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崔剑锋
- 格式:pdf
- 大小:101.04 KB
- 文档页数:2
实验考古是结合考古材料,通过重建实验的方式,探索和解决考古学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旨在构建古代遗存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通过分析研究考古遗迹,设计实验,将静态的遗迹现象转化为动态的重建实验,把人的个体感受等也纳入考察对象,促进人们对考古遗存更好的思考与理解。
如对史前遗址中房屋的实验考古,通过重建史前房屋,探索史前时期建筑房屋的材料选取、地基处理、筑屋方式等,考察史前房屋的建造、使用和废弃,将静态的考古资料转化为动态过程。
合对吉家庄遗址连续进行了3次发掘,大量陶红胎黑皮陶为竖穴式升焰窑(以下简称“竖穴窑”)和横穴式升焰窑(以下简称“横穴窑”)。
竖穴窑具有火塘、火道和窑室等陶窑的核心结构,在火道中有红烧土和方形石块相间分布的结构。
为探究竖穴窑的性质,我们通过实验考古的方法探索其是否为烧造陶器的陶窑,亦或是用于加工肉食的炮制窑。
依据遗址地层关系,横穴窑的出现要晚于竖穴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窑室面积较小,由火道、火塘、窑顶构成的中小型窑;另一种为窑室面积较大,由窑箅、火塘、窑顶组成的大型窑。
吉家庄遗址的横穴窑虽然称为穴窑,但从遗迹现象上看,是一种半地穴式的升焰窑。
窑室、火道、火塘等主要结构都位于地下,但窑身有明显的堆筑加盖痕迹,即窑身在半地穴的基础附近发现有大块的红烧土块,推测其可能是用黄土做成方砖形,部分覆盖在火道上,构建火眼,形成类似窑箅的结构。
在大型窑的窑室部大型横穴窑的窑箅中小型横穴窑的窑室遗迹横穴窑窑身残留遗迹中小型横穴窑遗迹成坚硬的红烧土时,因木柱表面的黄土涂抹均匀,几乎无裂隙,内部的木柱处于近乎无氧的环境,只会部分炭化,因此可以遗留至今。
河床中大小相似的方形鹅卵石,一远眺重建的竖穴窑与横穴窑测量陶窑遗迹图① 用草拌泥制作的窑箅 图② 用草拌泥制作的窑顶面涂抹较厚的黄泥层,放在陶窑中,以做初步测试。
横穴窑重建的主要工作为窑室、火道和火塘等的构建,在河床沿岸的台地上,通过向下陶)为主的陶窑。
垣曲商城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东倚太行山,南踞黄河,北临中条山。
1984年当地考古工作者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城址。
自1985年开始,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垣曲商城进行了长年的发掘。
其中在商城内接近西城门的道路两旁以及城内西南部和东南部居民区,发现了属于商代早期的炼铜遗迹,出土了炉壁、炼渣、铜器小件、铜器残片等遗物。
此外,在城内的东南部还发现2座铜器墓,出土了鼎、爵、斝等铜容器,这批遗物的发现对于研究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具有重要价值[1]。
考古研究表明,该遗址是一座商代早期的城址,时代属于二里岗期。
关于该城址的文化性质,一些研究者认为,该城址可能是商王朝踞守黄河岸边的军事重镇;亦有学者认为,该城址可能是商代方国的都城。
由于它紧邻我国北方重要的铜矿产地———中条山,同时在城址内发现了数处炼铜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炼渣、熔渣、铜器等冶铜遗物,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该遗址可能与商人控制的中条山的铜矿有着密切关系。
应用铅同位素方法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冶炼的矿料来源,是冶金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有学者根据中原地区很多商代青铜器含有“高放射性成因铅”,同时长江流域部分商代遗址也出土了含有相同类型铅的青铜器,据此将中原商代铜器遗址与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的铜器遗址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矿料来自西南的“青铜之路”[2]。
也有一些学者对此结论感到困惑,认为中原地区从遥远的西南输入原料难以理解。
为了研究垣曲商城遗址冶炼铜矿的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同国家博物馆合作,对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金相显微结构和扫描电镜及能谱的分析,同时,对发掘出土的8件炼渣以及4件铜器(5个样品)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本文拟在这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垣曲商城遗址冶炼铜矿的来源提出新的看法。
一样品简介和分析方法表一为样品的具体情况,包括原编号、出垣曲商城出土部分铜炼渣及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崔剑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师)佟伟华(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吴小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土单位以及所属时代。
2022年第3期总第555期No.3,2022SumNo.555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19世纪中叶,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现代考古学率先在西方国家诞生。
1921年,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田野考古学传入中国,拉开了中国学者“走出书斋”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
2021年,中国考古学走过了100年征程,专业理论、方法、实践及其相关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对一线田野考古行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从目前来看,中国田野考古行业的整体工作质量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质量人才的缺失。
考古发掘和整理是人类从后往前不断地揭示历史的一项工作,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考古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历史复原的科学进程。
因此,中国田野考古行业人才紧缺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当前中国田野考古行业人才紧缺的原因分析1.1田野工作业务量大,编制紧缺传统意义上的田野考古主要是指考古发掘,但现在真正意义上的田野工作包括室外、室内、成果撰写三个部分:室外工作是对一手考古材料的获取,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勘探、考古发掘等,这些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的记录,获取尽可能多的考古信息;室内工作是将前期获取的材料进行整理,包括遗物的清洗、拼对、修复、绘图、摄影、分型定式、科技检测等;最后是成果撰写,也就是把前两部分获取的资料形成系统化的文字,以简报和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一整套田野工作流程的顺利完成,不仅需要统揽全局的业务领导,还需要众多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专业型人才。
除了体现在行业内部烦琐的具体工作上,田野考古的业务量还伴随着全国各级地区大量配合基建的考古项目。
中国当前的考古项目分为主动性发掘和配合基建的抢救性发掘两类:主动性发掘是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主动发掘,周期一般较长,可以精耕细作;配合基建的抢救性发掘通常会受到城市经济建设工程的催促,工期较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发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万乾堂文物鉴定中心——专家团队:单国强单国强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194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从事业务工作。
主攻古代书画史论和书画鉴定研究,撰写发表文章百余篇,专著主要有《古画鉴赏与收藏》、《戴进》、《中国绘画史·明代》、《中华艺术通史·明代美术》、《古画鉴定》、《巨匠与中国名画·任伯年》、《中国巨匠》"戴进"、"吴伟"、"林良"、"吕纪"、"禹之鼎"等。
叶佩兰叶佩兰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瓷器专家。
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中国的彩瓷。
1956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
40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并对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整理海内外收藏的中国古陶瓷,利用.各国已发表的有关资料编著古陶瓷类的《海外遗珍》。
李知宴李知宴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考古专业。
1962年毕业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主要是整理研究皇宫珍藏的官窑瓷器,作古代窑址的田野考古,曾率队发掘龙泉窑。
1979年进入北京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继续研究陶瓷。
系统地开展对中国古瓷窑址的考察和发掘,再次发掘龙泉窑。
职务和职称: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鉴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从1972年以来在中国、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刊、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陶瓷文章200余篇。
要研究鉴赏范围:陶瓷考古,陶瓷器艺术鉴赏,陶瓷真伪鉴定。
蔡国声蔡国声,男,1941年出生,浙江定海人。
中国近代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这是一个中国文物鉴定界内响当当的名字,他从事文物、古玩鉴定40余载,出版《珍宝鉴别指南》、《古玩与收藏》、《蔡国声隶书阿房宫赋》、《过眼云烟录——蔡国声谈古玩鉴赏》等书二十余本,在文物鉴定界被誉为“高产专家”。
彭勃等: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的明代青瓷EDXRF研究· 1909 ·第37卷第11期湖南沅水流域战国时期楚墓出土古代玻璃器的成分分析崔剑锋1,吴小红1,谭远辉2,王永彪2(1.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2. 常德市文物处,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湖南沅水流域楚墓出土的11件玻璃璧和2件蜻蜓眼珠的化学成分,并对化学成分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这些玻璃器都属于铅钡硅系玻璃,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种国产玻璃。
玻璃璧的来源单一,而蜻蜓眼则为不同来源。
与其它已经发表的铅钡玻璃璧的数据进行比较,显示湖南南部在战国时期可能是当时最主要的铅钡玻璃璧生产中心。
同时探讨了不同颜色玻璃的呈色机理。
结果表明,古代楚国工匠可能通过调整玻璃中铅钡硅含量的比例来控制玻璃的酸碱度,从而得到预期的玻璃颜色。
关键词:沅水流域;楚墓;铅钡玻璃;化学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09)11–1909–05CHEMICAL ANALYSIS OF ANCIENT GLASS WARES UNEARTHED FROM CHU CEMETERIES OF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IN THE DRAINAGE AREA OF THE YUANSHUIRIVER, HUNAN PROVINCECUI Jianfeng1,WU Xiaohong1,TAN Yuanhui2,WANG Yongbiao2(1.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Changde 415000, Hunan, China )Abstrac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eleven ancient glass-disk-shaped wares and two eye-beads were analyzed by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spectrometry. The samples were unearthed from Chu cemeteries of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in the drainage area of the Yuanshui River in Hunan Province. The compositional data were processed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these ancient glasses are lead-barium system glass, the most important domestic glass typ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The 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glass-disk-shaped wares except one may have a single prove-nance, but the two eye-beads have different origins. Comparing these results with the published data of the ancient lead-barium glass disks indicates that the southern region of Hunan Province could have been a major production center of this type of glas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colors in these glass ware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ncient Chu craftsmen could get the right glass colors by controlling the pH value of the glass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of lead, barium and silica.Key words: drainage area of Yuanshui River; Chu cemeteries; lead-barium glass; chemical analy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古楚国的玻璃特别是铅钡玻璃就已为人所知,[1]其特殊的组成为全世界各地的古文化玻璃所没有,因此成为国产玻璃的象征。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考研参考书学院介绍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北大考研辅导班,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
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1934年,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改由胡适先生兼任考古学室主任。
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之后返京,成立了以向达先生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积极支持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苏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郑振铎、裴文中、夏鼐、林耀华、郭宝钧诸先生为兼任教授。
1983年7月11日,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任命宿白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这是考古学系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988年,严文明任系主任,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
同年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开始招生。
北大考研辅导班,1992年,李伯谦任系主任,考古系与历史系共同建立的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始工作。
1998年北京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李伯谦出任第一任院长。
2000年,高崇文任第二任院长。
考古系现设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本科生设立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古代建筑四个研究方向,有旧石器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博物馆学四个教研室和陶瓷考古研究所、第四纪年代学测定实验室、技术室、文物保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并在国内建有辽宁营口金牛山、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湖北天门石河镇、山西曲沃曲村、北京房山琉璃河和四川忠县甘井沟6处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1983年,北京大学的考古教学和学术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正式成立。
第33卷第1期20212VoU33,No.1Feb,2021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SCIENCES OF CONSERVATIIN AND ARCHAEOLOGY文章编号:1005—1538(2021)01—0051—13DOI:10.16334/j.okdo31-1652/k.20191201624湖北宜昌万福"遗址出土费昂斯珠科技分析与研究陈天然S崔剑锋S黄文新2,史德勇2,向光华#(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3.宜昌博物馆,湖北宜昌44300)摘要:湖北宜昌万福‘遗址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存,以该遗址M8出土的费昂斯(faience)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并讨论其工艺特征,丰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
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费昂斯制品以富钾费昂斯及混合碱费昂斯为主+再依据以往发表的西周时期费昂斯制品的科技研究,结合考古发掘相关材料,试图从费昂斯器物使用方式的角度,窥视其在古人精神文明进程中的角色,反观费昂斯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费昂斯;西周中晚期;富钾助熔剂;SEM-EDS中图分类号:K876.5文献标识码:A0引言费昂斯(famnco的音译,意译为釉砂)是一种原料与外观都类似玻璃的材料,有学者认为是玻璃制品的先驱。
一般是用细磨石英颗粒或石英砂,搀和少量的碱水,塑成一定形状之后,加热到900f左右而制成。
表面二氧化硅在碱助熔剂的帮助下熔融之后,形成薄薄一层光亮的釉层,但是内部石英颗粒并没有熔融,仍保持晶体状态[1]+费昂斯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和埃及,年代约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目前考古发现的我国费昂斯主要集中出自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年代在西周至春秋时期。
长江流域也有发现,年代集中在春秋至战国时期。
黄河流域的费昂斯大都出土于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中,通常作为组玉佩和项饰的配饰,如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侯马晋侯墓地、陕西梁代村芮国墓地等。
作者: 李水城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物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摘要:一本年度的"盐业考古"专栏收录了两篇文章。
盐业考古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参与的考古分支学科。
近十年来,已有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参与其中,通过对在制盐遗址采集的各类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判断遗址的性质及各类遗迹的功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今年本栏目收录的第一篇文章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先生提交的《山东寿光双王城制盐遗址的科技考古研究》,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检测分析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
台湾出土部分古代玻璃珠的科学分析
崔剑锋;何传坤;刘克父;吴小红
【期刊名称】《南方文物》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使用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的激光剥蚀电感耦舍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了台湾省出土的18件古代玻璃珠子标本,结果表明这些珠子主要属于钙锾玻璃系统、钾玻璃系统、铅玻璃系统以及钠钙玻璃系统,除钠钙玻璃以外其它玻璃的制作技术均和同时期在大陆流行的玻璃制作技术同源.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钠钙玻璃可能来自印度或者东南亚,说明中古时期台湾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总页数】7页(P108-114)
【作者】崔剑锋;何传坤;刘克父;吴小红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部分释文考订 [J], 莫小不;郑晨
2.北周武帝孝陵出土玻璃珠的科学分析与研究 [J], 成倩;张建林
3.荥阳小胡村墓地出土部分铜器的科学分析 [J], 王鑫光;梁法伟;唐静;高振龙;贾连敏
4.北京昌平沙河镇出土蜻蜓眼玻璃珠的科学分析与研究 [J], 杨菊;赵虹霞;于璞
5.曲阜鲁故城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 [J], 刘良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制品相互关系的新思考
王颖竹;刘勇;马泓蛟;崔剑锋;陈坤龙;马清林
【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卷),期】2024(36)3
【摘要】铅钡硅酸盐是中国古代费昂斯和玻璃制品的典型成分类型。
本文首先明确了铅钡硅酸盐制品包含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以及硅酸铜钡颜料四大类,并重点讨论前三者,强调不宜用“铅钡玻璃”指代铅钡硅酸盐制品。
其后,文章整体梳理了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制品的出土范围和存续时间。
在此基础上,重新讨论了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的关系问题,提出铅钡釉陶和铅钡釉砂都不是铅钡玻璃的先驱,三者在战国早期的出现更像是铅钡这种全新助熔剂在不同材质上的应用。
【总页数】8页(P152-159)
【作者】王颖竹;刘勇;马泓蛟;崔剑锋;陈坤龙;马清林
【作者单位】首都博物馆保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卡迪夫大学历史、考古与宗教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3;K876.5
【相关文献】
1.钛钡硅酸盐玻璃与铝锌硅酸盐玻璃的宝石学鉴定特征
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塑料及其制品中铅、汞、铬、镉、钡、砷
3.一件战国时期八棱柱状铅钡玻璃器的风化研究
4.铅铝硅酸盐锰钡矿的晶体化学——一种新型的含八面体硅的高压合成相
5.对硫酸钡砂的硫酸钡含量、表观密度及其120kV电压下铅当量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圆明园琉璃瓦片状云母氧化铁的形成机理窦金海;王彩旗;崔剑锋;金和天;张中华【期刊名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年(卷),期】2018(035)004【摘要】使用光学显微镜、EDXRF、SEM、XPS和XRD对圆明园出土的部分黄色琉璃瓦釉黄中泛红现象进行分析,以研究琉璃瓦的变色机理.分析表明:琉璃瓦的釉层属于一种铅硅系玻璃,釉层呈现黄中泛红现象是由于红色区域和黄色区域中Fe存在形式不同所致,釉层红色区域中Fe主要是以α-Fe2O3晶体形式存在,黄色区域中Fe是以Fe3+与Fe2+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产生的本质是由于黄色区域中的Fe2+在高温条件下被O2氧化为Fe3+,然而高温导致釉层流失,进而导致釉层中的Fe3+析出富聚为六角片状的α-Fe2O3晶体颗粒所致.α-Fe2O3显红色又被称为云母氧化铁红,是非常重要的防锈防腐涂料以及珠光颜料.【总页数】8页(P492-499)【作者】窦金海;王彩旗;崔剑锋;金和天;张中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北京10004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10000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10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相关文献】1.可可托海矿片状白云母资源的综合回收 [J], 何建璋;王毓华2.某鳞片状镜铁矿制备云母氧化铁颜料工艺研究 [J], 王全亮;冯其明3.云母氧化铁颜料薄片状粒子含量的评定 [J], 沈苏江4.圆明园琉璃瓦片状云母氧化铁的形成机理 [J], 窦金海;王彩旗;崔剑锋;金和天;张中华;;;;;5.圆明园琉璃瓦表面釉层变色机理的研究 [J], 窦金海;金和天;张中华;崔剑锋;王彩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