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亶《菩萨蛮》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17 KB
- 文档页数:3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原文、翻译及赏析1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古诗简介《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意境哀婉,字里行间灼灼真情天然流动,用极简之语平常地道眼前之景,直率地抒胸中之情。
全词完美使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将纳兰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翻译/译文白得叫人心惊的月光,映照在水晶帘上;我俩遥遥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发,嗅不到你似雾的浓香。
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经拉得很长。
西风起,蟋蟀声声鸣响;不让忧愁的人儿睡下;秋天还是去年的秋天,可为什么面对秋景,泪水总想流上我的脸庞?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晶帘:水晶帘子。
形容其华美透亮。
云鬟(huán)香雾:形容女子头发秀美。
络纬:虫名。
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
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名。
创作背景据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这首《菩萨蛮》作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秋,距卢氏之死约三个月。
自卢氏死后,亡妻的影子总也不能从纳兰的生活中消失,而从这首词中的“伤心白”、“成遥隔”、“愁人”、“去年”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又是一首纳兰悼念亡妻之作。
赏析/鉴赏文学赏析中国文人,大多有伤吞悲秋的情绪,而且秋天在古诗词中往往象征着死亡,在落叶缤纷、大地萧瑟的时节,触景生情,词人难免愁心满溢,恨不能收,追悼故人,涕泗横流,痛断肝肠。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水晶帘子寂寞地晃出一片凄白孤清之景,而思念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香消玉殒,芳踪杳然。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菩萨蛮原文及赏析15篇菩萨蛮原文及赏析1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湿云不动溪桥冷。
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
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
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
夜深花正寒。
翻译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
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
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
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注释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
嫩寒:轻寒;微寒。
莫:同寞,寂寞。
赏析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
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
“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
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
“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
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
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
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
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
“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
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
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
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
”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
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
”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菩萨蛮》原文赏析《菩萨蛮》原文赏析15篇《菩萨蛮》原文赏析1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
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
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
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翻译深秋的虫声好似哭泣声,惊醒睡梦中的女子,帷帐里的她不由得哭了起来。
每夜独自一人冷冷落落,残更与梦一样长。
寒风呼啸,用力吹着绿帘子,雨却是绵绵地下着。
毕竟已经睡不下去,只听叫寒冷的井外,传来了一声鸦啼。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罗帏:帷帐。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玉肌:指女性莹洁温润如玉的肌肤。
阴风:冬风,此指寒风、冷风。
翠幔:翠绿色的纱帐。
雨涩:细雨缠绵不爽,有滞涩之感。
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金井:施有雕栏的井。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元祐旧党被打压,秦观一贬再贬,多次流放,漂泊各地,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女性大多独守空房,凄凉悲苦。
这首词即是秦观这一时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认为这首词是秦观早期作品,可备一说。
赏析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孤寂情怀。
词一开始即浓墨重彩渲染一种秋夜孤寂的氛围:寒蛩低吟似诉,寒露晶莹如泪珠,已是清冷凄凉之境,紧接着即下一“惊”字,将闺中人那种敏感而脆弱的情丝拨动,继而写她受秋夜清景之惊后的动作神态。
罗帏、鸳鸯锦等闺中陈设,为我们展示出这位闺中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着以“泪湿”二字,则又与这种富丽的陈设形成对照,衬出其内心的孤独、空虚、失落。
接下来两句,将泪湿的原因作了交待:心上人儿离她远去,她只能独守闺房,那罗帏、那绣着象征爱情双栖双宿的鸳鸯锦被里,只有她一个彻夜难眠的苦心人儿。
夜冷兼心凉的她,置身于锦被之中,却没有一丝的暖意,反而只觉玉肌生凉。
这里,词人不动声色地从环境过渡到了心境,刻画出这位闺中思妇因夜寒生凉到因“独”处而心凉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让她心“惊”,引起她一腔幽怨。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1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宋朝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译文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
是去还是留,真叫人难以抉择,此时西江的潮水将要平息。
江潮时常有,只是我俩从此便南北相隔。
今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注释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捶鼓:擂鼓,击鼓。
把酒:端着酒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樽:酒杯。
《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赏析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
临别依依,行者与送行者,相互留恋,却终于分离。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送别者为行人设宴饯行,两人别离依依,千言万语说也说不尽,一直拖到最后一刻。
捶鼓,犹言敲鼓,是开船的信号。
船家已击鼓催行,而这一边却楼上把盏劝酒。
“催”,见时间之难以再延。
“高楼把酒留君住”,船家已经“催人”了,而这边还在把酒“留”人。
为人饯行,按说应该先写“高楼把酒留君住”,之所以倒装,正是为了强调分离时的紧迫感。
一”催“一“留”将“去"和"住”的矛盾突出出来了,并且带动全篇。
“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行者欲去不忍,欲住不能,正左右为难之时,江水就快平潮了,“西江潮欲平”一语包含了无数未尽之言。
这两句妙就妙在不直接说是去是留,而是通过江潮涨平的景象来说明答案。
江潮涨满之时正是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
下片写别后的怀念。
“知君何日同”,表现出难言的相思之情。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这两句承上片“江潮”而来,说潮水有信,定时起落,而人一旦离去,两人便遥遥相隔再难相见。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
这依然是情景和思忖结合。
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用来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思致”。
《菩萨蛮》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菩萨蛮》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译文及鉴赏答案《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宋代:苏轼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译文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鉴赏通常的回文诗,主要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
回文诗尽管只有驾驭文字能力较高的人,方能为之,且需要作者费尽心机,但毕竟是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有价值的作品不多。
宋词中回文体不多,《东坡乐府》存有七首《菩萨蛮》回文词。
苏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绿芜墙绕青苔院。
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阶飞。
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
宝甃杨花转。
几处簸钱声。
绿窗春睡轻。
译文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
庭院中日色融融芭蕉叶儿卷。
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白玉的帘钩上一双燕儿低语呢喃,井垣的四周杨花柳絮飘旋飞转。
几处传出簸钱为戏的嬉闹声,绿窗里正做着淡淡的春梦。
注释1.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
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
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2.芜:丛生之草。
3.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4.烘帘:暖帘,用以挡风的布帘。
5.玉钩:喻新月。
6.宝甓(zhòu):华美的井、池。
甓:井壁。
7.簸钱:唐、宋问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玩者持钱在手,两手相扣,来回颠簸,然后依次摊开,让人猜其反正,以中否决胜负,赌输赢。
王建《宫词》:“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
”赏析:赏析《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
”这首词的特点,即在一个“闲”字。
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在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
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在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
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近,由静到动。
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
菩萨蛮阅读练习及答案菩萨蛮阅读练习及答案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B.“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
C.唐朝时开始在路旁设置亭舍,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
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经文人的诗词吟咏,长亭逐渐演变成送别地的代名词,长短交错又表示道路崎岖。
D.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
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
此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7分)参考答案:1.C(4分)【解析】“唐朝时开始”错,早在汉朝就已经存在。
“长短交错又表示道路崎岖”错,表示路途遥远,也暗示归期无望。
2.(7分)游子思归乡(1分):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6分)思妇盼归人(1分):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6分)二者兼有(1分):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分析合理即可)(6分)。
菩萨蛮
舒亶
楼前流水西江道,江头水落芙蓉老。
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
当年金马客,青鬓芦花色。
把酒感秋蓬,骊歌半醉中。
【注释】金马:官署门旁有铜马,故曰“金马”。
秋蓬:秋季的蓬草因枯易飘,故喻飘泊不定。
骊歌:指告别的歌。
14.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描写了江水悠悠流去,水边飘荡着老去的芙蓉花瓣的景象,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一动一静,有景有人,画面的层次感强,而“凉、颦”又让画面的情调更突出。
C.本词上阕写景下阕写情,这是由实到虚又虚实结合的写法;而抒写的情感又衬托了眼前实景的感伤之色。
D.词中撷取流水、老芙蓉、画鼓、凉波、翠娥、青鬓、芦花、秋蓬、骊歌等意象,全着冷色调,全词意脉贯通。
15.本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 C
15.①当年满头黑发、春风得意的金马客如今却双鬓斑白,表达了年华易逝的伤感;②作者自比秋蓬,蕴含着自己漂泊不定的辛酸之情;③听着别离的歌曲,作者借酒浇愁,表达了即将分别时的不舍与哀伤。
(共6分,每条2分)。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导语: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菩萨蛮》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赏析《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
“宝函钿雀金鸂鶒”,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妆图: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
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
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
“沉香阁上吴山碧”,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登上自家的香阁,伊凭栏远望。
江南的绿水青山,十分可爱。
“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
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
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雨时”,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
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
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
“画楼音信断”,说明人去信断。
“芳草江南岸”,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
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
“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
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
“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词的高潮。
这首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这些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舒亶《菩萨蛮》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
附答案
导读:【原文】:
菩萨蛮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释】:
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②樽:酒杯
【翻译】
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
是去还是留,真叫人难以抉择,此时西江的潮水将要平息。
【赏析】
这是一首惜别词。
作者词中以一推一挽之情劝住对方的眼泪,这种抒写伤离恨别心绪的表现手法,与宋词中写离别时常见的缠绵悱恻、肝肠痛断、难舍难分的情状有所不同。
这首词从送别写起。
捶鼓,犹言敲鼓,是开船的信号。
船家已击鼓催行,而这一边却楼上把盏劝酒。
“催”,见时间之难以再延。
“留”,见送行人之殷勤留恋。
一“催”一“留”,就把去和住的矛盾突出出来了,并且带动全篇。
“去住若为情,即由首二句直接逼出,欲去不忍,欲住不能,何以为情?这一问见别离之极度苦人。
”西江潮欲平“的好处于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由前面击鼓催客、高楼把酒的场
面推出一个江潮涨平的辽阔场景。
句中的”欲“字包含了一个时间推进过程,说明话别时间颇长,而江潮已渐渐涨满,到了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了。
换头就江潮生发,潮水有信,定时起落,所以说“容易得”,然而它能送人去却未必会送人来。
一旦南北分离,相见即无定期故云“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结穴处一笔宕开,颇值得玩味。
“此樽空”,遥承上片次句“把酒留君”,“樽空”见情不忍别,共拚一醉。
但即使饮至樽空,故人终不可留,所以结尾则由叹见面之难,转思它日再会,发出“知君何日同”的感慨。
描写,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下片“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仍不离眼前景象,而更侧重写意念,以传达人物的心境。
结尾二句虽然表现为感慨,却又是循上文章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
所循的思路应该是: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
依然是情景和思忖结合。
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来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思致”。
【阅读训练】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
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
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
(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