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
- 格式:docx
- 大小:16.27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气温和降水
【基础知识回顾】
1、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气温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2、气温的分布: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气温,高温度气温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冬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 米,下降℃3、降水与生活:形式:
降水等级划分:
4、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5、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6、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原因是?
7、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8、赤道附近是否都多雨?哪里降水较少?原因是什么?
第 40 页
9、南北回归线两侧地区是否都少雨?哪里多雨?为什么?
10、如何判读等温线?
11、大气降水需要哪些条件?
12、根据成因,可以把降水划分为哪些类型?
13、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14、如何分析降水的多少?
答案:
1、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2、高,低,高,低,低,高,0.6
3、雨、雪、冰雹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4、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而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强度所决定的。
但是,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总共只有14%左右,而有43%左右被地面吸收了。
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第 41 页
第 42 页 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上,晒热了地面,地面吸收的热再释放出去烘热空气,所以地面 受热以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气温升高。
在中午以后,地面放出的热量,仍 少于太阳供给的热量,直到下午二、三点钟,地面温度才能升到最高,气温也才是 最高。
6、日出前后。
原因:本来太阳高度决定温度的大小,但由于地面吸热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般午 后二点,才达到最高温。
太阳落山后,地面不在吸热,开始向太空放出白天储存的 热,温度逐渐降低,当日出前,热量放出最多,温度最低。
日出后地面吸热,温度 回升。
7、南半球大部分为海洋,下垫面单一,所以较平直。
8、不是。
东非高原降水较少,因为地势高,温度较低,对流弱,降水较少。
9、不是。
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地降水较多,因为这里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降 水较多。
10、判断等温线数值的变化规律和最高、最低值位置;等值线走向、排列疏密、弯 曲状况、闭合中心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变化规律;根据数值变化及排列状况,推 断出规律或结论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1
1
、充足
的水汽
、
空气上升
冷
却
促
使
水
汽
凝
结
、足
够
的
凝
结
核
(12、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气。
13、
水汽含量的多少、空气上升运动的强度和频度、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影响时间 之长短。
14、
低气压带控制→多上升气流→多雨;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一少雨;气流 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 →少雨;气流从海洋吹来→多雨;气流从大陆吹来→少雨。
暖湿气流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暖流经过→多雨;寒流经过→少雨。
干旱地区高山相对多雨,形成 “湿岛”。
城市多形成“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