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华东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提要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进展,人民生活向前跃进了一大步,由离开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令世界注视的转变。
二、文化生活丰硕多彩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慢慢进展,城乡居民中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中不断增加。
专门是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中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加;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文化精神生活变得丰硕多彩起来。
物质产品的丰硕与居民收入的增加,令人们中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进展空间,不同的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不同,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早消费、休闲生活等也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导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把握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转变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能力训练进程方式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老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咱们生活带来的庞大益处探讨明白得提高生产力、进展经济关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趋强盛反映出咱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决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功效能者进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材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大体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宁、社会团结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转变教学难点帮忙学生正确明白得改革就业制度、成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时刻: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教师讲解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别离指的是什么?(A. 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腕表、收音机。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2.难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的原因。
三、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四、自学提纲(一)阅读课本完成填空一)从贫困走向小康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到迈向。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
2.主要表现:⑴对的投入增多。
⑵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
⑶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成为新时尚。
(二)小组讨论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走向了小康,你认为生活条件改善的原因是什么?2. 在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3.改革开放后,人民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多彩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何好处?4.现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很大差异,展现出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你认为如何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
五、自我检测题1、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主要原因是()A、计划经济B、改革开放C、人民建设热情高D、平均主义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开始()A、脱离贫困B、迈向小康C、解决温饱D、走向富裕3、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A、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B、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C、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D、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4、文化成为一种世俗的消费融入市场的大潮之中开始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期5、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是()A、绿色食品B、出门旅游C、凭票购买D、提前消费6、下列不属于目前的时尚消费行为的是()A、购买家用汽车B、贷款购买住房C、出境旅游D、长期储蓄六、当堂检测题1、关于今天五彩缤纷的服装,表述不正确的是()A、衣服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B、衣服是看得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审美潮流C、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是看不见的D、一个社会的历史也是写在衣服上的2、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B、文化精神生活日益缺乏C、很少人意识到知识信息的重要D、医疗、养生、保健很少有人重视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A、基本持平B、时增时减C、大幅度增长D、大幅度下降4、我国的旅游“黄金周”主要是指()A、元旦B、暑假C、“五一”“十一”长假D、中秋节5、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消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在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②不同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③生活出现了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④提前消费、休闲消费等成为新时尚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6、20世纪90年代中期家庭文化消费的“三大神器”是()A、彩电、冰箱、VCDB、卡拉OK、彩电、VCDC、卡拉OK、彩电、电脑D、电脑、彩电、手机七、拔高思考题课后P143小议论八、课后作业:随堂练九、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感受十、名人名言与教师寄语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目标展示: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预习点拨:一、从贫困走向小康: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到迈向。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
2.主要表现:⑴对的投入增多。
⑵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
⑶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成为新时尚。
自主练习及巩固达标: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
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2、小明的爸爸说:“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
”小明分辩“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你那时几乎没有这些吃!”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趋势是()A.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B.解决温饱—脱离贫困—迈向小康C.脱离贫困—迈向小康—解决温饱 D.迈向小康—解决温饱—脱离贫困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顺口溜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有()(1)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2)当今百姓生活胃口一再改。
农民大棚种野菜,商场专把活鱼卖(3)白手起家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
妻儿外出有私车,吃喝穿戴属一流(2)早晚喝菜粥,中午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A、(1)(2)B、(2)(3)C、(3)(4)D、(1)(4)拓展延伸:一、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社会发展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社会发展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表达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实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实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的原因。
二、新课导引健康美味的大众饮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1987年,来自美国的肯德基第一家快餐店在具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北京开张,标志着异域现代快餐文化首次进入中国。
这不仅带来了富有异国风情的舒适就餐环境和可口的鸡类食品,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以连锁经营、规范管理的模式和追求速度、效率、节时、便捷的消费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思考讨论】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人们的生活经历了哪些变迁吗?三、教材精华(一)知识链接社会生活的变迁1.从贫困走向小康2.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文化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3.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物质产品的丰富与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人们在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不同的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等也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
(二)互动探究【探究一】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探究二】当今,我国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哪些明显变化?点拨教师可列出戏剧、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请学生说说哪些作品最为难忘。
(三)思维拓展提前消费对于社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四、课堂检测1.看图片,观察她们的穿着,结合所学,按时间先后,排列她们的时代顺序()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2.想一想,两张图片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A.解放战争时期B.建国初期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们购买生活日用品必须使用票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票证逐步被取消。
八年级历史教师备课活页学生姓名:第组第号主备教师:备课时间:1 审阅:评价:课题: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纲要: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1、背景2、交通工具的变革3、通讯工具的更新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二、大众传媒的影响1、大众传媒的作用2、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3、近代中国广播业的产生与发展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三、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的变化2、发式的变化3、称呼的变化4、礼仪的变化※学习重点: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学习难点:西方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温故中国的民族工业为什么会出现短暂的春天?※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1、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中国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2、年7月,中国第一条铁路——铁路在上海建成通车;年,创办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年,上海最早出现汽车,汽车逐渐成为常用的交通工具。
3、近代的开通和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影、等成为娱乐新时尚。
4、年,英国人美查创办《》,首次实现新闻、、文艺副刊和四要素的有机结合。
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鸦片战争后,特别是期间,、、改称呼等成为社会潮流。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通商口岸时,把西方的生活方式也移植过来。
其中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
衣着变化: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留美幼童经过与学监的斗争,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历史-资料-打印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
2、能力培养:
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教学要点:
(1)重点:建国以来人们的衣、食、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2)难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以师生合作的方式结合相关图片述说改革开放前后衣食
住行的巨大变化。
(2)通过恩格尔系数判断小康水平,并提出难点问题让学生
思考解决。
“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
2、文娱生活丰富多彩:(物质生活引起文娱生活的多元化)
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介绍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看电
影、看电视、健身、美容、跳舞等等。
学生思考:“逃离物质诱惑”——“假如每天多出半小时,你认为用她来干些什么事情最有意义?”
3、消费观念的更新:
乐于消费——敢于消费——超前消费
学生思考:你认同这种消费观念吗?为什么?
4、思考讨论:“物轻情意重”
(三)小结:。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教学目标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自学指导一:1。
你所知道的古代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弊端?2。
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
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教师点拨:1。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显示“早期火车头图片”同时以《申报》记载的故事导入:1876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妇人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巴;青年人惊喜地两眼发亮;小孩子则吓得倚在大人身上。
原来,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时的情景。
正是像火车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简要地概括:中国古人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牛车和木船等。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
2.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换
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巨大进步,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学习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
三.学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四.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从贫困走向小康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物质生活的变化
一、中国近现代服饰方面的变化(三大阶段)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中国近现代饮食方面方面的变与不变
(1)中餐——四大菜系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鲁菜
山东(济南、胶州)
清香、鲜嫩、味纯
粤菜
广州、潮州等地
鲜、嫩、爽、滑
川菜
四川(成都、重庆)
味浓、重辣
淮扬菜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清淡、味甜
(2)西餐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答: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中国近现代房屋建筑(居住条件)方面的变化
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北京西站
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2.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
电视,网络等
(2)你家是如何过春节的
(3)自主探究: 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观念的
五.小结
物质主宰生活但物质不能主宰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