村》中的一首诗。
2.写一篇诗评,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享给同学。
以上就是本节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程中能够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古诗的热爱,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暮江吟》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
诗歌作于公元822年。
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
今义:令人怜悯。
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4、诗意理解: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
《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32个词语。
语言积累◎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摘抄课文中表达准确形象的句子。
◎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阅读理解◎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
◎能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
学习做好观察记录。
口头表达◎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
◎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
书面表达◎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暮江吟》。
3.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板块一诵读古诗,揭题导入1.全班诵读诗句。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暮江吟》课堂实录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师:谁来读?(指名读诗)(齐读)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
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生自由学习讨论)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 这个专题编排的。
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
《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2.单元重点(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爬山虎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
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绍的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
9.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一、说教材《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二)过程目标(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三)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说教法与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二)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