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3)联系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陌上桑》课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陌上桑》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解析。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陌上桑》的内容,回顾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4. 细节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
(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生词和短语的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课文《陌上桑》的读后感,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陌上桑》教案《陌上桑》教案1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课的教学可采用朗读教学法。
通过反复朗读,做到在课堂上基本熟读成诵。
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描写刻画,特别是侧面描写的作用。
可以结合第一题的答案适当讲讲描写人物的知识,从中学习一些描写方法。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诗。
如:1、课文是怎样刻画罗敷形象的?2、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3、罗敷的丈夫真的身居高位吗?4、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5、罗敷的故事反映了汉代怎样的现实?6、罗敷的形象体现了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7、你对汉乐府有哪些了解?你还能背几首汉乐府?指点迷津:(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主人公罗敷反抗强暴的形象。
(二)重点难点突破1、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刻画罗敷是一位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
从诗的第一节写她的`美貌可知。
诗一开始,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使人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将是心灵纯美的品德高尚的人。
在第2节里,她面对使君这个权势赫赫的无耻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缩,断然拒绝,并且严词斥责,辛辣嘲讽。
她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第3节里,罗敷从官位、权势、富贵、气度诸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这是罗敷面对那个欲以权势来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
她采用这种斗争策略,从气势上有力地压倒了地方,并且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2、难点理解罗敷究竟是什么身分的妇女罗敷作为一个经常要采桑养蚕的劳动妇女,她当然不会穿上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华丽珍贵的服饰,写她的服饰是为了衬托她的美丽动人。
同样,罗敷盛夸她的丈夫,也只是为了表现她机智聪明善于斗争的性格。
同时,这也和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分不开。
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一)掌握字词1、注音敷fū倭wō髻jì缃某iāng绮qǐ驹jū冉rán陌mò2、词句补释日出东南隅:太阳在东方升起。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及其含义;(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2)体会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陌上桑》的诗意美和画意美;2. 诗中运用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及其作用;3. 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2. 诗人情感的把握与分析;3.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 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吟诵诗歌,体会韵律美;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典型意象,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4. 诗歌品鉴: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陌上桑》,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陌上桑》的背景介绍;(2)自主学习: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4)诗歌品鉴: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第二课时:(1)课堂小结:总结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陌上桑》,并进行相关练习;(3)拓展学习:推荐相似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陌上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价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陌上桑》全文;(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障碍;(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3)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陌上桑》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熟悉文本;(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3)阐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和评价作品;(2)进行课堂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2)评估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课堂练习。
2. 课后作业:(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和练习;(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3. 单元测试:(1)组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分析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陌上桑》一遍,注意字迹工整。
2.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改写,并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2.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陌上桑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陌上桑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陌上桑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认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以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
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有两个成语:“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都是形容女子的美丽无比的。
2、古人写美女的手法:烘云托月法,又叫绿叶扶花。
“绿叶点缀花更艳,淡月掩映月愈明。
”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
俗语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
”骏马与花枝,是对将军与美人的烘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是用“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作陪衬,烘托出杨玉环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美。
二、解题。
《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是东汉时代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正音。
这首民歌刻画了秦罗敷这一形象,她美丽、善于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陌上桑》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1 介绍《陌上桑》《陌上桑》是一首描绘古代农村生活的诗歌,通过描写采桑女罗敷与陌上郎的邂逅,展现了农村的美丽风光和人物的淳朴情感。
1.2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陌上桑》,使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生活的情景,欣赏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古代农村生活情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陌上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韵律、押韵、意象等,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2.3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陌上桑》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 课文解析解析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解释古代农村生活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陌上桑》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农村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古代农村生活知识和语言表达方式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5.2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陌上桑》,使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生活的情景,欣赏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知识点等元素的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陌上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和主题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陌上桑》的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
2. 学生用书:《陌上桑》原文及相关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对《陌上桑》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陌上桑》吗?它的作者是谁?”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
二、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陌上桑》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教师讲解诗歌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3.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启示。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个人写作(15分钟)1. 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请学生以《陌上桑》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为主题,写一段话。
2. 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去后,深入研究《陌上桑》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主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学生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表现较好,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陌上桑》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红颜弃世”、“陌上花开”等。
2.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陌上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3. 能够解读诗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 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 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独立研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陌上桑》所展现的美好自然景色和浓郁人文气息;2. 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诗人简介2.1.2 诗作背景2.1.3 诗作意义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2.2.2 诗句解析2.2.3 艺术特色分析2.3 课后作业2.3.1 背诵全文2.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陌上桑》描绘的景色;3.1.2 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3.2.1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3.2.2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3.2.3 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3 诗歌欣赏与分析3.3.1 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意境;3.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3.3 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的积极性;4.1.2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4.1.3 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4.2.1 背诵全文的情况;4.2.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成果;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陌上桑》;5.2 相关资料:诗人简介、诗作背景等;5.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6.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6.1.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6.1.3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陌上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陌上桑》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年代、文学流派等;(3)分析并欣赏《陌上桑》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和解析古典文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陌上桑》;(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3)欣赏《陌上桑》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的理解;(2)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句,欣赏艺术特色;5. 实践活动法:朗读、背诵、创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陌上桑》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人物形象;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故事情节;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5. 欣赏艺术特色:分析经典诗句,欣赏韵律、修辞手法等;6. 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生哲理;7. 实践活动:朗读、背诵、创作等;8. 总结反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习效果;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背诵、创作等;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1. 教学内容:(1)第六至第十章内容的学习与理解;(2)分析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关联;(3)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陌上桑(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陌上桑》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陌上桑》原文;(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词语解释;(2)句子翻译;(3)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词语、句子的含义;(2)剖析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题。
5. 课堂练习:(1)进行词语、句子翻译练习;(2)根据人物形象,创作一个小故事。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传承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3. 选择一个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陌上桑》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能够运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作品鉴赏能力;(3)通过模仿、创新,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2)作品的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难点:(1)作品深刻内涵的理解;(2)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不同作品的特点;5. 实践操作法:模仿、创新,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陌上桑》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3. 讲解:讲解作品中的难点、重点内容;4. 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5. 赏析:分析、比较不同作品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6. 实践:模仿、创新,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新能力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周:了解《陌上桑》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第2周: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第3周:讲解作品中的难点、重点内容第4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第5周:赏析分析、比较不同作品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第6周:模仿、创新,进行写作练习七、教学资源准备1. 《陌上桑》原文及注释2. 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3. 相关作品鉴赏资料4. 写作练习素材八、教学进度计划第1周:介绍《陌上桑》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第2周: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第3周:讲解作品中的难点、重点内容第4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第5周:赏析分析、比较不同作品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第6周:模仿、创新,进行写作练习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和进度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陌上桑教案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陌上桑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陌上桑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
2.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贰、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悉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
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难点: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反复朗诵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1.5 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东南隅.yú 倭堕..髻w6 duò 襦.rú 下担捊髭..须lǚ zī 脱帽著峭..头zhuó qiào 踟蹰..chí chú谁家姝.shū 骊.驹lí 缃绮.qǐ 鬑.lián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二、导入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
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
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
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
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
叙事性强。
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四、词语解释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陌]方位、角落。
[好女] 美女。
[善]有的本子作“喜”。
[青丝] 青色的丝绳。
陌上桑教学设计5学科: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陌上桑》这首古文诗,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复印件、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朗朗上口的语调朗读《陌上桑》,并引导学生一起读。
导入(5分钟)1.导师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课堂:你了解过唐代的诗歌吗?你知道《陌上桑》是唐代的哪位诗人的作品吗?感悟诗词(10分钟)1.让学生阅读《陌上桑》,然后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鉴赏诗词(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陌上桑》的意境和意义,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2.教师提问学生:你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它给你什么启示?感知意境(15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感触深厚的诗句,并描述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小组之间进行分享和交流。
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习题。
作文训练(20分钟)1.让学生根据《陌上桑》的意境和主题,以题目为《陌上桑》写一篇作文。
2.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范文。
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文,并进行班级评比,选出优秀作文。
2.教师做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评阅作文,并做必要的修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陌上桑》这首古文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作文训练,学生的意象感知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分享,促进了学习氛围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班级整体水平对教学内容和要求做适当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3)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陌上桑》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2)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3)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入理解;(2)诗歌语言的细腻感受和文本解读的准确性;(3)学生创作和表演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诗歌《陌上桑》的深入研究和理解;(2)相关的文学资料和参考书籍;(3)教学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陌上桑》;(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3)准备参与讨论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诗歌《陌上桑》的背景进行了解;(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3. 学生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解读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指导。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1《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陌上桑》是一部以乡土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一个乡村里,女主角陶延年长大,她以自己的农家出身为傲,并且靠自己的勤劳和勇气追求幸福的故事。
这篇文章将分析如何设计教案,以便更好地教授《陌上桑》。
教材分析在教学《陌上桑》的时候,首先需要进行教材分析,这包括小说的结构和用语。
这本小说共三十章,每一章都包含不同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因此,在教授小说的时候,老师需要提前将每个角色的姓名、关系和故事情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课程目标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大致情节,理解主题并进行评述。
学生们应该能够分析小说中所探讨的道德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并将其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针对这一本长篇小说,老师可以采用阅读、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进行阅读和思考,这将有助于他们记住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进行排列,可以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安排:第一册第一章:家庭祭祀第二章:儿时世界第三章:杀鸡、花轿和茅草屋第四章:贩皮蛇第五章:班级政治第六章:初恋第七章:转赴前线第八章:文革时期第九章:婚姻第十章:生活节奏的改变第二册第十一章:桶底捞月第十二章:初孕第十三章:寻医问药第十四章:北上第十五章:民主运动第十六章:逃亡第十七章:电视和旅游第十八章:我愿意第十九章:金融危机第二十章:祖国呼唤教学技巧如何让学生对《陌上桑》感兴趣呢?这里提供以下小贴士:1、通过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促进讨论。
学生可以就小说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
2、采用吸引人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将背景音乐与小说结合起来,以此来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氛围中。
3、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使教学更加生动。
例如,可以邀请学生扮演小说中的角色,或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剧本并进行表演。
《陌上桑》教案设计共3篇《陌上桑》教案设计1《陌上桑》教案设计《陌上桑》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其中的“陌上桑”更是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词句。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也经常会将这首诗作为教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和人文素养。
本篇文章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陌上桑》这首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陌上桑》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2.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朗读、背诵时多角度进行思考;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艺术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课前导入通过短暂的视频,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及上下文,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重要性。
2. 课堂学习(1)了解诗歌背景及作者经历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查资料,了解唐代的时代背景、《陌上桑》的诗歌背景以及作者王之涣的人生经历。
如唐代文学发展、诗人的身份地位等。
(2)学习诗句教师朗读《陌上桑》全文,介绍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3)探讨情感表达在学习诗句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表达的闲适、快乐;“陌上桑,骚人憔悴”所表达的哀伤、思乡等,通过分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文化欣赏通过学习《陌上桑》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中华文化,并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如“既不磨洗,又作冷眼看”所表达的勇气和情操等。
3. 课后延伸(1)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经历或想象,创作一首新的诗歌,体现出文人雅士的风度和情感。
(2)朗诵比赛安排朗诵比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朗诵,加强口语表达和演讲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2)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朗读、背诵时多角度进行思考。
《陌上桑》教学设计
周德明
学习目标:
1、熟悉诗歌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隅、谢、但、坐、居、姝、一何”等重要词语。
3、学会客观正确评价人物。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步骤设计: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读通文句,不懂的与同学讨论或标记出来,课堂提出解决。
2、思考:1)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准备复述故事)
2)罗敷是怎样一个女子?
课堂学习活动:
1、检查自学情况。
(PPT出示以下题目)
(1)判断正误。
《陌上桑》和《木兰诗》一样,都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是宋代郭茂倩。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日出东南隅.()但坐观
...罗敷()
自名.为罗敷()使君谢.罗敷()
使君一何
..愚()夫婿居.上头()
(3)复述故事。
(指一名学生复述)
2、朗诵课文。
听朗读录音,分组读,齐读。
3、质疑、释疑。
学生自由提问,其他学生解答,老师最后归纳。
4、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问题:
(1)罗敷美不美?从何看出?
在讨论交流和点拨中理清第一段内容,并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写人方法。
正面描写:用具精美打扮高贵侧面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
(2)如何理解和评价罗敷和使君这两个人物?
罗敷:美丽非凡机智善辩不慕权贵勇敢无畏
使君:举止轻浮荒淫无耻
启发学生发散思考,从不同角度理解评价人物。
启发:从全文喜剧格调看,太守的出现就为了表现他的无耻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安排使君的出现,可能也是为了进一步表现罗敷的美丽非凡和机智勇敢)
(3)从现代人眼光看,罗敷对使君的自述中可谓破绽百出,你看出几个?(见《教参》P460)
5、总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评价人物要客观。
6、齐读全文。
7、练习与作业:练习册。