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的研究及其对城市生态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景观格局研究进展及其对城市生态系

统的作用

(作者:代龙利学号:2012020733 专业:自然地理学)

摘要:本文从森林景观动态、森林景观干扰和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过程三个方面,综述我国森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并明确了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我国在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森林景观的基础性研究不足、研究系统性不强,方法相对落后、研究质、量有限。提出了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当重点开展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森林景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展望

前言: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一般来说是诸多种生态过程在各种尺度上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的形成主要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二者的共同作用,它不仅体现了生物、自然和社会的诸多生态过程在各种尺度上的作用的结果,还决定了各种自然环境因子在景观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研究景观功能的基础就是研究景观格局的结构。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发展,突出体现它们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其对景观异质性格局和过程的关系。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对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是城市绿地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西昌市城市绿地的发展规划

为了促进西昌市园林绿化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身心健康,适应西昌未来发展的需要,西昌市编制了城市绿地

发展规划,对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规划部分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西昌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建设活动,不得违背本规划的相关规定。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二)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与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分为两个层次:

城市建设区:近期用地27.3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远期用地46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

市域:用地265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

规划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精神,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为指导,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系统、高效、安全、宜人的城市绿地系统,把西昌建设成经济高效、文化浓郁、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新区。

规划原则: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地方特色原则;系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规划目标与指标

近期目标(2010年):初步形成城市园林绿化体系框架,2007年达到省级森林城市的要求,到近期末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实现城市绿地率33%,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园面积10m²/人。

远期目标(2020年):完善各种绿地系统、提高已建设绿地的质量,初步建成绿化体系完善、富有地方特色,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把西昌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适宜人居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实现城市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园面积12 m²/人。

二城市绿地景观格局

(一)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现状

目前景观格局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观格局的异质性研究,包括景观格局指数及其空间统计特征的分析;二是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即时间异质性问题。近年来,关于景观格局异质性的研究比较多,所涉及的研究类型之多举不胜举,研究区域更是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如杨国清等对广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1];贡璐等对塔里木河上游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林婷等对福州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2]。研究类型也各种各样,包括流域、平原、荒漠、低山丘陵、山地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处于修复中和保护下的生态环境,研究区域小到城乡大到省,尤其是流域的研究,如岷江、黄河、太湖、塔里木河、三门峡水库均有涉及。以上研究主要采用了数量分析和GIS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有关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空间格局异质性分析,有些文章在此基础上还结合了马尔科夫过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二)景观格局研究内容

我国直到二十世纪的80年代末,肖笃宁等人才相继利用土地类型分布图、遥感影像图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因此,国内对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主要研究城市景观格局发生变化与对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城市景观格局的特点、变化及造成的驱动机制等。

1景观分类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专业知识、研究目的和对景观定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景观分类方法。如:郑国强(2008)在对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定量研究时,首先依据人类干扰程度、植物群落性质等将城市森林景观分为“半自然和近自然林”、绿化林景观”。张本昀(2009)以中国[10]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的全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所采用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为参考,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将土地利用的景观类型划分为6类:耕地、

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白军红(2005)通过对传统的土地覆被类型的分类进行修改和归并,把湿地景观和非湿地景观分别作为一级分类来进行研究[4]。

2 城市森林的景观格局分析

近年来,我国已进行了大量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依据研究地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各大城市的城区森林或绿地为主要对象,研究内容包括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分析等,研究范围涵盖了从中等尺度的城市森林、绿地系统,到小尺度的公园、庭院、单位附属绿地等。如刘长富研究1992-2006年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中,政策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王原基于2003年Quick-Bird 遥感影像资料,选取森林覆盖率、斑块密度指数、分离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以及斑块形状指数,研究马鞍山市建成区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分别采用标准离差法、熵权法和CRITIC 法3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对该区域的城市森林景观展开综合评价,为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提供参考。另一类研究是以城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林、半自然林为对象,研究森林景观的格局特征、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结果都表现出天然林、次生林的斑块破碎化指数大于人工林,并且破碎化程度与人为干扰强度呈正相关的规律[5]。此外,刘长富基于现实的沈阳城市森林景观,分析了28个景观格局指数在各梯度对景观破碎化和景观斑块形状复杂性的反映,从而筛选出描述这两种景观格局特征的适宜景观格局指数,这标志着森林景观生态学已从单纯的景观指数应用,向对其方法本身讨论的阶段发展。

3 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

目前研究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数据主要源于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航拍照片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利用3S技术及其软件获取研究区景观格局数据,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动态变化分析。比较典型的有,罗格平(2005)依据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1978年、1987年航拍照片和1998年TM遥感影像,从景观格局角度分析了人为驱动的绿洲变化。卜耀军在论述3S技术在现代景观格局中的应用中曾提到: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3S技术促进了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的发展,也促进了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各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