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细菌核酸(DNA)合成的抗菌药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20
常用抗菌药物机制
1.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糖
类抗生素等。
这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细菌细胞壁在维持细菌形态、结构和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细
菌细胞壁的合成可导致细菌死亡。
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重要,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细
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2.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包括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
抗菌药物通过选择性地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来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从而防止细菌的增殖和生长。
3.核酸合成抑制剂:包括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等。
这类
抗菌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核酸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例如,氟喹诺酮类抗
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的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
增殖。
4.细胞膜破坏剂:包括多粘菌素类抗生素、聚肽类抗菌肽等。
这些抗
菌药物能够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互作用,导致细胞膜的破裂和渗透性增加,
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5.酶抑制剂: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由于细菌的耐药机制普遍
存在,细菌通过产生一种名为β-内酰胺酶的酶来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使抗生素失去效力。
因此,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已经成为一
种重要的策略,目的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来恢复抗生素的活性。
列举抗菌药物作用机理
抗菌药物是用来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的药物。
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我会分别列举几种常见的
抗菌药物及其作用机理。
1. 抗生素,抗生素是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
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包括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合成、核
酸合成等。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
致细菌死亡;利福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
生长。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它们的作
用机理包括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功能、抑制
真菌细胞壁的合成等。
例如,伊曲康唑可以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它们的作用机
理包括抑制病毒的DNA或RNA合成、抑制病毒的蛋白质合成、抑制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等。
例如,阿昔洛韦可以抑制病毒的DNA合成,
从而阻止病毒复制。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它们的作用机理包括干扰寄生虫的代谢、干扰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破坏寄生虫的细胞结构等。
例如,氯喹可以干扰寄生虫的代谢,导致寄生虫死亡。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有不同的作用方式,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原体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菌药物概论(总分67.5,考试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抗菌药中可除外:A.万古霉素类B.氨基糖苷类C.四环素类D.氯霉素类E.大环内酯类2. 通过与细菌胞浆膜PBPs结合,使转肽酶失活而发挥抗菌作用的抗菌药,应除外:A.头孢拉定B.磷霉素C.哌拉西林D.氯唑西林E.阿莫西林3. 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菌DNA合成的抗菌药中,应除外:A.诺氟沙星B.米诺环素C.磺胺甲噁唑D.甲氧苄啶E.磺胺嘧啶4. 下列哪种联合应用不合适:A.链霉素+四环素B.链霉素+利福平C.链霉素+万古霉素D.链霉素+磺胺嘧啶E.链霉素+青霉素5. 通过与核蛋白体50 s亚基结合,抑制移位酶的抗菌药物是:A.红霉素B.青霉素C.庆大霉素D.头孢唑林E.林可霉素6. 新生儿应避免使用的抗菌药是:A.氯霉素B.阿莫西林C.头孢唑林D.红霉素E.多黏菌素B7. 孕妇可选用的抗生素是:A.甲硝唑B.氯霉素C.阿莫西林D.庆大霉素E.四环素8. 儿童应避免使用的抗菌药是:A.阿莫西林B.四环素类C.克林霉素D.阿奇霉素E.头孢拉啶9.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发挥抗菌作用的药物中可除外:A.米诺环素B.四环素C.庆大霉素D.阿米卡星E.阿奇霉素10. 下列那种联合应用不合适:A.青霉素+磺胺B.红霉素+多黏菌素C.青霉素+四环素D.青霉素+链霉素E.庆大霉素+氯霉素11. 以下有关抗菌药物的应用中,正确的是:A.严重感染时可选用3种以上的抗菌药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B.青霉素和红氯霉素合用可增强杀菌效果C.感冒发热时注射青霉素D.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应用青霉素或氨苄西林预防感染E.用头孢唑啉清洗腿部创伤感染病灶12. 下列哪种联合应用不合适:A.头孢氨苄十克拉维酸B.苯唑西林+克拉维酸C.青霉素+克拉维酸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E.羧苄西林+克拉维酸13.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中可除外:A.杆菌肽B.利福平C.万古霉素D.青霉素类E.头孢菌素类14. 下类哪种抗菌药能被细菌产生的青霉素酶破坏:A.庆大霉素B.阿莫西林C.红霉素D.米诺霉素E.苯唑西林15. 耐药性是指:A.因连续用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低B.患者对药物产生了精神依赖性C.因连续用药,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D.患者对药物产生了躯体依赖性E.以上均不是16. 肝硬化患者禁用下列哪种抗菌药:A.头孢唑林B.林可霉素C.诺氟沙星D.庆大霉素E.青霉素17. 下列哪种抗菌药在肝功能减退时应慎用或禁用:A.妥布霉素B.链霉素C.多黏菌素BD.四环素E.阿米卡星18. 庆大霉素可以和下列何药联合应用:A.万古霉素B.依他尼酸C.多黏菌素D.替卡西林E.呋塞米19. 抗菌活性是指:A.测定MBC值B.以上都不是C.药物的抗菌范围D.抗菌范围广泛的药物E.药物的抑菌或杀菌能力20. 以DNA回旋酶作为抗菌靶点的抗菌药是:A.喹诺酮类B.甲硝唑C.呋喃妥英D.甲氧苄啶E.磺胺类2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不应使用下列哪类抗菌药:A.头孢菌素类B.硝基呋喃类C.大环内酯类D.青霉素类E.多黏菌素类22. 下列那些抗菌药不应该给新生儿使用:A.大环内酯类B.青霉素类C.硝基呋喃类D.头霉素类E.头孢菌素类23. 下列哪种联合应用不合适:A.链霉素+碳酸氢钠B.磺胺嘧啶+碳酸氢钠C.庆大霉素+碳酸氢钠D.四环素+碳酸氢钠E.红霉素+碳酸氢钠24. 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来发挥抗菌作用的药物是:A.四环素B.阿莫西林C.磺胺嘧啶D.诺氟沙星E.甲氧苄啶25. 下列哪种抗菌药在肾功能减退时应慎用或禁用:A.阿莫西林B.利福平C.克拉霉素D.阿米卡星E.红霉素26. 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抗菌药可除外:A.林可霉素B.杆菌肽C.氨基糖苷类D.大环内酯类E.四环素类27. 临床评价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是:A.药物剂量B.最低抑菌浓度C.抗菌谱D.化疗指数E.血中药物浓度28. 下列那种联合应用不合适:A.氨苄西林+舒巴坦B.头孢拉定+链霉素C.土霉素+甲氧苄啶D.麦迪霉素+氯霉素E.四环素+链霉素29. 下列哪种抗菌药不是通过影响细菌蛋白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的:A.庆大霉素B.米诺霉素C.克拉霉素D.甲氧苄啶E.克林霉素30.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下列哪种不适合:A.重症细菌性脑膜炎B.结核病C.病因不明的一般感染D.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E.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膜炎31. 下列哪种抗菌药不应该新生儿使用:A.磺胺类B.碳青霉烯类C.青霉素类D.大环内酯类E.头孢菌素类32. 下列哪种抗菌药不是通过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的:A.青霉素C B.阿莫西林C.万古霉素D.多黏菌素BE.头孢拉啶33. 下列哪种联合应用不合适:A.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B.苯唑西林+氯唑西林C.头孢哌酮+三唑巴坦D.哌拉西林+克拉维酸E.阿司匹林+氯丙嗪34.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不应使用下列哪类抗菌药:A.大环内酯类B.四环素类C.头孢菌素类D.磺胺类E.青霉素类35. 下列哪种联合应用不合适:A.头孢拉啶+舒巴坦B.头孢曲松+舒巴坦C.哌拉西林+舒巴坦D.替卡西林+舒巴坦E.磺胺嘧啶+舒巴坦36. 下列哪种情况不适用抗菌药预防感染:A.预防流脑B.预防白喉C.休克患者预防感染D.预防肺结核E.预防脉管炎患者截肢引起气性坏疽37. 通过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发挥抗菌作用的抗菌药可除外:A.多黏菌素EB.两性霉素BC.万古霉素D.多黏菌素BE.制霉菌素38. 下列哪种联合应用不合适:A.异烟肼+乙胺丁醇B.青霉素+链霉素C.头孢克洛+庆大霉素D.红霉素+氯霉素E.阿司匹林+可待因39. 作用于胞浆膜上的阳PBPs,阻碍粘肽合成而杀菌的是:A.喹诺酮类B.两性霉素BC.甲氧苄啶D.红霉素E.青霉素类40. 儿童应避免使用的抗菌药是:A.替卡西林B.头孢克洛C.克拉霉素D.诺氟沙星E.呋喃唑酮二、B型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
抗菌药物三级分类抗菌药物三级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原理来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细菌代谢等三大类。
第一类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
细菌细胞壁在维持菌体形状、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侵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药物和糖肽类药物。
β-内酰胺类药物是目前常见的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它们通过抑制菌体壁合成酶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受阻,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糖肽类药物如万古霉素、卡那霉素等则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不同机制来发挥抗菌作用。
第二类是干扰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的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静菌素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等。
静菌素类药物通过结合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单位,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喹诺酮类药物如氟哌酸、左氧氟沙星等通过抑制DNA合成的酶(DNA旋转酶)的活性来干扰细菌的核酸合成。
氯霉素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50S 亚单位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第三类是抑制细菌代谢的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磺胺药物和氟嘧啶、呋喃类药物。
磺胺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对二氢叶酸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氟嘧啶和呋喃类药物也是通过干扰细菌代谢的不同途径来阻断细菌的正常功能。
抗菌药物的三级分类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通过合理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抗菌药物的使用也需要谨慎,不当的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合理用药和避免滥用。
此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推动优化抗菌药物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完整版)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一、引言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对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分类简介,并总结其作用机制。
二、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抗微生物药物。
它们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和庆大霉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3.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和强力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抗菌。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药效。
5.核酸合成抑制剂:如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通过阻断微生物核酸的合成来起到抗菌作用。
三、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其主要分类如下:1.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和伊曲康唑,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细胞中的酵素,阻断真菌的生长和复制。
2.联苯胺类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和伊曲康胺,通过阻断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来发挥药效。
四、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抗病毒药物可分为多个类别:1.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和利巴韦林,通过与病毒DNA或RNA结合阻碍其复制。
2.抑制病毒酶:如利巴韦林和雷米夫定,能够抑制病毒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
3.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五、其他抗微生物药物除了上述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别的药物,如抗疟药、抗结核药和抗寄生虫药等。
结论抗微生物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多个类别,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了解这些抗微生物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应用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Smith。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母核的抗菌药物,其对细菌的DNA螺旋酶(DNA-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的DNA合成,导致DNA降解及死亡。
该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据最新报道,有些品种已突破了抗菌概念,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也有新进展),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国内外众多制药企业竞相开发和生产的热门药品。
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品种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
其中,前三者在医院的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本品由日本第一制药株式会社研制开发,1994年首先在日本上市。
国内最早的产品是在1996年由日本第一制药提供原料,北京优尔特药业有限公司分装生产的。
1997年浙江新昌制药在我国首先开发成功左氧氟沙星原料药并获新药上市证书。
此后,北京双鹤药业、常州第二制药、浙江京新制药、扬子江药业等企业也陆续成功开发该药原料药。
左氧氟沙星的销售量呈迅猛增长的势头,在投放市场至今短短几年时间的前列。
在最近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左氧氟沙星的片剂和注射剂被列入乙类目录。
目前,本品的开发状况也比较喜人,截至2000年7月3日为止,共有31个批准文号。
本品主要规格有:0.1% 100ml×1(IJ)、0.2% 100ml×1(IJ)、100mg×10(OR)、100mg×12(OR)、100mg×100(OR)。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由于国内生产厂家众多,曾一度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但本品疗效显著,价格适宜,在国内医院用药中,其用量及金额均位居前列,预测在短期内在喹诺酮类药物市场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本品的规格主要有:0.2% 10ml×1(IJ)、0.2%100ml×1(IJ)、0.2%2ml×10(IJ)、200mg×10(OR)、200mg×20(OR)、250mg×6(OR)、250mg×4(VA).氧氟沙星(Ofloxacin):目前该品临床用药尚属良好。
阿奇霉素作用机制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
它通过抑制细菌蛋白合成起作用,具有抗菌和抗炎症的效果。
阿奇霉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结合细菌的核糖体的50S亚基,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
它与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后,阻断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和增殖。
此外,阿奇霉素还具有抗炎症作用。
它可以抑制一些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
这些炎症介质的抑制可以减轻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病情和症状。
阿奇霉素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特点,例如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持续时间较长,半衰期较长,因此可以采用更短的疗程,减少患者的用药次数。
总之,阿奇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
这使得它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阿奇霉素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以避免滥用和药物耐药的产生。
喹诺酮—药物史系列15之前我们介绍了三种著名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磺胺和头孢菌素,今天我们来介绍一种同样十分有名的合成抗菌药—喹诺酮。
喹诺酮(quinolon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母核的化学合成抗菌药,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的抗菌剂。
广谱高效的喹诺酮类抗菌药是当代抗感染化疗中最有希望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氟喹诺酮类药物毫无疑问是抗生素家族中的强势者,它们长期以来占据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的前两位,其销量仅次于头孢菌素类。
在我国,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7年我国临床常用抗菌药使用构成中,喹诺酮类药物占总消耗量的13.05%,位居榜首,其中的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各占8.13%和4.51%。
1 喹诺酮药物的发现与许多著名的药物(青霉素和安定)一样,喹诺酮药物的发现也是源自一次意外。
它的诞生可追朔到合成抗疟药氯喹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副产物—7-氯-1-乙基1,4-二氢-4-氧代-3-喹啉羧酸。
尽管该化合物在体外仅对若干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弱的活性,但是这个发现促进了设计和合成新类似物的研究。
1962年,Lesher报道了8-氮杂喹诺酮环系的衍生物萘啶酸,这是第一个上市的喹诺酮类药物,也是后来形成的喹诺酮家族的祖先。
萘啶酸对某些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具有好的抗菌活性,并被成功地用于治疗尿路感染。
然而,细菌的耐药性仍是个棘手问题。
同时因为萘啶酸血药水平较低,所以该药对于许多全身性感染无效。
基于此,萘啶酸在临床上使用不久,即仅作为现有化疗方法(如磺胺类药物治疗尿路感染)的一种补充。
尽管萘啶酸的抗菌谱窄,仅对部分革兰阴性菌具有中等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尿道感染,但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并且与其他类抗生素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等优点,便很快引起了药物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此后,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与发展缓慢下来。
2 喹诺酮药物的结构演变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化学药物。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代谢以及其它关键的细胞过程来发挥作用。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是维持细菌形态的关键结构,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所必需的细胞壁合成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密度和强度降低,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这类药物可以结合到细菌的核糖体组分上,阻止核糖体上的转化过程,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无法正常合成所需的蛋白质,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这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细菌的DNA复制和RNA合成。
它们可以结合到细菌DNA或RNA的特定区域,阻断其正常的复制和合成过程,从而阻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4.抗代谢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
磺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断细菌对二氢叶酸的合成过程,从而干扰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则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潮解酶,影响细菌DNA的超拧和解,干扰细菌DNA的合成和修复。
总结来说,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影响细菌的DNA复制和RNA合成以及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
不同的抗菌药物针对不同的作用靶点,发挥抑菌或杀菌的作用,最终达到治疗感染疾病的目的。
但应注意的是,随着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下,还应加强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