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

  • 格式:pdf
  • 大小:20.42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

(四)常用指示动词的解释

1.结合、联系、据、根据、依据

【解释】一般设问的形式是“结合(联系)……,分析/说明/评价……”,这里的“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据”、“依据”、“根据”,都是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前提或基础。

结合(联系、根据)的对象,在历史题目中实际上作为背景和依据而存在的,用以说明(论

证、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根据)”的内容是次要的,而

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重点。前者只需简明扼要地带过,答题的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上,

放在分析/评价/说明的事物上。

2.指出、举出(列举)、概括、试述、简述、概述

【解释】“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举出(列举)则为举例性质,

如无特别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历史学科的“概括”是指按照某种特定的

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科学的、周密的整理和加工,或者把分散的历史内容

按某种要求集中归纳到一起,或者将复杂繁多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扼要叙述;“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它所解答的问题依据表现为“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要”,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

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抓主干去枝节,点到

即止。在近四年福建省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最常用的指示动词是“指出”和“概括”,分别出现了15次和10次,可见试卷的命制者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也追求答案表述的简洁,避免让考生陷入书写的泥淖。

3.比较

【解释】“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综合比较能力是

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技能,“比较”包含了概括、归纳、综

合等技能,因此鉴别能力较强,有利于区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不同。

“以历史研究基本方法作为‘能力立意’的思维依托”,特别是注重“比较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方法”⑤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特点之一。比较题一般可分两类:一是

在题目中规定了比较项目,回答时就要按题目规定的项目(包括顺序)作答,福建省近几年的试题以此类为主,如2009年第38题第(2)问“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

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第41题B第(1)(2)问“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

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

差异”、2010年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2011年第41题A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

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2012年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第41题B第(1)问“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

异”等等。二是在题目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比较项目,考生要在头脑中按历史事件的前(原因、背景、条件等)、中(过程、性质、特点等)、后(结果、作用、影响等)顺序回顾出各自的

相应内容,然后进行提炼、归纳,最后按异、同进行分类作答,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4.说明(简要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分析(简要分析、概括分析)

【解释】“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如2009年第38题第(3)问:“有学者认为,李贽

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

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体现”是某种性质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因此,它们都属于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换句话说,要得到答案需要拐些弯,即

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些表面的、从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不在此列。相对而言,“反映”、“表明”在福建省近几年的高考自主命题中较常运用在选择题,如2009年第14题“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C.福建人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2010年第15题“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

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B.商品经济活跃)”、第18题“照片是‘看得见’的

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D.求同存异)”、2011年第15题“《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

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正确作答这些题目的关键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干扰项。

“表现”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的外在表现,与“反映”、“体现”具有明显的区别,

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其呈现的答案是多方面的,应包含若干点。“分析”就是“分解辨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

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综合”相对。历史学科中的分析能力指的是“学生

能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运用已学的史实、史论和知识去分解历史单位体(即一个较为完

整的历史人物、事件、组织、制度、遗存、文件、思想、阶段等等),从而达到认识问题的

实质,解决问题的矛盾,揭示各种内在联系的目的的能力”⑥。2010年以来福建省历史高考

自主命题加大了对考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力度,三年试题中出现“分析”的设问共有8问之多,涉及背景、原因、成因、不足、关系、作用等,不一而足,在备考过程中应予以足够的

重视。

5.评价、评论、论述、评析、评述

【解释】如果说“述”是叙述、陈述、是摆事实、强调的是客观性的话,那么“评”就

是评论、评价,就是讲道理,谈观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评价”就是评定价值高低,包

括正误得失、优劣好坏等,具体题目常呈现为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如2009年第41题B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41C第(2)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

治活动作何评价?”、2010年第41题C第(2)问“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

地的经济思想”。“评论”和“论述”都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

价,前者更侧重于“评”,后者“论”中要有“述”,如2011年第38题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点意义”。这几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比较

常见的问法还有“评析”和“评述”,如2011年第41题A第(2)问“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

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2012年第41题C第(2)问“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评析”要兼顾分析和评价,“评述”则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当然,无论是评价、评论,还是评析、评述,历史学科的评价辩证能力是建立在历史唯

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历史的本来逻辑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一分为二的剖析,还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